积极心理学视域中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提升

2011-08-15 00:44姚佳宁张葵葵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新生代幸福感心理学

周 宵,姚佳宁,张葵葵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淮北东方之子外国语学校 英语教研室,安徽 淮北 235100;3.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影像系,安徽 芜湖 241003)

积极心理学视域中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提升

周 宵1,姚佳宁2,张葵葵3

(1.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2.淮北东方之子外国语学校 英语教研室,安徽 淮北 235100;3.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影像系,安徽 芜湖 241003)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积极力量的一门学科。尊严是指个体先天具有的,经后天强化而显现出来的应受人尊重的价值。当前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尊严备受社会的关注,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尊严需增强其积极体验,满足其物质和精神需要;培养其积极人格,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悦纳;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满足其尊重的需要,增加其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新生代农民工;尊严

自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和西卡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提出“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这一思想以来,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积极心理学主要不满于以人的问题和社会问题为研究中心的消极心理学(Pathology Psychology),主张利用目前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积极力量,通过挖掘人固有的积极力量使人成为健康幸福、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尊严(Dignity))作为人的一种积极力量,主要是指“个体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感觉自己比较重要、有价值感,并且把这种重要性和价值感与他人相联,认为这种重要性和价值感是被他人给予的”[2],它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积极力量。由于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近乎一亿,提高其尊严不仅关系着个体幸福感的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借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提升其尊严,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观点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体现在对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组织系统等积极力量方面的研究。针对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力量主要表现在主观幸福感和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上。前者主要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3],后者主要指对过去生活的满意、对现在生活的福乐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感受。总之,无论是主观幸福感还是生活满意度、福乐体验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是强调人的积极体验,个体在积极体验的影响下能够对生活感到满意、体验到幸福,实现自我的价值感。在对积极人格的论述上,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的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4]206。积极的人格主要在个体和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主动的建构性。良好的个体行为和外部环境是个体建构积极人格的基本条件。而积极的人格构建会使个体以积极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社会,从而使社会认可和尊重个体。积极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而且也关注积极的组织系统的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积极体验的最直接的来源”[4]244,没有积极的组织系统作保障,个体难以实现积极的体验和积极的人格,因此,积极的组织系统是个体实现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的重要保障。

二、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因素

(一)基本生活需要影响积极体验

个体尊严的提升不仅是基本生活需要得以满足,而且还表现在精神上的愉悦。提升人的尊严会使个体在社会中为他人所认可和尊重,个体会感到自我对于社会的价值以及社会对自我的肯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如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 53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5]。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利益格局不断调整,贫富差距增大,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因素已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生活需要得以满足的重要因素。如在社会保障方面,2011年2月新华社的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1 000家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为67.7%,比城镇职工低23.7个百分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77.4%,比城镇职工低14.6个百分点;失业保险参保率为55.9%,比城镇职工低29.1个百分点;工伤保险参保率为70.3%,比城镇职工低9.1个百分点;生育保险参保率为30.7%,比城镇职工低30.8个百分点[6]。以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要难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得以更好的满足,个体很难有幸福感可言,个体的尊严也难以提升。

(二)心理和社会问题引发人格危机

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形成积极人格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加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视以及不当的家庭教育,他们很多都出现了自卑、封闭、孤独、逆反等心理问题[7]。心理问题的出现势必不利于人以积极的行为方式行事,从而影响积极人格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社会出现很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也不利于个体积极人格的建立。“在经济上,经济发展不协调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政治上,权力结构不合理,权力配置不科学,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的问题明显存在;在社会发展中,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协调,腐败现象滋生以及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8]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积极社会环境的建构。积极的社会环境是培养积极人格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没有积极的环境作保障,积极人格的建构将受到制约。

(三)缺少有效的支持系统带来的低幸福感

尊严是在个体感受到幸福的基础上而提升的,没有基本的幸福,个体何以谈得上尊严。家庭系统、工作系统和教育系统直接关系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关系着个体的幸福感,从而影响着个体尊严的提升。当前,由于种种原因,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减少,享受到的家庭支持感相对较少,由家庭带来的幸福感就相对较低。在工作方面,由于城市对农民工的认同程度较低,导致了市民对其歧视,致使其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影响了其尊严的提升。在教育领域,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子女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的待遇,而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设定从本质上就是一种歧视的体现,致使新生代农民工的幸福感受到严重的威胁。家庭、工作环境和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环境中,个体体验不到幸福,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势必会影响自我尊严的提升。

三、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策略

(一)增强积极体验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体验是实现人的积极力量的基础,通过增强人的积极体验能有效提高人的尊严。要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体验,需要多渠道并进,尽力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如大力发展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快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城乡基层卫生机构的条件,不断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促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尤其是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投资,保证实现教育公平;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问题,鼓励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力度,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教育,鼓励每个公民参与政治;加强立法工作,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各方面权利的实现和基本权益的维护;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机制,为其生活、工作创建一个愉悦的环境。通过基本生活条件的保障和需要的满足,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体验,使其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为提升其尊严奠定基础。

(二)培养积极人格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动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人格能够使个体自我接纳、提高自我的效能感,能够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另外“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9]对于培养积极的人格,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要是增加人的积极体验和自尊。然而,不论是积极体验还是自尊的增加都需要心理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正如前所述,积极的人格培养是在积极的个体行为和积极的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下产生的。因此,要通过培养积极人格以提高人的尊严。一方面,需要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在家庭中,父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家教之中,以科学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在工作单位中,领导应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定期开办讲座,请专家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其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尽可能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除心理困扰,消除心理隐患。在社会上,政府应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机构,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心理积极健康地发展,为积极人格的培养奠定心理基础,从而提升其尊严。另一方面,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以实现经济的协调平衡发展;加大对权力的监管力度,提高公共参与度,实施民主决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资,促使社会和谐发展,为积极人格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积极的行为特征和创建积极的社会环境,帮助其形成积极人格,有助于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自己所长,实现自我价值,使社会承认和接纳,进而推动个体尊严的提升。

(三)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尊严的保障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组织系统能够对人积极力量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积极的组织系统的建立,需要从家庭、工作和教育等方面考虑。首先,在建立积极的家庭系统方面,夫妻双方需要相互了解,学会相互接纳、相互尊重,给予彼此关怀和帮助,建立互惠的机制,保障夫妻双方都能够享受家庭生活带来的幸福美满;对于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教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和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其次,在建立积极的工作制度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所需的基本生活保障,尊重其意见,关注其需要,提供其展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尊重其劳动成果,使其感受到自我对于工作单位的重要性。再次,在建立积极的教育制度方面,政府要确立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制度,在提升农民工文化素养的同时提升其职业技能,使其逐步成为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同时,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享受同城待遇,真正体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解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后顾之忧。通过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能体验到生活的幸福,使其对未来充满希望,以增加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从而提升其尊严。

[1]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2] HADDOCK J.Towards further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Dignity’[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6(24):924-931.

[3] DIENER E.Subject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cian Psychology,2000,55(1):34-43.

[4]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 一 [EB/OL].[2011-03-25].http://www.gov.cn/gzd.t/2008-10/27/content_1132281.htm.

[6] 新华网.新生代农民工状况调查:8大问题亟待解决[EB/OL].[2011-03-21].http://edu.qq.com/a/20110221/000243.htm.

[7] 石庆新,冯维.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探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0,12(3):94-96.

[8] 马宝娟.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及成因分析[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4.

[9] MEDUEDOVA L.Personality dimensions:“Little Five”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coping strategies in early adolescence[J].Studia Psychologica,1998,40(4):261-265.

B848.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935(2011)04-0043-03

2011-09-21

周 宵(1986—),男,安徽萧县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

[责任编辑] 徐月欣

猜你喜欢
新生代幸福感心理学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