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采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包括觅食、识别、食入、咀嚼、吞咽等一系列过程。影响奶牛采食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饲料因素、环境因素和饲喂技术等。了解这些因素对于调控奶牛采食量,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等有很多益处,利用这些因素来调控奶牛采食量是实现奶牛效益最大化的关键。
饲料的适口性是影响奶牛采食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适口性将大幅度提高奶牛采食量,从而促进奶牛产奶量的提高。因此,奶牛饲养者都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提高饲料适口性,尽量不喂适口性差的秸杆、稻草等,同时,也严禁饲喂霉变或氧化酸败的饲料、饲草等。
饲料的能量浓度也是影响奶牛采食量的重要因素。随着饲料能量水平的增加,奶牛采食量呈小幅度下降的趋势。但总的能量摄入量有可能增加,增加的程度因奶牛品种而不同。这就要求在配制奶牛饲料时必须保证日粮中具有恰当、合理的能量浓度,以满足奶牛需要,并使日粮中其它养分和能量保持适当的比例,并随能量浓度而变,通过改变能量浓度来实现对采食量的调控,从而调控奶牛的生产性能。如热应激时,奶牛采食量会下降,为防止生产性能下降,可以添加含能量高的脂肪来提高能量浓度,以保证在采食量下降的情况下仍能够摄入足够的能量。再如,在控制育成牛的生长速度过快时,就需要用含能量低的饲料来降低能量浓度,以减少能量摄入量。但能量的不足和过剩都会对奶牛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慎重。犊牛或育成牛若缺乏能量,则生长慢,初情期延长;泌乳牛则不能满足泌乳需要,降低产奶量。反之,能量过剩则造成育成牛发育过快,对将来的繁殖性能产生不良影响;泌乳牛则会将过多的能量以脂肪形式沉积于体内,造成体况过肥,影响正常繁殖,还会因脂肪在乳腺内的大量沉积,妨碍乳腺组织的正常发育,使泌乳功能受损而减少泌乳量。因此,奶牛各时期的日粮必须保持适当的能量水平,以保持奶牛正常的采食量。
对奶牛来讲,饲料缺乏蛋白质会降低采食量,因为蛋白质缺乏会降低消化酶的合成量,并抑制瘤胃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导致蛋白质分解。但如果饲粮中蛋白质水平过高,由于蛋白质的热增耗高,引起牛体内温度升高,故也会降低采食量。因此,当奶牛处于热应激时,适当降低蛋白质水平,可以缓解热应激对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饲粮中脂肪含量过高,会干扰瘤胃正常的功能,大大降低奶牛采食量,因此,奶牛饲粮中必须有适量的脂肪含量。一般认为,饲粮中脂肪总含量不宜超过日粮干物质的8%。
牧草中NDF的含量和消化率是影响奶牛采食量的重要因素。泌乳牛饲粮中必须含有25%~28%的NDF,并且NDF总量的75%必须由粗饲料提供,才能使泌乳牛保持正常的采食量和消化率。
正确的饲喂技术才能使奶牛保持良好的食欲,从而有效地提高采食量,达到最佳的生产水平。
充足的饮水才能保证充足的采食,只有在饮水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奶牛的采食才能达到最大。因此,饮水必须保持清洁,被粪、尿等污染的水会被奶牛拒绝饮用。
奶牛饲喂时间应保持固定,不可轻易改变。当环境温度过高时,应进行夜间补饲。需要变换饲料种类时,应采取逐渐更换的方式,让奶牛逐渐适应,不可骤然打乱奶牛的采食习惯,以防引起奶牛采食量的大幅下降。
一般而言,环境温度降低,奶牛采食量增加,环境温度升高,则采食量下降,环境温度直接影响奶牛对粗饲料的采食量。有研究表明,奶牛日粮精粗比为60∶40时,奶牛在-20 ℃时的采食量比10~20 ℃时高约35%,环境温度超过25 ℃时,采食量下降明显,每升高1 ℃,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下降6%左右,奶牛在40 ℃时的采食量比在20 ℃时的采食量下降60%左右。因此,在热应激时,应适当提高奶牛日粮能量浓度,有利于防止奶牛生产水平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