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刘淑菊
能源安全问题需全社会共同努力
■文/本刊记者 刘淑菊
一旦第四次石油危机降临(从美国对利比亚事件的反应看不是没有可能),我国作为能源进口大国,依赖现在少得可怜的战略石油储备,怎能不身受其害?难道要像日本一样,被石油危机狠狠地掴了一掌后才能学会节约能源、降低依赖?
采访“两会”已经6年了。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石油石化行业深受震撼,整个“两会”回荡着为什么让总理操心石油问题的自责。今天,政府工作报告中再也找不到类似字眼,但这并不意味着能源已经不成问题。相反,能源供应问题在“十二五”甚至“十三五”期间,有可能重新成为禁锢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锁链。因为,我国能源需求仍在以平均每年25 0万吨的数量递增,而我国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长庆油田,每年也只能增产5 0万吨,原来的东部主力油田产量还有可能衰退。
需求增加,产量却很难增加,唯一的途径是从国外进口。然而,国外对中国的崛起并不乐观其成。记得几年前,国际上流行“谁来养活中国”的讨论,唯恐中国人口太多抢夺世界粮食。今天,讨论的主角轮到了石油。糟糕的是,石油市场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人们也许还记得,两年前,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发生冲突。本来最容易因地缘政治上涨的国际油价不升反降,因为一些国家害怕油价上涨给俄罗斯带来好处。当时只是几个数据的发表就轻易稳定了国际油价的军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月前的北非地区骚乱,国际油价不但大涨特涨,而且事态远远不曾平息。
中东北非乱起来,谁能稳坐钓鱼台?谁受到的波及最大?
我们知道,美国已经成功地降低了对中东地区的原油依赖,转向南北美洲和新能源。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则在不断加大,有数据称新增石油产量的1/3输往中国。中东北非包括埃及更是我国的进口主渠道,可能超过整个进口量的60%。如果事态进一步演变,北非能源供应中断甚至波及中东,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应该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从当年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情况看,不排除少数霸权国家对我国存有敌意,利用石油危机来遏制和打击我国经济。
一旦第四次石油危机降临(从美国对利比亚事件的反应看不是没有可能),我国作为能源进口大国,依赖现在少得可怜的战略石油储备,怎能不身受其害?难道要像日本一样,被石油危机狠狠地掴了一掌后才能学会节约能源、降低依赖?
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想走欧美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走低油价下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取。世界上没有这么多的资源提供给中国,更何况有国家不允许中国获得大量低价石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美国可以低油价,因为它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中国则只能高油价,让国际压力迅速传导到国内,让“节能”意识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遗憾的是,能源安全的现状,全社会没有达成广泛共识。记者在查阅“两会”议案、提案时,看到很多要求上马石化项目、与油田进行股份分成等方面的提议,也有人痛斥成品油价格的高涨是石油公司为了小集团利益在捣鬼。事实上,过低的能源价格导致的浪费才会将我国社会经济推向深渊。
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去国家石油公司身上“割肉”,而是倡导全民节能的意识,将降低石油需求作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来抓,如此方能保证我国度过单位GDP能耗仍将走高的10年,实现经济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