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荣,郭化山,乌建平
我国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种现状,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全面实施,居民的卫生健康服务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加强。我院开设专科层次全科医学专业,旨在为农村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之路。
全科医学又称家庭医学,是指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的新的医疗服务体系。全科医学在我国起步很晚,根据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调查,在美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4%,英国的全科医生达50%,加拿大的全科医生也占医生总数的50%;而我国目前从事全科医疗工作的医生仅占8%[1],从而导致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不能够适应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看病贵、看病难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解决此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并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师”的决策[2]。新出台的卫生服务机构编制标准要求,也特别强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今后将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的比例进行配置,按照这样的配置比例,我国5亿城市居民至少需要10万名全科医师。
如何培养全科医师,全科医学教育是输送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卫生人才总体格局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状况存在不足:全国乡镇卫生院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18.5%,无专业学历者高达21.6%[3];按照国际标准,每名全科医师应服务2 000~3 000人,目前我国只有全科医生不足4 000人,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0.9‰。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4];目前全国99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只有20余所开设了全科医学选修课,使在校学生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普及程度不高,不利于21世纪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全科医师后备队伍的培养[5]。
从西方国家看全科医师的培养模式,有着共同点,如英国与美国都把全科医学作为二级学科纳入教育体系中,全科医学在学制与资格认定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全科医学教育学制较专科医学教育周期短,成本低,覆盖面广,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此外,注重再教育,保证全科医师水平与时俱进,保证社区医疗水平档次,提高居民满意度,全科医学协会作为中立机构负责全科医生的培养、资格考试、执业认证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同时,其根据各自国情与医疗保障制度不同,全科医学教育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学制重点倾向不同与全科教育投入机制不同。如英国把全科医生培训教育体系放在毕业后教育[6],而美国实行本科3年阶段和全科医生培训3年全程进行全科医学教育。英美两国都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政府都给予社区医疗与全科教育体系有力的支持。
在我国,高学历高起点的医学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还不够高,农村地区、偏远地区人口分布率偏高,且卫生条件相对落后,对卫生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尤其是全科医学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居民的卫生需求。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何不选择一条捷径,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培养途径呢?20世纪60年代,我国大量培养农村赤脚医生,他们亦农亦医,零距离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深得人民群众的欢迎。当年这支农村赤脚医生队伍一度达到150万人,直到1985年1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赤脚医生才至此消失。不可否认,赤脚医生在那个时代是发挥了主要作用的。回顾当年赤脚医生的培养模式,至少有四个特点:一是培养成本低;二是时效高;三是服务到位;四是符合当时的国情,但也存在知识结构和能力有一定缺陷等不足。全科医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7],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了全科医学。目前,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形式主要有四种:一是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知识教育;二是本科毕业后规范化培训;三是全科医师在职岗位培训;四是全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其中以第二种为主,即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主要是本科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然而由于本科生到基层医院工作,受传统思维及自我定位等影响,不能安心在农村社区从事医疗服务,常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流失率非常高,特别是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基本上是“留不住”的。针对这种现状,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成为一个新的需要探索的问题。
鉴于我国现实国情,现阶段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模式作为培养全科医师的主要形式。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点不断扩大,急需一大批全科医师来满足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因此,在培养、培训全科医学人才方面,既要满足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急需,也要考虑今后的提高与发展,要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专科层次面向农村和社区的全科医学专业培养模式是根据我国现有国情所探索的一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之路,利用专科医学教育“短、平、快”的特点, “短”:即学制相对较短,只用3年;“平”:人才的自我定位和基层条件能找到一个衔接的平台,规范化培训的医学本科生不愿下农村社区,而专科出身的全科医学人才自我定位较低;“快”:迅速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投入少,用得上,针对农村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防治课程设置改革和临床医疗技能培养,使学生有相对较强的动手能力,且留得住,干得好。同时,注重全科医学教育质量,能够为社区卫生服务输送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
通过对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调查 (上海市),在调查的96份问卷中,本科毕业生愿意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者占35.0%,不愿意者占65.0%。不愿意的原因为社会地位不高,环境不利于自身发展,待遇偏低等[8];结合我院2008级专科层次全科医学专业毕业生 (第一届)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就业率达100%,其中约10位学生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发达地区的县级综合医院及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而且他们绝大部分均表示很愿意到基层和社区从事全科医生的工作。这一强烈的对比应引起政府、教育卫生部门和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鉴于专科层次全科医学教育的“短、平、快”特点,且学生毕业后比本科学生更能够在农村、城镇社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等现状,探索并推广专科层次面向农村和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与深远的意义。
2008年我院根据国情与充分调研,在卫生部科教司、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昌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等单位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先行设立专科层次面向农村和社区全科医学专业,至今已招生三届,共计700余人,生源来自全国24个省市区。2010年专科层次全科医学专业被列为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在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中,我院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在全科医学教育中,注重更新教育观念,以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为导向制定专科层次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年制专科层次全科医学教育,使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全科医学的“六位一体”的全科医疗思维理念和服务居民、服务基层的工作理念;掌握系统的全科医学理论、方法和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具备全科医师的临床基本技能和社区综合服务能力;热爱专业,能够选择全科医疗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建立考试评价体系,把职业考试相关内容融入学校教育中,突出学生临床应用能力与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能力。造就一批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全科医学人才。
全科医学教育既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要注意结合国情,专科层次全科医学教育是新生事物,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应政策的支助和扶持。根据国家对全科医师的培养目标,结合国情,对专科层次的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我们建议采取“3+2”的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全日制学习,后两年由政府统筹在综合医院轮岗实践,然后由政府根据各地基层卫生院或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就业。从而切实解决广大农村和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匮乏的问题。我们希望通过我院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此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1 周杨,王碧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进及稳定全科医生的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697.
2 中共中央国务院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1997.
3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EB/OL].http://www.chinacdc.net.cn/n272442/n272530/n274625/17481.html,2007-05-09/20.
4 白剑峰.社区全科医师太少已成社区卫生发展瓶颈[N].人民日报,2006-02-28.
5 孟群,解江林,吴沛新,等.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5,25(6):67-68.
6 梁万年.中国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187.
7 魏平,汪寅章.对新世纪医学目的及发展趋势的一点反思[J].医学与社会,2001,14(1):38-41.
8 谢庆文,唐红梅.在校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现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