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省武术套路队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临场运动心理服务工作手记

2011-08-15 00:51:12赵大亮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南拳上场全运会

赵大亮

广州体育学院(广州 510075)

在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的10个月里,我为GD省武术套路队(包括太极组和南拳组),尤其是南拳组做了系统的运动心理学方面的工作,并最终跟随队伍一起到山东省滨州市比赛。为运动队提供比赛临场支持的同时,也对自己工作进行了反思。现将自己在赛区的工作及感想记录如下,以期与同行交流并获得指导。

2009 年10月9日 星期五 滨州

早上8:30的航班,与队伍一起从广州出发。到济南后转车,下午2点左右到达滨州。我被安排在专门为“超编”人员准备的宾馆,三星级的。只是不能和运动员们住在一起。因为这次比赛的组委会规定,进驻冠军度假村(运动员驻地)的每4名运动员才能配备一名教练员,GD省武术队共有12名运动员(太极组6人,南拳组6人)参赛,这样算来只能有3名教练员与运动员住在一起。其他人员都算“超编”。进入冠军度假村和比赛场地也必须要有证件。队里帮我准备了一个临时通行证,方便我出入。

2009 年10月10日 星期六 滨州市体育馆

早上去看运动员的训练。大会组委会安排每个队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比赛场地的后场进行训练,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比赛的正式场地训练。9:00左右运动员开始在后场活动。这次GD队男子南拳组被寄予希望的是WCB,所以在训练场上对他的关注也比较多。WCB在活动时做了两个旋风腿720°,都比较稳,他自己也比较满意。南拳的评分标准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难度分,共2分;第二个部分是演练分,共3分;第三部分是规格分,共5分。旋风腿720°是其中的一个难度。难度分对于运动员的成绩来说至关重要,只有在难度动作稳定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比赛的名次,难度动作如果失误,将意味着较低的分数且与冠军无缘。所以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对于难度动作的稳定性都非常关注。WCB在来滨州之前,我对他还有点担心。在平时的训练中,他的难度动作的稳定性不高,时而会有失误,但有一点比较好的是,在以往比较大型的测验或比赛中,他的失误率很低。作为一种自我安慰,大家都希望他在全运会比赛中也能够不失误,顺利拿到冠军。

WN在做准备活动时难度动作完成得不理想,有点沮丧。尤其是在正式场上完成难度动作时,没有一个做得稳。备战的时候,这名运动员有段时间平时训练时难度动作挺稳,但一到比赛时就失误,自己也找不到原因,一问他“有没有紧张”,他就说“没紧张啊”,问他“有没有与比赛无关的想法”,他就说“也没想法啊,都正常啊”,但就是失误。后来全运会预赛之前我找他谈了几次,有时是在训练场地,有时是在咨询室。针对他这个问题帮助他想了一些办法,让他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在比赛中把注意力集中到做动作的过程中。结果预赛比的成绩还不错。所以他对我的信任度也比较高。一般我给的建议他都能采纳。我一看他难度动作失误,就知道他一定是希望在准备活动时难度动作做得稳点,这样比赛时信心会高一点。就是太想稳了,忽略了动作的过程。对于这种想要结果而忽略动作过程的现象,以前已经屡次讲过,但现在还是出现在了运动员的身上,这就说明运动员的某些问题,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反复。WN做完难度动作走到我身边的时候,我对他说:“你不要去想难度动作能不能成功,或者很希望难度动作能成功,做难度动作之前只想动作要领,别的什么也别想。”他点头。过了一会儿他又做了几个难度动作,都成功了。

BRY还在练外摆莲720°,完成得不太理想,自己似乎有点不满意。外摆莲720°这一难度动作目前在国内她是第一个做的,而且是在预赛之后才开始练的,到滨州时这一动作还没有完全掌握。对于女子南拳运动员来说,由于受到能力的限制,一般难度分都是1.9,BRY如果能够顺利完成这一难度动作,她的难度分就达到2分,这将在总评分时占有非常大的优势。看到她练习这一难度时,由于不成功而不太满意,我忽然觉得,运动员到达赛区后,在做准备活动时,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做一个难度稳一个难度,好像自己准备活动时难度动作稳了,比赛前心理就能踏实一样。但其实如果自己在来之前的训练中成功率就不高,在来到赛区后却要求自己做一个稳一个,也就是说平时成功率不是100%,但一到赛区就要求自己成功率达到100%,一旦达不到100%就失望,这就是一种非理性思维。就像抛硬币,正面的概率是50%,你突然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求出现正面的概率是100%,只能是自寻烦恼。其实只要保持正常就好,平时上课时跟运动员讲过,准备活动的目标就是找感觉,难度动作成功与否并不重要。现在看来他们并没有把这句话完全消化,至少BRY没有完全消化。

下午2:30进馆训练。

WCB在做难度动作时还是不能站稳,自己也比较着急,走到我身边时对我说,做难度动作时觉得总是憋着口气,气顶在胸口上面下不去,跳到空中时,感觉自己都蒙住了。我理解,这可能是他紧张的表现。我把他叫到旁边,让他闭上眼睛,跟随我的口令做,我先让他放松,然后想象自己的胸口有一团气,再想象这团气慢慢往下沉。开始他说沉不下去,我说你闭眼多放松一会儿,自己感觉气沉下去了,就把眼睛睁开。过了一会儿,他睁开了眼睛,说感觉好了一点,也不知道是真的感觉好了一点,还是礼节性地为了安慰我。他又上去打了两个难度动作,还是不稳。我觉得不管怎么样,还是应该鼓励他一下。他下来后我对他说:“你平时训练时就这样,有成功有失误,不稳也是正常的,平时都不稳,这时一下稳了倒不正常了。难度动作成功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在做准备活动时找一下做难度动作的感觉就行了,你就是训练有时成功有时失败,但比赛时一定成功的类型。”他一听愣了一下,之后笑了,说:“是嘛。”

BRY的外摆莲720°做得还是不理想,我想到昨天她有点沮丧,想今天安慰下她,走到她身边,刚要张嘴说话,她一看我过来了,就有点不耐烦地说:“哎呀,我没事,别跟我说了。”我有点尴尬地走回到Y教练身边,Y笑着跟我说,她现在有点听不进去别人说话了。这件事给我提了个醒,当运动员没有需要指导的迹象,心理工作人员主观上觉得需要跟运动员说点什么就去跟运动员讲时,效果不好。同时也说明虽然与运动员之间的信任度是提供临场支持的前提,但在什么时间点上去做工作仍是一个要考虑周全的因素。在来赛区之前,关于她在攻克外摆莲720°期间遇到的一些问题,我还跟她谈过几次,她也主动找我谈过两次,我觉得我跟她的工作关系算是可以的,但现在知道仍然要把握好合适的工作时机。

今天下午发现,对于准备活动期望都成功的这种非理性思维,不仅运动员有,教练员也有。教练员在运动员成功完成难度后都很兴奋,而且常常会大声说“好”,但在运动员做难度动作失败后就不吱声。这种对难度动作成功的期望运动员会感觉得到,同时会给他们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不是来源于对动作的要求,而是来源于满足重要人物期望的要求。这就导致运动员在准备活动做难度动作时患得患失。

晚上到运动员的房间坐了一下,主要是想看看运动员赛前的情况怎样,问WCB有没有比赛的感觉,他说没有。又问WH有什么感觉,她也说跟训练时差不多,只是第一天刚到比赛场地时看到灯光、场地什么的,有点紧张。

2009 年10月11日 星期日

上午没训练,下午也没到馆里训练,教练员把队伍拉到了被滨州人称为“海子”的河边,运动员跑跑步,然后捉捉草地上的蚂蚱喂喂鱼,气氛比较轻松。

晚上太极组和南拳组一起开准备会。综合这几天运动员在训练场上的表现,我讲了3点:第一:对准备活动的正确认识。关于这一点在以前讲武术套路这一项目的典型逆境时和队员一起分析过,应该如何认识、如何做等等。但在这3天的训练中发现,准备活动的质量对运动员的心态还有比较大的影响。以前所提出过的问题,依然会出现在某些运动员身上。难度动作不稳、身体状态差等原因依然会导致运动员的心理有较大的变化。我重新又做了一次说明,准备活动的目的是热身,在做准备活动时,不管难度动作稳不稳,只要能够找到做难度动作的感觉就达到了准备活动的目的。第二:注意动作过程。全运会很重要,大家都想表现好,很可能的一种情况就是做难度动作时一心盼望着自己能够站稳,而忽略了动作的过程,要么忘记提示自己动做要领,要么动作做得不充分,最终导致难度动作失误。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做动作时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失误,用队员的话说就是“放不开”。所以就要求他们把比赛当训练,放开比,按照训练时的要求,在做难度动作前想好动作要领,把注意力集中到做动作的过程之中。第三:自信并相信自己的潜意识。之所以要讲这一点,是因为之前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是担心运动员在比赛之前会有很多与比赛无关的想法,如果自己调整不好就会影响比赛的发挥。当时觉得处理这类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帮助运动员建立自信心,建立自信心当然有很多种方法,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运动员自信心的重要来源就是平时训练的积累。也就是说,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都要相信自己平时训练所付出的努力,相信自己在比赛中能够正常发挥。为了让队员理解得更深刻,我解释说:“你们对难度动作的掌握,虽然是在大脑意识的状态下完成的,但动作学会了之后,在完成它时,依靠的却是潜意识,思考问题用大脑,完成动作时却靠小脑。所以你们赛前、赛中的各种想法,都是大脑在工作,但只要你相信自己,把动作的完成交给小脑,让潜意识自己去完成动作就行了。”

我是在中心主任和中心副主任讲完之后才讲的,我讲完后,中心主任说还有谁要说,她看看几位教练,几位教练都说没什么说的。这很符合逻辑,因为是太极组和南拳组一起的准备会,各位教练当然不会在这里说本队的问题,也不会在这里说别的队的问题。但Y教练突然说:“我来说两句”。表情还很严肃,我正觉得奇怪,心想他是南拳组的教练,他这时要说什么呢?他说:“大家加油,说完了”。所有人哄堂大笑。

全队会结束后,回到南拳组开会时,我又强调一点:以我为主,正常发挥,不要想着超常,正常发挥就好。

2009 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今天是GD套路队的第一个比赛日。不到8:00运动员就到比赛场地的后场进行准备活动。男子南拳比赛在女子南刀后面。

此次比赛每个项目都有16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决赛的出场顺序取决于5月份预赛的名次,预赛成绩第1的第16个出场,预赛成绩第16则第1个出场。WH第12个上场,整个GD武术套路队她是第一个上场,难度没有扣分,算是完成得不错。WH今年16岁,第一次参加全运会,预赛时表现得非常紧张。预赛结束后,针对她的情况,对她做了很多针对性训练,在多次讲课、个体的心理咨询中都涉及到对紧张的正确认识和处理紧张的方法。后来还专门组织队员使用某系统练习自己的放松能力。在比赛一个月前做的逆境应对训练中还反复提示她应对赛前紧张的问题:合理设定比赛目标,如果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不适合比赛就用自我暗示和深呼吸进行调整,如果调整效果不好,就找教练员说出自己的感受,由教练员帮助处理。这次比赛,在上场之前并没有看到她有明显的紧张表现。我不敢肯定前期的心理训练是否真对她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比赛她的心态是不错的:自己想的不是最后的结果,只要正常发挥就行。第一场比赛结束后,她对自己的表现也挺满意。南刀最后一名运动员比完后,她看了一下排名说:“冠军肯定是LF的了。”我说:“那你下一场正常发挥就行了。”

BRY是广东队第二个上场的队员,总顺序是第13个出场。她在上场前做了好几个外摆莲720°,教练在旁边看着。她一做完,不管做得好不好,教练都说好,并鼓掌。以这种方式来提高她的自信心,我觉得是非常可取的。毕竟短时间内技术上不会有太大的提高了,因此提高她的自信就比纠正她的动作显得更适用一些。Y教练在她做准备活动时一直说:“放开打,这动作你是第一个做的,打不好上去吓唬他们一下也是好的。”BRY出场了,外摆莲720°完成得很漂亮,但没想到比较容易的旋风腿720°却失误了。有时候事情就是这样,担心的不出问题,不担心的却出问题了。虽然夺金不是她的首要任务,但出现这种情况还是比较遗憾的。同时也说明了两个问题:1、她虽然有冲金的可能,但整套中难度动作的完成并没有达到冠军的水平;2、以后其他人需要攻克高难度时,应该把这类情况当作一个典型逆境来预先训练。

WYY伤病没有完全恢复,虽然坚持比了南刀,但难度动作出现失误。赛后决定放弃南拳的比赛。

* * * * *

WN在男子南拳的比赛中是第12个上场。在准备活动中的难度动作依然不稳,他走过我身边时,我跟他说:“准备活动难度动作成功不成功无所谓,上场比赛时就当作训练,做难度动作前想动作要领。”WN比赛时发挥得还不错,难度动作没失误,演练水平也较高。他比完赛回到后场时,自己也挺满意。对我说:“L哥,你在这里我就是有安全感,上场后我就对自己说,当训练、当训练……。”我问他:“作难度动作前想动作要领了吗?”他说:“想了。”

HGY第14个上场。这名运动员在备战期间使用某系统进行放松训练时表现非常优秀,特质焦虑水平天生较低,而且在有压力情境的放松训练中,抗压力和抗干扰能力都非常强,难度动作的稳定性也非常高。自从我到武术队后,没看见过他完成难度动作失误过。所以在他做准备活动时,我只是在场边观察,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异样。场上的表现也不错,南拳一项最终排名第二。

WCB第11个上场。队员都觉得越前面上场,压力越小,越后面上场,压力越大。WCB的上场位置处中间偏后,相对于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他在赛前的心理上有一定优势。他的赛前准备很正常,难度动作也挺稳定,他是最有可能夺冠的运动员,估计应该有压力,但并未表现出很有压力的样子。上场比赛时,前两个难度动作挺稳,但第3个出现了失误。难度动作出现失误就意味着与冠军无缘了。他比赛完回到后场,我知道他心里不好受,安慰了他几句,然后问他是什么原因,他说自己摆腿低了,我问他有没有求稳,是不是做动作时放不开?他说不是。这样看来应该不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动作失误,但也不能排除他一时想不起来当时的情景。WCB平时训练时难度动作稳定性就不高,这种时候出现失误也可以接受。

就在大家都觉得金牌一定是属于他的主要竞争对手——福建的ZLS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最后一个上场的ZLS也失误了!这下形势微妙了,既然金牌不属于GD队WCB和福建队ZLS了,那么会属于谁呢?南拳比完后的排名是广西队QXS第一,GD队HGY第二,与第一名的差距只有0.02分。男子南拳金牌是根据南拳和南棍两项成绩总分判定的。也就是说,如果HGY在明天南棍比赛中的成绩比OXS高出0.03分,HGY就是金牌得主。

中午吃完饭,Y练邀请我出去走一走。我跟Y教练年纪相仿,彼此投缘,一直很谈得来。我在运动员比赛前之所以敢找他们谈,关键时候敢说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融洽,信任度较高。我们边走边聊。我们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形势,觉得HGY夺冠的可能性非常大。Y教练说,以前有WCB在前面顶着,夺冠也轮不到HGY去想,现在WCB失误了,需要HGY来扛大旗,他能不能扛得住?再说,HGY觉得自己的南棍水平还是挺高的,有可能会拿冠军,他会不会有压力?他想去找HGY谈一下,但又怕找他谈了之后反而会给他压力,自己也不太能拿得定主意,想听听我的意见。我说:“你发现了问题,觉得需要提醒,就去做,不要想到了又担心,又不敢去做。以HGY现在的情况,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一定会有压力。而且根据期望理论,当人在面临获得时,倾向于保守,所以他在明天最有可能持有的心态就是保守,也就是做动作放不开。”Y教练又问:“你说直接找他谈好不好?会不会他自己本来还没压力,我找他一谈他反而有压力了?”我说:“如果你觉得直接找他效果不好的话,可以找个合适的机会,有技巧地跟他谈一下。”Y教练说:“那怎么谈?”我说:“以我对HGY这名运动员的了解和他心理测试的数据来看,他的心理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在高压力情境下,不太可能会出现大的失误。”我这样说,主要是让Y教练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但所说的话也确是事实。“HGY虽然参加过一次全运会,但毕竟比较年轻,大赛经验说不上丰富,而且以往参加全运会和这次的情况完全不同,以往是龙套,就是这次来之前还是龙套,明天就要扛旗,心态上一定会有变化。今天晚上你跟他谈,主要是让他重新定位下自己的目标,不要想着冠军,只要发挥正常水平完成比赛就行。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说得严厉点,骂骂他也可以。以前我为HGY做咨询时,他自己找到的处理压力的方法就是使用自我暗示:把比赛当训练,你也可以继续强化他这种定位。”Y教练频频点头。我又说:“明天上午他上场前做准备活动时,也要注意观察他的状态,发现他紧张什么的,就严厉点说他,再让他放松,打得怎样无所谓,就当训练,想好要领做动作就行了。如果没发现有什么异常,就让他自己处理。”我又说:“要不,我去跟他说?”Y教练说:“不好,还是我来跟他说。”

晚上10:00左右,Y教练发来短信说,他已找HGY谈过了,HGY跟他说,他自己也确实想得很多,谈完后感觉好点。

2009 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男子南棍比赛是上午9:00。还没到8:00,大家就到了后场活动。今天关注的焦点是HGY,但从教练到队里的工作人员都假装不把他放在心上,做轻松状。这种非语言行为传递的信息也是大家在出发前商量好的,希望不要因为教练员的非语言行为给运动员带来压力。

HGY在做准备活动时,我一直注意着他,除了自己观察,我还小声问主教练和队医:“你觉得HGY紧张吗?”他们都说“还好”。剩下半个小时HGY就要上场了,HQ主教练走过来小声跟我说:“我觉得HGY有点紧张了,以前他做准备活动都不是今天这个样子的,今天他一会儿把鞋带解开,一会儿又把鞋带系上,一会儿又解开,一会儿又系上……又不上场活动,就坐在场边。”我一听,本想直接跟HGY谈谈,但又想到昨天Y教练说我直接找他不好,就走到Y教练旁边小声跟他说:“HGY有点紧张,你带他上场时要说一下他。比如让他当训练,正常发挥就行之类的。”HGY第11个上场,我在后场只能看电视直播,但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所幸在比赛中HGY发挥稳定,顺利完成比赛。在大家焦虑的等待中,他的分数终于出来了:总分第一,获得冠军。整个GD队松了一口气,大家相互击掌欢庆。

WN南棍的发挥也正常。他临上场前还说:“L哥,你给我们的那份逆境应对方案,我昨天晚上看了好几遍。”我说:“很好,比赛时正常发挥就好,注意动作过程。”运动员上场前有个好的心态,使比赛过程中的注意力指向动作过程,比赛发挥一般都不太会失常。当然,想要做到这两点也不容易,必须要经过系统的心理训练。逆境应对训练是我们备战过程中心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先通过一对一的访谈了解运动员将要在比赛中遇到的逆境,然后综合教练员的意见,找到应对逆境的方法。有意思的是,运动员的某些逆境只有在比赛时才会出现,在训练中一般不会出现。因为比赛时才有压力,训练时没什么压力。比如,对于WN来说,他以前在比赛时,一做难度动作就会想“我可千万不能失误”,但这种想法在平时的训练中不会出现。如果你跟他说,做难度动作时不要有与做动作无关的想法,只想动作要领,这其实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因为他在平时的训练中确实没想。明白了怎么做,但是想练也没有机会练。心理技能是一种程序类技能,不通过训练是达不到效果的。考虑到WN的这种情况是全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为教练组提供了两种解决的办法:第一种是严格的表象训练:在想象中模拟比赛情况,想象在有压力的情境中成功完成动作。第二种是真实的压力模拟训练。教练组采用了第二种方案。其实两种方案可以同时实施,但第一种方案我没实施,因为是兼职工作,时间上不好把握。对于如何设计压力情境,我提出如下意见:1、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个星期)安排一次小型测验,不用到外面请裁判,但至少一个领导要到场。测验之后可以继续安排训练内容。这样做程序不复杂,也不会影响到正常的训练,而且比仅安排一两次大型测验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程度要高。2、设置一笔“十一运会专项基金”,每个运动员拿出1000元,共6000元。假设安排15场小型测验,每一场测验的奖金是400元。教练员可以根据自己的训练计划和每个运动员的特点,在每场测验前为每个运动员设定一个奖励标准(客观性可能不足),教练员也可以设计一个统一的奖励标准(针对性可能不足)。如果一人达到奖励标准,400元则奖给一人,如果两人达到奖励标准,400元则平分给两人。金钱的奖励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制造一种压力的氛围,让运动员在这种压力的情境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3、在上面两点的基础上可以变换更多的方式来制造压力环境。比如:可以男队员一组、女队员一组,比较团队目标达成情况;也可以一个男队员和一个女队员一组,比较各组目标达成情况;还可在由专人播报主要对手分数的情况下,要求队员必须完成超过对手的比分。教练组实施了2个月左右的压力情境训练,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觉得效果挺好。运动员说:“在有金钱刺激的情况下,心理确实会有压力”。教练员说:“这一方法不但训练了比赛心理,对于调动运动员的训练动机效果也很好。”

在来全运会比赛之前,我为他们每个运动员都制定了一份逆境应对方案,督促他们到赛区后多看看。是否真正遇到预先准备的逆境并按照准备的方法应对,这一点到目前为止还体现得不明显,但是这份逆境应对方案确实起到了提高运动员自信的作用。这一点在WN身上体现明显。

晚上7:30进行女子南拳比赛。6点钟,教练组和女队员就到了后场进行活动。因为男子比完了,金牌任务也完成了,大家相对比较轻松。HGY在6:30左右来到后场看比赛,我想印证一下到底哪些东西在运动员比赛的过程中帮到了运动员,就找个机会坐在他旁边。平时他不怎么说话的,这次打开话匣子就停不来了。

我问:“南棍比赛前看你有点紧张啊?”

他说:“是很紧张,我也不活动,就一直系鞋带。”

我问:“昨天晚上Y教练找你谈话感觉怎么样?”(我有此一问也是想印证昨天教练找他谈话的效果究竟怎样。)

他说:“他跟我谈完我感觉好点,但睡完一觉就没影响了。”(这样看来昨天我与Y教练商量后采取的措施至少有临时效果,他睡着了,说明找他谈对调整他昨晚睡前的心态是有作用的。)

我问:“上场前Y教练都跟你说什么了?”

他说:“好像是跟我说什么了,但现在一点也记不起来了,上场前感觉都蒙了。但我其实最想听教练说:‘别在乎难度,只注意演练’。”(这样看来,教练员临上场前对他的临场指导效果也不太大,也可能有效果,但他忘记了。)

我问:“你自己是怎么调整的?”

他说:“这次和以前比赛感觉不同。以前比赛什么想法都没有,该吃吃该睡睡。这次比赛前想法很多。昨天我想,上届才第六,这次要是打进前三就有钱了哦,还有可能得冠军啊。我也知道想这些不好,我就强迫自己想点别的,但想完别的没什么可想了,就又回来想,比好了就有钱了哦。比赛之前的想法也很矛盾,非常矛盾,搞得我很难受。一会儿想要拿成绩;一会儿又想,不能想拿成绩,得把比赛当训练;过一会儿想,不想那么多了,放开打;过一会儿又想,放开打难度失误了怎么办?得保证难度稳定;一会儿又想,不能保,保的话更容易失误,要放开打。脑子中有好几种想法在打架。L哥,你说怎么那么折磨人啊。但好就好在我临上场就不想这些了。我觉得那次准备会上你说要有自信,对我影响挺大的,临上场前我就对自己说要有自信,一定要有自信。我其实对自己挺有自信的,我难度动作一直都稳,但也有担心,就是担心一直都稳,万一到场上那一下不稳了怎么办?所以到我要上场时本来信心满满的,一想可能不稳信心又降到80%了。这时我一抬头,看到我们啦啦队了,自信就又长了一点,心想我不是一个人在比赛,还有很多人支持我啊。上去比赛时难度都不知道怎么稳的,你不是说过要相信自己的潜意识吗,我现在觉得当时就是潜意识在比赛,你说神奇不?”

HGY在赛前、赛中的心理、行为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1、当运动员面临重要任务时更关注小概率事件,这种关注甚至会影响到运动员的自信。2、当运动员成功后,有时我们觉得我们之前所说的某一句话,做的某一件事对运动员产生了影响,但很可能是一厢情愿地夸大了我们对他人的影响。3、赛前准备会的讲课很重要,重要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上场比赛的临场支持。因为临上场之前运动员可能什么也听不进去了,但准备会的讲课他会认为很重要,会集中注意力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去思考。4、对运动员最有影响的两个运动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是(1)合理的目标定向;(2)比赛中注意力指向动作过程。我们分析运动员某场比赛的目标定向时,需要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并根据当时的情境综合判断。比赛中注意力指向动作过程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和积累。5、啦啦队的作用有时不仅局限于对运动员动机的影响,而且可以有效地影响到运动员的自信心。其原因可能是当运动员感觉无助时,能够给予他们支持。6、有效的临场支持是建立在对运动员深入地了解和与运动员,尤其是与教练员良好关系的基础上的,因为即使心理学工作者觉得自己对运动员的影响力不够时,还可以把自己的意见传达给教练员,让教练员去实施。

晚上的女子南拳比赛,GD队只有WH还有希望进入前三甲。预赛之前,我们为每名运动员制定了一套赛中行为程序,WH的这套行为程序主要是做每个难度动作前都要想这个难度动作的要领,只要是打整套就要想惯用的动作要领。当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规范她的赛中思维,以防止比赛时与比赛无关的想法(如千万不能失误等)影响难度动作。但是她5月份比完预赛回来,我问她有没有使用赛中行为程序,她说:“太紧张了,忘记使用了。比赛中难度动作虽然没有失误,但做得很拘谨,差点失误。”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觉得对于WH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赛中行为程序,而是赛前紧张。从她的竞技水平和对自己的定位来看,只要她解决了赛前紧张问题,其它的都将不是问题。今天的这场比赛,因为之前男队已经拿了一枚金牌,任务已经完成,而且第一场南刀比赛中最有希望夺冠的LF也发挥出色, WH基本上没什么压力,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跟训练没什么两样。”所以在WH做准备活动时,我跟Y教练商量,注意观察WH的状态,平时她训练你怎么指导,现在就怎么指导,只要没发现她紧张,就让她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结果WH这一场南拳比赛发挥比较出色,最终获得了女子南拳银牌。WH虽然未获冠军,但对于GD队却意义重大。因为她年纪小,提升空间非常大,这为GD队下届全运会女子南拳冲击冠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她本人来说,这是第一次参加重大比赛,这期间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她人生经验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2009 年10月14日 星期三

今天一早在宾馆里遇到了CWJ。CWJ是武术队太极组的女队员,上届全运会冠军、06年亚运会冠军、08年奥运会冠军。上届全运会时,GD省武术套路队心理学服务的重点是太极组,而CWJ是重点队员,那时我作为实习生跟随导师为太极组做了大量的工作,也为我以后的工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在这届全运会的备战期中,我还每周为太极组讲一次课,并为多名运动员提供了系统的个体心理咨询,只是到了后期,因为重点关注南拳组,所以在太极组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而和CWJ之间,除了保持一份工作关系外,更多的是一种朋友关系。

来滨州之前我找她谈过一次,她本人很清楚自己的任务,就是拿冠军。10月12日晚上我在后场看到她做准备活动时一会儿闭目冥想,一会儿用手拍自己的胸口,有熟人走过来打招呼时,她的笑容显得很僵硬,入场之前还蹲在地上调整,紧张状态表现明显。场上表现也差强人意,太极拳一项最终排名仅列第二。准备活动时我本想上去找她谈一下,但是想了又想还是没去。因为她是肩负重要使命的人,我又不太自信我与她和她教练的关系达到可以在赛前这么重要场合随便找她谈话的程度。我就很纳闷,CWJ是有着相当丰富比赛经验的人啊,是参加过奥运会的人啊,是什么原因让她在这次比赛之前如此反常?我当时以为是她知道自己有夺冠任务,压力太大,所以13日上午我遇见她时,就对她说:“晚上的比赛就放开点比吧。”她说:“我昨天已经放得挺开的了。”我就又纳闷了,昨天赛前紧张难道不是必须要夺冠的压力造成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遇到她一定要解开这个疑团。约好时间,来到她的房间后我问:

“我注意看了你两场比赛的准备活动,发现第一场你赛前准备的状态与第二场明显不同,是怎么回事?”

她说:“第一场比赛前确实感觉身体发紧,腿很疼,感觉全身没劲,心里没底,主要是对难度没底。”

我问:“是因为比赛之前技术上面练得少吗?”(这一问题我是想确认一下心里没底是不是技术上的原因)

她说:“不是,比赛之前练得挺多的,我上一届比赛时感觉练少了,这次来比赛之前是练多了,怕自己丢脸,来之前上了大力量,但比赛那天没恢复过来。”

我说:“你赛前紧张或你所说的身体发紧是由于对自己身体的不自信?”

她说:“是的。”

我问:“那你是怎么调整的?”

她说:“我在比赛之前甚至在比赛过程中都一直在调整。做难度动作之前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调整到动作要领上,比赛中间还想‘不要再扣点’。”(她所说的“扣点”是指难度动作出现晃动、跳动等情况会被扣分。)

我问:“比赛之前有没有想过成绩什么的?”

她说:“没有,因为如果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完美就会有压力。只是觉得要发挥好,要给大家一个交待。”

我说:“我感觉你第二场比赛状态好很多。”

她说:“第二场比赛前疲劳完全恢复了,当时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很自信。”

CWJ之所以能够连续获得两届全运会冠军,确实有她非同寻常的地方。第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态,并不断地调整以期适应比赛对心理的要求。第二、在比赛过程中,不管自己之前想什么,做难度动作时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动作过程之中。第三、完成比赛不是为了一已私利,而是为了责任或集体的利益。

在访谈完CWJ之后,我忽然想起前一天跟HGY的谈话,CWJ提到第一场赛前状态与自己过去的经验有很大关系:上一次是感觉练少了,这次是怕练少了,却又练多了。HGY前一天也提到类似的情况:他在参加省运会时,在难度动作稳定后,演练部分“放开比”,结果“脱把”(棍从手中滑落)了。他回去后反复看录像,就是找不出脱把的原因,于是他想出一个解决办法:把自己的演练分成三个档次:(1)稳定的演练,不会脱把,但不好看;(2)正常水平的演练;(3)“放开的”演练,好看,但可能会脱把。在这次比赛中他自己是有意识的控制在(1)的档次上。其实HGY之所以选择给自己的演练分档次,说明在他心里有一种非理性思维:“放开”等于“脱把”。同时他与CWJ的经历也说明一个问题,运动员幼年或前期的比赛经验对解释他们当前的行为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有意识地去探索运动员以往的比赛经验,并结合当前的运动表现,综合诊断,才可能更好地为他们解决问题。

我已考虑回去之后对此次全运会的心理学服务效果作一次评估,深入地了解教练员与运动员对此次服务的看法与评价。这对我以后的工作会有极大的帮助。

后记

这次跟随GD省武术队参加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决赛,感觉收获颇丰。是锻炼也是经验的积累;是对备战大赛期间运动心理服务的检验,也是对临场支持的探索。以上所记录的工作及感想虽然只是针对武术套路这一个运动项目,但不同运动项目的运动心理学服务具有共性,希望本文能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南拳上场全运会
南拳的传承脉络及发展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4期)2020-04-28 02:17:32
独自上场
海峡姐妹(2018年12期)2018-12-23 02:39:14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健康管理(2017年8期)2017-12-01 23:52:56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环球时报(2017-09-09)2017-09-09 07:23:48
除夕赴年夜饭
时尚北京(2017年1期)2017-02-21 16:50:37
上场之前
南拳对塑造积极行为的影响
论述南拳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