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超
1.1 一般资料搜集整理我院自2006~2009年资料保存完整、诊断明确的17例纵隔淋巴结肿大患儿的病例,年龄1~13岁,男7例,纵膈淋巴瘤8例,其中何杰金氏病HD3例、非何杰金氏病(NHD)5例,肺结核4例,转移瘤3例,巨淋巴结增生症1例,肺结节1例,结合文献回顾分析其CT表现。
1.2 采用方法所有病例均采用GE-64排VCT机进行CT螺旋平扫及增强扫描,层厚3~5 mm,层距3~5 mm。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处至膈面,增强扫描造影剂用300 mgI典帕醇或300 mgI尤维显1 mg/kg,高压注射器静脉注射。
纵膈淋巴结瘤表现为双侧性淋巴结肿大,不对称,且肿大淋巴结融合,密度均匀,边缘多较锐利呈圆弧形、波浪状或大分叶状突出,向下可超越肺门水平,甚至达到膈面,坏死液化少见,未经治疗罕见钙化;肺结核表现为单侧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儿童期很少出现大块融合,增强扫描可见中心低密度区和环形强化,CT值可达90~100 hu,存在钙化时更能明确诊断;转移瘤有原发瘤存在;巨淋巴结增生症表现为单侧淋巴结肿大,强化明显,周围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环绕,是透明血管淋巴结增生的特征;肺结核病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成性肿大,无干酪坏死所致低密度,且90%有肺实质及肺间质改变。
CT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横轴位扫描能清晰显示纵膈淋巴结,尤其是对大血管间、膈脚后及心包淋巴结的显示具有较高的价值,且能清楚显示其与血管及支气管的关系,因此对于纵膈淋巴结肿大的疾病来说CT是即其重要的检查方法。正常情况下,小儿CT扫描看不到纵膈淋巴结,发现淋巴结即为异常表现[1],又由于小儿纵膈缺少足够的脂肪,所以必须用增强扫描才能清楚显示淋巴结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纵膈淋巴结肿大的小儿来说,下列几种疾病需要鉴别诊断:
3.1 纵膈淋巴瘤根据其组织结构何杰金氏病(HD)和非何杰金氏病(NHD),为儿童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何杰金氏病发病年龄多在5岁以后,15岁为高峰,进展慢,全身症状轻,初诊时约60%有纵膈内淋巴结肿大,多分散存在,亦可融合成团,肺内实变发生率高多与纵膈淋巴结连续,很少单独出现,胸膜反应少见;而非何杰金氏病发病年龄多在1~13岁,4~7岁为高峰,病情进展快,常伴全身症状,初诊时纵膈内淋巴结肿大常呈巨块型,肺内实变发生率低,以肺间质侵润为主,多于治疗后几天内发生,胸膜反应多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胸水常为血性。淋巴瘤多侵犯前、中纵膈淋巴结,也可侵及心包横隔和后纵膈淋巴结,表现为双侧性淋巴结肿大,多不对称,且肿大淋巴结融合,密度均匀,边缘多锐利呈圆弧形、波浪状或大分叶状突出,向下可超越肺门水平,甚至达膈面,坏死液化少见,未经治疗罕见钙化,淋巴瘤对放疗、化疗敏感,4~15 d淋巴结明显缩小[2]。
3.2 肺结核由于卡介苗接种肺结核的感染和发病率已大幅度下降,但由于防治工作发展不平衡,肺结核仍为小儿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小儿肺结核是结核菌初次感染后发生的原发感染,主要表现为原发性肺结核的演变过称,继发性肺结核少见。小儿肺结核有早期淋巴血行播散的特点,为肺外结核的起源,初次感染的早期一部分结核菌即随病灶周围的淋巴管侵犯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管及淋巴结炎[3]。临床轻者无症状,一般多有轻度结核中毒症状,较重者表现为高热2~3周后转低热、盗汗、纳差,体重下降、咳嗽及淋巴结压迫气管、喉返神经和上腔静脉等症状。原发灶可发生于肺的任何部位,据统计右侧较左侧多见,上叶较下叶多见,好发于胸膜下,一般为小叶性病灶,呈云絮片状或小结节影,免疫力低下患儿也可出现大叶性实变,但较少见。CT增强扫描对纵膈淋巴结有帮助,根据淋巴结增强效果及密度有助于鉴别诊断,肺结核多侵犯前、中纵膈气管、支气管旁肺门区和隆突下淋巴结,多表现为单侧纵膈、肺门淋巴结肿大,儿童期很少出现大块融合,增强扫描可见中心低密度区和环形强化,CT值90~100 hu,存在钙化时更能明确诊断,有时需要组织活检或实验治疗协助诊断。肺结核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经治疗2~3个月后开始缩小,9~12个月基本治愈,干酪坏死之淋巴结常长期保持不变,不能完全吸收,最终以纤维、钙化而痊愈。
3.3 转移性纵膈淋巴结肿大有原发瘤存在,同时应注意胸部骨骼病损。另外支原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LCH均可一起纵膈淋巴结肿大,结合肺内病变和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3.4 巨淋巴结增生症和肺结节病小儿较少发病,肺结节病多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无干酪坏死所致的低密度,且90%有肺实质及肺间质改变,临床症状轻,进展慢;巨淋巴结增生为单发淋巴结肿大,强化明显,周围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环绕,是透明血管淋巴结增生的特征[4]。
总之,在引起小儿纵膈淋巴结肿大疾病中,以纵膈淋巴瘤、肺结核及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居多,少见的尚有巨淋巴结增生症、肺结节病等,它们的CT表现均有一定特征,但确诊尚需结合临床实验室及病理检查。
[1]徐赛英主编.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16.
[2]郑春雨,等.CT对胸腺瘤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使用放射学杂志,1997,13:481.
[3]徐赛英主编.实儿科用放射诊断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311.
[4]李洪林,等.胸内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影像学表现.中化放射学杂志,1996,30: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