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华
广西脑科医院,广西柳州 545005
恶性症状群(NMS)是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一种罕见不良反应,性质严重,处理不当易致患者死亡。现将笔者所在医院发生的1例氟哌啶醇致恶性症状群并感染的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患者,男,汉族,56岁。因乱语、疑人害己复发8 d入院。患者于1986年无明显诱因缓起精神失常,主要表现为乱语、别人做事针对他、别人害他等。曾于1990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用氯氮平400 mg/d治疗痊愈出院。出院后坚持服用氯氮平150 mg/d维持治疗。2011年1月病情复发入院。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T36. 7℃,BP140/100 mmHg,P120 次 /min 。体重 58 kg,身高 164 cm,心肺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精神检查:意识清,言语性幻听,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情感反应平淡,孤僻懒散,治疗不合作,有冲动行为,无自知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8.04×109/L,中性粒细胞67.80%。诊断:精神分裂症。给予氟哌啶醇注射液5 mg/d,Bid,肌肉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0.3 mg/d,Bid,肌肉注射;氯氮平片50 mg/d,Bid,口服;夜晚因兴奋吵闹给地西泮注射液10 mg/d,Qn,肌肉注射。第4日晚,患者开始出现发热,体温38.0℃。急查血常规白细胞10.17×109/L,中性粒细胞81.71%。腰穿检查脑脊液回报正常。氯氮平血药浓度不高42 ng/mL(正常值200~800 ng/mL)。第6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四肢肌张力高、肌肉痉挛、颤抖、大汗,高热至39.2℃。急查血象白细胞12.05×109/ L,中性粒细胞88.61%,淋巴细胞比率3.92%,提示细菌感染。肌酸激酶522.8 U/L升高。血生化总胆红素23.0 mmol/L,直接胆红素(DBIL)10.6 mmol/L,提示有轻度肝损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电轴右偏、右心房负荷过重。血气分析示呼吸性碱中毒。考虑恶性症状群,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给予阿莫西林/舒巴坦抗炎,环磷腺苷葡胺保护脑细胞,地塞米松、七叶皂苷、甘露醇脱水减轻脑细胞水肿,持续静脉泵入纳洛酮催醒,口服中枢性肌松药溴隐亭解痉,静注呋塞米并大量补液促进药物排泄,静滴复方甘草酸苷护肝,积极用药物退热或冰敷物理降温,鼻饲注食注药,保证生理需要量。第15天患者高热至40℃,白细胞18.09×109/L,中性粒细胞92.94%,淋巴细胞比率4.92%。痰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舒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丁胺卡那敏感,联用左氧氟沙星抗炎。至第20天患者开始好转无发热,震颤减少。第25天患者精神状态逐渐好转,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肌力5级。第50天使用阿立哌唑片重新开始抗精神病治疗。第70天使用阿立哌唑片30 mg/d,Qd,口服;联合氯氮平片50 mg/d,Qn,口服治疗,效果良好。
恶性症候群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一种罕见、危险的不良反应,起病急,进展快,致死率高[1]。常见于典型抗精神病药,近年随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大量应用,也出现了个别氯氮平、利培酮引起恶性症状群的报道[2]。该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时联用了两种抗精神病药氟哌啶醇和氯氮平,不良反应治愈后患者又再次使用了氯氮平治疗未出现类似反应,所以可以确定是氟哌啶醇引起的不良反应。但这个不良反应是否与联合用药有关不得而知。因此临床工作中应注意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的安全性,注意加强患者营养,及时纠正脱水倾向,避免快速增加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可避免NMS的发生[3]。出现不良反应时做到早期发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这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治疗护理上应注意综合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补充能量,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感染,合理应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1] 田志宏,张明园.恶性症状群认识的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15:89.
[2] 隋忠庆,徐作国.利培酮致恶性症状群一例[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4):305.
[3] 张春平,黄金满,戴俊平.抗精神病药恶性症状群的临床分析[J].中国康复,2007,2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