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日新 江伟钦
组织文化塑造、制度创新与激励相容
——基于东进农牧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
张日新 江伟钦
东进公司注重组织文化塑造,倡导并践行当地的优秀文化,设计和运行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得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这不但化解了村企间的可能冲突,构建了和谐的村企、政企关系,而且降低了交易成本,有利于对公司纵向一体化经营的潜在威胁实行各个击破。伴随企业的发展,当地农民实现了脱贫致富,双方形成了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东进企业的案例为其他企业与村民之间化解矛盾、建立长期合作共赢关系提供了经验借鉴。
文化塑造;制度创新;激励相容;东进公司
农业企业为降低成本和市场风险,越来越趋向于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渗透到原材料基地,与当地农户合作采取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以保障原材料的有效供给。然而,近年来企业进入村庄经营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一是土地租赁问题。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土地价值的上升,土地权属的争议也开始大量涌现[1]。二是利益联接机制问题。在“公司+农户”模式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农户的高风险规避特征,导致了双方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2];不完全合约会导致敲竹杠问题[3],规范合约的成本以及某些合约法庭执行的困难或成本过高,也致使履约率低[4]。三是环境污染问题。关于环境污染问题所产生的民众与企业之间的冲突事件日益增多,且大多以企业的高额赔偿、停产或搬迁收场。对于企业而言,依靠单纯的经济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成本相当高昂。如何缓解村企间的可能矛盾,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村企共赢一直是企业与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东进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进公司)为研究案例,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东进公司自1997年在莆田村(行政村)百岭村民小组(自然村)筹建成立到2008年,已由一条生产线的饲养场逐步发展成为拥有9个饲养区,1.91亿元总资产、年产值3.93亿元的农牧业集团公司。2001年、2002年、2004年被分别评为市级、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②自公司成立以来,百岭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村民的收入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由1997年前的户均1 500元达到了2008年的人均8 000元以上。③土地流转异常顺利,村企关系非常融洽。公司成立10多年来没有发生一户村民上访、闹事事件,而且村民对企业充满感激之情,村委会对公司的事情能做到快速响应、积极处理。
本文从组织文化视角切入,试图剖析东进农牧企业独特的文化治理机制在企业发展与村企关系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一)村企合作历史背景
广东省惠东县莆田村下辖有14个自然村,8个行政村。无异于中国其他落后农村,莆田村偏僻、四周环山、交通不方便且优势资源缺乏等因素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东进公司没有成立以前,莆田村及周围村庄的村民大部分主要以种植水稻和花生维持生活,收入来源单一,平均每天的收入仅有2~3块钱,很少有积蓄,更谈不上发展。村民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住的都是泥土瓦平房。社会保障也仅限于特别贫困的家庭每个月领取20多块钱的最低生活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更是严重缺失。拮据的生活致使莆田村村民付不起孩子的学费,村民的文化大多只停留在小学水平,连初中学历的都很少。人员流失相当严重,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小孩。
莆田村人何新良1974年到香港谋生,长期从事生猪屠宰业,几经打拼成立了香港恒兴食品有限公司。1997年前后香港面临产业格局调整,要求将畜牧业等农业产业调整到港外,何新良不得不考虑将生产基地建立到邻近香港的地区。恰逢惠东县委县政府为改善地区贫困落后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到港招商,双方一拍即合。何新良1997年买下了肉联厂(当时为惠东县食品公司),作为公司的养猪场和屠宰场,然后依靠当时在香港经商时积累下来的销售渠道把产品销售到香港。发展至今,公司已经形成了集饲料加工——生猪饲养——种猪繁育——环保养殖——绿色果蔬——生猪屠宰——冷链加工运输——肉制品深加工——自营连锁菜篮子便利店的完整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条。2004年公司通过了冰鲜猪肉出口许可,获得了稳定的出口规模;2005年东进公司成功注册供应港澳地区的活猪饲养场。
(二)企业与村庄共生模式的形成
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进嵌入村庄,与农户开展7类方式的合作,分别为与农户直接签订合同;与专业大户、中介组织、乡村组织签订合同带动农户;通过联合办合作社带动农户;建立稳定产销合作关系带动农户;让农户直接入股带动;通过合作社入股带动农户和其他方式带动[5]。尽管东进与农户的合作方式灵活多样,但是却有其共性:①土地流转集中,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土地资源。农户以自然村为单位通过各村村委会与东进签订集体租地合同,签订的一般都是10~30年的长期合同。目前东进公司拥有土地大概为2 046亩。②企业化经营管理。鉴于农户饲养标准难统一、疾病防疫等专业知识不一,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东进公司的种植与养殖完全按照企业的标准化进行生产,由企业统一经营管理。即使在随后的扩大合作项目中,东进公司一直坚持由企业来经营管理猪厂。③村民员工化。公司在“能力与岗位相匹配”的招聘原则下,优先安排当地劳动力,解决了本地村民500多人就业。至此,企业与村庄共生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初现端倪。
本文将企业与村庄共生的经营模式定义为:企业与村庄在平等自愿的原则下,合理规划与开发利用村庄的资源,发挥低成本优势,实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管理,以拓展资源利用空间,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在更深层次上反映的是企业文化与村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
企业根植于村庄发展,不但解决了用地紧张和劳动力短缺问题,更重要的是便利了企业建立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克拉克森等[6]523-524指出,在一些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纵向一体化企业能把未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排挤出去。垄断者可以实行价格歧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在未一体化情况下这种可能性要小得多。
一体化所需要的专用性投资增加也隐藏着较大的风险。威廉姆森[7]1-23指出,对交易双方来说,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转移到其他用途的价值损失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专用性投资的一方必须防范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不被对方“套牢”(lock in)。
东进公司生存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正是纵向一体化所带来的,即土地租赁合同能否稳定,以及村企、政企关系能否融洽。最让其担心的就是土地的承租权变更。试想如果当地村民单方面毁约,不再与公司续签土地租赁合同,对企业来说则意味着全部猪场、办公大楼等专用性资产投资都将弃用,所产生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如何在获得纵向一体化优势的同时,尽量降低纵向一体化带来的风险?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然而治理成本高昂:①村民与企业间由于土地租赁问题而产生的冲突。②虽然企业排污达到了环保标准,但是长期生活在“达标的”猪粪气味环境中,肯定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降低这种不愉悦感而可能产生的冲突费用,从长期来看,必定高昂。③土地租赁期限的不确定性、地租价格变化和地租的谈判成本变动。④获得村民的信任,树立企业形象。⑤获得政府的支持与扶持。⑥融洽且相互配合的村企关系。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东进在一定程度上根除了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潜在威胁,却并未付出高昂的成本,而是通过组织文化创造和制度创新双管齐下,让利益相关者激励相容,进而稳定土地的租赁权。东进尊重当地文化,适应当地文化,同时将企业自身的文化融合进村庄文化的血液中。现代系统论观点认为组织文化的结构层次有三个,分别为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8]361-365。
(一)表层文化建设引人注目
表层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的表层来组织的文化,又称视觉文化。它将企业所创造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理念,通过企业的物质设施等表现出来,以使其直观形象被更多的人所感知。过去百岭村有一首民谣:“铁炉山下坡坡连,泥砖瓦房穷汉多,有女莫嫁百岭村,餐餐薯粥酸泪落”,刻画了百岭村贫穷落后的生活条件与村落环境。东进入驻村庄后,加大力度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①兴建小康楼。东进兴建了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红色别墅式洋楼,户均面积超过100平方米,供百岭村农户集中居住。村民每户根据其住房面积只需出资4~8万元,而且是采取月供方式。②完善基础设施。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东进为百岭村建设了有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化广场和运动场所。此外还出资60万元为村庄修筑硬底道路。③美化外部环境。猪场区域化布局实现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也给周边环境治理带来了挑战。为了优化环境,东进在周边14个自然村开发了大量的荒地,用于种植蔬菜、香蕉、花木、养鱼等。东进采用沼气池厌氧发酵猪粪及废水,变废为宝,把猪场的排泄物制作成无公害的生物有机肥料,开发出了“山上种果,山腰养猪,田间种菜,鱼鸭在塘”的山村无害化环境自循环立体养殖体系及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这一能源生态农业模式。这被媒体称之为“田园牧歌”的新景象。
与原来贫穷落后的生活条件相比,如今的村庄在东进的帮助下,已经实现了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社会和谐,农户对企业更是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感恩之心。如今的新民谣已经是:“铁炉山下四时春,新楼新业新主人,凤凰争栖碧梧枝,安居乐业笑盈盈。”
(二)中介文化构筑制度保障
中介层组织文化是指通过人们的行为而被感知的文化,而引导行为的是组织的各类制度与规范。东进不遗余力为村庄改善外部居住环境,可能使村民产生依赖思想。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东进采取各种契约形式,设置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制度安排,鼓励农户发挥内在的积极性勤劳致富。
1.构筑保障机制解除村民后顾之忧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村民只有摆脱了人生存的基本需要,解除对其发展的束缚,才有可能追求更高的自我发展。追求成就本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约束的。对于百岭村村民而言,他们面临的约束条件有三个方面,就业问题、收入保障和养老保障。公司通过一些创新性的制度安排,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一是养老保障。2003年起东进为全村老人及五保户免费设立老人饭堂,伙食费标准为200元/人/月。近年来公司还统一给予村里60岁老人每人每月400元的生活补贴。
二是收入保障。从收入来源渠道看,一是地租收入、二是工作收入、三是资金入股分成。对于地租收入,东进参考当时的粮食收购价,与百岭村村民小组签订土地租赁合同,把百岭村302亩土地按每亩500元租下来,租期为10年,并承诺如国家粮食保障收购价每一百市斤涨到80元,每亩承包价格则相应地增加200元。即使是荒地的价格也能获得每亩500元的租赁价格。除此之外,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还可以去公司上班,以夫妻每人每月1 500元计算,一年有3.6万元收入。全村当时大概有50%的荒山荒地,公司都以同样的价格租赁下来。对于资金入股,农民可用自有资金或通过公司提供担保向银行贷款入股东进公司的猪场项目。为了保障村民的利益,公司把保底股息回报率9.6%写入合同,由公司承担所有的经营风险,收益好时还可加大分红比例。稳定的地租收入和资金入股分红收入为农民提供了可靠的收入保障。
三是就业保障。公司敞开接纳百岭村民就业。年轻人在外打工失业回来,公司安排工作。一位来自百岭村的员工告诉笔者,他从1998年起就在东进工作,中间曾三次辞职离开,回来后公司却照样接收他。公司鼓励年轻人出去闯世界,增长见识,从不认为员工离开公司就是背叛。
2.给予压力培育忠诚员工
诱因激励动力所依据的需要是一个人已有的潜在需要,而压力激励动力所依据的需要是由压力本身所引发的需要。压力激励能创造出一个人的需要,而诱因激励只能利用已有的潜在需要[9]。东进公司通过一些制度安排,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也有意地给村民培育适当的、可承受的压力。
一是出租土地后的就业前景的压力。由于知识文化的限制和自有资本的缺乏,从土地束缚里解脱出来的村民,是加入打工的行列还是自主经营?如何提升自我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二是住房贷款压力。公司垫资建设公寓式住房,每套250平方米,售价8万元。对村民而言,企业进驻村庄带来了生活的希望,也带来了为新房子还贷的压力。这也迫使有还贷压力的村民安于工作现状。三是公司规定30岁以下村民不准在公司打工。东进不希望年轻人在公司里打工,不想让公司成为他们滋生懒惰的温床,而是有意让他们自己出去闯闯。四是孩子读书的压力。对村民而言,孩子读大学的学费压力进一步迫使村民安于就业现状。五是老板的成功也给村民树立起了效仿的榜样,他们普遍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只要肯吃苦,就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3.惩罚机制造就守纪村民
仅有正向激励和限制性制度装置并不能确保每位员工兢兢业业,还需要借助可置信的惩罚威胁制约少数捣蛋分子。例如,某村民由于盗窃等不法行为被派出所拘留多次,公司果断决定不让其在公司上班。这一惩罚机制,得到村民的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公司维护正义、培养和谐的威慑力。
(三)深层文化使得激励更加相容
深层文化是组织及员工心灵中的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是组织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量构成了组织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在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成为正式制度的替代物。东进公司的深层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核心组织价值观烙上家文化印记
深层文化的核心是组织价值观,而企业家(高层管理者)的价值观又引领着组织价值观的形成。从访谈中得知,何新良深受传统家族文化熏陶,重视家庭,顾念家族,他牢记父亲去世时说的话:“有钱了一定不要忘记家乡父老,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正是抱着这种“回报乡亲,带领大家致富”的纯朴观念,何新良在办企业时十分倡导“家文化”。比如,每年百岭村祭拜共同祖先时,何氏兄弟都会到场祭拜先祖,并承担所有费用;每年底何氏兄弟统一邀请百岭村各户代表到酒店参加年终聚会,给大家拜年,还给百岭村村民每户发放600元红包;村民举办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时,公司也都要按照岭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封利市,出人出车,尽力帮助。
问题是这种“家文化”的倡导能否得到村民的认可?一套思想观念能否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提出和倡导这套思想观念的精英人物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心中始终装着社会的共同利益;二是该精英应该是强者、成功者;三是这套思想观念应该同社会的文化传统有内在的联系,能够从社会大众内心的传统资源中找到支持的力量[10]196-197。
前两个条件显然已经满足,第三个条件需要追溯莆田村的历史文化渊源。莆田村属客家系。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不仅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比如,客家文化中所具有的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正是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原有文化的眷恋。同时,也正是由于客家人有很长一段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锤炼出客家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勇于开拓的精神、勤劳朴实的品格及善于用血缘、亲缘、地缘等各种条件建立同宗、同乡、同一文化内相互合作关系的团体主义精神。
如果把客家文化的精髓之一理解为家乡情结,即具有非常强烈的血缘、亲缘、地缘情结。那么这就不难理解,何氏兄弟在香港发家后想回家带动村民致富的心愿。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当地村民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上都还深刻保留客家文化的印记。比如,村民尊称何氏兄弟为自己的老板,言语间带有强烈的自豪感,而自己为老板打工也是一件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因为我们是“自己人”。同时公司还采取“差别”制度安排的方式来加强村民对于“自己人”的认同:公司给予百岭村和相邻的奋嵣村(同宗)的大学生给予一万元奖励,而对其他村庄则没有这项优惠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了本村村民对“家文化”的认同。公司倡导“家文化”的种种行为,显然既源于客家文化,又实践客家精神,自然容易赢得全村村民的认可和赞赏。
2.以人为主体的人本文化居于中心地位
东进十分注重与村委的关系。在村务管理上,村委只需抓计划生育工作,其他的事务都交给公司处理。村里一旦遇到棘手的事情,也会找公司帮忙解决。在经济上,公司捐资赞助周边各村的公共事业,例如修路建桥,改善村委办公环境,还曾为莆田村花费10多万元建设水利设施以及改造水库工程,此外还承担了各村委会每年3万元的固本强基费用。一般东进平均每年支付给每个行政村约5~6万元的资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东进尊重老人,关心老人生活。东进在合作村除修建老人食堂,给老人提供免费用餐和生活补贴外,逢年过节还送米送油,每年初一的股东与村民聚会,请老人上座用餐,并给每位老人春节红包。到每年大年初二,东进还举办新春团拜会,请老人讲话和抽奖。
东进重视人才,重视小孩教育。首先,营造“读书有用论”的氛围。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公司通过招聘员工时的条件要求,努力营造“读书有用论”的氛围,激励村民培养孩子读书、读好书。其次,加大教育投资力度。东进2002年捐赠30万元给莆田小学和莆田中学用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捐款35万元给惠东县高级中学筹建校舍,改善了办学条件;2004年公司拨出4万元在百岭村成立希望夜校,利用晚上或放假期间补课,为百岭村及东进公司员工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为贫困学生、优秀学生设立助学金与奖学金,每年用于资助贫困生和奖励优秀生的支出达10万多元。此外,东进还大力支持本地的青年上大学,成立大学奖励基金,对百岭村考上大学的学生奖励1万元,考上中专的学生奖励5 000元,其他合作村的大中专生也享有百岭村学生一半标准的奖励。
3.激励相容更能增强群体凝聚力
土地租赁获得保障。1997年东进公司租赁土地的价格为每亩500元,虽在2008年公司把土地租赁价格提升到了每亩700元。但是近年来,许多福建种植承包大户到莆田村大规模租赁土地,价格上涨到每亩800~900元。如果说东进公司起初获得大量土地是源于价格优势,那么如今价格优势显然就不存在了。我们发现,百岭村的村民对土地是否租给东进公司持坚决肯定的态度,即使公司仍然给每月500元,他们也乐于接受;而其他村庄村民则表示以后可能不租给东进公司土地。诺思[11]认为,制度变迁的源泉在于相对价格的变化与价值观的偏好。如果把后者理解为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引起的结果,那么前者就应该是价值观的偏好使然。从某种程度上说,东进公司对当地优秀文化的倡导并形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已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村民的响应和回报,降低了交易费用和土地租赁权的不确定性。
村民进取意识增强。开始时绝大部分百岭村村民进入东进公司打工,随着村民资金积累的增加,风险意识与经商意识明显增强,如今已有60%的村民逐渐离开公司,演变为个体私营老板,如货车司机、客车司机、菜篮子连锁商店老板、批发商等。例如,有村民在2006年把东进公司的鱼塘全部承包下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他们已经慢慢改变了保守、风险防御等传统农民的特征。
政企、村企关系和谐。当企业与村民发生冲突时,村委会第一时间出面调停,这稳定了公司的正常运转。公司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提供公共产品等举措获得了政府的肯定。一个1.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需投入金额达1 180万元,东进公司能够带动200多户农户,政府补助280万元。通过随机访谈多个不同年龄层的村民,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们能体会到村民对何氏兄弟的感激之情。村民常尊称何氏兄弟为自己的老板,并都认为老板很厉害,很有眼光,很能吃苦,才能有今天的成就。当谈到村民对企业的整体印象时,一个村民说:“以前我们住的环境很差,自从我们老板回来办了猪厂,我们有了工作,住进了洋房,你看这些道路都是公司出钱修的,体育设施都是老板出钱建设的”。可以说百岭村村民对何氏兄弟充满感激之情。不但如此,村里若是有什么纠纷,村民会第一时间找东进公司或何氏兄弟出面调解。
本案例研究的东进公司与周边村庄共生的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显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社区的支持,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共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东进公司在解决利益相关者矛盾冲突时,不是运用价格优势去维持合约的稳定性,不是仅仅运用经济手段去解决问题,而是着眼于进行组织文化塑造,各尽所能,互利互惠,建立长期合作共赢的利益关系,倡导并实践当地优秀文化,融入当地村民社会;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形成一定的体制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互信,从而降低两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实现合作共赢。
[1] 郭亮.农村土地纠纷的类型及原因.重庆社会科学,2009(11):27-30
[2] 赵西亮,吴栋,左臣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商品契约稳定性研究.经济问题,2005(3):42-44
[3] 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和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中国农村经济,2000(8):30
[4] 刘风芹.不完全和约与履约障碍——以订单农业为例.经济研究,2003(4):22
[5] 万俊毅,欧晓明,罗必良.社会嵌入、差序治理与合约稳定——基于东进模式的案例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工作论文,2011
[6] 克拉克森,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 威廉姆森.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9] 张平,李垣.诱因和压力激励相互关系探讨.管理工程学报,2004(2):94-95
[10]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
[11] 诺思.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4
Culture Figuring,Institution Innovation and Incentive Com patibility——A Case Study on Dongjin Corporation
Zhang Rixin Jiang Weiqin
Dongjin Corporationmakes the stakeholders achieve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by paying attention to figur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promoting and practicing the locally excellent culture,designing andmoving a series of institutions.Itnot only defuses the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the company and the village and builds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village,government and company,but also reduces the transaction cost and breaks through all potential threats during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management.Accompany with the developmentof the enterprise,the local peasants get rid of the poverty and realize rich,reaching the win-win cooperation.The case of Dongjin Enterprise provides rich experiences for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enterprise and the farmers,and reaching the win-win cooperation.
Culture figuring;Institution innovation;Incentive compatibility;Dongjin Corporation
2011-10-02
本研究受国家社科基金“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创新”项目支持,项目编号:09BSH018。
张日新,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员,邮编:510642。
江伟钦,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常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