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2011-08-15 00:42娄彦凤丁俊杰
种业导刊 2011年10期
关键词:斑病抗病病斑

娄彦凤,丁俊杰

(1.原阳县农业局,河南 原阳 453500;2.河南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近年来,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提高,对我国粮食连续增产作用逐渐加大。全国玉米种植面积0.31亿hm2,产量16397.3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0%以上,但是,由于大斑病对玉米的危害,部分地区玉米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如河南省产粮大县原阳县,近年来,玉米大斑病发生较重,据估算,一般发生区造成的产量损失率在10%以上,严重发生时达30%以上。为降低病害对玉米造成损失笔者对该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病条件加以分析,并提出田间防控措施。

1 病原

玉米大斑病是由大斑凸脐蠕孢菌引起的,1974年Berg Quist等将大斑病菌划分为两个专化型,即高染专化型(Trichometas phaefia f.sp.sorghi)和玉米专化型(T.Turciaf.sp.zeae)。除此以外,还有对玉米和高粱都能致病的非专化型菌株。

2 发病时期及在不同抗病型基因玉米上的症状

玉米整个生长期都可以感染大斑病,但在自然条件下苗期很少发病。玉米株高75~100 cm时开始感染,直至成熟期,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梢和孢子、籽粒,有时还会加重玉米根腐、茎腐等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在田间发病症状一般从底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遍及全株,但也常有从中、上部叶片开始发病的情况。叶梢、孢叶和籽粒发病时,病斑多呈长梭形,灰褐色或黃褐色。

该病在田间观察时,叶片上的病斑因玉米材料上所带抗病型基因不同,可分成两种,一种是非抗病品种上产生的萎蔫斑,发病初期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黄色或青灰色的水渍状斑,向两端扩展,形成梭形的大萎蔫斑,病斑黄绿色至黄褐色大小不等,可达5~10 cm ×1~1.5 cm;发病后期严重时,病斑常连片,引起叶片早枯。在多雨或潮湿天气,病斑上生出灰色霉层。叶稍和孢叶上的病斑初期也呈水渍状,形状不定,后期也可产生灰色霉层。第二种是抗病玉米品种上产生褪绿病斑,病斑初期为2~3 cm的椭圆形斑,并有黄绿色边缘,后沿叶脉扩展,病斑扩展缓慢,即出现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斑,不易产生分生孢子,或产生的分生孢子较少。

3 病害发生因素

玉米大斑病属流行性病害,其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环境条件。在环境因素中,以温度和湿度最为重要。

3.1 初始病原物

农户在收获玉米后,将秸秆弃于田中,或收去秸杆,将根茬和病叶留于田中,致使大量的病残株遗留,病原菌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株上或菌丝潜伏在病残株组织内越冬,另外,种子上和堆肥中尚未腐烂的病菌也能越冬,这些都成为来年初侵染源。玉米生长季节,特别是多雨或温暖、潮湿季节,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气流,传播到叶片上进行侵染,引起发病。

3.2 品种抗病性

目前尚未发现免疫的玉米品种,但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主因。玉米对大斑病的抗性有两种遗传类型,即数量遗传抗性和质量遗传抗性。数量遗传抗性的病斑型属萎蔫斑,抗性表现为抗病材料病斑数量少、面积小、产孢量少,其抗性变化幅度较宽,呈连续分布,即从植株只有少数病斑的高水平抗性,到植株几乎完全发病的低水平抗性,玉米对大斑病的质量遗传性表现为褪绿斑,也称褪绿斑抗性,是受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垂抗性。决定褪绿斑抗性的显性基因有4个,它们是Ht1 Ht2 Ht3、Htn。Ht1、Ht2、和Htn基因型的抗病作用,主要表现在限制病斑扩展和抑制产孢量等。在苗期和成株期叶片上的病斑通常较小,周围具有褪绿晕圈,组织坏死延缓,从而不产生孢子或很少。Htn基因抗病作用表现为延长潜育期和推迟病害发生,具有Ht4基因的植株叶片上通常无斑病。

3.3 气候条件

温度20~25 ℃,相对温度90%以上,有利病害发展,超过28 ℃对病害则有抑制作用。拔节期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多雨、田间湿度大,可造成病害流行。

3.4 栽培方式

栽培条件对病害轻重程度也有一定影响。如果种植过密,易造成植株间相互荫蔽,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较大,发病也相对较重。原阳县的生产实践证明,秋翻地病轻,不翻地病较重;间作田病轻,瘠薄地病重;合理密植地轻,种植过密病重;追肥病轻,不追肥病重等等。总之,凡能促进玉米健壮生长,不利病原物侵染的栽培措施都有助于减轻病害。

4 综合防治

4.1 农业措施

4.1.1 减少菌源 玉米收获以后,避免将玉米秸秆堆放田头,且要彻底清除田内外病残组织,集中烧毁或彻底深翻,使病残体埋入地下10 cm以下,以减少初侵染源。作燃料用的玉米秸秆,开春后应及早处理完,病残体作堆肥要充分腐烂,以彻底杀死病菌,最好不要在玉米地施用。

4.1.2 改进栽培方法 夏玉米可早播以减少发病。播种前选种,提高种子发芽率,培育壮苗,适量、适期追肥,氮磷肥搭配使用,增强植株抗病能力;玉米与矮秆作物间作,套种或合理密植大垄双行,以增加通风透光,洼地注意田间排水,以降低田间湿度;玉米7~8叶期至抽雄前,是发病高峰时期,应及时观察,及时摘除病叶,清除田外集中处理。

4.1.3 种植抗病品种 种植抗病品种是长期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最基本措施。实践表明,具有稳定抗病性的品种,即使在病害严重发生的年份,发病率也较低,在大小斑病及其他病发区,应搭配种植多抗品种,合理布局,合理轮换,实行一年以上的轮作,防止病害交叉传染。

4.2 药剂防治

在玉米抽雄前,田间病株率达70%,病叶率20%时,开始喷药。可使用有效药剂40%多菌灵WP500倍液,或40%敌瘟灵EC500倍液,或75%百菌清WP300~500倍液,或25%三唑酮WP1000倍液,或50%退菌特WP800倍液等喷雾。在达到防治指标时开始喷药,以后每7~10 d喷药一次,共喷2~3次。

[1] 程乐庆.夏邑玉米大斑病发生原因与防治对策[J].种业导刊,2006(7):47.

[2] 彭颍.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3):186.

[3] 郭凤银,朱忠选,刘先竹,等.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0(9):48-49.

[4] 梁义.玉米大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54.

[5] 万炳民.夏玉米常见病害及其防治[J].种业导刊,2009(8):34.

[6] 潘颖慧,冷庭瑞,乔亚民,等.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85.

[7] 牛永锋,郑丽敏,王海莉,等.玉米苗期主要病虫害的危害与防治[J].种业导刊,2010(6):26-27.

[8] 冷廷瑞,刘汉臣,卜瑞,等.吉林省玉米品种资源抗大斑病组分测定和抗性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62-164.

猜你喜欢
斑病抗病病斑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及病情扩展进程研究初报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早熟优质抗病小果型西瓜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
苹果树腐烂病斑季节扩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