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霞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2;2.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
河南省气候温和,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带,北、西、南三面分别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沿省界呈半环形分布,遍布全省的丘陵旱作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7.7%,无灌溉条件的旱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0%以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630 mm,蒸发量为1200~2200 mm。降雨量不大,降雨高峰期集中在7、8、9三个月,与谷子生育期的需水量基本吻合,可以满足谷子整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
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沿海开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梯次推进发展的中间地带。交通发达,谷子的商品化程度高,流通条件好,给谷子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根据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的调查,近两年河南省谷子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一些地区已经恢复了谷子的种植,小米成为稀罕珍贵的馈赠礼品,颇受欢迎。在丘陵旱地种植玉米,产量没有保障,种植杂豆则效益低,而种植谷子,目前每667 m2产值均在千元以上,如果进行加工和包装后(超市精品真空小包装)再销售则效益更高。谷子市场价格的提高,刺激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谷子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快,河南省已涌现出许多种植专业村、种植专业大户、加工龙头企业、加工专业村、专业市场。谷子生产处于产业生产雏形形成和产业生产起步与发展阶段。
近年来在豫西、豫西南、豫北几个典型的丘陵旱作区,各地农业行政主管、技术、科研部门提出了“发展旱作农业,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的指导思想,明确制定了“玉米川、谷子坡、红薯岭”作物布局,制定了谷子生产的发展方向,稳定了谷子的种植面积,特别是党和政府的扶贫帮扶政策和措施,借助国家谷子糜子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平台,进行了谷子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给河南省谷子产业的迅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南省谷子产区主要集中在豫北、豫西、豫南和豫西南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其他作物不易生长的丘陵旱作区,生产上主要以夏谷子为主,一般铁茬播种,多为机播,或单腿精量播种耧种植。一般没有水浇条件,施肥多采用“一炮轰”的方法。肥料种类主要是氮肥,以尿素为主。谷子生产上病、虫害危害较重。管理粗放,栽培技术落后,易受气候变暖及冷害、干旱、涝灾等自然灾害影响。
2004年以来,河南省小麦与玉米的生产效益基本持平,而谷子每667 m2的经济效益则由2004年的310元提高到2010年的960元,增幅达200%。2010年谷子主产区受旱有所减产,谷子价格一路攀升,与玉米等不抗旱作物的比较效益更加突出,2010年河南省谷子的收购价格在3.6~7元/kg不等,散装小米的价格为5~10元/kg,比2009年平均上涨了21%。虽然谷子受到地方政府和农民更多关注,种植面积稳中有升,但整体处于恢复性的提升阶段。在伊川、宜阳、孟津等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粮食市场,建立了米业协会,收购加工谷子,生产销售优质小米、精装小米的专业合作社和加工厂有增多的趋势。但总体上来说,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联系不紧密,生产上盲目用种,不考虑品种的产量、品质、抗病性等综合性状,加工商收购的谷子品种多、杂,产后加工滞后,新产品研发力度不够,谷子产业链较短。
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实施的各种惠农政策中,谷子在大部分地区很难享受与大作物相同的补贴待遇,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种植谷子的积极性,影响了种植规模的扩大。谷子在产业区由于缺乏政府部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存在着种植品种类型多而杂,机械化程度低,广种薄收现象,造成了产量和品质的不稳定。
建议政府重视谷子生产主要集中在老少边穷地区的现实,把谷子纳入良种补贴和种粮补贴,把谷子配套农机纳入农机补贴;同时对谷子加工企业在政策上适当倾斜。制定灵活的谷子发展政策,从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开展谷子生产保险试点工作,设立谷子发展奖励基金,对种植面积在0.67万hm2(10万亩)以上的生产大县实施奖励政策;设立谷子良种繁育和优质生产基地建设资金,推动谷子良种繁育基地和优质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从而保证河南省谷子生产能力。
另外,针对由于日益加重的旱情和气候变暖造成的旱地和丘陵地区粮食生产不稳现象,建议政府启动“干旱和丘陵山地雨养农业区杂粮作物产业带建设工程”,在干旱地区和丘陵山地建设以谷子、高粱、黍稷等抗旱作物为主的杂粮产业带,避免干旱造成玉米等作物减产显著甚至绝收局面的出现,增加粮食生产稳定性。
生产上推广的谷子品种应达到产量和品质(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商品品质)在一定程度上的统一,即在产量与营养含量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要把品种的繁育、推广、产品加工、销售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加以组织和引导,政府应协调好农业、工商等有关部门的关系,为谷子产业发展大开绿灯,通过项目等方式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支持。谷子育种是一项长期性的研究课题,科研单位要加强科研育种投入,农技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推广支持,保证此项工作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如免间苗谷子栽培技术、化学间苗栽培技术等新技术就是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探索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产量、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强度,而且对提高种植加工效益有巨大作用。
依靠自然和地域优势,合理规划谷子优势产区,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种植大格局。要注重发挥谷子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和农业对谷子产业的拉动作用,把产业发展与政府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产业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效益比较显著的地区建设优质谷子区域基地,促使种植模式向集约型、高效型转变。进一步发展高营养食用型、专用型和医药保健型谷子产业,以资源和技术优势为中心逐步形成产业基地,推广丰产标准化栽培技术,增加谷子生产的科技含量。众所周知,办好一个龙头企业,开发一个品牌产品,可以振兴一项产业,带动一片基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级政府要给予谷子加工企业政策和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实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鼓励区域内谷子加工企业联合,推动谷子加工向规模化、标准化、质量化方面发展,注重质量控制,以增强河南省谷子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河南省乃至全国谷子产业至今还是以原粮购销为主,加工业十分薄弱。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积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提升和壮大谷子产业已势在必行。当前传统主食产业急需生产集约化,急需科研部门对五谷杂粮等作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研发新技术、新产品。
河南省谷子生产水平、包装档次、品牌知名度都较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大力培育“文化品牌”“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申报建立专业合作组织,以市场机制来约束和规范群众的生产和经营行为。按照市场发展规律,在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约束下,统一商标,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统一价格,扩大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引导农民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标准,加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谷子进入市场架起“金桥”。通过实行“订单农业”、“基地农业”的有效形式,尽快推进谷子种植结构的调整,开发名优品种,挖掘谷子文化,形成集食用、营养、保健、文化于一体的谷子产业。采取科技营销、文化营销、连锁营销、绿色营销、特色营销等具有新内涵的现代谷子营销方式,把谷子当礼品、赠品、保健品、专卖品进行精化、细化营销,并切实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谷子产品标准化,包装小型化、食品特色化、品种多样化、流通市场化、营销网络化,促进整个谷子产业链的稳健发展。
要尽快在全省建立包括政府、农业主管、推广部门在内的涵盖所有谷子从业人员的产业协会,协调政府、生产、科研、加工、贸易部门之间的关系,降低生产和市场风险,保证各方利益。由协会牵头,依托生产和科研部门,建立健全产品生产跟踪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在全省范围内设立谷子产业信息采集点,建立谷子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和供求信息网,保证谷子生产和销售信息畅通,实现政府、农户、科研人员、经销者之间的信息互动,实现谷子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