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格
(浙江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杭州310023)
创新,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是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有无勇于创新的精神是衡量高校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当今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目标[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改革创新”确定为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创新,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开展大学生创新活动,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创新动机、创新情感、创新意志、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多种心理因素参与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创新情感作为其中一种心理因素对创新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人对各种事物、现象及自己与他人的言行等常常抱有一定的态度,对这些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如喜爱、厌恶、欢乐、悲伤等。广义而言,情感同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情感又不同于情绪,它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3]。情感和情绪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情绪更多地同人的生物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则更多地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它们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与情感相比,情绪着重于描述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及可测量的方面,而情感则着重描述人的主观体验,特别是描述客观事物与主体的思想意识之间发生关系时所引起的体验。
大学生创新情感是指大学生对创新活动的态度体验,如对创新活动表现出好奇、热情、喜爱、兴趣,或表现出反感、冷漠、抵触、厌恶等。不同的大学生对创新活动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前一类情感属于正性的情感,后一类情感属于负性的情感。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对创新活动的影响有显著差别。一般情况下,带有快乐和平静情绪的个人比带有痛苦、惧怕和愤怒情绪的个人能更快地完成活动,有更大的创造性。
关于情感对创造性影响的机制,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其中认知资源思想理论认为:任何促进认知变异的因素都更有可能促进创造性,积极情感正是这样的一种变异来源。积极情感会导致激发创造性的认知性资源发生变化,如在联想时可产生更多可用的认知因素,使注意力分散并产生更复杂的认知情境,并促进不同的认知因素相互联结。处于消极情感的人,除了要运用认知资源进行创造性活动,还要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防御焦虑、悲伤、恐惧等情绪可能造成的伤害,结果分散了认知资源,阻碍了创造性[4]。
在现实生活中,创新主体的情感表现是丰富多彩的,对创新活动的作用也是多种多样的。情感对创新活动的作用表现在驱动、调控等方面。创新活动是在情感的驱使、调控下进行并完成的。
情感是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重要动机之一,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原因和始动力,它决定着创新活动的目标指向。
2.1.1 好奇心、兴趣对创新的驱动作用
现代心理学鼻祖冯特认为,认识和目的本身并不包含活动的驱动性,促使人去行动的是兴趣和好奇心等情绪。兴趣使人接近愿意接近的对象,从事自己爱做的事,它驱使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去发现事物的新线索,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好奇心是人们发现和认识世界的驱动力。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伯格发现,个性中的兴趣和动机是促使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驱动力。而兴趣源于对事物的好奇心,是个体从事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兴趣和动机可以使个体集中注意于所从事的创造性活动[5]。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描述兴趣在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时认为,处于创造过程中的人,会忘掉自己的过去和将来,全部沉浸于创造活动中,被当前所进行的创造活动所吸引。而这种沉浸和被吸引是随着强烈的兴趣和激情而来的。
创新兴趣的驱动作用还表现在把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创新对象上,从而筛选掉许多不相干的刺激,排斥其他刺激的干扰和破坏,避免大学生的知觉随机地从一个对象跳到另一个对象上,使创新的认知加工得以进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之一就是缺乏兴趣情绪,感情冷漠。
2.1.2 自信乐观情感对创新的驱动作用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实验过程中,做了1 200次试验。这时,有人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1 200次了,还要试验下去吗?爱迪生回答说:不,我并没有失败,我已经发现有1 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爱迪生不无幽默的答话中渗透着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百折不挠、永远进取的精神,保持着自信、乐观的情绪。从失败中看到发现,在挫折中找到鼓舞,这就是发明家爱迪生硕果累累的诀窍。任何时刻都保持自信乐观情绪,这是创新成功的一大要素。在创新活动中,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未知世界,在向这个未知世界进军的过程中,现实和理想常常是不一致的,有可能取得成功,也有可能遭受失败。当挫折来临时,各人对待困难和挫折的态度是不同的,因此导致的结果也就完全不同。挫折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使人感到痛苦和失望,严重时产生消极对抗行为,更严重者还会导致对生活、对自我的放弃;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磨练人的意志,促使他们成熟和坚强起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逐步走向成功。因此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要善于调解自己的情感,特别是要培养起一种与困难斗争的乐趣和战胜困难的喜悦,并转化为继续创新的激情,显现自己的价值存在和自信心。
2.1.3 道德感对创新的驱动作用
道德感是创造主体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便产生满意、肯定的体验,不符合便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道德感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精神条件。一个人只有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怀有强烈的责任感、义务感,才能有创新的激情和动力,才能忍受创新过程中的寂寞、孤独和压力,正确对待自己所遭遇的失败和挫折[6]。此外,现代社会的创新活动更多的是跨学科、跨专业的集体活动,因此需要参与创新的成员具备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学生只有具备集体荣誉感,乐于与人交往,才能为创新活动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2.1.4 理智感对创新的驱动作用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探求和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对科学的好奇心,对未被证实的结果的怀疑,对科学真理的热爱与追求,对偏见和谬误的鄙视和排斥,都属于理智感的范畴。好奇心、惊奇感、怀疑感与自信感是理智感的不同表现形式。好奇心和怀疑感人人都有,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只是一种短暂的、即时的情感,匆匆而来也匆匆而去,而具有强烈理智感的人则能对好奇和怀疑的事物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实现新的发现、新的创造。缺乏理智感,就不可能有对科学的执着和追求,对真理的探索和坚守,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
2.2.1 情感的催化作用
大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并不一定导致创新行为,如果有情感起催化作用,那么认识导致行为的必然性就大得多。情感的这种作用是通过其评价、选择功能表现出来的。人的情感体验以满意不满意的感受状态,对活动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进行评价选择。对活动关系满意,主体就会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对与此有关的信息特别注意,相应的行为得到强化。对活动关系不满意,主体就会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这时感知、理解取向带有否定性色彩,与此活动有关的行为就被弱化甚至消失。因此,培养大学生对创新的兴趣、好奇、热爱等情感,使其对活动关系产生满意的体验,是促进大学生开展创新的重要因素。
2.2.2 情感的调控作用
一般说来,人总是趋向积极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的,正是这种倾向,才使得情感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当人不断积累了一些积极情感体验后,会在行为上产生某种偏爱的立场、定向的行为。当人想象到将要实施的行为会偏离社会要求,遭到社会否认,体验到消极情感时,便会发生情感校正现象,以此来“超前”影响自己的后继行为。另一方面,某些行为若能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就会使人产生积极的行为模式或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感则会使人改变行为趋向。创新成功与挫折引起的情绪体验对创造行为有增力或减力效用。
创新情感对大学生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大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是强国富民的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各项事业的接班人,是创新的新生力量,因此大学生要不断提高对创新意义的认识,把社会的创新需要转化为自己的创新动机,激发创新的道德感、理智感、好奇心,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创新既可在学校或社会组织的专门活动中进行,也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敢于质疑,对教师讲的、书本上写的,要多问为什么,善于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并努力从理论上或实践上加以论证。对学校或社会组织的创新活动要积极参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对平时质疑的问题开展创新活动。在创新活动中逐渐培养或强化创新情感。
创新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创新成功,固然可喜可贺,值得高兴。创新失败,也不必灰心丧气。失败乃成功之母,不经过失败,往往是不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失败后能否善于总结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加以改进,直到成功。
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独特的教学艺术;同时能把创新情感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2]。充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因为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想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的[7]。
通过多媒体存储多种创新案例,根据教学需要随时呈现。创新案例不仅能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还能使大学生保持兴奋、愉悦、思索的心理状态,激发创新的好奇心。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大的信息资源。互联网适合大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为大学生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此外,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不必面对熟人熟面,因此大学生在网络中可以承受更多的挫折考验,这种承受能力迁移到现实中来,则有利于调整大学生自我的心态,有利于创新情感、人格的培养。
创新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多种心理因素参与作用的结果。情感作为其中一种心理因素对创新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和“调控器”。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大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为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活动奠定基础。
[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07-10-24)[2010-09-10].http://www.gov.cn/ldhd/2007-10/24/content_785431.htm.
[2] 温家宝.强国必强教 强国先强 教[R/OL].(2010-08-31)[2010-09-01].http://www.gov.cn/ldhd/2010-08/31/content_1692288.htm.
[3] 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张剑,董荔,田一凡.促进还是阻碍:情感对员工创造性绩效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6):955-962.
[5] 李婷,丁伟妃.浅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9(9):24.
[6] 史加辉.情感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N/OL].光明日报,2010-01-13(11)[2010-08-12].http://www.gmw.cn/content/2010-03/13/content_1066145.htm.
[7] 张小峰.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3):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