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教旺
(浙江科技学院 语言文学学院,杭州310023)
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在整个教育体系、国民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艺术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针对艺术类本科生开展的英语教学一直未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存在目标不够明确、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等诸多不足,长期以来处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境地。具体到浙江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浙科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因此,对英语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内容的科学性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性进行认真评估,并切实开展艺术类本科英语课程改革和建设变得刻不容缓。
教育部高教司于2007年正式颁发了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校应参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1]。针对专科生,许多省市教育部门制订了自己的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浙江省也不例外。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相对薄弱的英语基础,同省内其他同类院校一样,浙科院把专科的英语课程要求“移植”过来用以指导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教学。这样做的问题是,为专科生设置的英语课程要求适合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教学吗?能想当然地认为二者在英语学习的要求上是等同的吗?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课程定位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否则这种“偷工减料”的做法难免有大螺母拧小螺栓或小螺母拧大螺栓之嫌。
多年来,浙科院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课程设置同其他本科专业并无二致:先进行2年的公共英语,即普通英语(general English,GE)的学习(近来已在二年级开设了一些拓展课),由公共外语部负责教学;到高年级阶段(一般是大学三年级时)再进行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SBE,也即ESP)的学习,由各二级学院自己负责教学。第一阶段的英语教学,学生要进行浙江省大学英语三级考试,以此作为在本阶段英语学习效果和水平的一个评价手段,而其及格率是相对较低的。以2010届毕业生为例,笔者随机抽查了服装设计、工业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3个专业班级的学生在结束2年的公共英语学习后的三级考试通过率,分别是54.84%、35.71%和44.83%,英语教学的效果从中可见一斑。第二阶段,通过课堂观察,以及对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访谈,得知专业英语学习基本上也是名存实亡,有的专业英语课持续几周后不得不草草收场,而有的专业英语课在下一年级开设与否也正左右为难。许多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的基本看法是“浪费时间”“生词太多、词汇太难”“似乎看不到学习该课的价值”等。
通过笔者的教学实践及调查分析,发现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英语基础差、底子薄,缺乏学习动机与策略,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不合适及教师教学方法陈旧,等等。其中有些深层次的原因亟待解决,如: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同现实英语课程的脱节,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冷漠;语言学习与应用的脱节,导致学生看不到学习英语的价值;普通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的脱节,导致专业英语学习缺乏较好的基础与必要的过渡等。
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这一方法引入浙科院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尝试。这就需要从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从根本上改革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变目前不利的教学状况,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三赢”。
ESP在20世纪中叶随着全球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而兴盛起来。它大致可以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EAP)和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EOP)两大类。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ESP进行了探讨。其中比较权威的,如Hutchison等认为,ESP不是语言产品,而应被看成是有具体、明确目的导向的语言教学途径[2]19。Dudley-Evans等在修正了Strevens[3]关于ESP的根本特征和可变特征的论述之后,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根本特征包括:
1)必须满足学习者特定的需求;
2)教学中充分利用特定学科所特有或潜在的方法论和活动;
3)重点放在那些与特定专业活动有关的语言运用上(包括语法、词汇、语域、技能、语篇和语类)。
可变性特征包括:
1)可能与特定的专业、学科有关或专门为其设计;
2)根据教学要求,可以运用不同于普通英语的教学法;
3)学习者一般为大学或专业领域的成年人;
4)学习者通常已有一定语言基础,达到中、高级水平;
5)多数ESP课程假定学习者具有基本的语言知识,但它也适用于初学者[4]。
通过对不同学者的观点的梳理和概括,可以形成对ESP比较明确的看法:它是建立在学习者需求上的,源于对学习者的需求分析,是其最本质和最突出的特点;其课程或教学内容同GE形成对比,且要求在有限的时期内达到明确的目标;其教学的受众主要是职业、专业不尽相同的成年人;其教学遵循的方法论可以和GE教学相同或不同。
通过对ESP属性的分析,可知它是建立在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之上的,是以职业或学术为导向的,这就为开展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按照Allen等的观点,ESP可以修补中学阶段教学的不足[5]。Dudley-Evans等也指出,ESP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初学者[4]。很明显,浙科院艺术类本科生大学入学前的英语水平应在初学者之上,因为他们大多数人在入学前学习英语的时间达到了6年甚至更长,且多年来学校对艺术专业考生在英语方面的最低要求是高考达到60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不必过多担心普通英语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因为ESP毕竟也是在教语言,而不是教专业知识。Hutchison等也指出,在方法论上,ESP教学与GE教学并无二致,普通英语课堂教学的技巧、方法同样可以很好地在ESP课堂上得以运用[2]142。
考虑到艺术类本科生的特点及专业特性,英语课程设计应建立在其需要与兴趣的基础上,并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职业生涯和跨文化交际做准备;在强调工具性的同时兼顾人文性;听、说的能力应得到加强,而且读、写、译的能力也不可偏废。
同时,英语教学应该遵循兴趣性、交际性、工具性、知识性和人文性等特点,并切实贯彻“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及“学以致用”(learning for doing)的原则。
为了使英语课程设计和学习者的需求、兴趣产生更大的交集,把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联系起来,平衡GE和SBE的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目前不利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艺术类本科英语教学应该进行整合。
整合在这里至少包含如下5个层面:
1)整合的英语课程体系。这里所探讨的英语课程体系是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连续统一体,上一阶段的学习能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各个阶段的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联系起来。
2)整合的教学内容。英语教学应该把相关学科知识的教学与语言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统合起来,使语言学习对学习者来说是件有实际意义的事情。
3)整合的英语师资。这里的英语教学应该是语言教师与专业学科教师的一种合作,二者不再是独立和互不相干的关系,而应相互配合。
4)语言技能的整合教学。听、说、读、写等技能的教学要有机整合到语言教学活动中去,而不是单独分开教学。
5)学术性目的和职业性目的的整合。单一的目的取向并不合理,因为在校阶段英语学习的用途还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一种折中的方式是比较可取的。
综合考虑各方因素,艺术类本科英语的教学可分成3个阶段;相应地,其课程体系可分为3个相关的模块,如图1所示。
图1 艺术类本科英语课程体系Fig.1 English course system for art undergraduates
3.2.1 第一阶段:GE基础修补阶段
此阶段旨在一定程度上修补艺术类本科学生在英语基础上的“先天”不足。他们的英语水平整体相对较低,在多方面表现出欠缺,如词汇量小、语法知识薄弱、口语差等。这一阶段的英语课程目标是提高他们基本的语言能力和技巧(language competence and skills),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与能力,以便能够较好地开展跨文化交际。故此阶段主要开设听、说方面的课程,采用结构/情景大纲(structural/situational syllabus)组织教材,兼顾语言规则(linguistic rules)的教学。同时,教师应注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培养,并开展学习策略方面的培训。经过此阶段,学生应具备在学习中用英语进行简短对话的能力,同时能就一些日常话题,如自我介绍、兴趣爱好、感谢、道歉、天气、学习、饮食和健康等进行交流,做到用语得体,语音、语调正确。
3.2.2 第二阶段:GE与SBE/ESP相整合阶段
此阶段在巩固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为专业英语学习和将来的职业生涯做适当准备。很大程度上,整合二者的教学也是为了使英语学习对他们而言变得“有意义”。按照Brown的观点,也即把语言学习同大家的兴趣、学业目标,和职业需求等联系起来,这样能更好地使学习的新信息归类融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而这比机械学习(rote learning)更能使信息具有持久性[6]18。在此阶段,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教学将融合到主题(话题)教学(theme/topic-based teaching)中去。Brown认为,主题教学中内容与语言并重,能够满足课堂中学习者的不同兴趣,且能使大家在聚焦学习内容的同时仍紧贴语言学习的目标,这样既能提升语言技能而又不必疲于应付单纯的、基于语言学习的话题(linguistic based topics)[6]221-222。主题或话题可以依据兴趣性、人文性、知识性和实用性等原则,通过协商的方式产生。需要指出的是,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话题或主题应该占有适当的比例,因为这些话题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GE与SBE/ESP相整合的任务。通过与专业相关的主题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并学习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词汇和知识。通过此种方式,他们可以初步接触专业英语,得到初步的“启蒙教育”,从而在GE与SBE/ESP学习之间架起一座互通的桥梁。
比如,经过协商,普通的主题或话题可能包括 Olympics,Tibet,fashion,love on campus,friends,marriage and family,English learn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earthquake in Sichuan,financial crisis,China's foreign affaires,Sino-American relations,gulf of Mexico oil spill,等等。至于和专业相关的话题,比如functions of clothes,fashion models,cheongsam &kimono,women's dress industry in Hangzhou,Hangzhou's financial aid policies for fashion designers to study abroad,carnival of animation and cartoon,animation studio,animation industry in Hangzhou and China,the National Stadium—the Nest,the Scenery of the Westlake,the landscape of our campus/my hometown,the skylines of Hangzhou and Shanghai,the Grand Canal,等等,不同专业可以有区别地选取。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将开展一系列涉及各项语言技能与实践的语言活动,如收集、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学习材料,观看相关的影视节目,就一些问题开展讨论并提出解决办法等。通过主题教学,学生可以获取相关知识或常识,学得/习得一些专业词汇、名词术语及相关知识;各种教学活动的开展,也有助于学习者在运用中提高各项基本的语言能力。通过此阶段对ESP与EGP整合课程的学习,学生既可强化对所学GE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巩固及应用,又可提高职业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准备[7]。
3.2.3 第三阶段:以SBE/ESP为中心
此阶段帮助学生为将来的职业需求做准备,并培养他们通过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是主要目标。需指出的是,此阶段课程设计原则的制订及其语言任务的编排应围绕所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是语言知识本身[8]。采用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培养读、写、译的能力是重点,同时巩固听、说技能。根据任务特点,可以选用自编或改编的教材,或原版教材。
比方说,服装设计专业的英语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knowing different clothing and/or materials,knowing different parts of a jacket/skirt,etc.,visiting a big apparel firm,carrying out a market survey,sketching and coloring a design,making apattern of T-shirt,selecting materials in the market,cutting for a pair of trousers,sewing the cuttings into trousers,pressing trousers,writing instructions for laundering,design an Ad,selling garments in a fashion shop,carrying out image design for your fashion shop,opening a cyber-store,等等。总之,服装产业的相关任务、工作都可以有选择地作为课堂上的教学任务,这些任务的内容可以从课堂教学层面逐步走向课堂外的现实世界。
当任务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时,一些综合性的任务,如preparing a fashion show,opening a fashion shop等,可以布置给学生;通过opening a fashion shop这一任务,学生可以认识到营销的相关环节,学习做买卖等一些实际的职业技能,还可了解到商务写作与阅读的操作和运用等。
至于如何处理这些任务,方法因人(教师、学生)、因事(专业、话题)而异。GE教学中的一些技巧方法同样适用于与SBE相关的任务型教学课堂,因为从本质上讲,二者都是语言教学,而不是其他。
这一课程体系体现了一个基本的原则,即语言教学的焦点应该适时从语言形式和结构的教学转到意义和功能上来。正如刘润清先生所言,语言学到一定程度时,没有比较扎实的内容就显得苍白无力。因此他建议在高年级从语言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9]。这一课程体系承担着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双重功能:第一阶段主要是学术性,为以后的学习做必要的准备;第二阶段兼顾学术性与职业性;而第三阶段主要是以职业性为导向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课程体系中,网络学习(network learning)是以作为英语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发挥着自己应有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当前,浙科院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笔者期望能为学校艺术类本科生的英语课程改革提供另一种参考和尝试的途径。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2]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3]STREVENS 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C]//In TICKOO M.ESP:State of the Art.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1988:1-13.
[4]DUDLEY-EVANS T,JOHN St.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4-5.
[5]ALLEN J P B,WIDDOWSON H G.English in Social Stud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51.
[6]BROWN H D.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7]朱金兰.英语应用能力培养与ESP和EGP整合的课程设计[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138-139.
[8]陆伟成.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设计原则、程序及教学指导[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145-148.
[9]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8-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