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军民融合的新特征

2011-08-15 00:43黄贵智
国防 2011年7期
关键词:军民信息时代领域

■ 郭 炎 黄贵智

信息化战争呈现军民一体、前后方一体的趋势,信息化军队建设对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依赖性空前增强。走军民融合之路,大力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军地资源双向利用、使用效应双向优化,实现一种资源投入、多种效益产出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推动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已成为信息时代实现富国强军的必由之路。从工业时代和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发展起来的军民融合,已悄然打上深深的信息时代烙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

一、核心信息化:由以物资能量为主导发展到以信息和网络为主导

机械化时代的战争,是以人力密集型和数量规模型为特征的战争,与之相适应的国防建设是以物资能量也就是武器装备为主导的资源投入与产出,核心就是机械化。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标志着军民通用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战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密集型和质量效能型为特征的战争,与之相适应的国防建设是以信息和网络资源为主导的投入与产出,军民融合的核心就是信息化,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的融合。依托民用信息基础设施资源,解决军队高速数据、宽带业务、多媒体业务以及移动通信和境外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远距通信问题,使之既满足军队需求,又使国家、地方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效益最大化。

二是信息资源的融合。主要是在导航定位、气象水文、海洋环境、地理空间、标准时间和社会人文等公用信息,以及电磁频谱、军事物流、作战保障与应急动员等专用信息资源开发上,由国家统筹规划,军地分工协作,建立信息交换渠道,统一数据标准,满足军地信息共享的需求。

三是信息技术的融合。主要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品设计等方面整合军地科技资源,建立军民融合的信息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军民信息技术的共享、相互转化和联合攻关。

四是信息动员的融合。主要是加强信息化国防动员体系建设,重点是突出信息化装备技术保障、应急研制生产等方面的人才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装备动员能力建设。美国近年来着力发展国家和区域导弹防御系统,从预警探测、精确定位到智能武器控制,信息技术都发挥着核心作用,既带动了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新一轮发展,更引领了相关民用高新技术发展和新型产业的形成。

二、范围全域化:由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

信息时代,随着国家利益的拓展,国防领域涉及陆海空天电等多维空间,军事需求随之拓展到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呈现出全域化的特点,军民融合的关注点也随之聚焦到国家战略利益攸关的各个领域、各行各业。

一是传统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范围在拓展。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军民综合型”的国防工业运行机制,重视军民一体化、积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充分利用民用产品和技术,生产、筹措装备和器材,利用民间力量完成装备维修保障任务等途径,加强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交流融合,形成国民经济对国防建设的强大支撑力、国防科技对国民经济尤其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牵引力。

二是军民融合正逐渐向非传统领域拓展。在军队人才培养体系上,实现军地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提高军队人才培养的社会化程度。在军队保障体系上,不断扩大社会参与军队保障的范围和深度,逐步形成军民一体化的军队保障体系。在国防动员体系上,建立健全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制,完善军民结合、平战一体的工作格局,强化国防动员的应急应战功能。信息时代,军民融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将随着国防需求及军队使命任务的发展变化,不断增强新活力、注入新内容、拓展新范围。

三、层次高端化:由协作式的军民结合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

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层面的系统工程,是国家从宏观规划和战略指导的顶层展开的融合。由于传统意义上协作式的军民结合只是一种暂时、局部的权宜之计,只能解决战术层次的小问题,而无法解决事关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大问题。因此,将军民融合提升到国家发展的战略层次便是信息时代军民融合的一个重要特征。首先,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注重顶层设计、战略谋划。立足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局,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领域的当前与长远、应战与应急、军需与民用、国际与国内等诸方面的因素,在人才发展、能源安全、信息安全、太空发展、海洋安全等事关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大战略上深入推进。其次,建立健全军民融合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包括制度建设、政策规划、法规建设等方面。国家在制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一些基础性科研项目及高新尖技术发展规划时,集中军地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联合攻关重大科研课题,共享科研成果。

四、程度一体化:由板块式的行业对接深化到贯通一体的体系融合

以往的军民结合,强调的是表层、肤浅的零敲碎打式、行业领域间的拼接。信息时代的军民融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离式的深度融合,是打破行业壁垒、打破军民格局、打破平战界限的一体融合,是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上的深度创新。如为了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国防科技工业社会化大协作体系的建立,国家实施了军工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并逐步建立了军民良性互动的新型投资体制,从资本、技术等要素对企业进行重塑再造。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对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军工企业的科研实力和生产能力等都有着重大意义。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将民用高新技术或某些领域的特有技术加以军事化改造和利用,把部分尖端军事技术用于带动和促进民用技术的发展,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科技推动力。通过体制机制上的“化合”和“分解”,形成生产力和战斗力诸要素的有机融合。

五、触角全球化:由内向型的封闭发展延伸到优势互补的国际协作

信息时代,原有的内向型封闭发展已无法适应日渐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依靠一国力量包打天下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必须扩大开放、走出国门来适应这一潮流。全球经济一体化为军民融合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外部条件。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资本和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科技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促进落后行业或领域的发展,已成为赢得全球军事领域和经济领域双重竞争优势的最佳途径之一。

军民融合的触角全球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包括外向的全球化和内向的全球化两个部分,可从控制性、资源投入、知识扩散风险三个维度进行全球化运作,从产业关联、产业集群、规模经济和技术外溢四个方面对其效应进行综合评估。可以预见,随着世界经济技术联系的日益紧密,军民融合全球化的触角将从传统领域向包括太空、电磁、网络等信息空间在内的非传统领域不断延伸。

六、效益最大化:由垄断型的资源独占转变到兼容双赢的资源共享

在工业时代,军地之间的资源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形成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局面,由资源独占所导致的资源使用效益长期处于低层次徘徊状态,即使偶有军民结合,也大多是军地间的局部、简单、被动、短期的应急式协作行为,在资源投入上的“非此即彼”直接导致资源效益产出上的“顾此失彼”。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化战争已成为综合国力的较量,不仅是敌我双方在军事领域的体系对抗,更表现为在经济技术领域尤其是各种资源的综合竞争;不仅拼“钢铁”,更是拼“硅片”;不仅拼物力,更是拼智力;不仅拼数量规模,更拼质量效益。这就要求将军用和民用两种资源纳入一个大系统进行统筹安排、优化配置,提高综合利用效益,实行军用资源系统和民用资源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以促进两大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实现资源投入产出的“兼容双赢”效应。如在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上,卫星作为军需和民用的两用资源,既可用于战时,也可用于平时,还可达到“以民养军”、“以民掩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军民信息时代领域
电子战领域的争锋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统计工作如何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
信息时代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