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0110686 OpenMP并行计算在卫星重力数据处理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Parallel Computing with Open MP in Data Processing for Satellite Gravity/邹贤才,李建成,汪海洪,徐新禹(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学报.-2010,39(6).-636~641
对新一代卫星重力数据处理中的计算密集型任务进行分析,总结出需要采用并行计算技术提高效率的几个关键任务。对不同的并行手段进行比较,采用OpenMP并行方法,并通过算例验证并行设计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并行计算能显著提高卫星重力任务的数据处理效率。图2表1参14
♣并行计算 卫星重力 数据处理
CH20110687 TriP软件非差几何法精密定轨精度分析=Analysis of Undifferenced Kinematic POD for LEOs Using TriP/张小红,何锡扬,李星星(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1).-1327~1330
以TriP软件作为非差定轨解算的软件,通过设置不同的截止高度角和采用不同的定权策略,解算了部分GRACE卫星的星载接收机实测数据,通过结果分析得到了较优的截止高度角和定权函数估计策略。利用TriP软件采用较优的估计策略解算得到了4个月的GRACE卫星定轨结果,将其与JPL中心提供的轨道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riP软件的几何学定轨精度为5~6cm,与目前国内外几何学定轨精度在同一量级。图4表3参8
♣精密定轨 GRACE卫星
CH20110688 GRACE卫星GPS数据系统误差分布及其对精密定轨的影响=Analysis of the Cross-talk Systematic Error in GPS Observation of GRACE Satellite and Its Impact on POD Results/张守建,李建成,邹贤才(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1).-1331~1334
分析了GRACE卫星在掩星天线关闭和开启状态下GPS观测数据中系统误差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掩星天线开启时,观测数据中存在着由于“信号串扰”引起的系统误差,其在消电离层组合P3上的数值最大可达6m,而对载波相位的影响相对较小。进一步采用降权方法分析了P3观测值对精密定轨的影响。当P3组合观测值标准差大于等于4.0m时,定轨精度达到最优,在X、Y和Z轴的定轨精度分别为3.9cm、4.0cm和3.3cm。表1参8
♣GRACE卫星 多路径效应 信号串扰 系统误差
CH20110689 12阶 Runge-Kutta 2次算法的卫星轨道积分研究=12 Steps Runge-Kutta 2 Orders Algorithm for Satellite Orbit Integration/李得海,袁运斌,欧吉坤,闫伟(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1).-1335~1338
研究了12阶Runge-Kutta 2次算法由加速度直接积分位置得到卫星轨道,并将其应用于人造卫星轨道积分。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单步法、同阶多步法相比,12阶Runge-Kutta 2次算法在积分精度和稳定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相同步长下较其他方法计算耗时多,运算复杂。综合考虑,可以利用其积分误差随步长增加而维持稳定的特点,通过适当增加步长降低计算耗时,满足高轨卫星轨道预报与精密定轨的应用需求。图1表3参12
♣人造卫星 轨道积分
CH20110690 精密单点定位中卫星钟差影响分析=Influence Analysis of Satellite Clock Offset in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汪志明,花向红,刘炎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1).-1339~1341
分别采用IGS提供的5min和30s采样间隔的精密卫星钟差进行静态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实验,分析比较了采用不同钟差处理的精密单点定位结果,以及不同种类钟差对初始化收敛时间、定位精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30s精密卫星钟差的静态、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结果精度均优于采用5min精密卫星钟差内插成30s钟差的静态、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结果。图1表3参8
♣全球定位系统 精密单点定位 精密卫星钟差
CH20110691 低轨卫星星载GNSS精密定轨的精度检核方法=Discussion on POD Accuracy Evaluations for Satellite-bone LEO Satellites/周晓青,胡志刚,张新远(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1).-1342~1345
基于星载GNSS的低轨卫星精密定轨是目前大地测量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解决我国对地观测卫星精密轨道确定最有效的手段。讨论了目前低轨卫星星载GNSS精密定轨的精度评价方法,并通过对GRACE卫星的实测和仿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讨论了这些方法在不同观测条件下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图3表3参8
♣星载GNSS 低轨卫星 精密定轨 精度评价
CH20110692 GPS码精密跟踪环路的研究=Precise Tracking Loop of GPS Code/姚彦鑫,杨东凯,丁凡,张其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1).-1355~1359
为了实现卫星移动环境下GPS信号码相位的精密跟踪,推导出了常见鉴相器增益的形式,得出鉴相器增益越大、环路的牵引速度越大、稳态跟踪精度越差的推论;讨论了相关间距、环路带宽和相关器增益对码环路跟踪的影响,分析说明相关间距的减小较动态减小来说对跟踪更为有利。用Matlab仿真平台验证了推论和分析的正确性,并提出了一种基于窄相关和点积功率型码鉴相器的更为合理的环路设计方案。图3参10
♣全球定位系统 鉴别器
CH20110693 应用小波变换确定琉球俯冲带的深部特征=Determine Depth Character of Ryukyu Subduction Zone by Wavelet Transform/宁津生,王伟,汪海洪,罗佳(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0).-1135~1137
综合应用离散小波变换和连续小波变换进行了干扰源分离和场源深度确定的模拟实验,发现通过小波变换可有效地确定场源深度。根据实测重力异常数据研究了琉球俯冲带的深部特征,推测其在东经122.5°线上地下105km左右发生弯曲变为水平延伸。图7参11
♣小波变换 多尺度边缘 重力异常
CH20110694 基于EOF的实时三维电离层模型精度分析=Precision Analysis of Ionosphere Tomography Based on EOF/施闯,耿长江,章红平,唐卫明(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0).-1143~1146
讨论了建立基于EOF(empirical orthogonal runction)的实时三维电离层模型的方法,利用欧洲区域14个IGS跟踪站全天的观测数据模拟实时数据流进行了实验,将这种方法与二维球谐函数模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基于EOF的实时三维电离层模型全天的模型残差以及与实测值偏差的均方根都在0.2m以内,优于二维球谐函数模型。图6参12
♣三维电离层模型
CH20110695 单目视觉下基于对偶四元数的运动目标位姿确定=Pose Estimation of Moving Object based-on Dual Quaternion from Monocular Camera/冯国虎,章大勇,吴文启(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0).-1147~1150
利用对偶四元数研究运动载体和目标之间相对运动的单目算法大多是仿真验证,缺乏实验验证。针对这些不足,在James方法的基础上,扩展了状态量,推导了相应的系统模型和观测模型,组成新的滤波方程。匀速旋转的转台实验验证了改进算法的优越性。图6参14
♣单目视觉 对偶四元数 扩展卡尔曼滤波
CH20110696 一种适于Compass周跳探测的三频数据优化组合=Optimal Multi-frequency Data Combination for Compass Cycle Slip Detection and Reparation/孙保琪,欧吉坤,盛传贞,刘吉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0).-1157~1160
根据多频数据组合原理,推导了组合观测值电离层比例因子与噪声比例因子的关系,分析了Compass码和相位的多种可能组合,从中选取3种线性无关的优化组合作为周跳检验量。所选检验量保持了周跳的整数特性,便于准确估计与修复周跳。利用Compass-M1实测数据进行的实验表明,基于优化组合可以探测出1周以上的所有周跳,在缺失历元较少和无电离层异常时可以准确估计与修复基本频率的周跳。图3表2参10
♣北斗卫星 整周模糊数
CH20110697 顾及卫星钟差插值误差的GPS精密单点定位观测值随机模型=An Improved Stochastic Model Considering Satellite Clock Interpolation Error in GP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易重海,朱建军,陈永奇,戴吾蛟(中南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系)∥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0).-1165~1168
针对GPS精密单点定位中观测值随机模型中没有考虑卫星钟差插值误差,提出了一种顾及卫星钟差插值误差的观测值随机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精密单点定位中使用的卫星钟差节点时间间隔较大的产品(如5min),考虑钟差插值误差的观测值随机模型能够显著地削弱卫星钟差插值引起的误差,而对于使用卫星钟差节点时间间隔较小的产品(如30s),效果就不明显,符合GPS卫星钟差插值误差的特性。表3参14
♣精密单点定位 卫星钟差 插值误差 随机模型
CH20110698 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分析=Kalman Filter Phase Unwrapping Algorithm and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with Other Methods/刘国林,郝华东,陶秋香(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0).-1174~1178
一般相位解缠算法通常在相位解缠前首先需要借助滤波算法进行噪声消除,随后才能相位解缠,以保证解缠的质量和顺利实施。卡尔曼滤波将相位解缠问题转化为状态估计问题,实现相位解缠与噪声消除一并处理,简化了数据处理过程。利用真实干涉SAR数据进行实验,采用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算法进行处理,并与其他几种较常用相位解缠算法的结果从目视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验证了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方法在滤波和解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解缠结果。图3表2参14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相位解缠 卡尔曼滤波
CH20110699 基于星间测距的分布式自主星历更新算法=The Distributed Processing Algorithm for Autonomously Updating the Ephemeris of Navigation Satellite by Inter-Satellite Links/宋小勇,毛悦,贾小林,吴显兵(西安测绘研究所)∥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0).-1161~1164
为了保证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在失去地面站支持条件下一定时间内维持导航定位能力,弥补区域布站在定轨几何结构及完好性监测方面的缺陷,我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拟采用星间测距/通讯体制。给出了基于星间链路测量体制的分布式定轨算法,并用仿真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数量星间测距链路支持条件下,采用Kalman滤波算法能够满足60d URE优于3m的星座自主定轨精度需求。图1表2参15
♣自主导航 星间链路 分布式处理 导航星历
CH20110700 利用2008-2009年VLBI数据进行日长变化的研究=Analysis of Length of Day with 2008-2009 VLBI Observations/魏二虎,田晓静,刘经南,张瑞(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09~1012
处理了2008-01~2009-03的VLBI观测数据,提取了日长变化信息,并与IVS网站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了日长变化的月周期长度和半月周期长度;利用近几年VLBI数据中的日长变化信息绘制日长变化曲线,分析了日长的季节性变化及引起日长变化的因素。图5表1参8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地球自转 日长变化
CH20110701 月球软着陆自主组合导航研究=Autonomous Integrated Navigation for Lunar Soft Landing/宋敏,袁运斌(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13~1016
针对惯性测量单元(IMU)存在误差积累的特点,提出了利用探测器上的光学敏感器,通过对预先选定的特征点的测量得出探测器的相对位置,根据这些光学导航信息再结合惯性导航输出轨迹,通过多模自适应滤波完成对IMU导航的修正。对整个导航系统的可观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所提出的自主导航方法的可行性。图5参8
♣月球软着陆 自主组合导航 多模自适应估计
CH20110702 卫星测高逆气压改正及其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Inverse Barometer Correction in Satellite Altimetry and Its Effect on Mean Sea Level Change/金涛勇,李建成,王正涛,蒋涛(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17~1020
研究了全球平均大气压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传统卫星测高逆气压改正存在的缺陷,并对以常数大气压为参考值、以全球海洋平均大气压为参考值和顾及高频信号的3种逆气压改正进行了对比。根据T/P卫星测高数据对3种改正方法得到的海面高和海平面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相比于前两种逆气压改正,顾及高频信号的逆气压改正最接近海平面的真实响应,可减少卫星测高海面高交叉点不符值RMS约5.70mm,分别提高海平面变化估计精度约18%和12%。图5表2参12
♣卫星测高 大气压 逆气压改正 海平面变化
CH20110703 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导航信号电离层差分改正=Estimation of Ionospheric Differential Corrections of Navigation Signals with Kalman Filter/高书亮,李锐,黄智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21~1023+1028
针对星基增强系统中估计电离层延迟改正数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卡尔曼滤波估计导航信号电离层延迟的方法。将电离层格网点处的电离层垂直延迟及其变化率作为状态变量进行滤波估计,根据电离层的时域缓变特性建立了状态模型,基于星基增强系统中使用的格网模型建立了观测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电离层延迟校正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更高的估计精度。图3表2参8
♣电离层延迟 改正数 卡尔曼滤波
CH20110704 GPS监测高层建筑风致振动变形及小波应用=Measurement of 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Tall Buildings Using GPS and Wavelet Application/匡翠林,戴吾蛟(中南大学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系)∥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24~1028
从模拟振动实验和工程实测两方面验证了高采样率GPS单历元定位技术是一种监测高层建筑风致振动的有效手段。应用小波对GPS观测的振动信号进行提取,结果表明,GPS能精确地观测到建筑物2mm的风致振动变形。图7参7
♣GPS单历元定位 振动变形监测 小波
CH20110705 利用固定模糊度的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算法=Dynamic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Algorithm Based on Fixing Ambiguities/聂建亮,何正斌(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29~1033
采用序贯最小二乘法计算无电离层组合观测值的模糊度;然后,固定宽巷组合模糊度;再固定窄巷组合模糊度;最后,得到无电离层组合观测值的模糊度最终解。谱密度的取值影响状态参数预测值的协方差矩阵元素的大小,因此,采用自适应滤波进行处理。利用机载GPS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案相比,利用固定模糊度的自适应滤波加快了收敛速度,提高了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的解算精度;无论谱密度取何值,自适应滤波都能够得到较稳定的解。图5表2参10
♣模糊度固定 自适应滤波 谱密度 自适应因子
CH20110706 利用伪距差分法进行GPS测速=Velocity Determination Based on GPS Derived Pseudoranges/吴富梅,肖云(西安测绘研究所)∥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34~1038
针对低成本GPS接收机只能观测到单频伪距和相位的情况,提出了利用伪距差分法测定载体速度的方法,给出了相邻历元和历元间伪距差分测速的公式,并分析了其精度。用一组机载和一组车载实测数据对伪距差分测定速度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于车载系统受外界的干扰较大,相比于机载系统,其测速精度较低;对于不同的观测环境、接收机类型以及运动状态,差分历元对数n的大小对伪距差分测速精度的影响也会不同;接收机本身的特性对伪距差分测速精度的影响较大。图15表1参6
♣伪距差分 多普勒频移 GPS接收机
CH20110707 利用CORS的3DSurs系统高精度定位技术研究=3DSurs Positioning Technology with CORS and Its Application/郑作亚,卢秀山,张晨晰,于志刚(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39~1043
针对3DSurs系统在城市空间数据采集与定位过程中利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时存在的基准站设置、距离限制等局限性,提出了利用CORS的3DSurs系统高精度定位技术方案。首先,进行流动站(3DSurs)的坐标概略计算;然后,解算流动站的综合误差改正值;最后,进行流动站的精确坐标计算。以青岛CORS为例,分析了3DSurs系统的高精度定位结果。结果表明,基于CORS的3DSurs高精度定位点位精度优于10cm,能够满足城市空间数据采集与定位精度的要求。图4表1参10
♣综合误差改正 概略坐标 虚拟参考站
CH20110708 利用网格搜索进行地球椭球面闪电定位=Grid-search Based Method for Lightning Location on Oblate Earth Surface/文银平,胡志祥,赵文光,朱宏平(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9).-1057~1060
提出了一种利用网格搜索法定位地球椭球面闪电位置的方法,在闪电可能发生的整个区域内寻找最适应解,通过采用多级网格搜索策略,计算结果将迅速收敛至最终解。分别用仿真数据和电网雷电定位系统实际电力线雷击事故点进行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图4表2参7
♣雷电定位 地球椭球面 网格搜索
CH20110709 2008年于田Ms7.3地震前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分析=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Dynamic Gravity Change Before Yutian Ms7.3 Earthquake,2008/申重阳,李辉,孙少安,杨光亮,玄松柏,谈洪波,刘少明(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7
基于1998年以来的中国大陆流动重力网观测数据,分析2008年3月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重力场动态变化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重力场动态演化图像反映了该地震孕育的中长期(2~10年)基本信息;该地震孕育时的显著重力标志为持续多年的正重力变化(上升)和较大规模的重力变化梯级带,前者有利于地震能量的不断积累,后者有利于地震破裂的发生;该地震孕育过程中相关重力场变化呈增大-加速增大-减速增大的过程,与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具类似特征;与该地震有关的多年(8年)最大累积重力变化达200×10-8ms-2。图4表1参13
♣重力观测 重力场
CH20110710 攀枝花6.1、姚安6.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变化=Variation of Gravity Field Before and After Panzhihua Ms6.1 andYaoan Ms6.0 Earthquakes/祝意青,郭树松,刘芳(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8~11,18
利用滇西地区重力观测资料,研究2008年8月30日四川攀枝花6.1级地震和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级地震前后区域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结果表明:重力观测资料较完整地反映了攀枝花6.1、姚安6.0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重力场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重力场由准均匀态-地震孕育到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据此,对攀枝花6.1级地震后的地震趋势作了判定,并在姚安6.0级地震前作了年度预报。图2参11
♣重力场演化 地震预测 前兆信息
CH20110711 仲巴2004年Ms6.7和2005年Ms6.5地震的InSAR观测及形变分析=Analysis of Deformation of Zhongba Tibet 2004 Ms6.7 and 2005 Ms6.5 Earthquakes as Constrained by InSAR Measurements/杜志彪,沈强,何婵军,乔学军(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2~18
利用欧洲Envisat雷达遥感图像,获取了2004年7月12日和2005年4月8日西藏仲巴Ms6.7和Ms6.5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造成震中区20km×20km范围内近EW向升降变形,最大变形分别为19.0cm和30.5cm。根据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推断这两次地震是以正断为主的破裂过程,震中位于83.71°E,30.70°N,震级Mw6.1和83.72°E,30.52°N,震级Mw6.2,其最大倾滑量分别为1m和1.4m,两次地震均发生在NW向的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和近NS向的帕龙错-仓木错断裂的交汇部位。图7表2参19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同震形变 位错模型
CH20110712 基于GPS和InSAR反演汶川Mw7.9地震断层滑动分布=Inversion of Slip Distribution of 2008 Wenchuan Mw7.9 Earthquake Constrained Jointly by In-SARand GPS Measurements/张国宏,屈春燕,汪驰升,宋小刚,张桂芳,单新建(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9~24
利用汶川8.0级地震野外考察得到的地表破裂带的空间分布及余震精定位结果,构建了两段发震断层的几何结构模型。基于该模型反演汶川8.0级地震GPS和In-SAR同震形变场数据,获得了断层滑动分布及部分震源参数。结果表明:1)联合反演能较好地解释GPS和In-SAR所获得的同震形变场,数据拟合度达97.27%;2)映秀-北川断裂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于地下0~20km处,最大滑动量分别位于北川及青川等地区,尤其是多条断裂经过的北川地区在0~20km深处存在较大滑动量,最大可达到10m,青川地区10~15km深处的滑动量最高达6.5m;3)发震断层都以逆冲为主兼有一定右旋走滑分量,其中汶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103°,北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121°,青川地区的平均滑动角为138°,灌县-江油断裂的平均滑动角约为105°;4)反演得到的矩张量达8.7×1020Nm,矩震级为Mw7.9。图4表3参17
♣汶川地震 同震形变场 GPS同震位移
CH20110713 地壳分层和地壳厚度对汶川地震同震效应的影响=Influence of Crust Layering and Tickness on Coseismic Effects of Wenchuan Earthquake/谈洪波,申重阳,玄松柏(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29~35
基于有限矩形位错理论及USGS地震波反演的断层模型,结合研究区地壳-上地幔平均波速分层结构,构建均匀地壳模型,利用PSGRN/PSCMP软件模拟计算地壳分层和地壳厚度对汶川地震同震形变和重力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地壳分层和地壳厚度对同震效应的影响与断层产状和计算点与断层相对位置有关;两模型模拟结果差异分布形式与同震效应分布类似;其差异百分比分布明显受同震效应零线制约,远离零线为正,对于地壳分层,其影响在10%~20%之间,而负影响以及正影响超过30%的则集中出现在零线附近;地壳分层对地表经向位移、纬向位移、垂直位移和重力变化的平均影响分别为18.4%、18.0%、15.8%和16.2%;地壳厚度为40km时,其对汶川同震经向位移、纬向位移、垂直位移和重力变化的平均影响分别为4.6%、5.3%、3.8%和3.8%;壳厚度为70km时,其平均影响分别为3.5%、4.6%、3.0%和2.5%。图3表3参21
♣汶川地震 同震效应
CH20110714 山西断陷带的近期位移和应变率特征=Short-term Displace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 Rate of Shanxi Fault Subsidence Zone/郭良迁,占伟,杨国华,薄万举(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36~42
根据山西GPS局域网观测资料计算的应变位移场和主应变率结果,研究山西断陷带内各个盆地的小尺度形变和应变,以及山西断陷带的整体变化。同时利用网络工程区域网的观测资料计算了在鄂尔多斯块体和太行山块体相互作用下,山西断陷带上产生的差异活动和应变率,这是空间大尺度的变化。不同尺度的应变场和位移场存在着显著差别,它们在地震预测分析中的含义也不同。中小地震分布的随机性较大,与空间小尺度的形变应变有关联,大震主要发生在块体边界带上,与块体的整体运动有关,所以,空间小尺度的形变应变场是评估中小地震活动的依据,块体间的运动和应变场是评估大震活动的依据。2006—2009年的应变显示,大同盆地和忻代盆地“南压北张”,太原盆地主应变率“内小外大”,临汾盆地“北压南张”。各个盆地的水平运动都具有张扭或压扭特征。大尺度变化说明山西断陷带存在一定的应变积累。图13参9
♣水平运动 主应变率 空间尺度差异
CH20110715 利用GPS观测研究拉萨地块中段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Research on Present-day Crustal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in Middle of Lhasa Block from GPS Observation/王双绪,张晓亮,张希,吴珍汉,胡道功(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43~50
以拉萨地块中段铁路沿线GPS局域网2005—2007年高精度观测资料为依据,结合区域活动断裂构造、地形地貌特点和历史强震活动,研究了拉萨地块中段铁路沿线活动构造区域现今地壳运动变形与主要断裂活动的一些特征。初步结果显示:1)研究区现今水平运动速度方向呈北东-北东东向,与印度板块向北碰撞引起青藏高原总体运动背景一致,反映了现今地壳受到近南北方向水平挤压和物质向东流动双重水平动力的联合作用;2)区域视应变分布表现出不同地段变形方式的差异,与地壳伸展变形方式存在密切关系,反映了新构造时期以来盆地的拉张伸展变形与山地受压隆起的“盆-山”构造活动分异;3)区内北西-北西西向展布的F76、F67、F503条断裂活动速率自南向北递减明显,其与北东-北北东走向的断裂F73、F65交汇部位及其附近的视应变高值分布区中,历史地震活动非常强烈,反映了构造活动变形的继承性。图5表1参13
♣GPS观测 现代地壳运动
CH20110716 GRACE卫星重力观测在强震监测中的应用及分析=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f GRACE Satelite Gravity Observation in Monitoring Strong Earthquake/邢乐林,李辉,周新,邹正波(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51~54,58
利用GRACE卫星重力月重力场模型、位错理论,结合向上延拓技术,模拟、计算了苏门答腊和汶川大地震区域卫星轨道高度处的理论同震重力变化和同震形变结果,根据卫星重力异常图进一步了解了龙门山断裂区域的深部构造特征,揭示了大地震发生的地球物理条件。图3参16
♣GRACE卫星 重力测量 卫星重力 重力变化
CH20110717 网络工程历年观测数据的重新处理=Data Rehandling of Crustal Movement Observation Network from 1999 to 2009/刘光明,马金辉,吴富梅,唐颖哲(西安测绘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64~67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1999—2009年的1081个GPS观测站数据,联合47个国际IGS核心站,获得了这些点于2000.0历元在ITRF2000框架中的坐标及速度,以及其相对于NNR-NUVEL1A板块模型的速度。图3表1参7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数据处理 时间序列 板块模型
CH20110718 青藏高原地壳脆性-韧性转换面分布研究=Research on Brittle-ductile Transition Plane of Crust of Tibetan Plateau/杨强,党亚民(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79~82
将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地壳分为脆性层和韧性层,利用稳态热传导方程估算地壳内部温度场,并根据Crust2.0地球模型,利用破裂强度和蠕变强度相等确定了脆性-韧性转换面。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脆性-韧性转换面一般位于中地壳,深度分布为20~35km,地壳较厚的区域转换面也较深;转换面黏滞系数在1019~1022Pas之间,温度达450~600℃。图2表1参13
♣温度场 应变率
CH20110719 地球重力场模型研究进展和现状=Progress and Present Status of Research on Earth’s Gravitational Field Models/郑伟,许厚泽,钟敏,员美娟,彭碧波,周旭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83~91
回顾自1966年以来国内外基于传统重力测量技术建立的地球重力场模型。其次,介绍国际基于CHAMP实测数据建立的全球重力场模型。在重力场长波部分,EIGEN-CHAMP03S和EIGEN-3P模型符合较好;在中长波部分,EIGEN-1S、EIGEN-2、EIGEN-3P和EIGENCHAMP03S模型的符合性趋于一致。最后,介绍国内外已公布的GRACE卫星重力模型。由于GGM02S和WHIGG-GEGM01S模型采用的卫星观测值数量近似相等,因此二者精度符合较好;由于采用CHAMP、GRACE、卫星测高和地面重力的联合观测数据,EIGEN-CG01C、EIGEN-CG03C、EIGEN-GL04S1和EIGEN-5C模型精度均分别高于EIGEN-GRACE01S、EIGEN-GRACE02S、GGM01S、GGM02S、WHIGG-GEGM01S等GRACE-only模型。图5表8参42
♣地球重力场模型 卫星重力测量 联合观测
CH20110720 IRNSS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服务性能分析=Analysis of Service Performance of Indian Region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冯来平,张洪,贾小林,吴显兵(西安测绘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92~97
分析IRNSS星座结构及特点,通过对印度区域格网点几何精度因子的计算,讨论了IRNSS系统在服务区内的定位精度;以星座值和单点可用性为依据,分析IRNSS星座完整及失效一颗星情况下星座的可用性。结果表明:IRNSS导航系统星座设计合理,具有良好的区域覆盖性,印度及向外延伸2000km区域内的用户可以获得10m左右的定位精度;星座结构具有一定的冗余度,稳定性较好,以PDOP小于6为阈值,在一颗卫星失效情况下仍具有95%以上的可用性。图10表2参14
♣区域导航卫星系统 用户等效距离误差
CH20110721 参考框架的HELMERT转换=HELMERT Transformation of Reference Frame/魏娜,施闯,耿长江,刘经南(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09~112
推导利用Helmert转换参数对参考框架进行约束,实现基准定义的严格公式。证明了参考框架的3种转换公式在理论上是等价的,并以ITRF2005为例分析了Helmert转换参数的精度对非核心站框架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速度残差最大可达厘米级。图1表1参5
♣HEL EMRT转换 转换参数 参考框架
CH20110722 二维元胞自动机相位解缠算法的改进=Improvement of Phase Unwrapping Method for Two-dimensional Cellular Automata/闫满,刘国林,郝华东,陶秋香(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42~145,150
提出一种改进的二维元胞自动机相位解缠算法。通过将原有元胞自动机相位解缠算法中的4邻域迭代规则改进为最近邻域规则,以干涉图的边缘作为始点进行迭代,逐一减少干涉条纹的数目,达到相位解缠的目的。用模拟和真实的干涉图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减少了原有元胞自动机相位解缠算法的迭代次数,降低了计算机内存的占用率,提高了相位解缠的精度。图10参8
♣元胞自动机 相位解缠 干涉图
CH20110723 大规模基准站组网与分区服务技术探讨=Exploration of Large-scale Reference Station Networking and Zoning Service/辜声峰,胡羽中,唐卫明(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46~150
讨论通过共享相邻子CORS间的部分基准站,以消除“服务缝隙”的方法。为实现大规模子CORS的广播数据服务,需要将子CORS进行子网划分,引入FCM算法获得各三角形属于各分区的隶属度,同时通过建立三叉树,管理各分区的拓扑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能够获得紧密、连续的子网划分,同时各子网内基线数目略低于限值。图8表1参4
♣CORS系统 分区服务 FCM聚类 三叉树
CH20110724 参考站间双差模糊度误判对VRS观测值的影响=Influence of Misjudgment for Double Difference Ambiguities Between Reference Stations on VRS Observations/张锋,郝金明(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51~155
虚拟参考站技术融合选定的基准站观测数据,利用VRS内插算法计算出与流动站真实误差较为相近的误差改正数,实现厘米级高精度定位。参考站间模糊度固定误差在生成参考站基线误差改正数时被放大,采用不同的内插算法,参考站间双差误差对VRS观测值的影响不同。通过线性平面内插和二次曲面内插两种方法的比较,得出线性平面内插方法能够削弱参考站间误差对VRS观测值的影响,且受网络构型影响较小,适合于VRS改正数的计算。图3表2参8
♣虚拟参考站 整周模糊度 距离相关误差
CH20110725 西部高山地区SAR干涉图相位解缠方法研究=Study on Phase Unwrapping of SAR Interferogram Over Mountain Region in Western China/剧成宇,邓喀中,范洪冬(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4).-156~159
使用基于路径跟踪、最小二乘和网络流思想的9种方法对西部高山地区SAR干涉图进行解缠,通过实验比较分析得出基于不规则网络的最小费用网络流算法是解缠西部高山地区SAR干涉图的最优算法。图2表1参13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相位解缠 路径跟踪 最小二乘
CH20110726 GPS技术进展及其现代化=On Progress in Technology and Modernization of GPS/陈俊勇(国家测绘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4
对GPS现代化的3个方面和最近两年GPS现代化的进程进行简要介绍:一是播发新的民用导航码L1C、L2C、L5;二是播发新的军用导航码M1、M2;三是发射第三代GPS卫星,即GPSⅢ。到2009年底GPS已增加播发了L2C和L5民用导航码,同时拟增加GPS有效工作卫星的个数(27~30个),并调整GPS在星空中的分布构形,以改善用户在山区和大城市中GPS可接收的信号。表1参5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PS现代化 民用导航码
CH20110727 中国玉树Mw6.9地震InSAR地表形变特征分析=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Yushu Mw6.9 Earthquake from InSAR Images/沈强,乔学军,王琪,张景发,谭凯,杨少敏(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5~9
利用ALOS PALSAR和ENVISATASAR雷达遥感干涉像对,获取了2010年4月14日玉树Mw6.9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对形变结果的分析表明:至少有3次地表破裂;沿断层走向的形变分布范围远大于垂直断层分布范围,且对断层两侧的影响范围在10km左右;最大的视线向形变量达54cm,最大水平位移达180cm;形变分布特征与左旋走滑断层特征吻合。对比ALOS PALSAR和ENVISAT ASAR的形变测量结果,发现两种模式获取的结果非常一致。另外基于InSAR获取的宏观震中与野外考察结果也非常一致,表明InSAR是宏观震中快速定位的简单快捷方法。图4表1参10
♣地震测量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地表形变
CH20110728 南海及周围地区的现今构造运动=Current Tectonic Movement of South China Sea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李延兴,张静华,周伟,栾锡武,胡新康,张中伏(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0~16
利用南海及其周围地区的GPS数据,分析南海及周围地区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以及相邻块体之间的相对运动。研究发现,南海现今仍在继续扩张,西部是从其北边缘向南沿NW-SE方向逐渐扩张的,东部是从中心向北与向南逐渐扩张的。由主张应变率计算的中央海盆近SN方向的平均扩张速率为3.1mm/a。在南海东部(117.0°E),南北之间(11°~22°N)SN方向的扩张速率为9.3mm/a,小于65Ma以来NNW-SSE方向13.0mm/a的平均扩张速率。南海的扩张运动是印度板块、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南海地区地幔物质上涌共同作用的结果。图3表1参23
♣速度场 应变场 扩张模式 动力学机制
CH20110729 汶川Ms8.0地震同震倾斜应变变化分析=Analysis of Coseismic Tilt and Strain Variations fo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赵斌,吕品姬,陈志遥,李正媛,谭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7~21
对汶川地震震中附近450km范围内倾斜仪、应变仪记录到的同震变化做了筛选统计,并根据弹性半无限空间矩形位错模型,分别采用远场地震波资料、近场大地测量资料反演的同震滑移分布模型,正演计算震中附近台站的同震倾斜、应变变化。通过对实际观测与模拟计算结果的比较,初步表明: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存在75%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倾斜变化比模拟值大约1~2个量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方向与模拟计算结果仅有33.3%的一致性,实际观测的同震应变变化与模拟计算值相当或仅大1个数量级。图5表1参16
♣汶川地震 同震倾斜 同震应变 模拟计算
CH20110730 汶川Ms8.0地震前后鲜水河断裂南段的变形特征=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uthern Segment of Xianshuihe Fault Before and After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方颖,江在森,杨永林,顾国华,武艳强(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22~26
对鲜水河断裂南段康定和石棉两个剖面的GPS观测结果的研究表明:离断层较近的站点,由汶川地震前的左旋走滑变为震后的右旋走滑、震前的挤压变为震后拉张;不管是右旋走滑量、拉张量,还是影响范围,汶川地震对石棉剖面的影响明显大于对康定剖面的影响;由于鲜水河断裂南段具有左旋走滑背景,汶川地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鲜水河断裂南段的地震危险性。图5表1参11
♣汶川地震 GPS观测
CH20110731 汶川地震同震形变的静态和动态分析=Static and Kinematic Analysis of Coseismic Deformation of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徐韶光,熊永良,廖华,吴耀强,吕弋培(西南交通大学空间信息工程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27~30,54
汶川8.0级地震的同震形变在郫县、绵阳、中江和成都等GPS测站的水平形变分别达70cm、31cm、23cm、20cm,变形方向约N45°W,垂直于断裂带方向,且成都平原呈下降趋势。动态GPS数据处理结果显示,地震的动态变形在郫县达1m。根据四川GPS网络参考站各站记录的汶川地震的确切发震时间,反算得到了汶川地区S波的平均传播波速。图5表3参14
♣汶川地震 同震形变 GPS动态
CH20110732 用GPS位移场进行中小区域变形分析方法探讨=On Methods of Crust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Medium-small Area by Using Displacement Velocity Data of GPS Stations/薄万举,胡新康,董运洪,张风霜(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31~34
因局部区域相对全球框架不可避免地存在整体刚性平动分量,常影响对局部范围内地壳相对变形量级与特征的判读。对分离局部整体刚性平动分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实例分析认为,对京津地区28个GPS连续观测站给出的位移速率场,整体平移法和欧拉矢量法都能得到较好的效果,但相比之下,对于类似的中小区域,整体平移法更加简单明了。图4表1参8
♣GPS位移场 形变分析 欧拉矢量
CH20110733 用边界元法研究川西地区的形变场与应变场=Research on Deformation Field and Strain Field in Western Sichuan Area by BEM/焦龙,吴云,张跃刚(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35~38
将巴颜喀拉地块和四川地块作为研究对象,用块体边界上的GPS位移作为输入数据,应用边界元法计算得到块体边界上的应力,再用求解出的边界应力计算块体内部的位移与应变。结果发现巴颜喀拉块体南北向为张应变作用;块体西侧张应变量较大,向东逐渐减小,到龙门山东侧应变几乎减弱为零。南北向张应变向东的迅速减弱,使得龙门山断层产生闭锁,闭锁使龙门山断裂聚集起巨大的应变能,应变能的大量积累可能是导致汶川地震发生的根本原因。图5表1参10
♣边界元法 地壳形变 汶川地震
CH20110734 基于HHT的地震信号自动去噪算法=Automatic De-noising Algorithm of Earthquake Signal Based on HHTDecomposition/杨光亮,朱元清,于海英(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39~42
根据希尔伯特-黄模态分解的特点,结合STA/L TA算法自动识别信号模态与噪音模态,提出了基于HHT的模态分解-STA/L TA的地震信号自动去噪算法。该方法不需分析信号的频谱特征,可在时域自动实现信号的高通、低通、带通滤波。对江苏如东海Ms2.9、江苏盐城滨海Ms3.8、江苏句容Ms3.7等地震信号作自动去噪处理,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图7参7
♣经验模态分解 自动去噪 地震信号
CH20110735 基于最小二乘配置的重力变化插值方法=Interpolation Method Based on Least Squares Collocation for Dynamic Gravity Changes/彭泽辉,李辉,申重阳,孙少安(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43~46
利用最小二乘配置的插值方法对动态重力场的离散观测数据进行网格化,以获取重力场动态变化图,与目前常用的插值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相比表明:基于最小二乘配置的插值方法得到的精度与其他方法所获得的精度相当或略优,但获取的图像线条流畅、舒缓平稳,能更有效地描述重力场变化的形态特性。图1表1参15
♣最小二乘配置 重力场变化 插值方法 协方差函数 二维图像
CH20110736 强震动加速度记录基线校正问题探讨=Discussion on Baseline Correction of Strong Motion Data/郑水明,周宝峰,温瑞智,王岚(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47~50
针对汶川Ms8.0地震中3个典型的加速度基线漂移特性,分别采用基线初始化法、Iwan法及低频滤波法进行了基线校正。通过校正,基本消除了加速度记录中的低频噪音干扰,使基线大致回到了零线。通过实例分析了3种校正方法存在的问题。图5参10
♣强震动加速度 加速度时程 基线漂移 基线校正
CH20110737 2009年7月22日武汉IGS站日食电离层异常分析=Analysis of Solar Eclipse Ionospheric Anomalies on July 22,2009 at Wuhan Station/郑艳丽,聂桂根,任永超(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51~54
基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武汉站GPS观测数据,解算得到了2009年7月22日日食及其前后两天可观测卫星传播路径上的TEC和ROT值。研究显示,日食发生过程中,空间电离层存在异常扰动,TEC值相对其前后两天有明显的降低,在日食结束8小时后电离层也出现了异常扰动;ROT经历了先降低然后恢复的过程,降幅高达0.3TECU/分钟。图4参7
♣全球定位系统 电离层
CH20110738 基于GPS的中国区域电离层层析反演结果分析=Result Analysis of Ionospheric Tomography Inversion from GPS Data over China/闻德保,周义炎(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55~58
针对电离层单层模型不能反映电离层垂直结构的特点,利用层析成像方法和2003年中国地壳运动监测网络提供的双频GPS载波相位数据,反演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年变化的时间序列值,分析中国区域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周日变化特性,并研究其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性以及赤道异常结构的发展和消亡过程;同时讨论了利用GPS资料反演中国区域电离层电子密度所存在的困难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图1参16
♣电离层 层析成像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电子密度总电子含量
CH20110739 附加随机模型的GPS高程转换方法=GPS Height Conversion Method with Additional Stochastic Model/吴寒,姚宜斌(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67~70
提出在已有GPS高程转换函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随机模型以提高 GPS高程转换精度,并以二阶多项式拟合函数模型增加随机模型为例,验证了该方法能进一步提高GPS高程转换精度。图2表2参12
♣高程转换 函数模型 随机模型 多项式拟合
CH20110740 基于改进的布尔沙模型的坐标转换方法=An Improved Bursa Model for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陈宇,白征东,罗腾(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71~73
提出一种改进的布尔沙转换模型——坐标系原点重心化的七参数模型,利用清华校园实测数据计算及模拟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明显优于普通的布尔沙坐标转换方法。图1表4参7
♣布尔沙模型 坐标换算
CH20110741 整体最小二乘求取坐标转换参数=Solving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Parameters Based on Tot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孔建,姚宜斌,许双安(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74~78
基于整体最小二乘方法推导求取坐标转换参数的公式,使用参数变换方法求解参数估计公式的非线性问题,避免了常规的矩阵分解方法计算的复杂性。另外,为了适应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转换模型,还推导了仿射变换模型的参数估计公式。表8参8
♣整体最小二乘 坐标换算 仿射变换 相似变换
CH20110742 基于ARIMA(p,1,1)的电离层预报模型=A Predicting Model of Ionospheric Based on ARIMA(p,1,1)/刘军,柴洪洲,刘先冬,陈轲(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79~82
利用ARIMA(p,1,1)对IGS发布的电离层格网数据进行逐点建模,并对线性最小方差预测(一般预测法)和修正预测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修正预测法在一天的短期预测时高精度点所占比例较多,但在VTEC极值点可能会出现预测值偏离实测值较大的情况;一般预测法在较长时间内的预测精度仍较好。图4表2参9
♣电离层 垂直总电子含量 线性最小方差预测
CH20110743 区域对流层延迟水平变化对GPS测量精度的影响=Effects of Horizontal Variation of Tropospheric Delay on GPS Surveying/陈招华,戴吾蛟(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83~87
在局部地区或更小的区域中,不同位置存在一定的气象差异,这导致对流层延迟无法通过差分完全消除。为分析这种气象差异带来的残余对流层延迟对GPS测量精度的影响,对长度不同且高差较小的基线在不同气象条件下进行了解算分析。结果表明:当基线大于15km时,残余对流层延迟是影响GPS高程测量精度的主要误差来源,且随着基线长度的增大残余对流层延迟误差越大;当基线长度接近或超过30km时,残余对流层延迟常使基线解算失败;潮湿而炎热的气象条件下,对流层延迟水平变化较大,残余对流层延迟影响更大。图7表3参17
♣全球定位系统 对流层延迟 测量精度
CH20110744 区域GPS大地网在地球参考框架中表达方法研究=Optimal Expression of a Regional GPS Geodetic Network in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王鹏,吕志平,张西光(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88~91
给出对区域GPS大地网进行解算或改造的最小约束法。几种不同约束解集的比对结果表明:最小约束法是一种区域GPS大地网在地球参考框架中表达的最优方法。图4表1参13
♣地球参考框架 相似变换 大地网 全球定位系统
CH20110745 第二代小波在GPS双差观测值消噪中的应用=Application Based on Second-generation Wavelet in Signal De-noising of GPS Double Difference Observations/何永红,文鸿雁,靳鹏伟(湖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与建设管理系)∥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92~95
讨论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和变换过程,并将第二代小波变换引入到GPS数据处理中。实验证明,第二代小波变换对GPS信号去除高频噪声具有一定的效果。图3表1参8
♣双差观测值 高频噪声
CH20110746 GPS连续站水平分量时间序列共模误差识别的欧拉-小波法=Euler-wavelet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dentification of Common-mode error from Time Sequences of Horizontal Components of GPS Continuous Stations/杨博,张风霜,韩月萍(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00~104
结合先验误差、欧拉法、小波方法及地壳形变分析的特点,探讨了共模误差的识别与消减处理模式,对于不同情况给出不同的处理方案,可最大程度地消减共模误差。图2表2参10
♣GPS时间序列 共模误差 小波法 信噪比
CH20110747 DCB对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影响研究=Study on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Accuracy Affected by DCB/黄健,汪平,阮仁贵,林瑜滢,张勇(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10~112
分析精密单点定位观测模型中的卫星钟差改正项(包含硬件延迟偏差改正),给出采用IGS精密卫星钟差产品进行卫星钟差改正时的硬件延迟偏差改正方法。并通过实测数据定量分析硬件延迟偏差改正在静态及动态两种定位方式中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精密单点定位中,硬件延迟偏差改正对静态定位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对动态定位的影响可达到cm级,应该加以考虑。图5表1参10
♣全球定位系统 精密单点定位 静态定位 动态定位
CH20110748 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变化及改正模型对精密单点定位精度的影响=Study on Impact of Antenna Phase Center Offsets,Variation and Their Correction Models on GP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Accuracy/涂锐,黄观文,邹顺(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13~117
利用精密单点定位程序对IGS站的实测数据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平面方向,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和变化对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影响较小;高程方向,天线相位中心偏差可造成厘米级的影响,天线相位中心变化的影响约5mm;相比相对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型,使用绝对相位改正模型具有更多优点,尤其用于高精度GPS授时其精度明显提高。图3表6参8
♣天线 相位中心偏差 相位中心变化 改正模型 精密单点定位
CH20110749 用星载单频GPS数据实时定轨的电离层延迟改正=Correction of Ionospheric Delay for Real-time Orbit Determination by Using On-board Single-frequency GPS Data/郑磊,李征航,刘万科(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18~121
对“电离层比例因子法”进行改进,并利用CHAMP低轨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情况和不同轨道高度条件下的观测数据进行验算,计算结果表明改正后的“电离层比例因子法”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有效性。图9表1参11
♣全球定位系统 低轨卫星 电离层延迟
CH20110750 地应变计算Delaunay三角网在MATLAB与GMT环境下的相互转换=Exchange of Delaunay Tin Between Matlab and GMT in Crustal Strain Calculation/肖根如,甘卫军,陈为涛(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22~126
地壳应变率计算的传统方式是将GPS站点组成三角形进行计算,因Matlab与GMT在构造Delaunay三角网时采用不同的算法,对于同一套数据生成结果有明显的差异。通过研究Matlab与GMT构建三角网结果输出的数据格式,利用Perl语言编写程序将两套结果进行转换,实现Matlab与GMT软件在绘制Delaunay三角网时的相互转化并构建同样的三角网结果,绘图时再结合GMT的地形底图,取得了较好的表达效果。图6参10
♣数据转换 应变率
CH20110751 基于MODIS和GPS的D-InSAR大气延迟改正=D-InSAR Atmospheric Delay Correction Based on MODIS and GPS/杨成生,张勤,赵超英,朱武,王亚男,王宏宇(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27~131
利用西安地区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7期GPS观测数据及相应的MODIS数据,分析MODIS水汽的校正模型。运用西安地区的Envisat数据和MODIS水汽数据进行D-InSAR大气延迟改正,实验结果表明:在大气状态变化缓慢时,利用MODIS数据对D-InSAR结果有一定的改善。图3表2参23
♣差分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大气延迟 水汽反演
CH20110752 基于不同地形的GPS对流层延迟插值方法研究=Study on Zenith Tropospheric Delay Interpolation Methods for Different Terrain/王勇,焦健,曾琪明,刘严萍(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32~136
通过利用北京、武汉两地的GPS数据,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克里金法研究不同地形下GPS对流层延迟插值效果。经比较,反距离加权法与克里金法的插值效果基本一致,在对武汉地区进行GPS对流层延迟插值时插值效果均在毫米级,在北京地区的插值效果则有不同:平坦地区插值效果达到毫米级;山区插值效果为厘米级,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图8表3参10
♣插值 反距离加权法 对流层延迟
CH20110753 小波分解与EMD在变形监测应用中的比较=Comparison of EMD with Wavelet Decomposition for Dynamic Deformation Monitoring/罗飞雪,戴吾蛟(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37~141
为分析经验模式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在GPS动态变形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利用模拟数据和振动台的GPS实测数据分析比较了EMD和小波分析在信号去噪和多尺度分解上的能力。结果表明:EMD和小波均能较准确地提取结构振动信息,但当噪声较大时小波去噪和多尺度分解稳定性略优于EMD,而EMD则基于数据本身具有自适应性,不受小波基选择和分解层数的影响。图7表4参11
♣小波分解 经验模式分解 动态变形监测
CH20110754 扰动重力矢量对惯性导航系统的误差影响=Error Effect of Disturbing Gravity Vector o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李姗姗,吴晓平,王凯(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42~146
探讨扰动重力矢量引起的惯性导航系统位置与速度误差的数学计算方法,通过对某海域重力异常的计算,分析扰动重力矢量引起的惯性导航系统位置与速度误差量级的大小及特性。提出重力辅助惯性导航中重力传感器输出的信息,除了能应用于重力匹配以校正惯性导航系统陀螺漂移等累积误差外,还可用于惯性导航比力方程的重力场改正,以消除力学方程中的惯性导航舒拉误差。图7参14
♣扰动重力矢量 惯性导航 重力辅助惯性导航
CH20110755 参数加权的Givens变换算法及其在导航卫星广播星历拟合中的应用=Givens Transformation with Weighted Paramet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avigation Satellite Broadcast Ephemeris Fitting/崔先强(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30(3).-147~150
推导参数加权的Givens变换解算公式,并用于控制导航卫星星历参数估值。计算结果表明,参数加权的Givens变换算法不仅数值稳定性好、计算效率高,而且能简单地给出合适的参数先验权,很方便地使超限的导航卫星广播星历参数估值回落在所要求的范围内。表1参15
♣Givens变换 导航卫星系统 广播星历
CH20110756 对导航标准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Some Considerations for Establishing the Standard Structure of Navigation Systems/徐瑞,朱筱虹,赵金贤(北京环球信息应用开发中心)∥测绘通报.-2010(11).-11~14,17
导航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建立导航标准体系是导航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导航产业化发展的前提。明确了导航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建立范畴,提出导航标准体系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给出导航标准体系的建立方法,对建立导航标准体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图2参20
♣导航 标准体系
CH20110757 平面控制网四参数法坐标转换与残差内插=The Four-coefficient Coordinates Transformation for Horizontal Control Networksand Residuals Interpolation/杨国清,张予东(郑州测绘学校)∥测绘通报.-2010(11).-48~50
详细推导平面控制网四参数法坐标转换的实用公式,提出新的残差内插方法,并给出算例加以验证。表2
♣四参数法坐标转换 残差内插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CH20110758 静态GPS控制测量基线精度统计分析=Statistical Analysis of Baseline Accuracy for Static GPS Control Surveying/雷斌,王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测绘通报.-2010(10).-35~37
如何提高基线的精度,是GPS控制测量理论与方案设计实践中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运用在豫东地区1 800km2区域航磁异常查证项目中所施测的E级GPS控制网中的大量基线,通过不同方案自由网平差后的基线相对精度数据的统计分析,揭示基线精度与框架网及端点重复设站数之间的关系,提出在大区域GPS控制测量中,不必设置框架网以及基线精度与端点重复设站数密切关联的实践证据,为大区域GPS控制网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图3表3参9
♣GPS控制网 框架网 基线精度
CH20110759 基于HZCORS的车载GNSS测量研究与实践=HZCORS Based Vehicle GNSS Surveying:Research and Practice/孙建华,胡进刚,吕松华,黄希德,刘晖(杭州市规划局)∥测绘通报.-2010(10).-38~40
简要介绍HZCORS,提出基于HZCORS的车载GNSS测量方法,论述该方法的测量精度,并将该方法应用于1∶2 000航测成图道路高程注记点测量,结果表明:该方法高效可靠,精度良好,满足测图要求,可在相关领域推广使用。图3表2参2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车载GNSS 道路测量
CH20110760 地方坐标到2000国家大地坐标转换方法研究=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ordinat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Local Coordinate System and CGCS 2000/欧朝敏,黄梦龙(国防科技大学)∥测绘通报.-2010(9).-26~28
我国自2008年7月1日起启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作为我国测绘生产和GIS系统建设新的坐标系。由于早期测绘生产没有采用统一的坐标系,坐标系统的不一致是GIS系统开发、数据建库和多源数据集成经常碰到的问题。回顾常用的坐标转换方法,并探讨数学模型转换方法的参数计算步骤与提高参数准确性的方法,利用厦门地方坐标系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下两套不同的公共控制点,计算转换参数,通过编写程序,完成了多种文件格式的测绘数据在两种坐标系之间的相互转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参10
♣地方坐标系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转换参数
CH20110761 关于“水准面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的再讨论=Rediscussion on“The Influence of Level Surface Curvature on Surveying”/过家春,田劲松,高飞,董斌(安徽农业大学理学院)∥测绘通报.-2010(9).-29~31,53
对于局部区域的测量工作,常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而不考虑地球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水准面曲率对测量工作的影响”的有关结论是测量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前提。基于正射方位投影理论,重新分析该论题,得出与一般认识不同的结果,并论述其合理性,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参14
♣水准面曲率 正射方位投影 长度变形
CH20110762 太原市现代测绘基准的建立方法与实现=Establishmen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Modern Geodetic Datum of Taiyuan City/李峰(山西省工程测绘院)∥测绘通报.-2010(8).-18~20,44
介绍太原市现代测绘基准的建立方案和实施过程,内容包括GPSC级点建设,二、三等水准测量,大地水准面精化,TYCORS系统建设和太原市2008城市独立坐标系的建立及应用等。表3参5
♣测绘基准 水准面精化 CORS系统 独立坐标系
CH20110763 三维坐标转换方法研究=Research on the Methods of Calculating 3D Coordinate Transformtion Parameters/杨凡,李广云,王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6).-5~7
从理论上对几种坐标转换方法作严密对比,研究各自的适用性及优缺点。推导基于罗德里格矩阵3参数的空间直角坐标转换模型、其线性化误差方程及最小二乘迭代计算公式。通过实测数据计算表明,几种方法在精度上相似,四元组法利用了旋转矩阵的特征和所有可用的特征点,计算过程简单快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实用性;SVD法理论简单,算法容易实现,但不能保证得到旋转矩阵;基于罗德里格矩阵的最小二乘迭代法理论较为复杂,不易实现,但精度可靠。表1参8
♣坐标换算 迭代法 最小二乘法
CH20110764 单基站CORS的建设与应用研究=A Study of Single-based Station CORS Constru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魏瑞娟,李学军,任维成,聂荣建(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绘通报.-2010(6).-23~26
结合工程实践,总结单基站CORS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在基站选择与设立、网络RTK模型建立后,需要进行系统作用距离、系统精度和接收机兼容性的检测,经过应用提出单基站CORS建设和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图3表2参5
♣单基站CORS 网络RTK 像控点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
CH20110765 GPS导航路径的实时表示=Real-time Representation of GPS Navigation Path/郭志,胡丛玮,袁兆奎,李伟(同济大学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测绘通报.-2010(6).-27~29
介绍距离算法和时间算法,可以优化筛选GPS点,减少GPS点数,但不失去描述路径的重要信息。该算法在道路密集,道路形状复杂等复杂路段具有计算快、可靠性高的特点。最后通过一个导航试验实例,对优化筛选后的GPS点描绘的路径和原始数据路径相比较,进行评价,得到满意的结果。图5表1参5
♣全球定位系统 导航
CH20110766 NRTK定位原理与性能测试=The Positioning Theory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Network RTK/韩国超,刘莉萍,李春华,王洪伟(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测绘通报.-2010(6).-30~33
在研究CORS NRTK定位理论的基础上,就CORS系统的主要性能(初始化时间与定位精度)进行测试,通过试验分析网络内(外)初始化时间、定位精度与基站距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两次初始化与动态定位的精度。图10表3参4
♣初始化时间 连续运行参考站
CH20110767 网络RTK在5″控制测量中的应用分析=Application Analysis of Network RTKin 5″Control Survey/钟向红,刘文建(惠州市惠阳区国土资源测绘队)∥测绘通报.-2010(6).-34~35
基于GDCORS的网络RTK服务,采用一定的作业流程和数据处理方法,有效地进行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实现了5″控制测量。图5参5
♣连续运行参考站 数据处理 质量控制
CH20110768 子午线长度正反算公式及相应系数值=Formulas and Relevant Coefficients for Computing the Lenth of Meridian/杨国清,李晓(郑州测绘学校)∥测绘通报.-2010(6).-36~37,40
给出两种高精度的子午线长度直接正反算公式,以及公式中相应于四种椭球的系数值。表2参4
♣子午线长度 正反算 公式系数
CH20110769 GPS/G LONASS组合系统性能分析=Performance Analysis of GPS/G LONASS Combination System/王祖光,杨开伟,王宝成(北京东方新星石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测绘通报.-2010(6).-38~40
通过比较同一测站的可见卫星数以及单站和全球的DOP值情况,论证GPS/GLONASS组合系统比单个GPS系统在可靠性和定位精度方面更有优势,在卫星高度角较大而GPS系统不能工作的情况下,组合系统仍可继续工作。图3表2参5
♣全球定位系统 组合系统
CH20110770 徕卡GNSS QC用于GNSS数据质量分析的研究/白锋(乌鲁木齐市城市勘察测绘院)∥测绘通报.-2010(6).-72~73
目前,应用于高精度定位的主要是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GLONASS系统处于星座恢复阶段,尚不能单独提供全球导航卫星服务),在测量领域使用较多的是GPS或GPS/GLONASS组合接收设备。GNSS观测数据质量监测及周围环境的分析对高精度GNSS测量十分关键和重要,尤其对于连续运行参考站,参考站点位环境的测评对于其后续运行尤为重要。通过使用GNSS QC及TEQC,对乌鲁木齐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URCORS)建设过程中的观测环境进行综合测评与分析研究。图6表1
♣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
CH20110771 网络RTK与PPP定位模型研究及试验分析=A Comparative Study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Network RTK&PPP Positioning Model/生仁军,高成发,朱超(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测绘通报.-2010(5).-1~5
针对当前GPS定位技术的两大研究热点,系统地介绍网络RTK技术和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的定位原理、关键技术及其数学模型。基于某 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进行定位试验,分别采用自主研发的网络RTK定位软件和国外商用PPP软件对实测静态数据进行计算处理,通过对两种定位模式下的定位精度进行全面的比较分析,得出几点结论。图5表2参9
♣全球定位系统 虚拟参考站 网络RTK
CH20110772 GPS/CORS精密区域地表位移动态监测技术研究=Precise Monitoring Technique for Regional Surface Deformation Using GPS/CORSObservation/唐力明,李成钢,石晓春(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测绘院)∥测绘通报.-2010(5).-6~9
提出一种同时适用于中等距离和短距离范围的GPS/CORS准实时动态监测技术,并详细论述该技术实现厘米级甚至毫米级动态监测的算法模型和实现方法。基于GDCORS数据进行了准实时地表形变位移动态监测的试验,监测结果不仅验证了上述动态定位模型的正确性,也为基于GPS/CORS监测技术对省级区域地质灾害进行连续高时空分辨率监测的应用提供了参考。图6表2参8
♣全球定位系统 连续运行参考服务站 形变监测
CH20110773 坐标基准在未来信息化测绘导航体系中的应用研究=On Application of Coordinate Datum to Future Informatization Surveying Navigation System/吴晓广,曾晓飞(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5).-23~25
从坐标系的建立、三维基本控制网的建设、高程基准的建设、似大地水准面的精化、GPS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等方面,分析论述坐标基准在未来信息化测绘导航体系中的建设与维持。
♣坐标基准 全球定位系统
CH20110774 利用VB6.0实现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正反算程序的编写=Using VB6.0 to Realize Gua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ormulas for China Geodetic Coordinate System 2000/赵英志,刘永涛,郑玉军(河北省第二测绘院)∥测绘通报.-2010(5).-38~41
目前,国内的专业测量软件中的高斯正反算工具只适用于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和IAG-75国标椭球,随着我国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启用,原有的测量软件中的高斯正反算工具已不能满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正反算的要求。在国家测绘局发布的适用于不同椭球的高精度高斯正反算公式的基础上,利用VB6.0编写了适用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椭球、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及IAG-75椭球的高斯正反算程序,为快速、准确地进行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及原有坐标系的高斯正反算提供了基础工具。图1表1参3
♣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椭球参数
CH20110775 大地测量反演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Revers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Region Using Geodesy Method/曹学伟(山东科技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5).-42~44
建立华北地区三维有限元流变参数模型,以近期观测的GPS位移值为反演条件,反演得出华北地区边界力、主压应力方向、最大差应力和中间主应力,分别对它们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图4表2参6
♣构造应力场 主应力
CH20110776 电离层TEC建模与预测=Modeling and Forecasting of Ionosphere TEC/李秀海,郭达志(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测绘通报.-2010(4).-1~4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DDS(dynamic data system)法,以AR模型和CAR模型对电离层格网点进行建模并预测。实例分析表明,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的AR和CAR模型对电离层格网点总电子含量进行预报,具有模型辨识过程简单、计算工作量小、便于上机实现、预测精度高等优点。与AR模型相比,CAR模型的预报效果更佳。图2表1参7
♣电离层 时间序列分析 总电子含量
CH20110777 标准单点定位与精密单点定位精度对比研究=Research on Comparison of the Precision of Standard Point Positioning and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刘伟平,郝金明,汪平(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4).-5~7
简要介绍标准单点定位(SPP)与精密单点定位(PPP)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别,并结合实测数据,分析比对两者的静态和动态(0速)定位精度,得出结论:在目前GPS系统状态下,SPP静态定位精度优于±2m,动态定位精度在±3m左右;PPP静态定位精度达±1cm,动态定位精度优于±10cm。在一定速度范围内,两者定位精度相差两个数量级。图3表2参8
♣单点定位 静态定位 动态定位
CH20110778 海南大地控制网一致性研究=Consistency Among Geodetic Control Networks in Hainan/麦照秋,欧小善(海南测绘院)∥测绘通报.-2010(4).-8~10
首先对海南已有的四套不同时期坐标成果进行公共点求取,再由公共点进行方案设计,然后以相似变换、仿射变换、双线性变换和二维七参数变换为转换模型对方案进行转换模型求解,通过计算分析仿射变换的转换效果比使用相似变换和双线性变换效果要好。最后利用Surfer软件和AutoCAD软件对转换后坐标与原始坐标差值生成差值等值图,研究各套坐标成果之间的差值关系。通过研究对旧坐标系下坐标成果的利用提出建议,并编写系统性软件,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在海南的推广使用打下基础。图2表1参8
♣坐标换算
CH20110779 大区域GPS控制测量的方法与实践=The Method and Practice for GPS Control Surveying in Large Area/雷斌(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测绘通报.-2010(4).-31~35
如何在超过1000km2以上的大区域内布设GPS控制网,保证其点位精度满足工程要求,是控制网建设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结合豫东地区1800km2区域航磁异常查证项目,讨论地质详查区控制点的精度需求,根据该精度要求和相关规范规定,探讨在大区域内建立 GPS控制网的方法。平差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GPS定位是建立大区域控制网的有效方法,研究结论对于大区域GPS控制网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图8表3参10
♣大区域控制测量 GPS控制网
CH20110780 双星系统在密林区的测量方法及应用效果分析=Observation Method and Application Effect Analysis for Dual Satellite System in Dense Forest/雷迎春,李大军,罗伦才(川庆地球物理勘探公司)∥测绘通报.-2010(4).-40~43
在森林区进行地震勘探测量的主要方法有两种,GPS测量和全站仪常规测量。常规测量主要用于卫星遮挡严重的峡谷地区,但是需要通视条件,这就涉及林木砍伐的问题,这是国家严格控制甚至某些地段是绝对禁止的,充分利用双星系统的各种功能、采用多种作业方式和不同的软件进行解算,尽量避免林木砍伐,既能提高在原始森林中的测量作业效率,又极大限度地保护了森林资源,这也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石油勘探测量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在东北某密集林区的作业情况证明,采用双星系统的多种作用方式既能提高作业速度又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砍伐林木,同时节约勘探成本。图4表1参5
♣双星系统 地震勘探 测量作业
CH20110781 精密三角高程跨河水准测量的改进方法=An Improved Method ofPreciseTrigonometricalRiver Crossing Leveling/吴迪军,熊伟,李剑坤(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测绘通报.-2010(3).-4~6
分析现行规范中一、二等三角高程跨河水准测量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法并进行技术设计。通过在某桥梁工程中进行二等跨河水准测量的实例验证和分析,测回观测成果的合格率高达94.4%,环闭合差小于规定限差一半的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80%,三角高程法与GPS法形成的跨河水准环的闭合差为4.72mm,小于规定限差。试验表明:改进的三角高程跨河方法具有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较小、作业效率高、成果精度良好等优势,特别适合于在跨越距离较大、场地条件复杂、外界气候影响大、不对称垂直折光影响突出的情形下采用。图3表3参7
♣跨河水准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
CH20110782 基于测量机器人的GPS天线相位中心影响检测法=Calibration of Influence of GPS Antenna Phase Center Based on Robot/张成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3).-7~9
在GPS高精度定位中,天线相位中心影响是制约精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介绍国外最新发展的机器人测量法,推导其原理和实施步骤,并给出数据解算中应用天线相位中心检测结果的方法和流程。本研究对提高GPS测量定位的精度,以及开展基于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接收机相位中心的检测,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图4参10
♣天线相位中心偏差 天线相位中心变化 机器人测量法
CH20110783 GPS控制网成果报告自动生成软件设计与实现=The Softw ar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Report of GPS Control Network Generated Automatically/陈秋杰,张兴福,郭淋(广东工业大学测绘工程系)∥测绘通报.-2010(3).-38~40
结合实际生产的需要和GPS测量规范,研究GPS控制网成果及技术总结报告的自动生成方法,利用VB编制了相应的软件。利用该软件只需将GPS网闭合差文件、无约束平差文件及约束平差文件导入该软件,并按照软件的提示一步步完成相应的设置,软件最终将能自动生成各类Word格式的测量成果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该方法可提高工作效率,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图8表1参8
♣GPS控制网
CH20110784 GPS接收机的台效探讨=On the Efficiency of GPS Receiver/王天仓,位业群,贾洪武,王兆强(山东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绘通报.-2010(3).-41~42
GPS定位以其高精度、全天候、操作简便、观测时间短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测量控制网的建立。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分析影响GPS接收机台效的因素,结合一个实例验证了GPS接收机的台效,从而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对相关的生产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图1表4参5
♣控制网 GPS接收机
CH20110785 利用VLBI数据进行天顶湿延迟的分析研究=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ropospheric Delay Based on VLBI Data/魏二虎,李冠,李征航(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2).-1~4
利用VLBI观测数据处理得到的天顶湿延迟数据,分析4个VLBI测站2008年全年的天顶湿延迟的变化规律,给出结果。其次,采用Continuous VLBI 2008国际会议(CONT08)的原始VLBI数据算出天顶湿延迟数据,并与International VLBI Service(IVS)网站上公布的数据以及解算精度进行比较,给出比较结果。图2表3参10
♣天顶湿延迟 深长基线干涉测量 卡尔曼滤波
CH20110786 基于北斗一号的地质灾害自动监测系统=A New Wireless System for Geological Disasters Monitoring Based on BeidouⅠ/朱永辉,白征东,过静珺(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测绘通报.-2010(2).-5~7
由于地面无线通信网络无法实现无缝覆盖,存在通信盲区,容易遭受地质灾害等外界因素的破坏与影响,基于地面无线通信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上述条件下将无法正常运行。提出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并针对常见的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设计并建立包含北京、上海、三峡库区、江苏、河北等13个地区的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首先介绍北斗卫星通信的流程及其特点,阐述系统架构,分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最后给出对该系统的综合评价结果。图4参4
♣地质灾害监测 北斗卫星系统 无线监测系统
CH20110787 DQM2000d、UGM05和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精度比较=Precision Comparison of the Earth Gravity Field Models of DQM2000d,UGM05 and EGM2008/刘晓刚,吴晓平,田颜锋(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2).-8~10
给出由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重力异常和垂线偏差的公式,利用36阶、360阶、1 800阶DQM2000d、U GM05以及EGM2008地球重力场模型计算国内某地区格网点重力异常和地面垂线偏差,并将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对三种模型的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表示国内某地区格网点重力异常时,U GM05模型精度最高,DQM2000d模型精度次之,EGM2008模型精度最低;在表示地面垂线偏差时,3种模型的精度相当。表2参12
♣地球重力场模型 球谐函数
CH20110788 GNSS天线阵列接收机与无线传感器网络在灾害监测中的集成方法研究=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Method of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GNSS)Antenna Array an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n H azard Monitoring/邹进贵,邱卫宁,徐亚明,花向红,李琴,张鹏(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2).-11~13
主要讨论如何将GPS、GLONASS和Galileo系统集成到天线阵列接收机中,如何与无线传感器网络集成,实现数据传输的自动化,并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自组网、自适应等特点,实现节点定位,将GNSS天线阵列接收机的几何监测功能与传感器的物理监测功能结合起来,实现地面/地下、几何/物理的三维立体自动化监测。图3参7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天线阵列接收机 无线传感器网络
CH20110789 气象改正对GPS水利工程控制网数据处理的影响特性研究=Research on Impact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Correction for GPS Hydraulic Engineering Control Network Data Processing/郭际明,周命端,严悦(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2).-14~16
介绍GPS对流层延迟改正原理以及气象参数的确定方法,按照设计的三种基线解算方案对某大型水利工程GPS控制网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比较分析三种气象改正方法对GPS数据处理的影响特性,得出几点结论。图4表2参9
♣气象改正 全球定位系统 数据处理
CH20110790 淄博市连续运行GPS参考站系统的综述=Review of Continuously Operating GPS Reference Station System in Zibo City/郭鹏飞(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测绘通报.-2010(2).-32~34
描述淄博市连续运行GPS参考站系统的结构和建设,同时介绍该系统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测试及结论。图2表3参5
♣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 VRS技术
CH20110791 半参数模型在求解GPS正常高中的应用研究=Study of the Semiparametric Model Solving GPS Points Normal Height/王守春,杨春长(天津市水利科学研究院)∥测绘通报.-2010(2).-38~40
以经典二次曲面拟合的方法与半参数模型为基础,在某一较小区域内,根据一定数量已知GPS点的高程异常来内插或推估该区域中任一点高程异常的过程中,引入在重力测量最小二乘配置函数模型中描述倾向参数的方法,提出半参数模型下的二次曲面拟合的方法。图2表3参8
♣半参数模型 二次曲面拟合 最小二乘配置
CH20110792 一种新的自适应滤波及在单频GPS精密动态单点定位的应用=A New Adaptive Kalman Filtering Approach forSingle-Frequency GPS Kinematic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曹轶之,隋立芬(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10(1).-8~10
应用扩展卡尔曼滤波(EKF)进行单频GPS精密动态单点定位时,只有当动力学模型和随机模型准确无误时,卡尔曼滤波才能提供系统状态向量的最优解。而实际上,卡尔曼滤波解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尝试利用支持向量机来辅助卡尔曼滤波,先选择具有全局意义的样本,把信息向量作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输出是相应的滤波解差值。然后在动态定位中,在线利用训练好的支持向量机预测出当前历元的滤波解差值,实时地修正滤波解,从而提高定位精度。最后通过一个实际算例验证该算法的适用性。图3表1参11
♣全球定位系统 单频精密动态单点定位 自适应滤波
CH20110793 可定位视频采集方法研究=Research on the Method of Capturing the Locating Video Based on DM642/吴勇,刘学军(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测绘通报.-2010(1).-24~27
针对视频技术及GPS定位技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出将视频信息与GPS定位信息有机结合形成可定位视频,并通过DM642视频处理系统进行嵌入式开发。根据采集过程中GPS信息提取占用时间长以及DM642平台串口TL16C752B芯片资源有限的问题,详细介绍一种基于DM642的RF5多任务框架环境下GPS信息提取算法,同时采用线性内插方式解决GPS信息接收频率与视频采集频率不一致的问题,实现视频信息和GPS信息两者的实时同步采集形成可定位视频。图5参7
♣可定位视频
CH20110794 三差法和Vondrak法联合探测与修复周跳在山基GPS掩星观测中的应用=Application of Tripledifference and Vondrak Methods in Mountain-based GPS Occultation Observation/金慧华,白征东,王留朋(61892部队)∥测绘通报.-2010(1).-35~36
针对山基GPS掩星观测值历元多、采用常规周跳探测方法不能快速探测周跳值的情况,提出首先利用三差法探测与修复大周跳,再利用Vondrak法探测与修复小周跳。试验证明,将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以增加探测与修复周跳的效率。图6参3
♣三差法 周跳 GPS掩星
CH20110795 基于编码的GPS RTK架空送电线路平断面测量系统设计=System Design of GPS RTK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 Plan and Cross-section Measurement Based on Encoding/雷伟刚(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测绘通报.-2010(1).-45~48
讨论GPS RTK架空送电线路平断面测量系统的外业工作模式、地物编码、观测方法、数据格式和数据连接,以及基于AutoCAD和MicroStation V8两个图形平台的平断面图绘制功能。提供架空送电线路工程测量从外业数据采集到内业数据处理等一整套流程的解决方案,并且自主研发、实现了该软件系统。本系统现已在架空送电线路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图5表1参8
♣架空送电线路 数据连接
(686~795 吴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