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0100605 基于节点分组的P2P海量地形数据共享机制=Massive Terrain Data Sharing in Pyramid Hierarchical Peer-to-peer Networks/潘少明,喻占武,王浩(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34(6).-650~653
大规模的地形漫游所采用的P2P机制,仅仅简单地利用节点的带宽资源,没有充分考虑数据的存储特点和时效性,导致节点优选效率不高,服务的时效性不强,难以满足高效的地形漫游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节点分组的P2P海量地形数据共享机制,对P2P节点进行按瓦片分域、按带宽分组、组内按时效分级的模型。通过实验原型系统的比较测试表明,本文方法的平均传输速率更高,时效性更强。图3参15
CH20100606 基于地形因子信息量的数字高程模型分辨率的选择——以黄土高原的研究为例=Selection of DEM Resolution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Amount of Terrain Factors—A Case Study of Loess Plateau Area/陈楠,王钦敏(福州大学福建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34(6).-692~695
在黄土高原选取代表不同黄土地貌类型的神木、绥德、延川、富县、宜君共5个研究样区,以样区1∶1万地形图所建立的DE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水平分辨率DEM所提取的坡度和坡向的信息量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互信息的精度指标。在每一样区随机选取20个试验样区,得到上述指标与水平分辨率的函数关系,可以根据其反函数由已知指标求得所需要的水平分辨率数值,并且该函数关系在每一样区的16个随机检验样区通过了检验。实例证明,该函数关系可以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节约成本,并可以减小数据量。图2表3参9
CH20100607 基于主动缓存的P2P海量地形漫游瓦片调度算法=Tile Scheduling Algorithm Based on Active Cache in P2P Massive Terrain Navigation/潘少明,喻占武,李锐(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测绘学报.-2009,38(3).-236~241
针对利用P2P技术解决大规模海量地形漫游中服务器带宽和性能瓶颈问题产生的部分节点成为热点,而部分节点闲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组局部稀少性的主动缓存地形数据调度算法GLRF,闲置节点自身并不显示瓦片,只为其他节点提供服务。该算法充分利用节点的闲置资源,通过快速均匀分布瓦片以提高瓦片请求时的节点命中率和节点匹配率。通过实验原型系统的比较测试表明,该算法瓦片请求节点命中率和匹配率更高,且提升速度更快。图9参11
CH20100608 DEM坡度计算的适宜窗口分析=Suitable Window Size of Terrain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Gridbased DEM/刘学军,张平,朱莹(南京师范大学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测绘学报.-2009,38(3).-264~271
局部分析窗口大小是DEM坡度计算的关键因素之一。建立不同分析窗口下的坡度精度模型,讨论拟合曲面和DEM地形曲面匹配程度的分析方法,以分布在不同地貌类型和地形特征部位的样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窗口大小对坡度计算的影响规律;通过χ2检验法,研究不同分析窗口下拟合曲面和DEM曲面的匹配程度,最后综合考虑两个方面的影响,探讨基于DEM坡度计算的适宜窗口。研究主要结论为:①坡度计算精度随着分析窗口的增大而提高;②随着分析窗口的增大,拟合曲面与DEM地形曲面之间匹配性逐步减弱;③坡度计算的精度应该在拟合曲面和DEM地形曲面相匹配的前提下,通过适当扩大局部窗口来获得,推荐5×5局部分析窗口为DEM坡度计算的适宜窗口;④DEM地形参数计算中,不应过分的追求计算精度而忽视形态的相似性,否则尽管地形参数的精度很高,但只具备数学意义而没有地形意义。图6表4参23
CH20100609 一种基于谷地填充的DEM综合方法=The DEM Generalization Based on the Filling Valley Coverage/李精忠,艾廷华,王洪(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测绘学报.-2009,38(3).-272~275
提出一种基于次要谷地特征识别与填充的结构化DEM综合方法,该方法将地理层次的综合决策与几何层次综合操作整合到一起,以水文重要性作为谷地取舍的依据,对被舍弃的次要谷地填充其覆盖区域使局部地形变得平滑,从而实现DEM综合。该方法的原理基于如下考虑:地貌形态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内力地质构造形成主要形态,外力侵蚀作用形成次要形态。旨在获得地貌主体特征简化表达的DEM综合可看做是一个弃除外力作用、还原内力作用的过程。通过实验及与其他基于图像处理算法(如重采样、低通滤波)的比较,发现本方法能够较好地保持地形特征的主体结构。图3参10
CH20100610 利用卫星测高数据反演中国海及邻近海域海底地形=Research on Inversion of Seafloor Topography of China Se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from Satellite Altimetric Data/李大炜,李建成,丰海,蒋涛(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29(4).-70~73
基于重力异常与海底地形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关系,利用卫星测高数据所得到的中国海及邻近海域的海洋重力异常资料和ETOPO2v2全球数字高程模型,反演了中国海及邻近海域2′×2′的海底地形,并与ETOPO2v2模型以及船测海深进行比较,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图5表2参12
CH20100611 基于小波分析与LSSVM的滑坡变形预测=Landslide Deforma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Wavelet A-nalysis and Least Square Support Vector Machine/李潇(九江学院土木工程与城市建设学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9,29(4).-127~130
从时频分析角度出发,探讨利用小波分析与LSSVM模型作滑坡变形预测。其步骤为利用小波变换把变形时间序列分解成具有不同频率特征的分量,再对重构后的近似序列和细节序列分别利用LSSVM进行预测并将结果融合。实例结果表明,基于小波分析与LSSVM的滑坡变形预测方法预测精度高于GM(1,1)、AR和单一的LSSVM方法。图2表4参11
CH20100612 基于矢-栅混合数据的线目标缓冲区构建=Line Object Buffer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Mixture of Vector and Raster Data/李嘉(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测绘通报.-2009(10).-21~24
结合矢量、栅格数据各自的优点,提出一种以矢栅混合数据为基础的线目标缓冲构建方法。首先创建垂直平分与线状目标的扫描线集合,然后对此矢量扫描线集合进行栅格化,从而获取栅格目标矩阵图。在提取边界后采用均值滤波、化简以及光滑技术最终生成缓冲区矢量边界线,避免矢量数据复杂求交以及栅格数据边界失真问题。最后以洛阳某城市规划系统为例,实现城市道路集的缓冲。图6表1参8
CH20100613 玻璃折射对角度测量的影响分析=The Influence of Glass Refraction on Angular Measurement/王飞,李广云(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测绘通报.-2009(10).-32~34
针对玻璃折射问题,进行相应实验,分析总结出玻璃折射对角度测量影响的规律,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提高测量成果的精度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图4表5参2
CH20100614 无人机影像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试验分析=Experiment Research of Producing Large-scale Topographic Maps Based on UAV Imagery Data/何敬,李永树,徐京华,鲁恒(西南交通大学测量工程系)∥测绘通报.-2009(8).-24~27
介绍一种利用无人机影像数据制作大比例尺地形图的方法,对利用该方法制作的地形图进行精度分析,探讨产生误差的环节和原因,以及控制误差的思路。试验证明,利用该方法制作的大比例尺地形图能够达到国家规范的精度要求。图5表2参5
CH20100615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框架数据库建设方法研究=Research on the Fundamental Database Framework Construction for Digital Urban Management System/禄丰年,卢小平,李国清,田继辉,古林玉,薛水晶(河南省测绘局)∥测绘通报.-2009(8).-28~31
结合郑州数字化城市建设工程的实施,制定了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基础框架数据库建设的技术路线,采用基于AutoCAD平台一体化制作DLG及城市管理专题数据的方法。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整合数据生产,有效避免数据的冗余和矛盾,提高生产效率和数据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图8表1参10
CH20100616 紧急性地形测绘的管理=Management of Emergency Topographic Mapping/廖宝勇(厦门市佳图测绘有限公司)∥测绘通报.-2009(6).-66~68
以天宝工业集中区1∶500地形图测绘项目为例,就紧急性基础测绘的管理过程进行介绍,以备未来对紧急性地形测绘进行更加有效、合理的管理,为社会更好、更快、更及时地提供地理信息数据提供保障。图1表1参1
CH20100617 基于ArcGIS的洪水淹没分析模拟及可视化=Analysis,Simul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Flood Inundation Based on ArcGIS/祝红英,顾华奇,桂新,朱朝烜(江西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测绘通报.-2009(5).-66~68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格网模型,通过改进迭代种子蔓延算法,实现给定水深情况下洪水淹没区的计算模型,讨论洪水淹没演进过程可视化实现的关键技术,并使用ArcEngine开发包进行二次开发,以二维和三维两种可视化方式,动态而形象地模拟在指定洪水水位下的洪水淹没演进过程。试验证明,所提出的实现方法切实有效,便于推广应用,为快速、准确及科学地进行洪灾评估洪水风险图的制作提供良好的基础,对洪涝灾害进行评估和预测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CH20100618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的城市地面沉降研究——以上海地面沉降监测为例=On Urban Ground Subsidence Detection Based on PS-DINSAR—A Case Study for Shanghai/罗小军,黄丁发,刘国祥(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工程系)∥测绘通报.-2009(4).-4~8
基于永久散射体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提出探测永久散射体的振幅信息双阈值方法,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的地面沉降,获得该地区的线性和非线性沉降量以及区域沉降场,证实了地表形变在1km范围内具有强相关性。结果显示陆家嘴地区在1992~2002年间的线性沉降速率为13.2mm/a,总体平均沉降速率为16.8mm/a,与实测结果之间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研究表明,PS-D InSAR技术不仅可有效探测地表离散目标的线性形变,还可探测其非线性形变以及获取地表区域形变场,并且可监测地表形变的时序变化过程。除了可用于城市沉降监测外,PS-D InSAR技术还可用于地震、火山、滑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图6表2参9
CH20100619 基于反地形DEM的山顶点自动提取=Method ofExtracting SurfacePeaks Based on Reverse DEMs/仲腾,汤国安,周毅,李若殷,张维(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测绘通报.-2009(4).-35~37
提出反地形DEM(R-DEM)的概念及基于DEM数据建立R-DEM的技术方法。试验中通过构建反地形汇流累积矩阵,将原始山顶点转化为反地形上汇流累积量最大点,实现对山顶点的快速、高效提取。图4表1参9
CH20100620 城市基础地形数据增量更新研究=Research on Incremental Update of Urban Fundamental Terrain Data/熊湘琛,张新长,曹凯滨(中山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测绘通报.-2009(3).-24~26
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城市基础地形数据的更新成为困扰城市测绘部门和规划管理部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入手,提出利用规划管理成果实施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更新的流程和策略,并对更新过程中出现的接边问题和接边算法流程作详细论述,最后提出历史数据回溯的机制。图7参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