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聚群 李家仿
(国防科技大学军事基础教育系,湖南长沙410073)
在竞技体育领域,大强度负荷训练对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使其在训练或比赛中产生的运动性疲劳程度越来越深。在以中长 (超长)距离跑、中长 (超长)距离游泳、越野滑雪等为代表的耐力性项目中,运动员必须具备能够克服极度疲劳等不适症状的能力[1,2]。在以拳击、散打、跆拳道、柔道、摔跤等格斗类项目或者美式橄榄球、足球、冰球等集体对抗性项目中,除了需要忍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疲劳外,运动员还必须具备强烈的攻击性和威胁性[3]。无论从事竞技体育或者健身体育,既然都不可避免地体验到身体疼痛等种种不适症状,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体育爱好者喜欢并自愿坚持运动呢?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为什么体育爱好者会喜欢从事 “虐待”自己 (以耐力性项目为代表)或者 “虐待”他人 (以格斗类项目为代表)的身体活动?他 (她)们在体育活动中究竟获得了怎样的心理体验?身体疼痛与心理快乐这两种感觉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
快乐是一种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主观情绪体验。快乐这种感觉与个体已经建立起来的经验或知识有关,面对同样的事件,谁的大脑中积累的相关知识或经验丰富,谁就有可能从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要想从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中体验到快乐,首先需要逐渐建立起足够的与这些领域相关的知识或经验,而这些最初知识或经验的积累过程常常是有些令人不适的。另外,当向肢体发放的神经冲动达到一定强度后,传递神经冲动的相关路径也会产生令人非常舒服的感觉。
运动可以使人体验到快乐,所以人们才会喜欢并享受运动。正是由于在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基础上,大脑才可以对与运动项目有关的事件进行不断地编码,从而使积累起来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数量不断地扩充;通过训练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与骨骼肌之间的信号传递系统不断增强,大脑投入了更多的资源以便精确地调控身体的运动。因此,各个运动项目都具备不断产生快乐的条件。
当某种运动项目在特定负荷强度下进行了足够长时间的规律性锻炼后,个体就会对这种锻炼方式产生适应。如果改变运动强度、运动方式或运动频率等,将会使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产生不适症状。在没有外部或内部强烈动机的驱使,个体会倾向于继续按照改变前的活动方式进行锻炼,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运动依赖。当我们的锻炼方式改变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运动依赖,但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身体产生的生理或心理不适症状会逐渐消失,直至完全适应[4,5]。
一块肌肉在发育成熟时身体感觉最舒服;当受到负荷刺激肌肉体积增大时身体会产生规律性疼痛等不适症状,这种症状会促使个体无意识地减少刺激强度直至达到当前肌肉的 “匹配”负荷;当负荷刺激过小或停止刺激而产生废用性萎缩时身体也会产生不适症状,这种症状会促使个体无意识地增加刺激强度直至达到当前肌肉的 “匹配”负荷。也就是说,虽然骨骼肌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它本身具有一种维持当前刺激负荷的趋势,任何试图改变刺激负荷的行为都会使身体产生一段时间的不适症状。我们将骨骼肌在改变刺激负荷时产生不适症状试图维持原来刺激负荷的性质称为活动依赖,这一性质正是运动依赖的形成机制在骨骼肌适应过程中的微观反映。
具有运动习惯的人突然中止运动时身体会发生明显的不适症状,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在开始参加大负荷运动时身体同样会产生明显的不适症状。在改变了现有活动方式而实施一项新的锻炼计划后,由于体内的受力分布情况发生变化,各骨骼肌所承受的刺激负荷必定会重新调整。一般而言,在实施新刺激负荷的初期,身体产生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最强烈,随后这种不适症状分阶段逐渐消失,6个月以后骨骼肌对新的刺激负荷完全适应,疼痛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另外,刺激负荷的改变幅度越大,涉及改变的肌肉数量越多,身体所产生的不适症状越强烈。不适症状只发生在那些刺激负荷得到改变的肌肉中,还有与之相关的身体各系统 (如神经系统等)内。从宏观上来说,当新锻炼方式与原有方式差别较小时,个体只产生程度较小的运动依赖。锻炼方式差别越大,产生的运动依赖程度越强。
从骨骼肌角度,身体的任何一项活动都可以认为是由许多块不同的肌肉按照特定的方式产生的收缩活动。要想提高特定项目的工作能力,就需要提高与此项目有关的参与工作的肌肉功能能力。而肌肉功能能力的提高则需要对相关肌肉施加超出其现有承受能力又不至于造成损伤的 (再生)刺激负荷,这样才会激活骨骼肌卫星细胞,继续施加稳定的再生刺激,这些卫星细胞才会生长发育直至6个月以后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获得适宜负荷刺激的肌肉 (肌纤维)才会产生体积增大的适应现象。研究表明,适宜训练引起骨骼肌体积增大的途径主要有两种:1)刺激原有骨骼肌细胞体积和质量增大;2)激活骨骼肌周围的卫星细胞,使之参与形成新的骨骼肌纤维[6]。
从骨骼肌角度,我们可以将运动项目看作是由许多块不同的肌肉按照特定的方式产生的收缩活动,运动项目不同,相关肌肉块的使用数量、收缩方式与收缩顺序等特征也不同。运动训练是指改变相关肌肉的刺激负荷,使其在我们期望的方向上逐渐产生新的适应,达到需要的水平后,努力将这种身体适应状态保持下去。在训练中,刺激负荷的改变幅度或者刺激负荷都不能超出骨骼肌的适应范围,否则会造成肌肉损伤。另外,在骨骼肌功能不断提高的同时,大脑中与特定运动项目相关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也逐渐累积,从而使个体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的几率增加。
对于参加训练的运动员来说,实施新的刺激负荷以后,在那些微细损伤并被激活的肌肉周围会产生规律性疼痛现象。其中第1周感觉非常疼痛,第2~3周疼痛感有小幅度减轻,第4~6周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明显减轻,第7~8周疼痛感觉先小幅减轻后逐渐增加,在第9周疼痛感明显增加,第10周以后疼痛感又大幅度减轻,第10~20周疼痛感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第20~26周疼痛等不适症状基本消失。同时,在那些因刺激负荷过小而产生废用性萎缩的肌肉周围身体也会产生不适症状,随后这种不适症状分阶段逐渐消失。
简单地说,骨骼肌在发育成熟达到适应状态时身体感觉最舒服。在从一种适应状态过渡到另一种适应状态的过程中身体会产生规律性疼痛等不适症状,但是在骨骼肌功能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大脑中的与此运动项目相关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也逐渐累积,从而使个体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的几率增加了。从外在表现来看,虽然运动个体在训练过程中身体会遭遇剧烈疼痛等不适症状,但与此同时,却增加了获得心理满足的几率。此外,在对新刺激负荷适应后,疼痛感逐渐减少,身体感觉也渐入佳境,运动个体会逐渐达到一种较好的身体心理状态。这样,身体疼痛、身体舒服与心理满足等看似矛盾的主观感觉在一个训练周期的不同阶段得到了相对统一。
由于骨骼肌在发育成熟时身体感觉最舒服,对那些已经达到极高水平的职业运动员来说,要想维持或提高当前的运动能力,就必须承受与之相匹配的大负荷训练。当运动员的身体对施加的负荷刺激产生适应后,由训练引起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症状与训练开始时相比有了大幅度减少,说明运动员已经比较容易接受所施加的负荷刺激了。
然而,对那些不熟悉体育或者没有运动经验的普通人而言,由于运动能力与职业运动员相比差别太大,对在竞技体育中所发生的一些现象很容易产生误解。例如,由于在实施新刺激负荷的初期所产生的疼痛等不适症状最强烈,如果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让一个普通人去完成10 000 m跑或游泳,或者与一个达到相当水平的运动员进行拳击、散打或跆拳道等格斗类项目的训练,即使能勉强完成任务,但这个人的身体随后将感觉到强烈的疼痛等疲劳症状。而且由于大脑中没有储备足够的与此运动项目相关的能独立使用的概念,在整个活动中几乎没有快乐体验。由于经验或知识的限制,普通人往往很难理解职业运动员喜欢从事大负荷训练等一些看似 “虐待”身体的活动。因此,了解掌握快乐的形成机制与骨骼肌适应机制是深入理解一些竞技体育现象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自身的有效途径。
当对不同运动水平或运动项目的个体施加相同的训练负荷时,极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且反应的差异范围跨度很大。某些个体感觉很舒服的训练负荷可能会使另外一些个体感到难以承受,并造成剧烈的痛苦。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 (或训练水平)面对相同的训练负荷时也会产生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果对一个已经完全停止训练1年的高水平运动员立即实施其在停止训练前的训练负荷,或者对一个45岁的个体施加25岁时已经适应了的训练负荷,个体也会产生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因此,在对个体所从事运动项目的训练负荷做出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训练水平以及对此项目的熟悉程度等因素,尽量避免因为自身经验差异过大而对大负荷运动训练产生抵触情绪。
[1]孙安飞,郭春喜.谈中长跑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23(4)
[2]吴鹤群,吴琳.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性疲劳特征与消除措施的研究 [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2(2)
[3]陈娜娜,韦宏浩.体育暴力的心理学致因分析 [J].安徽体育科技,2010,31(2)
[4]孙云霞,钱强.运动依赖理论研究进展综述[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9(3)
[5]张瑞,郭海申.运动成瘾的生理学机制研究评述 [J].延边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9,35(1)
[6]王水泓.抗阻训练导致骨骼肌肥大的细胞和分子机理 [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4)
[7][瑞典]P.A.F.H.伦斯特伦主编,王安利译审.运动损伤预防与治疗的临床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10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