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创新能力制约

2011-08-15 00:52
科技传播 2011年12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

“十二五”规划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包括体制机制、政策、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制约,其中最根本的制约仍然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只有加快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依赖的技术路线基础,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资源分布失衡等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针对性地应对面临的挑战,打破科技创新能力的瓶颈制约。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科技创新因素制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像华为、中兴、海尔、奇瑞这样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1995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为56.9%,2008年下降为37.1%。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所占比重为39.8%,到2008年下降为24.7%。也就是说,有近2/3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没有科技活动,有3/4的企业没有设立科研机构,企业科技活动整体呈现一定的下降态势。而且,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经费比例过低。2008年,我国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费用与技术引进费用相比仅为0.24∶1。从国外经验来看,日本、韩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费用高达引进费用的3到10倍。上述数据表明,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仍不是主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如果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的发展方式不转变,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式就很难根本改变。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关系我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

创新成果产业化水平较低,也制约了创新效率的提高。近年来,我国出台和颁布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特别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大促进作用。但我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改进余地。教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8000项之间,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却不到1/10。我国目前有科研人员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并且拥有上万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万项以上专利,科技成果推广率约为15%,真正大面积应用并获得可观经济效益的很少。应用型科技成果不能转化成工程化技术、产品或产业,其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无法发挥,同时也就不能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则阻碍着我国产业链的进一步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技术依存度虽然有所下降,但许多关键产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一方面,我国产业技术中自主知识产权少,导致许多产业的关键技术严重依赖国外,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和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另一方面,我国生产装备特别是技术装备水平还比较差,大量技术装备,特别是高端产品主要依赖于进口。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真正体现行业竞争力的高精尖加工工艺和重大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薄弱,市场急需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装备和产品严重短缺。如果在关键技术领域不能有效突破,且又不能从国外获取这些关键技术,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会比较缓慢。

当前,我国科技资源布局不均衡,也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巨大挑战。我国科技资源的空间布局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区域科技资源大体呈东中西地带性分布的格局。从区域R&D总经费的省区排序分布来看,排名第一位和最后一位省份相差447倍,并且这种差异还在扩大。我国科技资源配置格局和配置效率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这也决定了不同区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应有所不同。反过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不同区域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推动自主创新必须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工夫

推动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作用,但对政府的行为必须要有所规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政府部门显然拥有更多权力,这种权力如果不被恰当地运用,就可能成为阻碍自主创新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因素。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需要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一是规范政府权力。政府的职权应该界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如果政府越权就会侵入到市场的领地并导致市场机制的扭曲。随着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政府职权有日益扩张的趋势。这种现象必须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遏制,否则将会导致经济体制向计划体制的回归。二是突出政府管理的重点。政府的管理应强调宏观管理和间接管理,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的权力尽可能交给中介机构。这样,既可有助于培育一大批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也有助于缓解政府工作负担,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战略、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检查评估等方面。三是加强政府监管职能。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扮演着监管者的角色。当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违反规则时,政府应加以处理,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四是转变政府绩效考核方式。绩效考核方式是政府行为的指挥棒,转变政府绩效考核方式就是从过去过于注重经济增长转变到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重,并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硬约束指标。

科技成果转化仍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顽症,应建立和强化鼓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的激励机制。近几年,我国研发投入以平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其中大部分经费投向了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本质上是以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为主要宗旨的机构,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其把有市场前景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和产业。一是改变单纯的学术评价导向,对于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按照科研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考核。二是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把开发的科研成果自行转化,在大学科技园或高新区进行创新创业。对于技术含量高、企业无法承接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员可自行转化和创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配套设施支持。三是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把科研成果向企业进行转移。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但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熟悉国际谈判和贸易规则的人才不多、对一些重要资源缺乏国际定价权、引进国外高技术不够等。在后金融危机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要依靠自主创新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通过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实施科技发展的国际战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逐步改变和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引导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端化向高端化转移。

推动自主创新关键在加强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

企业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本单元和微观细胞,理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体。企业的主体地位并不排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主体地位,创新资源向企业积聚也不意味着把财政科研经费主要投向企业,而是说企业要和高校和科研机构一样主动承担主体责任。具体说来,企业应把创新作为发展的基本动力;产学研合作要面向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政府要重视从市场需求拉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尽管有的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政府采购政策乃至自主创新政策提出质疑甚至攻击,但自主创新是我们的国家战略,涉及国家的核心利益,因此,自主创新战略和政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除了改造振兴传统重点产业之外,必须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客观分析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政策保障措施,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区域规划,指导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要选择一些市场需求广阔、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对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重点扶持,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转型。三是依靠自主创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在具备基础条件和技术优势的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强科技联合攻关,掌握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