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缝就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1-08-15 00:54唐彩虹
科技视界 2011年22期
关键词:无缝顶岗院校

唐彩虹

(扬州市职业大学 江苏 扬州 225009)

所谓无缝就业即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应当是 “零距离”的无缝对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应尽量缩短或消除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培训、磨合、适应过程。高职院校的无缝就业人才模式主要通过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有计划的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多途径的安排学生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活动,将实践环节真正落实到实处,最大限度的实现培养当今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1 高职院校无缝就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指导方向: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2008年4月9日印发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进一步强调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在该意见的理论指导下,以及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内一些高职全校开始积极探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2 高职院校无缝就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国外发展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1 德国的“双元制”

德国实行的“双元制”模式是享誉世界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目前世界比较成功的职教办学模式之一,被誉为德国二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

所谓“双元制”,是以企业为“一元”、职业学校为另“一元”,学校和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全过程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企业为主),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或技术农民。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根据职业不同,培训时间两年至三年半不等,培训生毕业后可以自由选择工作。

“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可以说是纯粹意义上学徒教育和职业生涯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联系环节,它避免了毫无经验走上就业岗位所产生的问题,对年青人和企业来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所谓合作教育,是指在培训合格劳动者这个目标下,开展学校与工商企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际操作或训练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在接受学校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到企事业部门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践。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寻找适当的企业雇主,确定合作计划,企业则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可能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践和培训的场所和条件。校企双方根据所签合同,确定学生的劳动任务、职责、实践和报酬等。

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个职业教育法案《摩雷尔法案》之后,以法律形式来推动、发展、巩固职业教育的贯彻实施,使产学合作双方有法可依,强化了政府与社会各界对产学合作教育的支持度,如财政拨款、各界资助以及设立产学合作教育基金等。到90年代,在政府的法律与资金的支持下,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高校和企业大幅度上升,这也成了美国发展高职教育的一大宝贵经验。

2.3 英国的“工读交替制”

英国为培养企业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许多学校实行了“工读交替制”这种的办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职业合作教育体系。这就是常说的“三明治”(或“夹心饼干”式)教学计划。这种人才培养方法一般持续4至5年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时间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一、二、四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培养方式。

此外,法国、加拿大、荷兰、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发展了适合于自身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模式。但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这对中国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3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发展现状

无缝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来源主要是国内顶岗实习教学模式。最早是在2006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顶岗实习”工程。这种由河北省师范院校开创的新教育实习模式,旨在破解农村教育“人才荒”,实现师范院校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统一。河北师范大学以强化师范生从教技能为主题,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材为核心,以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责任,自2006年5月起启动顶岗实习支教工程,专业涉及全校20个学院中16个学院的19个师范类专业,地域覆盖全省11个地市54个县市区的410余所农村中学。在河北师大“顶岗实习”试点取得成功之后,从当年下半年起在全河北省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专业中全面实施 “顶岗实习”,9万多名师范类专业在校学生将下乡支教,为农村教育“输血”。后来发展到全国的高等院校,并且从师范类如火如荼的扩展到了各类高等职业教育。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实施的‘`2+1”人才培养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模式,昆明冶金高等专业学校实施的“双向生”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院校实施的实训——科研——就业模式,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等。

4 高职院校无缝就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无缝就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在理论学习指导的过程引入实践环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切身体验到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与职业素养,为将来真正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有效缩短与社会的磨合期。

按照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学校的学生在校三年时间被划分为“1.5+1+0.5”。一般来说,第一个1.5指第一年在校内学习和实践,在学校完成相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以及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等学习内容。除课内教学外,学校自建实验室为满足基本理论课程课内实验需求,其设定任务一般可能为案例或虚拟情境,校企联办实验室在运转时则是利用实际交易和现实情境,不仅仅为让学生理论上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实践具备实战能力。

当校内第1.5年结束,过渡到学生至校外协作单位提供的实验基地顶岗学习1年,学院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指导老师,单位配备一名校外指导老师,通过有效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工作状况以及需求,并相应提供能满足学生能力提升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样,此环节也应纳入学校督导体系。

通过这两个阶段之后,学生应已基本具备掌握相关从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从业能力,但此时,通过实战演练,学生也应对自身的普遍状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需要补充的知识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此时,进入0.5阶段,此阶段为补足知识,进一步提高就业能力服务,因此,此环节的安排不应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应广泛开展研讨性质的学习,按专业或者跨专业进行,学生就前一环节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汇报,这一环节应以发挥学生能动性为主,教师主要表现为组织、协助的作用,可以通过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形式反映出来。

在整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致力于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当然,随着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学生进而对学校的评价也会进一步提升。

[1]王静霞,余菲,赵杰.基于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弹性化顶岗实习的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1,6.

[2]吴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就业的“无缝对接”模式研究职业教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4.

[3]史金平,刘介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无缝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2010年第2期.

猜你喜欢
无缝顶岗院校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无缝对接”打开国地税合作新局面
AS SMOOTH AS YOU LIKE – HELPING YOU MAKE TRANSFERS SEAMLESSLY
基于现代学徒制下高职学校顶岗实习的安排与策划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在顶岗实习中加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