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磊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1
玉米作为我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广泛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2880万公顷,产量1.655亿吨[1]。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玉米田除草剂在玉米种植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玉米田除草剂的作用特征、使用技术及发展趋势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旨在通过归纳总结我国当前玉米田除草剂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玉米田主要杂草有马唐、牛筋草、稗草、狗尾草、反枝苋、马齿苋、藜、蓼、苘麻、田旋花、苍耳、铁苋菜、苣荬菜、鳢肠等。玉米生长较快,封行早,特别是夏玉米。只有那些比玉米出苗早或几乎与玉米同时出苗的杂草才对玉米造成严重的为害。出苗较晚的杂草对玉米的产量影响不大[2]。
近几年来,我国玉米田除草剂发展迅速,品种越来越多,使用面积越来越大。在生产中,除草剂混用极为普遍,它因扩大杀草谱,提高药效,降低除草剂的使用量、残留量等优点而被更多的农户所接受,为玉米田除草剂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空间。然而除草剂在使用过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使其药效不能高效发挥。不合理的使用除草剂所造成的残留药害、杂草抗性等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我国玉米田常用的除草剂品种有甲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阿特拉津、2,4-D丁酯等[3]。甲草胺、乙草胺、异丙甲草胺、阿特拉津土壤封闭处理,主要防除一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及部分阔叶杂草,土壤湿润有利于药效的发挥。苗后茎叶处理2,4-D丁酯,主要防治阔叶杂草,在玉米4~6叶期,杂草2~6叶期施用效果最佳[2]。
很多厂家纷纷把不同的除草剂生产成各种混剂,以利于扩大杀草谱,提高药效,降低除草剂(尤其是长残效除草剂)的使用量、残留量和防治成本。例如乙阿合剂(乙草胺+阿特拉津)、都阿合剂(都尔+阿特拉津)和普阿合剂(普宝乐+阿特拉津)的广泛施用,不仅扩大了杀草谱,而且能够降低阿特拉津的用量,减少其在环境中的残留和污染。
2.2.1 影响玉米田除草剂药效发挥的环境因素
除草剂的除草效果是其自身的毒力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玉米田中施用除草剂的药效发挥除受自身的生物活性大小影响外,还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2]。这些环境因素有:1)土壤条件(土壤有机质含量、墒情等)影响杂草的出苗和生长,从而影响除草剂的药效发挥。土壤墒情差,杂草出苗不整齐,不利于除草剂的药效发挥;2)气候条件。光照、温度、降雨等都会对除草剂药效产生影响。光照能够加速易光解除草剂的降解,降低其活性。高温、高湿利于除草剂药效发挥,而干旱少雨阻碍除草剂在杂草体内的传导或移动,造成药效不理想。此外,环境条件不适宜,错过最佳用药时期,也能降低除草效果;3)生物因子。不同的杂草种类或同一种杂草不同的叶龄期对同一除草剂的敏感度有差异,所以,杂草的群落结构和杂草大小对除草剂的药效影响极大[2]。另外,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可能参与除草剂的降解,也会影响药效的发挥。
为保证除草剂的药效,应根据土壤、气候条件和作物长势来确定最佳用药量与施药期。除草剂在使用时,要满足施药规定的用水量要求。若土表干燥,施药时可提高喷药量或施药后及时浇水。对春季特别干旱的地块,可使用茎叶处理剂,对土壤中分解某种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较大时,应适当增加该除草剂用量,以确保取得良好的除草效果。
2.2.2 除草剂药害的发生
除草剂的不合理使用,会引起玉米的药害。引发药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用药不当。除草剂的误用和混用不当,都会引起药害。玉米田中使用的长残效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很长,加之一些地区实行轮、套作,就会造成对后茬敏感作物药害,给农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2)施药方法不规范。有的农户连年使用一种除草剂品种,会使农田杂草群体向这些除草剂无法防除的方向演替,除草剂药效降低。农户为了提高除草效果,常增加除草剂用量,结果便是药害加重[4]。另外,除草剂施用时期不恰当、施药不均匀也会引起玉米药害;3)施药器具使用不正确。喷施过除草剂的喷药器应清洗干净,如果未清洗干净,残留有除草剂,当再次使用时,可能会造成其他敏感作物药害。同时,农户使用的喷雾器性能不佳,施药不均匀,漏喷、重喷现象时有发生,也会造成玉米药害。
为预防药害的发生,我们应选用质量可靠的除草剂,适时、适量、均匀施用。施药后,彻底清洗施药器具。施用长残效除草剂,应尽量在玉米前期施用,严格控制用药量,并合理安排后茬作物[2]。
2.2.3 杂草产生抗药性
长期、大量的使用同一种除草剂,易使杂草产生抗药性。我国东北大部分玉米田长年采用莠去津或其复配剂进行化学除草,连续多年使用后玉米田杂草对其产生抗性,如马唐,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它对莠去津的抗药性使得防治效果降低[5]。
交替使用不同类型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剂型的除草剂,按一定比例将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除草剂混配,都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延缓或控制杂草产生抗药性,有助于延缓抗性杂草种群的形成,同时又能增强药效,扩大杀草谱。
除草剂的推广普及能够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粮食产量,随着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面积会进一步增大,玉米田除草剂将保持继续增长的发展趋势。长残效除草剂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了更多农户的广泛关注,我国玉米田除草剂急需发展短残效产品和混剂。此外,开发出苗后对玉米安全且又能除禾本科杂草、特别是防效快的新型除草剂[3],探索和研制对环境安全性的除草剂增效剂、安全剂、解毒剂,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1]宋小琴,路战远.关于加快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6):119-121.
[2]强盛.杂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209-234.
[3]刘仲辉.玉米田化学除草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194-195.
[4]赵长山,何付丽,闫春秀.黑龙江省化学除草现状及存在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8):136-139.
[5]李金元,徐世林,张玉红.玉米田化学除草面临的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7(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