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湖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部,甘肃 武威 733200
随着新闻媒体事业的迅速发展,新闻节目的现场采访的作用逐渐凸现,而且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现场采访,能使观众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从而增强报道的真实性、可视性。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说,广播电视新闻成功与否,与现场采访报道的表达水平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里,笔者将自己17年来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中的几点感悟作一记录和阐述,与广大同仁探讨。
善于提问是新闻记者做好现场采访的关键。提问,是记者与被采访者通过对话来进行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观众有时偏爱《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新闻节目,很大程度上就是欣赏记者的的提问艺术。提问得当会使采访活动事半功倍,反之,势必使采访受到影响、甚至采访失败、新闻节目不能成功完成而功亏一篑。因此,采访提问与过程是对新闻记者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政治立场、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锻炼和检验。提问的艺术和技巧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应时而变,因地制宜。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采访环境,要选择不同的语言和措辞。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或采访重要人物时提问要精练、准确,语气要庄重、认真,给人可信、可靠的感觉;在报道轻松、明快的新闻时,宜选用生动、活泼的话题,以亲切、随和的语调,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感受新闻事件,了解新闻人物;在突发的报道中,所提问题要干脆利落、直指要害,以增强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认为,由一个普通的记者向优秀的新闻记者过渡,最重要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提问在编辑时不被轻易删掉,让你的提问成为新闻节目中必备的线索和脉络。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的提问不被删掉呢?笔者以为,有以下5个方面的技巧,可以让你的提问成为点睛之笔。
采访基本功中第一项就是访前准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采访者和被采访者能在采访问题上做好沟通,整个采访活动就能顺利地进行。另外在非突发事件采访前,要把采访的目的、要求告诉采访对象,请他们做好准备。要注意的是,我们实际采访中,很多记者都爱走捷径,将被采访者要说的话提前写好,让被访者背会,无论是记者提问,还是被采访者的传述都尽量“说”出来,不能“背”出来。
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长短上均应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易短勿长。每一段采访的内容尽量不要超过45s。现场不是一个说话场。哪怕采访对象是一个核心当事人,也不要太长,否则很容易变成电视讲话。如果主人公非常重要,或者干脆就是人物专访,可以把长问题切割成几个小问题,越长越危险!西方记者很讲究这个问题,善于将问题设计的简短、明确,他们讲究“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提问要具体,具体地发问才能得到具体、有意义的回答。水均益认为,记者的话应该有内容、有资讯、有兴奋点,用强烈的东西抓住观众。记者如果笼统、抽象地提问题,采访对象就难以回答。敬一丹在采访中给自己一个约束:不许问“请问您有什么感想?”“您给我们谈几句好吗?”她认为,在采访中实现真正的对话是一个好记者应当达到的境界。
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引导采访对象说出事实真相,不要偏离事件主线。一旦采访对象的谈话偏离了主题,一定要及时将它拉回到主线上来,要学会跟问,当听到采访对象独到的见解和观点时,要及时从对方的观点中挖掘有深度的跟进问题,这样会进一步了解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有一次笔者在采访一位大棚种植户时,那位种植户非常紧张,显得手足无措。当时我们都在他的大棚里,于是我让他拿起铁锹干活,一边和他闲聊,谈到他的家庭、他的大棚,慢慢地他的精神逐渐放松,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采访顺利完成。
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记者应做到“口”“眼”并用,一位著名摄影家说过:“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们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需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就要注重非语言的交流。两位记者同时到一个现场去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大不一样,除了基本水平以外,主要就在于会不会或善不善于用眼睛去采访配合用“口”提问。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问的工作,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新闻而言,被采访者精彩的叙述和评论,往往是一篇新闻作品的点睛之笔,是成就好作品的关键之一。新闻记者只有认真地研究这门提问的艺术,才能让采访成为真情实感的交流、思想文化的碰撞,才能更好地实现采访意图,取得最佳新闻宣传效果。
[1]白岩松.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
[2]敬一丹.一丹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