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平,赵建成
(原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西 原平 034100)
黄瓜霜霉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属鞭毛菌亚门,主要为害叶片,表现为局部性的病斑,严重时也为害茎、卷须和花梗。幼苗期便开始受侵,幼苗子叶是很感病的,表现为子叶正面的退绿、黄花至枯黄斑,潮湿的条件下,叶子背面可产生一层疏松的灰黑色或紫黑色的霜霉层,此为病菌的孢子梗和孢子囊。病情发展子叶变黄枯干,山西省夏秋黄瓜幼苗出土期常见到这种现象,严重时受侵率可达80%~90%。
成株发病多在开花结果期之后,一般是由下部叶片开始先发生。初期在叶片正面叶脉间隙隐约可见淡黄色病斑,没有明显的边缘,反面出现明显受叶脉限制、边缘清晰的水浸状多角形病斑,在清晨露水未干前尤其明显。随病情发展,正面表现为黄褐色至褐色的多角形病斑,反面在湿度大时产生一层灰黑色至紫黑色的霜霉层,在高温和干燥条件下,病斑停止发展而枯干,反面不产生霉层。后期病斑破裂或连片,致叶缘卷缩干枯。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
霜霉病菌是一种要求高湿度的病菌,其孢子囊的产生、萌发,游动孢子的萌发、侵入均要求很高的湿度和水分,叶片上存在水滴时,15℃的温度下,孢子囊1.5 h萌发,2 h后游动孢子即可萌发侵入;空气湿度愈高,孢子囊形成的速度愈快,相对湿度维持4 h在83%以上,产生孢子囊。因此该病的发生与是否流行跟湿度正相关。其流行要求多雨、多露、多雾和昼夜温差大,因昼夜温差大不但利于叶面结露,且早晚偏低的温度有利于病菌的萌发侵入,病菌侵入后日间偏高的温度和光照,又利于缩短病害的潜育期和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因而病斑扩展快、枯死速度快、菌量积累多。
在满足湿度的条件下,气温达10℃,即可开始发病,20~24℃时最有利于流行,潜育期4~5天。气温达30℃以上,一般病害停止发展。
此外,温室栽培管理如排水不良、浇水过多或栽植过密,通风不良及整枝、绑蔓、中耕除草不及时等,均易造成田间较大湿度而利于霜霉病发生;施肥不足,特别是缺乏基肥和磷钾肥,植株长势衰弱;土壤板结,不利于根系生长,均会降低耐病性。
选用抗病品种。适宜种植的品种有:津研系列、荷兰系列、日本系列等。
育苗温室与生产温室分开,减少苗期染病,苗床可用腐熟的农家肥与细沙土混匀,尽量不施或少施肥,延长苗期,培育壮苗,达到抗病的目的,遇到温室土壤比较粘时,建议尽量用细河沙与棚室内的土壤混洒深翻,避免生长期由于渗水不及时而造成湿度过高,引起该病菌种子萌发。
温室内降低空气湿度是防病的关键。
(1)采用吸湿剂,比如石灰、稻草等。
(2)在温室内加温。
(3)浇水和喷药应选择晴天上午封闭棚室进行,浇水应采用膜下暗灌技术,浇小水,在阴雨天或低温的冬天用熏蒸剂效果最好。
(4)在棚室的围裙地带,加固铁管或塑料布,下设排水沟。
(5)日落后通风,黄瓜定植后如果夜间气温达到10℃,就需要在日落后通风,5月中旬以前在日落后通风1 h,5月下旬在日落后通风3 h,6月上旬在日落后通风6 h,当夜间最低气温达到12℃以上时,可整夜通风。
(6)如遇连阴天气,要抓住机会在温度稍高时揭开棚或打开天窗通风。
(7)高温闷棚杀菌,温度高于32℃该病病菌便受到抑制。如有霜霉病普遍发生,可在发病初期于晴天中午密闭棚室,使室温自然上升至瓜秧顶端处温度至42~48℃保持2 h,逐渐降温恢复正常。闷棚前1天或当天早晨应浇足水。间隔1星期,再进行1次,可抑制该病发生。此法闷棚不当可引起烧秧,不宜多用。
霜霉病发初期找到中心病株,及时摘除病叶,并选用72%霜脲锰锌WP500-700X液,或用64% 霜锰锌WP300-400X液,或用70%代森锰锌WP600-800X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药剂交替使用,连续喷洒2~3次,效果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