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宇波,张 雪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城中村的人居环境分析及改造思考
高宇波,张 雪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概括城中村的现状并结合太原市现阶段的改造情况,提出要正确把握城中村的定位,并从制度和形式上提出改造措施。
城中村;现状;定位;改造措施
城中村是一种低标准的高密度聚居区。村中的民宅大多仍采用院落式住宅形式,院落内建筑密度超高,最高者甚至达到90%以上,容积率高至6,楼间距却往往不到2m。这些住宅的通风,采光和消防达不到基本要求,却积聚了大量的人口。如太原某城中村169栋住宅共1 640间房,住有3 785人,平均每间2.3人。
道路狭窄闭塞,大多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城中村”的线网基本上都是明线,线路交错,缺乏合理的规划,给安全留下了隐患。在排水方面,有的地方采用雨污合流制,有的地方甚至没有排水管道,有些则是明沟排水,污水乱流,严重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
“城中村”的村民已逐步摆脱了传统农村以种地为产业的格局,村民已经不再靠天吃饭,但他们文化水平低下,没有技术,思想还是停留在小农阶层。土地二元所有制结构又使得村民可以低价甚至是无偿的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出让土地与出租房屋便成了一条生财捷径,于是房屋租赁成了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民随意搭建增建房屋就是受到利益的驱动,由原来的“靠天吃饭”转变为“靠房吃饭”。例如亲贤村地处太原市繁华的长风街附近,村内出租屋的租金随着附近的地价一直在飙升,城中村的村民成为居住城市里的特殊群体。城市在进化,村庄在消失,村民在城市中找不到自己该有的身份。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由于条件限制以及城中村的房屋租赁价格远远低于城市商品房,租赁房屋成为外来人口解决居住问题的主要方式。例如在太原的小东流村,普通的单人套间一个月只需200~300元,而在市区一般在500~700元左右。
在一些大专院校附近的“城中村”如坞城村、移村、许西村、前北屯、后北屯等,也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租住房屋,学生在此租住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
近些年来,城中村从进城务工人员的聚居地,逐步变成了城市“蚁族”的“蜗居”地。他们都来自城市之外的地方,被比喻成蚂蚁的人群——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每到上下班高峰,在城中村附近车站上下车的年轻人都是成群结队的。
城中村在公众眼里是“廉价住区”的代名词,是“脏乱差”的典型,如果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不能彻底解决出现在城中村的各式各样的问题。正确的角色定位才能使改造事半功倍。客观的讲,提供廉价住房的社会角色只是城中村过渡、暂时性角色。
据2006年太原市统计局调查统计,太原市外来暂住人口共有26.2万人,90%居住在六城区,除了一些建筑民工居住在工地外,55%以上的居住在城中村。与此相类似的还有许多大学毕业生或一部分本市常住人口,或由于单位无宿舍(现在大多企业、公司不安排住宿),或由于还正在求职,他们有很大一部分进入了城中村居住,就是因为城中村房价便宜,能住得起。对于那些从事商业、餐饮业、服务业的经营者,城中村更是他们的首选,往往把他们的服务员整体安置在某一村民的一座小楼上。这正反映出了城市建设的缺口。城市的快速发展是离不开这些外来人口以及这一部分常住人口的,而城中村为他们提供了居住便利,满足了他们的居住需求,弥补了城市建设的不足。
新区建好了,旧区拆不了,反而建得更多。在杨家堡、狄村、寇庄等城中村可以看到,数个工地都在热火朝天地施工。在一处工地上,据工人讲,他们准备盖的是6层楼,是主家在原来4层的基础上加盖到6层的。同样的景象,在下元村也能看到,由于地理位置较好,村民们一下就盖到6层或8层,成了一个个的“炮楼”;沙沟村,村里统一盖了两座高楼,用于安置本村村民的居住;但旧院里,车水马龙,村民仍在热火朝天地加盖房屋。究其原因:农民建房并不完全是为了多获得拆迁费,而是因为出租房屋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公众参与交流有障碍。村委会和村民掌握着详细的基础数据,而相关的规范以及法律规章制度是政府掌握着,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造成政府和村委会,村民之间的不信任,在磋商,交流上产生了分歧,阻碍了城中村改造的进度。
此外还有打着城中村改造的名义,搞房地产,违规销售等等问题都陆陆续续的出现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
结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现阶段以及未来长时期内,多数的中国城市居民都要居住在集合式的住宅里,集合住宅指在规定的土地上有规划的建造的住宅,现在的住宅小区、公寓住宅、企业宿舍等都是集合住宅。
既然城中村的“廉价住区”是城市发展中的过渡居所,那么,它逐步过渡到与城市住宅相近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这时城中村就符合城市居住发展的需要了。因为集合式住宅符合中国住宅发展的规律,它满足了不同人群对于居住的需求。在“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被看做是灰色地带的城中村,采用这种居住方式是最实际和最可行的,在中国,它注定会成为住宅建设的主流方式。
把村里那些分散、私搭乱建,结构杂乱的单家独院式的住宅建成为多层、高层的集合住宅,还可大大提高容积率,节省极其可贵的城市土地资源,对于周围的环境,管理,消防救援都是大大有利的。
对于在城市里务工的外来人员而言,要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落户,十分必要的条件是在这个城市获得住房。所谓提供住宅面临的困难,在于最开始的投入大,对个人来说负担是十分沉重的。住宅作为一种产品来说,它是不能分期生产建设的。于是,外来人口不得不依靠临时性的租住解决住房问题。但是在快速城市化阶段,房地产价格持续飙升。外来人口的租房支出,是随着时间而消耗的,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对于他们,有的只有劳动力资本,而由于劳动力资本的特征使它很难成为信用的担保。因此,外来人员自身不可能以自己的劳动力作为抵押品向银行贷款,去购买住房。通过建设集合住宅楼群,将村民自建自租改为整建整租。即引导村集体在拆迁的旧居住区上整体盖起公寓楼群,以相对低的价格(廉租房),出租给原城中村租住人员,村民仍然可以当房东、收房租。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谈及的一个问题,它是众多城市问题交接的地方,是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造就的历史产物,对城中村的问题研究需要从城中村的内部结构深入分析,政府也要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以积极的态度对城中村进行管理服务和改造优化,这样才能使城中村在城市中健康的存在和发展。
Villages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aly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Gao YUbo,Zhang Xue
The general status of the Villag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stage in Taiyuan,raised to the correctposition to grasp the villages,and from the system and form ofproposed reform measures.
Villages;the statusquo;positioning;reform measures
TU984.114
A
1000-8136(2011)29-01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