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刘连土
所谓林下经济,广义上是指森林中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所有行为,包括林下土壤的再利用、土地的再开发、生物工程开发等;狭义上是指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和空间,进行科学种植、养殖、旅游休闲开发等,实现生态保护和高效经济紧密结合、农林牧协调发展的复合经营模式,是循环经济的行为。林下经济的开发是农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衢州市共有林业用地10 04.5万亩,森林94 9.4万亩,乔木林61 2.9万亩,经济林19 4.5万亩,灌木林18万亩,其中用材林中,毛竹林14 1.9万亩。竹林、杉木林、油茶、柑橘及其他乔木林林下没有太多的次生植物,在灌木蕨类等木本草本植物共生林里也蕴藏着丰富的中草药等资源,同时土地有机肥丰富,适合种植养殖的发展,也为林下旅游观光提供了良好场所。
衢州市林下经济的发展历来就有,过去以农民自发为主,近些年来,农林科技部门就林下经济发展也做了大量研究与引导,规模逐渐得到壮大。种植品种达到30余个,开发形式多样,技术性要求较强,分为培育型、套种型、开发型,种植户达3万以上,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养殖包括家禽和野生动物两大类,品种达到 30余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达10 0余户,产值达70 00万元以上;开发森林旅游20余处,投资10亿元以上,建设林业观光点 25个,旅游观光业年接待旅客33 9万人次。
林权改革为广大经营者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平台。衢州市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启动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70%的山林通过二轮承包工作,使农户承包的集体山林延长至50年不变,同时做到面积、四至、合同、权证的到位。各级林业部门还成立了林权交易中心,为引导林权流转搭建平台,从而使企业、个体工商户、各种合作组织都能走经营林业、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衢州市植被区划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区,地带性植被建群树种主要有壳斗科、木兰科、山茶科等常阔树种。由于人为的活动和改造,原主植被逐渐消失,现状森林植被以毛竹、马尾松、人工油茶、橘园为主。衢州地区属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大部分山涧和林荫平地都能找到水资源,这都是发展林下经济的基础条件。
发展林下经济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经验积累。在20世纪50年代,山区农民因为缺粮,为解决温饱问题,就大面积实施过林耕套种。主要形式有:在松杉林里套种大豆、玉米、番薯等粗粮;在消灭荒山年代,农民一方面抓好植树造林,另一方面在山林里套种经济作物,如油茶林中套种油桐,杉木林中套种蔬菜等。衢州市开化、衢江等地至今一直有在林中采摘季节性中药、季节性野菜(食用菌、竹笋)、在林中放养畜牧的习惯,一些个体户对林下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做过许多的尝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实用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对林下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林业部门一直致力于林下经济项目的研究与推广,根据不同林分,选择不同项目,建立试验基地。同时建立了市县专家、乡镇责任林技员、村科技员、科技示范户为主体的四级科技推广体系,开展“三联三送”(即联系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送技术、送信息、送服务)活动,一些林下饲养大户就林下特种养殖与科研院校专门进行对接,科技的支持使发展林下经济有了保证。
林下产品本身的独特魅力是林下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林下产品主要是利用林下空间,享受林下独特环境成长产生的,有着独特的品质和功效,如林下野生食品是真正的有机食品;林下饲养的家禽,以杂草和昆虫为食,蛋白质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土鸡、土鸭”,市场价格与普通饲养鸡鸭相比高出一倍;许多名贵中药材具有喜荫的特性,如黄芩、板蓝根、薄荷等只有在林下可以生长;一些珍贵动物,如石蛙,只有林下同时具备水流的环境才能生存,具备独特的价值。
缺乏龙头带动,经营规模偏小。衢州市林下经济发展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的规模、总量不大,大多都是农户个体,只满足于当地市场,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林下土鸡饲养,除个别大户向外拓展,开辟市场外,大多数依靠本地农家乐、城市居民,通过客户带客户方式销售;林下养羊、养牛的基本都是散户,依靠节日或旺季需求进行销售;林下野菜、中草药等植物开发大多停留在开发研究阶段,未形成规模化生产。
缺乏品牌,附加值不高。林下生产的产品虽具备竞争力,已被市场认可,但衢州市大部分经营户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只重产量,不重质量,缺少包装和精深加工,没有自己的品牌,生产销售管理不规范,合作化程度不高,不但不能利用林下环境优势提高附加值,反而因交通、水电等原因增加了生产成本。
缺乏科学规划布局,仍处于无序经营状态。林下经济的发展是要根据当地植被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才可能产生效益的。在项目方面需要进行研究和试验,科学选择林间种植、养殖模式,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稳步推进。在规划布局中既要考虑生态保护,又要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不能急于求成。衢州市现有发展的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业大部分都是农民个体户自发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缺少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的没有很好地与保护生态相结合,缺乏可持续性。
缺乏政策引导,发展意识不强。近几年将农业与林业结合,走科学循环经营模式的项目不多,对林下经营项目的研究就更少,适林适种、适林适养的技术未能得到有效推广。林下基础设施薄弱,林区道路、灌溉排水等条件差,经营户普遍认为林下种养与普通种养没有区别,甚至不如普通种养方便。
强化科技,合理规划。发展林下经济是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作。各地要组织农林专家对当地林分结构、土壤性质、林下气候条件进行分析测定,对适宜套种、养殖的植物和动物种类进行试验对比,对适合种植、养殖的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出具备最易发展、最易推广、最高效益的林下经济项目。如龙游、衢江要着力研究出竹林下最易发展的项目;柯城、常山要努力推出柑橘、胡柚、油茶等经济林下项目;开化、江山等地则要提出杉木等用材林下项目。要积极与有关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得到科技方面的有力支撑。不但要出科研成果,而且在转化推广方面也要给予服务支持。各地在项目的投放、推广、规模等方面都要详细规划,确立明确的目标,空间上进行合理布局,对市场的需求也要作研究分析,使成功的技术经验、合理的布局推广与市场发展前景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培育龙头,壮大规模。依靠龙头企业,走规模化经营,是林下经济升级的必经之路。衢州市现有的龙头企业——浙江不老神食品有限公司,在发展林下放养家鸡项目方面就起了很大作用,衢江莲花生态养鸡基地,一年为公司提供生态鸡2.5万余只。目前,衢州市迫切需要引进和培育的龙头企业包括中草药深加工企业、家禽肉类加工企业、竹笋加工企业等。有了龙头企业,一方面经营户自发生产的东西有了良好的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企业会发动千家万户,采取“订单+农户+企业”的模式,发展市场所需项目。
打造品牌,提高效益。品牌是产品的名片,林下产品的市场价值一般高于普通同类产品,标准化生产建立品牌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鼓励经营户在统一区域,同一产品实行统一包装、统一商标、统一销售,利用品牌宣传推广自己的产品,推进林下经济由小规模、粗放型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
政策引导,做强做大。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都十分巨大,千家万户受益,是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致富的潜力所在。各地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科技方面扶持,确保科研经费与推广经费的落实;二是项目资金扶持,对利用林地,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林下经济项目要通过贷款贴息、奖励等形式进行补助;三是对品牌建设进行鼓励,创立林下经济产品品牌的要给予奖励,推动广大经营户树立品牌意识;四是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贴息等方面制度,全方位发动林农投身林下经济发展。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的同时,要做好宣传工作,召开各种形式的推介会,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
推进服务,合力发展。各地要确立新思路、寻找新方法重视林下经济工作,林业、农业、科技、工商等部门要做好服务,形成合力发展的氛围。要结合实际,现场指导,现场送政策,现场送技术,为林下经济经营者解决难题,使之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