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清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勇做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途径
付立清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8)
勇做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既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也是促进我军全面建设的时代要求。新世纪新阶段,践行好这一历史方位,要以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努力做好四项工作。
民族精神 倡导者 实践者 革命军人 核心价值观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驻京部队老战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说明了我军在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方面的先锋作用和历史地位。民族精神是重要的战争潜力之所在。回顾世界军事历史,一支先进的军队必然是该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通过军事这一特定领域忠实地体现着该民族最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意识形态领域,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军事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军人作为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与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认识我军作为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的历史定位,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勇做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是对一支先进军队的必然要求。正如1899年梁启超于《中国魂安在乎》一文中所言:“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中国魂者何?兵魂是也。有有魂之兵,斯为有魂之国。”[1]也就是说,兵魂代表和推动着国魂,一支先进军队必然是民族精神先进内核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神也是军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特别为克劳塞维茨等近代西方军事学家所重视。但是,晚清以来的湘军、淮军、北洋新军,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领导的军队和国民党领导的军队,在指导思想上,封建专制主义和迷信思想盛行,缺乏创新意识,尤其是不能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因而难以实现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的嬗变,也不可能有民主、科学精神的真正贯彻,也就缺乏持久顽强的战斗力,更不可能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这些先进精神融入群众头脑,促进民族精神变革,带动中国人核心价值理念的嬗变,进而模范地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倡导”和“实践”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和偏废。所谓“倡导者”,是指在民族精神的发展过程中能够以最符合社会进步的先进思想带动民众,从而形成民族精神的积极内核,体现的是思想和道德的引导;所谓“实践者”,是指以自己的行动践行这些先进思想并深化对这些思想的认识,体现的是行为方式的引导和把握。
回顾我军80余年的历史,勇做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贯穿了我军孕育、发展、壮大的始终,是我军的光荣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等中国近代以来最强大最凶恶的敌人,革命斗争环境异常残酷,这就需要一支更具有进步精神的军队。它必须是一支有觉悟、有纪律、能打仗、会做群众工作的新型军队;它必须具有不怕牺牲的顽强精神,不断学习创新的刻苦精神,包括武器的创新、战略战术思想的创新;它必须有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人民利益而甘愿牺牲一切,这就需要民主的作风和科学求真精神。同时,战争最深厚的伟力存在于民众之中,一支先进的人民军队,不仅要积极倡导这种精神,把先进的思想理念灌输到民众之中,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模范实践活动,带动中国最广大民众忠实践行这种精神,才能促进整个民族的精神变革。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依靠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我军实现了这些引领民族精神的最重要因素的嬗变,把一支以农民为主的军队转变成为一支具有坚强战斗力的新型军队。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著名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是以人民军队为主要载体创造出来的。这些精神既是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更是在新的理论基础上的升华。以恽代英、叶挺、左权、方志敏、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张思德、彭雪枫、董存瑞等众多革命英雄人物,和以八路军的“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的“刘老庄连”、东北抗联的八位女战士等为代表的人民军队英雄群体,以最顽强的革命斗志,最坚定的理想信念,最严明的政治纪律,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追求,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成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楷模和坚强动力,因而引领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并产生了历久弥新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继续发扬上述优良传统和作风,并在崭新的实践中不断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从而在和平建设时期继续发挥民族精神倡导者和实践者的作用,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都是这种作用的体现。黄继光、雷锋、徐洪刚、张华、钱学森等优秀军人成为新时代民族精神的象征。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推动,我军的自主、开放、竞争、民主、效益意识增强。在历次重大斗争中,真正体现出了遵纪守法、军容严整、作风过硬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继续保持了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拼命精神,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等重大斗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走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前列。近年来,我军颁布的《政工条例》《军人道德规范》《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思想政治教育大纲》等文件都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出了要求,凸显和保证了我军在民族精神领域的特殊作用。
总之,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军始终继承和发扬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赋予其崭新内涵。它以最富有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强烈的民主、科学精神以及和平精神、尚武精神的紧密结合著称于世,它以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得以将上述精神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启迪、教育和改造民众,从而成为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和实践者。
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始终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人民军队的新业绩。”[2]这既是对人民军队在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历史作用的科学总结,也是对新时期人民军队要勇做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一历史方位的概括,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新世纪新阶段,积极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是我军战斗力生成的重要源泉。军队战斗力的生成除了武器装备等硬件系统外还必须充分发挥智力、精神等软件系统的作用。中外军队著名将帅和军事理论家都十分重视民族精神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如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克劳塞维茨认为,民族精神较弱国家的军队往往丧失战斗力,而军队的战斗力和精神状态决定了国家的政策和人民的心理状态,因而必须极端重视军队的民族精神(热情、狂热、信仰和信念)培养。[3]P164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勇做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有助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把巨大的精神力量内化为人民军队的物质力量,从而提升我军“打得赢”的能力;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军“西化”“分化”图谋及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树立跟党走的坚定政治信念;有助于从战略高度认识民族精神对军人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全面提高军人素质;有助于自觉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精神上为人民群众起到表率作用,以坚定的使命意识,促进和引领整个民族精神的嬗变,外化为整个民族的力量,提升民族整体生存发展竞争能力;有助于军队增强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自己引领时代精神的能力。而这些方面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更和我军新时期历史使命密不可分。近年来,我军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我军新颁行的有关思想政治建设的各种文件中都得到了较好地体现。例如,2007年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明确提出,军队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提出的要大力发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对当代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的深刻把握。
其次,新世纪新阶段,积极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是大力培育和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从历史来看,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在中国现代史上,以我军为重要主体形成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汶川抗震精神等,都深刻地体现了社会进步的要求,体现了人民军队创建以来一以贯之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因而也忠实地体现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我军的优良传统的体现,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民军队的血脉,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这些优秀精神传统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从现实来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五个方面和军人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价值要求、基本内容具有一致性。就其政治属性来讲,军队作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忠诚于党,而只有忠诚于党,才能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倡导先进精神并在民族精神的实践中加以应用和发展;热爱人民和报效国家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爱国主义,所以就实践意义上来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在核心价值上是完全一致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究其本质上来讲,体现了军人特殊的职业要求,即奉献精神;就崇尚荣誉内容来看,主要是指军人要自觉珍惜和维护国家、军队、军人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建功立业,贞守革命气节,严守军队纪律,这些荣誉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既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美德又是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而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五个方面的内容和民族精神紧密相连,无论在价值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一致的,因而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必然成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第三,新世纪新阶段,积极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手段。先进的军事文化既是国富兵强的外在反映,也是军队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支军队的精神状态如何,反映了其所居的社会是否具有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特殊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具有无形的示范作用,反映了统御这支军队的阶级或阶层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及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进而可以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变革起到进步或滞后的影响。战国时代的秦军以强悍著称,而秦人也以尚武文明;我军的三大民主对解放区民主建设乃至建国后民主建设的实践无疑具有示范作用;现代军事题材的影片,无论是好莱坞的还是国内的军事题材影片的热播,反映了社会文化领域受到军事领域的深刻影响。等等事例都说明,军队的精神文化深刻地影响和示范着社会文化和社会行为。民族精神尤其是现代民族精神必备的民主、科学、创新精神,集中体现了信息化条件下的战争对军人内在要求,是现代军事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所以,欲积极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必努力建设先进军事文化。
着眼于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这一历史方位,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必须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为统领,着眼于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世界新军事变革,不断实现其作用的创新发展。
首先,要以永葆人民军队本色为根本政治要求,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人民军队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不断的理论创新,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不断适应时代变化而丰富发展的基本原动力。作为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人民军队之所以能够高瞻远瞩,勇立于民族精神变革的潮头,从而成为民族精神嬗变的重要引导力量,正是由于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到军队实践活动中去的结果。首先,党在军队中的各级组织是人民军队成为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倡导者和实践者的组织保障。人民军队的主要领导者是党的精英分子。我们党历来重视将先进的思想和精神贯注于部队之中,有一整套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远大理想和奉献精神的党员模范人物,为弘扬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才把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一代代流传下来,教育影响广大官兵,进而树立起军队的典范作用,影响民众。其次,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军队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的基本理论指南。理论水平的高低,是人民军队能否积极、忠实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的重要条件。党的创新理论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而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核心,每一次理论创新必然会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而军队只有实现了创新理论的武装,才能真正成为民族精神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人民军队才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坚持以民主的作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和创新意识,带动了民众精神的嬗变。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国内外的风云变幻,正是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人民军队才不断适应变化了形势,发扬和发展了上述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民族精神的最积极最忠实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当前,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正是充分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的价值要求,无疑是我军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的中心环节。
其次,要坚持民主、科学、创新精神,把促进战斗力提升作为积极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的基本落脚点。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是五四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精神,也是我军长期倡导和实践的基本精神。随着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军事科技和军事战略先进与否已成为衡量一支军队是否具有战斗力的基本标尺。要学习新知,就必须有科学精神,而民主精神是激发军队内部动力、凝聚军心的保证,也是促进军人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创新的外部动力因素。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战争的形态、作战样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我军质量建设和军事斗争贮备提出了严峻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地创新。而创新军事理论、编制体制,实现重大武器装备的突破,没有创新精神和科学求真精神是不行的。科学求真的前提是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自我军创立之日起,党就始终把军队的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建立经常的学习制度,把军队作为一所大学校,创办各级各类学校来促进军人知识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使我军能够在思想战略上高瞻远瞩,及时吸收先进科学技术知识,跟上世界军事前进的步伐并不断创新。同时,没有战斗力的军队,保护不了人民利益,不可能在人民心中有崇高的形象,更不可能师范兄弟引领民众。因此,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必须以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为根本落脚点,始终站在更高的精神基点上看待新军事变革和世界进步文化的发展变化,并吸收其优秀成果,激发尚武精神,锤炼战斗精神,形成英勇善战的强烈荣誉感。同样,培育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落脚点就是保证打得赢,要实现这一目标,战斗力是根本。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其五个方面的内容没有科学民主创新精神的贯彻,就丧失了生机和活力,只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再次,要坚持把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人民军队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的最深厚基础,切实维护人民利益。人民性是我军忠实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的最大特点,是人民军队和其他一切旧军队在民族精神倡导和实践方面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支军队和人民群众建立了如此牢固的血肉联系,对民众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是我军在民族精神倡导和实践上能够始终起到模范作用和强大号召力的基本力量源泉。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群众是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民族精神能不能激发战斗力,能不能促进整个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民族个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关键是必须真正调动人民群众的内在积极性和无穷创造力。离开了人民群众谈军队在民族精神倡导和实践中的作用,无异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热爱人民,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并不断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因素,善于发现和吸收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真正做到最积极、最忠实地倡导和实践民族精神,完成时代赋予我军的伟大使命。
第四,要顺应基本价值要求,善于不断吸收世界先进民族及先进军队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现代民族的重要标志,民主的精神和制度、科学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军事历史的实践以无情的事实说明,凡是反民主、反科学、僵化保守的军队,在世界军事舞台上是没有长久立足之地的。像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军国主义军队的盛衰以及中国近代军事变革遭遇惨败的结果等等,都是最好的例子。因此,顺应民主与科学的发展要求十分重要。同时,要善于向世界先进军队学习。人民军队是一支善于学习的军队,在同世界先进军队的交往中,他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进经验应为我所用,这也是我军不断进步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动力。
[1]梁启超.清议报[N].第33期(光绪 25年11月21日).
[2]胡锦涛.在抗战胜利 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9.04.
[3][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思想政治教育大纲(试行)[N].解放军报,2007.01.23.
付立清,西安政治学院19队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