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视角

2011-08-15 00:48孔南钢
唯实 2011年4期
关键词:伦理思想科技生态

孔南钢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视角

孔南钢

(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是南京市建邺区人民政府与新加坡贸工部在建邺区江心洲合作打造的“迷你新加坡”生态科技示范项目,也是“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重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开展生态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招商,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蕴含时代气息的生态规划构想,对未来中国生态文明构建模式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素材和经验借鉴,对唤起民众生态意识,推广生态理念,强化生态教育,提供生态示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省一贯重视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加强省内生态示范区建设,在新苏合作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8新苏经贸合作论坛上,新苏双方签署了在南京市建邺区江心洲建设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城的框架协议。2009年,该项目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到2020年,江心洲将逐步形成以生态、节能、环保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建构成长三角乃至中国的“知识创新岛、生态环保岛、科技智慧岛”。为实现这一目标,使生态科技岛规划模式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示范项目,在项目规划、建设、招商过程中,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的区域模式和实现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内涵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的突出特点是将生态伦理价值观的形成和变革建立在制度的基础上。[1]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形态》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必然破坏,由此提出自然的先在性和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性,内在地规定了自然的价值和权利。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从根本上摒弃造成生态危机根源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有机交融。

1.历史唯物主义生态伦理观

历史唯物主义提出历史的主体是人,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2],人类的历史是人和自然和合共生的发展史,人合目的、合规律地改造自然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首先,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从生命存续意义上强调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与自然的整体性。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自然界与自身相联系,因为自然界是人的一部分。”[3]自然界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其次,马克思在批判异化劳动造成人与自然对立的同时,提出自觉的、创造性的劳动对构建人化自然的积极意义。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4]201-202“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不仅如此,他的这种改变形态的劳动中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4]56-57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作为改造自然的方式,必须遵循人的目的和自然规律相统一的原则。

最后,马克思提出,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本身的和解”[5]两类“和解”。在对以劳动为中介的社会生活的考察中,马克思指出人同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要解决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建立人和自然的生态和谐,光有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类同自然的和解和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最终实现“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

2.自然辩证法生态伦理观

基于人与自然的三重关系,自然辩证法生态伦理观亦包括整体的自然界、自然科学和技术工程活动三个层面的伦理内涵。

整体自然界层面,恩格斯发展了近代进化论学者的思想,系统阐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人形成的根本原因。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从地球有了人类以后,人类便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参与了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不管今后人类还有怎样高级理性的发展,人始终是自然界中的人,必须依靠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唯一的外部环境,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都离不开自然,保护好自然就是保护好人类自身。”恩格斯批判把人类与自然界对立起来的反自然的观点,强调人与自然界的一致性,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

整体自然科学层面的思想内核是研究自然规律,实现人类对自然的理性把握。恩格斯通过对生物学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热情称赞细胞理论、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进化论三大自然科学发现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提倡基于人对自然界认识关系基础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强调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哲学要加强对自然科学实施方向性指导,自然科学为哲学提供具体教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人类改造自然的具体实践。

在整体技术工程活动层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准确定位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深刻把握自然科学规律只是从理论层面廓清人与自然的交集与边界,社会进步最终要落实到技术工程改造自然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转化为改造自然的具体技术工程活动,培育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实现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有机融合的技术工程产业,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才能真正成为创造人类福祉的有力武器。

3.科学发展观生态伦理观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和自然和谐相处”[7]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首先,全面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主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共生发展的“全面发展论”,发展内涵框以“生态”之维,明确划分了“增长”与“发展”的界限:经济增长不等于社会发展,只有在实现生态文明、分配正义前提下的经济增长才等于每一个人自由、完整、充分、和谐的发展。全面发展论突出了人的多样性需求,真正体现了生态平衡基础上的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其次,协调发展彰显人际和谐的生态价值理念。科学发展观提出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强调发展要兼顾不同国家、不同区域、不同主体、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强调在多个维度人际和谐基础上的均衡发展,构建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发展模式,把发展成果公平、公正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

最后,可持续发展彰显代际公正的生态价值理念。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要考虑能源、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均衡分配,考虑子孙后代福祉,内在地蕴含了代际公正的道德内核。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理念上要求由个人本位向类本位转变,发展模式上由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发展路径上由现世主义向未来主义转变。从人类整体即当代人和当代万物、当代人和后代人两个层面把握发展的内涵、发展兼顾资源的代际均衡、自然的永续利用。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路径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主体建邺区江心洲位于南京城西,面积约15平方公里,四季气候分明,生态环境优美。2002年区划调整后,南京市建邺区委、区政府确定“生态立洲”发展战略,江心洲形成千亩韭菜示范园、千亩葡萄示范园、千亩小品种特色蔬菜示范园。自1972年成立第一家企业——江心洲农具厂始,江心洲街道一直限制设立生产型企业,截至2010年,全洲15平方公里仅有江心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非生产型总部)1家企业,保存了良好的生态自然风貌。基于此,新加坡贸工部在全国7个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区域反复考察比较后,确定江心洲为中新迷你新加坡合作项目。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指导江心洲生态规划,对于提升中新生态科技岛生态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找准生态目标定位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目标定位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人和自然和合共生论,贯彻落实人的内在尺度和物的外在尺度,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生态理念,建设一个集产业、文化、居住为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江生态新城,长三角乃至全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具体而言,生态目标定位要实现以下四个国内领先:一是自然环境良好。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单位GDP碳排放量、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二是人工环境协调。绿色建筑物比率、人均公共绿地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是生活模式健康。日人均生活耗水量、日人均垃圾产生量、绿色出行比率、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四是经济蓬勃高效。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每万名劳动力中研究与发展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就业住房平衡指数,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优选生态环保产业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产业选择和培育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科技创新论,遵从经济理性,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循环经济要求,深入分析待选产业的能耗指标、税收贡献度和就业带动能力,大力引进高科技、无污染龙头产业,加速培育低碳产业、绿色产业、有机产业。力争到2020年初步形成以生态科技、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3+1”即信息科技服务业、生态环保服务业、都市型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为主体的主导产业体系;重点服务于新能源开发研究,生态工业和农业改良和环境保护,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技术领域新兴企业及创业者投资兴业,生态学术研究领域的知识展示交流;成为引领全国的生态创业中心、生态研发中心、生态学术中心和生态展示中心。

3.优化生态功能布局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优化生态功能布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制度创新论,主张人类要从改造物质世界的“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现消耗最小的力量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在明确定位、优选产业的同时,优化产业功能布局,形成既与建邺区整体规划布局相协调、又具有相对独立体系的子功能区,提升产业集聚度。总的来说,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紧扣“生态产业、生态科技、生态居住、生态休闲”总体功能定位,南部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深度开发现有农业资源,打造生态观光农业;中部与中央商务区、新城科技园对接,打造生态环保服务业集聚区、信息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北部与中央活动区、万达广场融合,打造都市服务业集聚区、高端商务配套区、高端智能住宅区。

4.落实生态保障措施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生态保障措施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观念创新论,坚持从道德、政策、法制层面全方位规制。在道德层面,强化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将生态环保理念转化为主体的内心信念,将生态道德应然转化为生态环境实然。在政策层面,加大对民资参与道路、绿色交通、三废处置设施、绿化与湿地、水系调整等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软件服务外包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等绿色环保产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制定产业准入标准,严把进口关。在法制层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一方面,对规划和拟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另一方面,对已建成项目生态环保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予以清理。

三、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在深入分析生态问题的经济根源(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认识根源(野蛮征服自然)、阶级根源(资本追逐利润的本性)、政治根源(资本主义国家和法律)[8]的基础上,确立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建设最高善。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的中新生态科技岛规划,对我们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具有以下启示:

1.坚持制度创新,坚持公有主体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制度创新理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中方建邺区政府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开发建设模式,在项目生态定位、产业谋划、政策扶持、功能布局等环节充分考虑自然的价值和权利,考虑“生态优先、发展优先、富民优先”既定目标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杜绝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异化劳动、异化消费带来的资源私用和自然破坏。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由代表群众根本利益的人民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从制度上保证了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高度统一,同时,政府可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在主体利益根本一致的前提下实施“全民生态优先”战略,维护代际公正、发展正义。

2.坚持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生态理念实现均建立在世界最先进的新材料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循环水利用技术、垃圾回收利用技术、立体交通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之上。科技岛一方面利用一切现有科技成果提升区域生态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强化区域内生态环保技术的研发、培育、孵化,增强岛内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带动能力,形成技术促生态、生态促发展、发展促技术的循环发展格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再先进的生态理念没有先进的技术作支撑最终只能成为空中阁、水中月、镜中花。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实践证明:科学理性对于人与自然与之间合理的新陈代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利用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以科技进步为中介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坚持模式创新,融合中西实践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在规划中吸收了新加坡社区集中管理模式、智能交通管理模式、水系统管理模式、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模式等先进生态治理理念,以“花园城市”新加坡为样板,打造中国迷你新加坡。实践证明,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生态管理理念和应用技术可以在一国经济发展较低的水平上实现经济高增长和环境低污染和谐共存的发展格局,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老路。我们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借鉴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中外合资共建模式,将人类一切优秀生态理念和环保技术融入生态治理实践,遵循客观规律,保护自然资源,推行低碳生产,主张节制消费,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环保新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

4.坚持理念创新,实施生态文明

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生态目标定位、产业规划、功能布局处处体现了热爱自然、保护生态、节约资源、改善环境的生态道德意蕴,彰显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生态科技岛突出了人对自然利用的创造性,一方面,使自然按真的方向、美的规律、善的结果发生合乎自然规律、合乎人的目的的改变;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创造了自然新的生产能力,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规划蕴含了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核:人类要像文明地对待自身一样文明地对待自然,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尊重、善待和养护自然,维护自然的永续发展,维护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重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思想为指导开展生态园区的规划、布局、建设、招商。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一系列蕴含时代气息的生态规划构想:对未来中国生态文明构建模式提出了很多具有参考价值的实践素材和经验借鉴,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对唤起民众生态意识,推广生态理念,强化生态教育,提供了生态示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王雨辰:略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兼论生态伦理的制度维度[J].哲学研究,2004(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4-705.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黄斌.马克思自然观视域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导刊,2009(11):30-3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59-760.

[7]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N].人民日报,2005-02-20.

[8]李富君.马克思的生态观探析[J].中州学刊,2009(3).

责任编辑:戴群英

B82-05

A

1004-1605(2011)04-0046-04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研究”(09AZD005)的阶段性成果。

孔南钢(1977-),男,浙江绍兴人,南京市建邺区商务局副局长,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猜你喜欢
伦理思想科技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中国伦理思想的历史追溯
科技在线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科技在线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