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杭民
仅仅在曝出日式快餐“巨无霸”味千拉面“骨汤门”后几天,另一快餐巨头肯德基也被爆料旗下高价豆浆由粉剂冲泡,引发巨大反响。各方纷纷质疑:国际知名品牌为何在中国频频“失信”?消费领域这样的“李鬼”还有多少?如何打破“诚信淡漠”的怪圈,让不法商人无缝可钻?
“道德血液”的严重缺失,使得社会诚信度与日俱下。三鹿乳业、锦湖轮胎、达芬奇家具……当这些著名品牌的丑闻相继冲击我们的耳膜时,当大品牌、洋品牌的“皇帝新装”被层层扒掉后,我们或许会震惊地发现,这些著名品牌的“道德血液”原来是那么苍白。
大品牌缘何频频“失信”?原因自然很多,有消费者盲目崇拜大品牌、洋品牌的习惯纵容之因;有整个社会诚信度下降的波及之因……但最关键的是监管乏力无力之因。目前,食品安全监管已经陷入了“媒体曝光、监管跟进”的魔咒,“骨汤门”、“豆浆门”无一能摆脱这个魔咒。如果不是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引爆达芬奇“造假门”,人们至今还会沉迷在这个天价“洋品牌”编造的谎言里。在过去的13年里,达芬奇家居为何能逃避监管而畅行无阻?业内人士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提示,“达芬奇实际处于监管真空状态”。
监管部门力度不强却片面寄希望于品牌的“道德血液”,这是极其天真的想法。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配套处罚措施不完善,让一些企业钻了法律的空子。与此同时,企业违法成本低,不能很好地起到惩戒作用,使得一些大品牌、洋品牌自恃强势而罔顾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是有恃无恐地“失信”于社会。
必须看到,在监管无力、监管真空的地带,那些假作为的“监管秀”,更是需要提防和警惕的。在很多地方,一些大品牌、洋品牌都是当地的重点企业、纳税大户,受到地方的特殊保护和照顾。于是,本应依法进行的有效监督,就会成为一场场的“监管秀”。在没有被媒体曝光、没有引发舆论关注前,监管部门是不舍得下手整治的,甚至在媒体曝光之后,有关部门还会出面庇护一下。
当然,我们还不能排除一些执法机构的“养鱼执法”,使得著名品牌能心照不宣地胡作非为。“养鱼执法”这种危害更甚的失职、渎职行为,使政府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大打折扣,不仅助长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更使政府的“执行力”成为“空中楼阁”。久而久之,“养鱼执法”甚至会成为权钱交易、腐败滋生的温床。
大品牌频频“失信”,只因监管“失信”——不仅失去了群众对职能部门的信任,更使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面对监管的“失信”,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我们就会循环往复地踏入监管真空的“河流”,迎头撞上一个又一个“某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