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刚
一个农民工的“刘易斯拐点”
■张道刚
“刘易斯拐点”是否真的到来,似乎取决于老李的脚步往哪迈。当老李可以真实地迈出脚步时,“刘易斯拐点”也许真的到来了。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将会让老李更有尊严、更幸福地活着。
当家住四川农村的老李踌躇要不要收拾行囊像往年一样前往长三角打工时,成都市重大项目人力资源招募组发出的《致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暂时留住了他那双迈向“春天里”的脚步。
在年前,老李向打了几年工的企业老板提出,“老家现在也有许多企业,给的待遇也不差,过完年后可能不来干了”。其实,老李是在用农民式的智慧与企业老板进行劳资博弈。老李的底气看似是一句飘渺的“老家现在也有许多企业”,实则是用工风向标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但老李仍没把话说死,留了一个活扣。
让老李想不到的是,春节过后,东西部地区开始打起了“老李们”的争夺战:在东部的上海,一些用工企业开着400辆长途大巴奔赴安徽、江苏、河南、湖北等地,到家门口去接“老李们”回来;在西部的重庆,则拒绝向外输出农民工,并派官员截留回家过年的“老李们”。
更让老李想不到的是,那些平时与他八竿子打不着边的经济学家们,此时正在争论与他有关的“刘易斯拐点”是否真的到来。“用工荒”、“涨薪潮”……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就是活脱脱的“刘易斯拐点”样本。
看来“刘易斯拐点”对老李来说是个不错的东西。至少他可以“用脚投票”,来选择留在生活成本较为低廉的原籍务工,而非东部沿海城市。但老李心里有个底线,“离家近的工作不能低于每月1500元,远了不能低于2000元,不然,现在物价这么高,房租这么贵,少了根本不划算。”
老李很想知道这个与自己命运有关的“刘易斯拐点”。正在上经济学研究生的儿子告诉他:当你和无数个像你一样的农民兄弟从田野来到城市,起初,你们推销自己如同卖一堆廉价的山芋,不仅卖不出一个好价钱,还不时地被昧着良心的老板们克扣工钱,甚至无理由地炒了鱿鱼;后来,你们变得越来越少,政府和企业为了留住你们,不得不改善你们的待遇,提高你们的工资。这是美国一个叫刘易斯的大叔研究多年得出的理论,你们被改变的临界点就叫“刘易斯拐点”。
听完儿子的介绍,老李虽然心里暗自欢喜,但是任凭庄稼人积累多年的经验,他也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自己想留在当地一家企业,可村里许多年轻人还是想着往外走,当地仍有一些人为找不到工作而发愁。这给老李一种虚幻的感觉。
“刘易斯拐点”真的到来了吗?老李希望这个问号是拉直了的,但他对自己的判断没有多大把握。专家们对这个问号也是各持已见。专家甲说:“用工荒”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农村不再是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蓄水池,这标志着“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人口红利行将消失;专家乙说:现在的缺工是劳动力剩余情况下的用工短缺,目前表现出来的“用工荒”是阶段性和结构性的,只是在表象上符合“刘易斯拐点”理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的适用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刘易斯拐点”到来还有待时日;专家丙调和道:如果说“刘易斯拐点”并没有一个清晰时点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刘易斯转折”区间。
虽然老李越听越糊涂,但他隐约感到这场争论对自己的重要。是到过去的那家企业继续与老板博弈,还是留在离家近的企业打工?老李有点游移了。他对前几年政府还在积极鼓励自己外出务工创业,现在却要极力地留住自己的举措,有点不适应。他想问专家:这个所谓的“刘易斯拐点”是不是来得太快了?会不会到头来空欢喜一场?
在无法判断“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之前,老李再次用农民式的智慧决定:哪里给的工资高、待遇好,就往哪里去。
由此看来,“刘易斯拐点”是否真的到来,似乎取决于老李的脚步往哪迈。当老李可以真实地迈出脚步时,“刘易斯拐点”也许真的到来了。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将会让老李更有尊严、更幸福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