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 组
放眼识人 公正选人 量才用人
——我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亮点纷呈
■晋 组
去冬今春,我省用3个多月时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18名副厅级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公选过程中,紧紧围绕“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的目标要求,突出干事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在解决会考不会干、人岗不相适等难题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回顾这次公选,主要有以下五大亮点:
亮点之一:在公选理念上大胆创新,首次突出“让干得好的有优势”,实行“宽进严出、逐轮淘汰”的选拔程序,有效地提升了公选工作的科学性。
着眼于增强公选实效、确保人选质量,省公选领导组提出了“让干得好的有优势”,实行“经历业绩评价”和“宽进严出、逐轮淘汰”的选拔理念,坚持扩大准入范围、设定重点环节、突出测试导向、逐轮择优汰差的原则,并根据公选职位精心设计了各有侧重的考评内容、程序衔接环环相扣的实施步骤,让干得好的考得好、选得上,让每一项测试都淘汰一定比例的考生。这种全新的选拔思路和理念,既拓宽了选人用人范围,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组织视野,又体现了公开选拔竞争择优的理念,有效地激发了考生良性竞争的内在动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是深入开展职位分析。省公选办会同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制订职位分析调研方案、拟订岗位要求访谈提纲,由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组成职位分析调研小组,走访省委领导、省公选领导组有关负责同志和20位选拔职位所在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通过职位分析调研,对选拔职位的主要职责和任务,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胜任职位要求应具备的资历条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个性要求等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形成了职位分析报告。深入细致的职位分析调研,为设计命题方案、命制测试试题和评价经历业绩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分类确定资格条件。按照不同类型职位,设置了不同的报名资格条件,如,报考省直党政机关副厅(局)长职位的,要求年龄不超过40周岁;报考省直党政机关总工程师(总规划师)职位的,要求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职称;报考省属高等院校副校(院)长职位的,要求具有博士学位和副高级以上职称。特别是在报考省管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位的条件设置上,充分考虑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实际,将年龄放宽到48周岁,并重点要求具有煤化工企业或相近行业的工作经历,目的就是延伸产业链,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转型跨越排头兵的作用。
三是合理设置测评环节。针对选拔职位管理权限的不同,分别制定副厅级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公选方案,采取统分结合、整体推进的办法,规范优化选拔程序,科学设定测评环节,着力提高公选质量。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工作,分为发布公告、网上报名、资格初审、综合测试、经历业绩评价、能力测试、面试、体检与确定考察对象、组织考察、酝酿协商与决定任用、任前公示11个实施步骤,主要安排了综合测试、经历业绩评价、能力测试、面试4个测试环节。公开招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工作,根据国企职位和行业特点设置了发布公告、网上报名、资格初审、履历分析和业绩评价、面试、能力测试、体检与确定考察对象、组织考察、酝酿协商与研究决定、任前公示10个实施步骤,采取先开展履历分析和业绩评价,再组织面试,最后进行能力测试的方式进行,这样的设计与常规的笔试、面试顺序刚好倒装,并且新增经历业绩评价,将其放在选拔测评的首要环节,确保干得好的出得来,突出了“让干得好的有资格考”和“人岗相适”的考试导向。
四是科学设定入门比例。对副厅级领导干部,综合测试结束后,每个公选职位成绩排在前10名的考生进入经历业绩评价阶段;经历业绩评价结束后,每个公选职位排在前7名的考生进入能力测试阶段;能力测试结束后,每个公选职位成绩排在前5名的考生进入面试;面试结束后,按照综合笔试、经历业绩评价、能力测试、面试成绩1∶4∶2∶3的比例计算综合成绩,每个公选职位成绩排在前3名的考生参加体检。对公开招聘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能力测试结束后,按照履历分析和业绩评价、面试、能力测试成绩4∶3∶3的比例计算综合成绩,每个招聘职位综合成绩排在前3名的考生参加体检。
亮点之二:在测评方式上大胆创新,首次采用“六位一体”的全新模式,真正实现了“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
按照省委的决策要求,省公选领导组把这次公选作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实践,围绕破解全国公选普遍存在的方法简单、考取人乃至部分公选干部高分低能等问题,研究确定了“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作风实的出得来”的总体思路,并积极改进完善选拔的程序和办法,改变以往“笔试+面试”的简单做法,综合运用了目前党政干部考试测评的多种测评工具和方法,探索尝试了“综合测试+经历业绩评价+岗位素质测试+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测试+半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六位一体的全新测评模式,成为这次公选最鲜明的特点。
新的测评模式中,各项测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各有侧重,如,综合测试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两类,重点测试应试者的通用领导能力和担任相应领导职务应知应会的知识面;经历业绩评价强调“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将干部的任职经历、工作经历、教育培训和工作业绩等情况量化评分,作为评价干部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的关键指标;能力测试包括岗位素质测试和人机对话测评两项,前者分职位进行,后者采用中组部使用的“党政领导干部领导能力人机对话测评工具”开展领导能力测评,突出检测人岗相宜、人岗相适及其心理素质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面试首次引入半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两项测评办法,重点考察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和气质形象等,保证把最符合职位要求的人选选出来。
新的测评模式,实现了对应试人员综合素质,特别是实际工作能力的多维度准确评价,真正做到了把“干得好的”选进来,把“只会考的”淘汰出局,保证了“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目标的实现。一位来自北京的考生谈自己的答题感受时说,笔试考题设置针对性强,既重理论知识,更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作为一名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干部,他觉得这次考试紧扣实际工作、热点与敏感问题,尤其是案例分析部分,侧重实际操作,能够真实地考出干部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对专业科目测试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考生对“试题在考察应试者能力方面的满意率”达到了85.7%,面试考官、群众评委、考生对“半结构化和无领导小组讨论试题的针对性的满意率”都达到了80%以上。
亮点之三:在提升人岗匹配度上大胆创新,首次把经历业绩评价作为公开选拔的重要环节并赋予较大权重,实现了“人岗相适、考用一致”。
注重公选干部的能力评价和实绩考核,是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推进公开选拔干部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过去公选,曾一度存在着过多地注重考试成绩、年龄、学历,而忽视干部的经历、贡献、业绩的现象,选拔出来的干部往往“只会考、不会干”,严重挫伤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针对这一实际,在这次公选中,我省总结以往的做法,首次设置经历与业绩评价,而且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环节,使干部的经历、贡献、业绩成为选拔“硬指标”,按照“环节前置、权重加大、评价从实”的原则,通过对参选人员的经历、贡献、业绩、潜能的科学评估,让工作业绩突出、适岗能力更强、培养潜力更大的同志有资格参加后续的笔试面试环节,这一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环节前置”,即将公开招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历业绩评价置于测试环节的第一步,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的经历业绩评价置于测试环节的第二步,并按公选职位与参选人员1∶7的比例淘汰部分人选,避免选上只会考、不会干的“考试专业户”,给那些综合素质高、工作实绩突出但不擅长考试的干部创造了机会和平台。“权重加大”,即将经历业绩评价的分值确定为公选4个测试环节分值之一,其成绩比重占整个测试成绩满分100分的40%,成为分值权重最大的测试环节,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评价从实”,即通过对应试人员的受教育程度、任职经历,熟悉领域、考核奖惩、学习培训、工作业绩等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深入考察干部“学过什么,管过什么,干过什么,干成什么”,来评估其与报考职位的匹配程度,从而为一心谋事、注重实干、能干事并干成事的干部考得好、考得上创造机会。
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出台标准,细化指标。在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指导下,统一制定了《经历与业绩评价标准》,分设了“任职经历”、“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工作业绩”和“奖惩情况”5大项16个指标。与之相对应,还具体设计了考生《综合鉴定登记表》、《经历评价表》、《业绩评价表》、《经历评价说明》、《业绩评价说明》、《打分平衡表》等表格,使评价更直观、更有操作性。二是采集信息,收集材料。集中抽调部机关和有关单位熟悉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的30位同志,对考生的信息采集表逐一进行审核,并全部整理印制成册,为开展经历业绩评价提供全面、准确、客观的评价依据。三是综合评价,量化打分。由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抽调21名领导、专家,组成3个评委组,每组设7名评委,均由有选拔职位相对应经历的厅局级领导干部、熟悉组织人事工作的领导干部组成。组织领导、专家通过封闭培训,学习公选公告、领导讲话、选拔职位要求等背景资料,熟悉报考人员的经历及业绩信息,掌握评分办法,明确评价要求,统一评价尺度。各组专家对照评价要求,按照评价维度,分别在每名报考人员的经历评价表和业绩评价表上独立打分,整个过程全部在省外进行,保证了经历业绩评价的科学性和公信度。
与此同时,立足于“干什么考什么”,进行针对性试题命制和测试。在综合测试试题命制上,突出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和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重点测试应试人员是否能够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专业测试和岗位能力测试上,围绕履行竞争职位所应承担的工作职责和具备的能力素养,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联系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应试者对所报考职位的认识水平,对所承担使命的把握能力,对所担任岗位必备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关键问题的履职能力。如,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职位,岗位素质的两道测试试题均为案例题,第一个试题重点测试应试者作为该职位副厅长的拟任人选,如何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就业难、招工难问题;第二个试题重点测试如何准确判定工伤事故,从而提出做好社会保障的思路。这样的测试试题,与工作实际联系紧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作答,可以全面了解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考察考生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在人机对话测评环节,由计算机对作答进行精密计算,当场给出考试成绩。在半结构化面试时,规定考生既要回答预先设计好的结构化命题,又要回答考官的随机追问,做到了测评内容的结构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在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时,安排报考同一职位的应试人员在不指定讨论主持人的情况下,于规定时间就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得出小组一致意见,并推举一名代表向考官陈述。考官作为旁观者,通过仔细观察,对应试人员的论辩说服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乃至团队精神、行为风格等综合素质进行评分。每个考场还邀请一名省领导担任首席考官。科学的命题加上合理的测试,实现了对应试人员综合素质特别是实际工作能力的多维度准确测验,充分体现了“让干得好的考得好,干的不好复习也没用”的良好导向。
将经历业绩评价环节引入公开选拔,为组织上根据岗位需求选拔最匹配的人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考察环节,各考察组对每个职位的前3名同志进行了深入考察了解,结果考察人选的经历、业绩、能力表现,与其在经历业绩评价环节的成绩排序基本相符。这也从一个另侧面印证了经历业绩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考生对“岗位素质测试试题在落实‘干什么、考什么’要求的满意率”达到了75.3%。
亮点之四:在扩大民主上大胆创新,首次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干部担任群众评委,有效地提升了公选工作的公信度。
公开、公平、公正是公开选拔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坚持能公开的环节及时向社会公开的同时,山西积极扩大基层干部群众对公选工作的参与度。一是设立群众评委,提高干部群众参与度。半结构化面试时,邀请20名“两代表一委员”和部分省直部门、市县一般干部担任群众评委,每个考场5名,现场听取面试情况,并根据面试人员的表现当场评分,测评结果按照20%的比例计入面试总成绩。此外,还邀请群众评委现场观摩无领导小组讨论场景和测评情况,扩大了基层干部群众对公选工作的知情权,对公选工作的公平公正进行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二是优化考官结构,提高公选面试满意度。为增强面试评分的科学性,省公选领导组积极协调各方,合理优化考官结构,4个面试组各设立7名考官,主考官由省直单位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正厅长级领导干部担任,其他6名考官实行“外地考官+本省考官”、“专家考官+领导考官”的模式,省内、省外各占一半,省外考官商请陕西省委组织部按照职位对应原则,聘请10位厅级领导干部担任,另2位为清华大学教授。这样的评委构成保证了阅卷评分结果的客观公正,做到了使考生放心、让社会满意。三是保密环节委托权威机构,提高公选工作的公认度。省公选领导组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委托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指导开展4个测试阶段的工作。涉及保密的综合测试、能力测试、面试试题均由中组部考试测评中心负责命制、印刷,笔试阅卷任务及经历业绩评价工作均在省外完成。面试、人机对话的具体实施,均由中组部同志直接指导。公开招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整个测试工作则采取“交钥匙工程”方式,命题、评价和测试全部委托招聘工作经验丰富的权威机构进行。这样的组织设计和安排,既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又符合考生和社会的期待和愿望。四是坚持注重民意,提高考察工作准确度。实行差额考察制度,制订严密的考察工作方案,抽调有丰富干部工作经验的现任厅级领导干部带队,分9个考察组对每个考察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考察工作突出体现了三个特点:按照“三选一”的办法,进行综合比较,择优而用;进行公认度测验和民主测评,广泛征求和听取干部群众意见;层层研究把关,慎重研究决定,拟任建议人选由省公选领导组研究提出,提交省委组织部部务会研究后,最终报省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确保任用人选的上下公认。
亮点之五:在组织实施上大胆创新,为公选工作圆满完成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好的制度措施必须要有好的执行力作保障。这次公选测试环节多,创新力度大,我省尚无这方面的成熟的操作经验,时间上又正值岁末年初,元旦、春节、元宵节等节日穿插其中,组织实施的难度非常大。为确保公选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整合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委专门成立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汤涛同志为组长,纪检、组织、宣传、国资、保密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公选工作领导组,并下设办公室,负责公选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同时,专门从有关部门抽调30多名政治强、业务熟、守纪律、肯吃苦、能战斗的工作人员,组成综合指导、资格审查、宣传报道、组织考务和试题命制共5个工作小组,负责公选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严密规范的操作实施,为公选工作的圆满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统分结合,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针对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和公开招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不同特点,省公选领导组制定了“八统五分”的实施方案,即:统一发布公告、统一规范程序、统一时间安排、统一报名审查、统一组织考察、统一公布结果,统一宣传口径、统一组织领导,分别制订方案、分别确定资格条件、分别命制考试题目、分别组织阅卷、分别决定任用,确保了整个公选工作统分结合、有序推进。三是合理安排,测评环节紧密衔接。省公选领导组精心设计工作流程,科学安排测试时间,提前发布考务公告,能公开的环节或测试全部及时公开,将精细化设计、集中式考评、人性化服务的理念贯穿公选始终,有效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综合测试之后,只用短短10天时间就完成了经历业绩评价、能力测试、面试3项重要测评工作,使各项测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考生的应试压力,降低了公选测试成本。
这次公选,充分体现了考试与考核相结合、考与干相结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旗帜鲜明地树立了“干得好才能考得上,干得不好复习也没用”的考试导向。广大考生普遍反映,考题量大、面广、时间紧,考的是能力和平时的积累,临时复习根本没有用。一些外省考生评价说,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的试题非常有水平,注重实际能力。许多考生认为,笔试考题设置针对性强,既重理论知识,更重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查,紧扣实际工作热点与敏感问题,尤其是案例分析部分,侧重实际操作,能够真实地考出干部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旗帜鲜明地树立了勇于创新、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这次公开选拔坚持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充分体现了山西省委选人、用人上开放视野、求贤若渴的务实态度和探索创新的改革气魄。
——旗帜鲜明地树立了崇尚实干、务实干事的用人导向。进入考察环节的57位人选,都是所在单位干部群众公认的业务骨干,注重学习、善于思考钻研、综合素质较高、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勤奋敬业、品行端正是他们共同的优点。最后确定的18名人选,更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不少应试人员表示,要把这次公选的体会和收获带到工作中去,更多地关注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务实干事,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旗帜鲜明地树立了公开公平、风清气正的用人导向。严格的组织领导,规范的操作实施,严明的纪律约束,充分的公开公告,使得整个公选工作健康有序、风清气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