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芳 姚春雨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天津 300074)
近二十年大生产运动研究综述
高 芳 姚春雨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天津 300074)
延安大生产运动,是我党领导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为克服经济困难,坚持持久抗战,夺取革命胜利的伟大创举。它不仅在当时起了很大的历史作用,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本文就近二十年大生产运动的研究情况进行一下梳理做一个简要的综述,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学者们大多数认为:这是由当时的历史环境造成的,即: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的疯狂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包围封锁,更加上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的抗日根据地进入严重的困难时期。为了克服财政困难和物质困难,毛泽东和党中央提出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并首先在陕甘宁边区继而在各解放区掀起了群众性的大生产运动。在这个观点中明显承认外部因素占很大的比重,然而陈舜卿认为:生产是解放区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抗日的需要、并且是由于解放区所处的环境决定的,这三点是解放区为什么要在抗日的烽火中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的内部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内部原因,日本的进攻和国民党的包围封锁而造成的解放区经济和财政的严重困难。这些外部原因才能起作用,它促使我们党下决心自己动手开展军民大生产运动,解决抗战中的经济和财政困难,借以保障抗日战争的物质供给。徐春章、唐正芒也认为,早在抗日相持阶段到来前,毛泽东就对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困难有了思想准备,并提出了三种办法,笔者认为这是对陈舜卿观点的一种有力的支持。
大生产运动的具体时间,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有的认为是1940年到1943年,也有的认为是从1942年开始的,还有的认为是在整风运动时开始的。而陈舜卿则认为首先应该把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看作是一个整体,它包括我们党的各个解放区,包括既处于后方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如陕甘宁边区,又包括前方敌后比较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还包括敌后的游击区。这就是说各个解放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时间有先有后,所取得的成绩有大有小,但它们都是大生产运动整体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确定具体时间时,首先应该考虑大生产运动是从哪里开始的,最后怎么结束的,其次是把大生产运动看做是事物运动的一个过程,所以他认为,大生产运动的时间应该是1939年2月到1945年8月比较确切。而延安大学的牛文通则通过多种途径的考证认为应该是1943年1月到1950年2月。笔者认为牛文通的观点比较可信。
大生产运动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由军民一起动手,以农业为主的群众性生产运动。这个运动,一是军队、机关和人民群众进行生产,逐步做到粮食、农副产品和工业品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自给;一是发展人民经济,改善人民的生活和保障战争供给。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都亲自参加了大生产运动。陈骊珠认为延安精神和大生产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延安精神是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动力,并为大生产运动指明了发展方向。
总之,大生产运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为战胜困难,实现革命宗旨。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才,充分发挥上级和下级解放区出现军民同心生产自救抗战的和谐局面,走出了依靠群众,武装结合,以劳养武的成功之路。
大生产运动在传统历史上一直是受肯定的。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党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其足可以成为是党的一个伟大创举。1945年11月16日得《解放日报》社论有过这样的评价: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解放区认真的实行减租减息和发展生产的民主政策,因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增强了各阶层的团结,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使解放区能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胜利地坚持了敌后抗战。冯斐认为大生产运动的积极意义表现在: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复苏,促进了边区农村人口的恢复性增长和商业集市的重新繁荣;促进了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良性发展;促使农民思想发生新变化,塑造着农民积极进步的政治新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角度的不同,不同的声音也随之出现了。认为大生产运动出现了“双面效应”,其主要的表现为:大生产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们对人定胜天这个概念的曲解,不自觉忽略了陕甘宁地区尤其是陕北的千沟万壑、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实际,大生产运动在客观上使人们忽视了对劳动工具的更新,大生产运动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环境、植被的保护。上述观点是在微观的角度讲,而袁永强则除了以上观点外还有自己独到的宏观观点,他认为大生产运动为我党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经济方面的领导干部,如陈云、刘少奇、李富春等。
在近二十年的论文中很多关于人物与大生产运动的研究,其中涉及到的领导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震、肖劲光等人物。从人物辐射到人物的思想再到领导的地区,进而产生了南泥湾、新疆以及湖南的大生产运动等。其中还涉及二十二位劳动模范的研究,直至底层的二流子改造的相关研究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
大生产运动研究比较具体的方面还有:机关学校的生产运动(有详细的数据统计),军队的生产运动为我们所熟知的是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由军队辐射到新四军的相关研究;再次就是工农群众的生产,不仅局限在农业还包括工业、手工业、运输业、畜牧业和商业等。
综上所述,大生产运动的研究由单一向多角度扩展出现了不少成果,但是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笔者认为:虽然大生产研究很多,但是只是泛泛的研究,研究的角度仍然不够多,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系统。我们应该把关注的角度转换一下,比如像二流子的研究取向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没有必要为研究而研究,我们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给底层的人民,更多的关注民生问题。大生产运动作为一段历史已将过去,我们不应该成为为其歌功颂德的鼓手,而应从那个年代的人身上汲取养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
[1]唐正芒《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给22位模范的题词》,北京,百年潮
[2]陈舜卿《关于大生产运动的几个问题》读史札记 2004.5
[3]牛文通《关于大生产运动的两个问题》延安大学学报 1992.5
[4]陈丽珠《延安精神与大生产运动》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5
[5]冯斐《试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双面效应》延安大学报 2008.6
[6]安运银《浅论抗日战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意义》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2
[7]袁永强《重温大生产运动》政策论坛2008.4
[8]冯正钦《试论毛泽东领导大生产运动的经济思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4
[9]冯桂芝《朱德和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传承2003.4
[10]刘向晖《情洒天---记王震在新疆》湘潮2002.6
[11]吴殿卿《萧劲光与延安大生产运动》党史博览2009.6
[12]黄爱军《新四军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考察》福建党史月刊
[13]申沛昌、任学岭《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
高芳,(1986——),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生;姚春雨,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