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1-08-15 00:47程文燕苏文帆
老区建设 2011年14期
关键词:传统思想建设

●程文燕 苏文帆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发展至今没有中断的文明,历史的延续性使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廉政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充分尊重与借鉴我们祖先创造的廉政文化成果。只有这样,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才能够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体现中国的特色,也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社会基础,为人民所理解和接受。

一、廉政文化的历史传统

江西铅山县博物馆收藏有一块“白菜碑”。 青石碑版,长150厘米,宽74厘米,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江苏句容人笪继良所立。笪继良任铅山县知县时,自绘白菜一株,并题“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刻成石碑,树立县衙内,用以策励自己。笪继良在任期间清正廉洁,离任后当地士民建“笪公祠”,将碑移入祠内以为纪念。

无独有偶,江苏地方志记载,,江苏句容有一位清官名叫徐九思,江西贵溪人,嘉靖四年(1525)于原籍考中举人后调任句容知县。徐知县在任职期间,于县衙前竖立一堵石屏(碑),石上画了一株大白莱,在菜的两侧题写了一幅楹联:“为民父母,不可不知其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并请石匠将白莱和楹联细心镌刻。他为官清廉,自奉节俭,办事公正,不徇私情,处事恭谨,反对谀奉。他逝世后,百姓捐资在茅山建造了一座“遗爱祠”,予以供奉。新编《句容县志》和《句容古今要览》中均有徐九思传略。从史料的记录可以明显看出,徐九思勤政廉洁对笪继良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个中的文化传承是极其明显的。古人云“廉吏足以为民之仪表”,历史上那些清官、廉吏所秉承的清正廉明的人格魅力和表率作用,不仅在于他们的廉洁,更在于他们怀有一颗敬德爱民之心,在于他们以民为本、公正无私、刚正不阿的处事风格。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民的爱戴与历史的褒扬。尽管在中国长期封建、半封建社会中,由于阶级社会的固有本质和封建意识形态消极因素的流毒,其社会政治局面往往是衰世长而盛世短,官场中则往往是清者少而浊者多,廉者寡而贪者众,但真儒、清官、廉吏依然不绝如缕,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一股清流——儒家廉政文化传统。徐九思、笪继良这样的清官,至今都被地方民众称许,也为我们今天在创建廉政文化提供了更多的借鉴。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中,儒学思想一直占据了封建政治与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创始人孔子以及孟子等历代大儒,都是廉政理论的倡导者,也是廉政文化的实践者。孔子所谓“政者正也”一语,就是千古不易之言。他的“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转引)、“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阳货》)等等主张,就包含了丰富的廉政思想。孟子基于其“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君民同忧乐”的廉政思想。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这就是宋儒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源头。《管子·牧民》篇说:“国有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以礼、义、廉、耻为维系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道德,成为历代儒家的重要政治伦理思想。而在四德之中,“廉”实际上处在核心地位。不逾节,不自进,自然包含了公正无私之义;廉者必知耻,知耻则知廉。可以说,儒家以“礼义廉耻”为准则的政治文化,是以廉德为核心的廉政文化。

封建社会传统中国政治文化思想的核心,是着眼于皇权专制的获取与维护,是考虑到得天下还是失天下、政治是“理”还是“乱”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所承袭。这种思想在化解中国封建社会官民之间的紧张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当今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制度不健全,腐败现象大量滋生与蔓延,严重损害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造成了官民之间的矛盾对立,更需要通过强化官员的廉政建设来缓解官民之间的关系紧张状态,而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吏治”思想对我们的启迪。

二、廉政文化在我国当代社会的继承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政治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建设理论,赋予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这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廉政文化成果,深刻总结共产党长期以来反腐倡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是共产党执政实践的进步和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根据历史记载,明、清两代达到了历朝贪污状况的顶峰。富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两代惩办贪官的严厉程度,也达到了历朝的顶峰,但几乎年年有贪污案件发生,甚至边惩边犯。明太祖重典治贪,株连九族,设皮庙场,却发“为何朝杀暮又犯”的哀叹;今天,虽然反腐败力度不断加大,一个战役接着一个战役开展严打和专项斗争,但效果并不理想,腐败分子“前腐后继”,飞蛾扑火般。历史和现实血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既要加大惩处力度,加强制度建设,更要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品行好,人不忍为恶;制度好,人不能为恶;法治严,人不敢为恶。只有从权力制约和制约制度化着眼,建设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整个社会才能会有廉政清风。只有把廉政文化建设溶入我们的社会主流文化之中,成为我们民族文化、民族思想的核心,廉政的清风才能长存常新。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大量出现的腐败现象,我们侧重的是遏制,为此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治理整顿和查处打击。然而面对不断出现的腐败现象,我们逐渐认识到,光侧重查处打击还不够,还要加强制度建设,于是提出了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思路,反腐败进入了更加重视制度建设的阶段。无论是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还是各级党政机关决策部门,无论是从事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工作者,还是各类专家学者,都认为制度是反腐败的根本。在这一阶段,我们建立了大量的反腐败的法规制度。这些法规制度,对治理腐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光有制度还不够,还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没有文化的支撑,有些制度不一定制定得出来,即使制定出来了也不一定能够执行得下去。旧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与新的制度发生冲突,人们往往想的不是如何去认同制度、服从制度,而是“变通”制度。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制定了很多制度,但执行起来往往走样变形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定的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可以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逐渐内化为政治共同体成员所奉行的价值和行为规则。一定的政治体制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同时,一定的政治体制的存在和运行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仅仅从制度、法律、规定、强制等等范畴来谈政治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政治的运行和发展。中共中央纪委、中央宣传部、监察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战略举措,对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增强全社会反腐倡廉意识,形成廉荣贪耻的思想道德基础和文化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三、传统廉政文化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一向是最大的“公”,维护这一最大公益的行为便是最大的“义”。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要求“为政者当以民为本、以天下为公、以德为政”,在公利与私欲上克己奉公,在廉与贪上克己复礼,抑制私欲膨胀,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精髓,对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当代廉政文化建设需要重视培养全社会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传统廉政文化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发挥道德制约和道德自律的作用。我们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建设。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法律以强制性手段规范社会行为,道德则以感召力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在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转型期,特别需要弘扬传统廉政文化提倡道德自律来有效地防止腐败,从根本上解决腐败文化的内因,使当代廉政文化在反腐败的事后惩治转向事前防范中发挥自律作用。

在道德理想追求中建立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廉政文化有助于提升公职人员的深厚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之养成一种天下为公的浩然正气和崇高的使命感,以伦理道德所蕴藏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冲击,摆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人民利益,主动拒贪污腐败于内心,积极追求自我的人格完善。

一个民族的文化既是承传的,又是更新和发展的。我们对良莠并存的传统廉政文化也要进行现代转换,使之与时俱进。从性质上讲,传统廉政文化是封建主义性质的廉政文化,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和维护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作为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只能被动地接受地主阶级的统治及其所宣称的廉政文化。而我国当代的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廉政文化,是为了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我国当前的廉政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廉政文化,是惠及全体人民并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廉政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廉政文化提出新的要求,当代廉政文化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

因此,中国传统廉政文化虽然为当地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积累和文化支持,但是几千年封建专制社会遗留下来的重礼轻法、官本位、人欲横流等文化糟粕,是我们今天建设廉政文化沉重的历史包袱和最大的羁绊,也是腐败现象在今天屡禁不止、难以根除的深沉历史背景。转型期新型的社会关系不断获得其合法地位。但是,上述传统文化观念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地存在着并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左右着现实社会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地阻碍着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腐败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传统身份意识和封建“礼法”的观念。这些都表明“法治虚无”、“官本位”的观念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意识形态还顽固地存在着;一些官员和领导干部放松了自我要求,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这种“官本位”等级观念的俘虏,跑官、买官、卖馆、违法骗取职位、以权谋私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为廉政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中国历史上缺少一种民主的政治文化和公民文化,在“礼教”,“官本位”的影响下,有些官员缺少“甘当人民公仆”的意识,以至于常常是反仆为主,侵害人民的利益,甚至违法犯罪,成为人民的罪人。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普通群众似乎也是无可奈何地接受着中国“官本位”的历史传统,总是期盼上司、清官的恩赐。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使中国社会长期跳不出人治的思维框架,很难对价值理想和价值原则进行逻辑上的区分和判断,使人们往往把崇高的价值理想作为社会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价值原则。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种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本质上只是一种价值理想,是每个共产党员追求的目标。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种价值原则,同时又不建立相应的实践机制,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价值理想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造成口头上的共产主义理想、行动上的损人利己主义。不但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崇高的价值理想成为腐败分子侵吞社会公共利益的幌子,而且使那些基本的、甚至起码的价值原则也不能实现。

四、廉政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反腐倡廉的任务是全方位、战略性的,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也是全方位、战略性的。而加强思想建设与道德教育更是持久与艰巨的任务。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两个务必”的思想、“谨防糖衣炮弹”的思想、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及反腐倡廉、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思想、当代中国新领导集体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求真务实”思想为指导。同时,还应当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思想 (如民本、仁爱、德治、诚信、廉正、慎独思想)和外来文化的思想精华(人权、民主、法治、平等、权利监督思想),以充实当代廉政文化的思想库。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廉政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使全党、全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特别要使党的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官员树立以德治国、执政为民的从政宗旨和以廉行政、以贪为耻的道德人格。要把“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尤其要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观念,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强调指出,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根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党的根本宗旨,从思想和感情深处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先生,虚心向他们求教问策,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服务于人民。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把执政为民、为民用权作为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准则,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建设廉政文化的核心思想。

廉政文化是与腐败文化等各种形形色色的文化斗争、较量中脱颖而出,获取选择,汇入社会主流文化的。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廉政文化要突出实践。实践是廉政文化的基础,对廉政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根据实践的原则,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首先是执政党要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包括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任务、发展目标、力量动员、资源整合、具体措施等作出规划,确保廉政文化建设按照明确的要求贯彻落实,成为指导千千万万人民的生动实践。其次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执行廉政文化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相统一,把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承诺自觉地转化为实践,为群众树立标杆,为社会树立风向标。

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廉政文化传统。这些中华美德和民族精神生动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实践和创造,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并根据不断的变化了的形式赋予其新的内涵。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正对各个时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要求,并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廉政文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要在坚持和发扬优良传统廉政文化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努力挖掘具有浓郁民族特性的地方文化的精髓,并引导其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摒弃带有迷信、愚昧、落后的文化传统。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客观上要求具有相当长时间的积累,空间上的广泛拓展。任何短期行为,不仅无助于廉政文化建设取得成效,而且还将误导公众对廉政文化的正确判别,把廉政文化教育当成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部而产生种种不利的错误认识和行为。这就要求廉政文化建设走持续发展的路子。持续既是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准确判断,也是对今后廉政文化建设之势的期望和要求。持续既是一个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实践要领。作为工作目标,持续要求廉政文化建设在时间上注重厚积、蓄势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空间上注重向外辐射、延伸的效应,只有抓全面方显成效。作为实践要领,持续要求围绕廉政文化建设、紧盯廉政文化建设、致力廉政文化建设,把持续不间断的工作体现在追求目标的实践全过程。只有坚持持续,我们才能有良好的工作基础。

[1]《廉政文化建设新论》课题组编著.廉政文化建设新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2]张利生.廉政文化建设要论[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传统思想建设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