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之窗

2011-08-15 00:51:27
支部建设 2011年8期

博览之窗

盘点2011年两会热词

“十二五”规划作为国家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纲领性文件,让每一个中国人对未来都充满期待。

幸福感这是今年两会上最振奋人心也是最令人憧憬的词汇。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像一棵大树,宪法是树干,239部法律是树枝,构成了现行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稳定物价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最大的民生。

个税改革两会谈个税改革,“给力”更需“给方向”!

保障房保障房要满足低收入百姓的住房需求,不能沦为有权有势有钱者追逐的目标。

反腐倡廉反腐败不仅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更要有一触电即身败名裂的效果,使官员不愿腐败,也不敢腐败。防止贪官外逃,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制度,确保反腐篱笆越扎越紧。

收入分配要真正做到“限高、稳中、补低”,使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形”向“橄榄形”转变。

治理“三公消费”“三公消费”的控制,削减的是金钱,控制的是风气,构建的是政府公信力。

三年解决“入园难”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到“入园难”,这显示了政府关注民生细致入微,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

(清明)

今年立法四大“看点”与百姓密切相关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明确了2011年的立法工作重点,一批与百姓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提上议事日程。

制定精神卫生法:立法更重要的是要保护、促进和改善公众的精神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为促进人们“心理和谐”提供保障,也为社会和谐“护航”。

制定行政强制法:当前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一些地方乱设和滥用行政强制,侵害公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一些行政机关的强制手段失之于“软”,对有些违法行为难以有效制止。

修改预算法:让“政府账单”更规范清晰。2007年颁布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政府公开预算和决算报告信息,到2010年,有74家国务院部门公开了本部门的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这个数字还不到部门总数的一半。在已公布的预算中,老百姓高度关注的“公车消费、公费出国、公务接待费”等信息仍难觅踪影。“有些地方政府花钱太容易”,这也点中了当下政府财政预算的“软肋”。

修改职业病防治法:让职工权益保护更“给力”。“开胸验肺”、“苹果中毒”等事件再次暴露出国内职业病防治的“软肋”。每一次职业病危害事件的发生,都是一种警示:职业病诊断难、鉴定难、监管难、获赔难等问题亟须重视!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至2009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职业病72万余例。因此必须修改法律,让职工权益保护更有力。

(石康)

中央部门“三公消费”将公开

财政部新闻发言人戴柏华在接受采访时说,2011年,我国将继续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今年将重点从六方面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一是报全国人大批准的总预算,除涉密以外全部公开。二是进一步细化公开中央财政预算、决算。三是继续推进中央部门预算、决算公开。四是公开出国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行政经费支出情况。五是公开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方便社会各界了解转移支付管理制度、分配办法等内容。六是指导和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

(文杰)

法官不得私下接触案件关系人

为加强对法院内部人员的自我约束,抵御请托说情之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在审判工作中防止法院内部人员干扰办案的若干规定》。规定要求,法院工作人员不得私下接触本人审理案件的当事人及其亲属、代理人、辩护人等关系人,同时要求因不明情况或者其他原因接触并可能引起社会公众及当事人合理怀疑的,应当自行申请回避。同时,增加了对法院退休人员的约束,要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和已退休人员一律不得违反规定为案件当事人及其关系人转递涉案材料、打听案情和打招呼说情。

为了防止少数法院工作人员打着履行职责的旗号为请托说情者谋取利益,规定还要求相关人员因履行职责需要对正在办理的案件提出指导性意见时,必须以书面形式提出或由案件承办人记录在案,同时要求案件承办人将相关文字资料存入案件副卷备查,并在审判组织评议和讨论案件时作出说明。

(立新)

古代六清官“雅号”的来历

“二不尚书”。范景文,字梦章,明代万历年间进士。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因政绩突出,升任工部尚书,深得皇帝恩宠。当时有许多同僚与下属巴结逢迎,一些亲朋好友也登门求助,提出种种要求,他都一一婉言谢绝,并在庭前贴出“不受嘱,不受馈”的联语,人们望而却步,并送他一个雅号——“二不尚书”。

“五代清郎”。袁聿修,字叔德,为人深沉,见识广博。在南朝齐时为尚书郎整整十年,以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而闻名。当时有位叫邢邵的同僚,常称他为“清郎”。他从齐至隋五代为官,始终以清贫为本,故大家又叫他“五代清郎”。

“苍鹰”。郅都,汉景帝时任中郎将,公正廉明。他从不接受馈赠,请托的事也从不听从。他经常说:“我辞别父母出来做官,本来就该奉守职务,保持节操。”他任中尉时,执法不避权贵。列侯宗室见到他都不敢正眼相看,号为“苍鹰”。

“瘦羊博士”。甄宇,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拜博士。每次年终祭祀,皇帝都要下诏赐诸博士每人一只羊。羊有大小肥瘦,当时首席博士很为公平分配为难。甄宇耻于斤斤计较,便自选了其中最瘦的一只。从此博士们不再有争执了,甄宇“瘦羊博士”的美号也就在京师传开了。

“神君”。南朝陈孔奂任晋陵太守时,清白自守。上任时,他不把妻子儿女带到任所,只以一只小船来到郡城,他还把自己的俸禄分给一些孤寡老人,把他们供养起来。郡中人都称他为“神君”。

“独立君”。北周裴侠任河北郡太守时,节俭朴素,废除了专为太守治膳食的渔夫、猎夫30人和专供太守役使的壮丁30人的旧例,让这些人各得其所。他和其他州牧郡守一同拜见周太祖时,周太祖叫他独立一面,对其他牧守说:“裴侠清正高公,是天下最突出的。现在你们中有谁和他一样,就可以和他站在一起。”众人默然不语,不敢答应。从此,朝野都称裴侠为“独立君”。

(沁彬)

“贪”是健康的最大敌人

“贪”在词典里是个贬义词,指“对某种事物的欲望老不满足”,它与生活中贪婪、贪心、贪财、贪色、贪得无厌、贪赃枉法等不好的事情都密不可分。从健康角度看,“贪”也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多位权威专家指出,“贪”就意味着过度,贪吃、贪睡、贪杯、贪玩,甚至贪看、贪动等生活习惯,都对健康有着意想不到的危害。常言道“知足常乐”,要想留住健康,就要远离“贪”字。

贪财。从古至今,因贪财导致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例子举不胜举。它是种“心理病毒”,像吸毒一样一点点吞噬着人们原本善良的心灵,不仅带来妒忌、焦虑、恐惧、痛苦、偏执等不良情绪,而且胃口越来越大,最终使人走上不归路。研究表明,贪财的人更容易感到不幸和焦躁。

贪便宜。贪来的未必是“真便宜”,不少人因此而被骗、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危害健康。面对“便宜”的诱惑,一定要提醒自己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不要因小失大。

贪吃。贪吃会让人长期处于疲劳状态,反应迟钝,加速大脑衰老,还可能增加患癌症的几率。哪怕是短期暴饮暴食,带来的健康灾难都无法挽回,对全身的伤害会持续多年。

贪杯。贪杯不仅伤肝,还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脂增高,也是中风的重要诱因。平时哪怕是啤酒,也不可多喝,特别是冰镇过的,更容易诱发心血管意外。

贪睡。长时间赖床易损害呼吸系统,形成这一习惯时间久了,还会损害记忆力和听力。睡眠时间过长,大脑皮质抑制过久,会造成记忆力和理解力减退同时心脏活动和休息的规律也被打乱,使心功能受到影响。

贪玩。过度放纵和过度工作一样,让人身心疲惫,易导致焦虑、抑郁、脾气暴躁等情绪问题,甚至出现嗜睡、眩晕、失眠等症状。尤其通宵玩牌或打麻将时,精神长时间过度紧张,加上久坐不动,血液循环不畅,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猝死。

贪看。电视、电脑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好伙伴”,可不间断、长时间地看,对身体极为不利。英国一家健康研究中心发现,平均每天看电视3小时以上,就可能患上“电视综合症”,出现血压升高、颈部劳损、下肢酸胀、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心烦意乱以及因静电污染面部导致皮肤斑疹等症状。

贪动。爱运动是好事,可若是运动过度,就得不偿失了。研究表明,过量、过强的体育锻炼大量消耗热量,让乳酸等代谢物质在血液中沉积,导致心律不齐,影响肝脏功能,使肌肉酸软,非但不能增强体质,反而会适得其反。

贪色。过度沉溺声色,很容易引起生理和心理的不适,白天变得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头晕心慌,严重时导致性功能障碍。

(文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