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城市礼赞(二)
————天鹅项下的珍珠哈尔滨

2011-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1年4期
关键词:哈尔滨冰雪

龚 强

黑龙江城市礼赞(二)
————天鹅项下的珍珠哈尔滨

龚 强

城市风情

日常食俗目前,哈尔滨市居民以汉族为主,其中多为上个世纪山东与河北“闯关东”的移民。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全国各地都有来哈尔滨落户的。旧时的哈尔滨,外国侨民比例较高,其中俄罗斯侨民占多数。中原、外侨的生活方式以及习俗对哈尔滨人的文化、饮食、习俗有一定影响。旧时哈尔滨人多以大饼子(玉米面贴饼子)为主食,喜爱食玉米大馇子、小米饭和炖菜;山东人喜吃面食和鱼;河北人喜食米饭,爱喝高粱米粥。哈尔滨人受少数民族和俄国饮食习俗影响,喜欢吃黏糕和黏豆包、外地人称之为大锅盖的“列巴”(一种大面包)、红肠(里道斯)等,喜欢喝“苏伯汤”。列巴和里道斯已经成为哈尔滨的风味食品,风靡全国各地。

金朝女真族的发源地在哈尔滨的阿城,满族是女真族的后代,因此,这里的饮食习惯多受满族食俗的影响。近现代满族食俗大致可以概括为:

猪肉粉条汆酸菜,蒜泥白肉加血肠。

龙虎斗驴打滚儿,粘豆包儿蘸白糖。

稷子米饭芥末墩,小鸡蘑菇鲫鱼汤。

秫米水饭小肉饭,吃萨其马喝豆浆。

猪牛羊肉山禽肉,熬烤烧炖溜扒香。

黄面粘饼山野菜,狍鹿兔肉都爱尝。

一年四季饽饽多,粗粮细做是酸汤。

苞米楂子二米饭,黄色主食全年粮。

青菜蘸酱涮火锅,几天不吃心里想。

野游由于在历史上受北方游牧民族传统以及俄罗斯某些习俗的影响,早在19世纪90年代,哈尔滨就有了野游的风俗。解放以后,野游、郊游、松花江畔游、太阳岛游之风日益盛行。许多单位和集体春夏秋季都要组织职工到郊外野游,更有许多以家庭为单位的野游。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哈尔滨人的野游习俗更盛,正在发展为更大规模的旅游活动,成为哈尔滨人生活中文化娱乐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野餐哈尔滨人野餐的历史渊源很长,主要是受北方少数民族饮食习惯以及后期欧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从19世纪末期,哈尔滨人逐渐形成野餐风俗。在哈尔滨,凡进行野游活动,都离不开野餐。每逢节假日,只要天气情况允许,或亲朋好友,或一家一户,或单位集体,带上酒类、副食以及其他各种方便食品,到大自然去野游野餐,尽情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惬意。

喝啤酒哈尔滨在1900年就已经生产啤酒,哈尔滨啤酒厂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哈尔滨人均啤酒消费量居全国首位。一年一度的啤酒节深受欢迎。哈尔滨人酷爱啤酒,很多人把啤酒视为普通饮料,也有人以饮酒来显示哈尔滨人的豪气和待人的热情。三五个人喝上十瓶、二十瓶啤酒甚至更多司空见惯。如今,喝啤酒已经成为哈尔滨的典型民俗风情。

布拉吉伴随着中东铁路的开通,俄侨及欧式服装出现在哈尔滨的街头。尤其是女士服装以色彩绚丽,款式繁多,曲线突出引人注目。夏日,城市里各式各样的布拉吉(俄语“连衣裙”)如彩蝶飞舞。在各类社交场合,俄侨妇女身着不同类别的服饰,如晚礼服、婚礼服等,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如今,哈尔滨人对服装依然有较高的审美追求。哈尔滨的服装流行趋势,一直是国内服装界时尚流行的晴雨表和流行装最敏感的城市之一。

扭大秧歌大秧歌源于200多年前的中国北方农村,是传统民间民俗舞蹈。清《柳边记略》(卷四)中,对黑龙江宁古塔秧歌已有详细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儿,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旁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舞毕更舞,达旦乃已。”哈尔滨很早就有“闹元宵,扭秧歌”的风俗。在众多的舞种里,大秧歌的群众性最为广泛。每年冬季,哈尔滨的广场、街道上活跃着许多穿红挂绿的秧歌队,他们锣鼓咚咚颂盛世,彩绸飘飘舞升平。近年来,无论春夏秋冬,清晨傍晚,哈尔滨的大小广场和社区,都有许多人扭大秧歌,是广泛的群众性自娱自乐健身活动。秧歌比赛、表演以及老年舞蹈百花赛,活跃了冬季市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参与者的健康水平,为冰封的北国增加了色彩、带来了春意。这一习俗已成为哈尔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冬泳冬泳活动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扩展成为少数哈尔滨市冬泳爱好者的自发活动。全国冬泳爱好者不少,但哈尔滨的冬天不同于南方的冬天,因此,冬泳是冰城哈尔滨特色鲜明的体育活动,表现了哈尔滨人不畏严寒的强壮体魄和坚强意志。冬季,哈尔滨的室外温度下降到零下十几、二十几度。冬泳者在松花江上刨开冰面,修筑了冰上游泳池。穿着厚厚的冬装拿着冰糖葫芦看冬泳者的表演,是一种特殊的品味。

1985年至今,每年的哈尔滨冰雪节期间都要举办大型冬泳表演和比赛活动,吸引了很多我国南方地区和国外的冬泳爱好者前来一试身手,更有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观赏。1988年《看东方》节目主持人靳羽西女士来哈尔滨采访,专门拍摄了专题片,向世界各国介绍了哈尔滨的冬泳活动。2005年1月5日,38个国家、4个国际组织的200多人组成的大使团,亲临松花江职工冬泳浴场观看中俄两国冬泳运动员的精彩表演。

俄式大菜“俄式大菜”在哈尔滨有近百年的历史。1898年6月9日,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第一家俄国人经营的铁路食堂在田家烧锅院内开办。厨师巧妙地将马铃薯和牛肉经过加工,“搭配”成一道俄国名肴“土豆烧牛肉”,香飘哈尔滨。不过,当时主要是为俄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服务,极少数会讲俄语的华人官僚、买办、翻译才能享受到这种俄国口味。随着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兴起,更多的俄国、波兰、犹太商人涌入哈尔滨,西餐业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仅当年道里区中国大街(今中央大街)两侧,就有37家西餐饭店,如米娘久尔(今哈尔滨摄影社),主要经营莫斯科风味果子、咖啡等食品;扎朱熬威(今中央大街理发馆),主要经营西餐茶食,该店的小面包在哈埠很有名;塔头斯(今中央大街和红霞街拐角处),主要经营高加索风味的鸡块、少司、烤羊肉串和串烤鱼等;依日力,专营高加索风味的串烧羊肉、串烤鱼和烤肉等;亚道古鲁布(今哈铁江上俱乐部),名菜有炭烤奶猪,并有品种繁多的凉菜;马尔斯西(今华梅西餐厅),名菜有纸包小牛肉、纸包大虾、罐焖牛尾等。哈尔滨西餐厅最负盛名的当属马迭尔,除英法大菜及西式便餐外,主要经营传统的俄式大菜,如奶汁桂鱼、奶汁肉丝、奶油鸡脯、炭烤羊肉、炭烤里脊、苹果饼、红菜汤,做法讲究,经济实惠。有当年刊载在《国际协报》上的一则广告为证:“午饭一汤一菜一杯咖啡,哈洋3角,晚餐三菜,哈洋1.25元。宴会每人自3元起码,菜价每菜哈洋5角,酒肴三种,大洋3角”。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许多著名人物如周恩来、李大钊、宋庆龄、蒋介石、詹天佑都曾来哈并品尝过“俄式大菜”。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有一年夏天来哈,对“俄式大菜”颇有一番高论。朱自清来哈尔滨的头一天在一个天津馆吃面,觉得很便宜。哪知第二天吃俄国午餐,竟比天津馆还便宜,俄国菜分量多,便于点菜分食,且油重,很适合国人的口味。朱自清在哈尔滨街上每每看见俄国女人肥臀肥腰的多,便说:“这怕是菜里油太重造成的吧!”

如今,哈尔滨人品尝“俄式大菜”,大概不单单是口福,而更多的是品味俄罗斯大菜里面的历史文化。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对哈尔滨人有很深刻的影响,至今,哈尔滨秋林公司生产的大列巴(大面包)、秋林里道斯(红肠),哈尔滨肉联厂生产的肉联红肠等食品仍然受到青睐,经常供不应求。

看冰灯雪雕冰灯在清朝就有记载。哈尔滨大规模的冰灯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是在民间传统简陋艺术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它以园林艺术为依托,以建筑和雕塑艺术为表现手法,用电灯光为光源,制作成各种冰的景物。上世纪下半页,冰灯逐步发展成哈尔滨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艺术。雪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冰雪艺术。哈尔滨雪雕比赛是国际性赛事,每年吸引许多国家的选手参加,竞争十分激烈。每年一届的冰雪节、冰灯博览会、雪雕比赛成为冰灯艺术的大观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冰上婚礼冰上婚礼是哈尔滨青年人喜爱的一种婚礼形式。冰上婚礼由哈尔滨青年宫主办,集体举行,成为哈尔滨每年一届的冰雪节的组成部分。现在有许多外地情侣也专程赶来哈尔滨参加冰上集体婚礼,让蓝天、白雪、丽冰鉴证永恒的爱情。冰上婚礼已经成为冰雪文化的内涵组成。

冰雪宴20世纪30年代,随着哈尔滨市这座现代化城市的兴起,出现了以冰雪命名的饮食,当时的福泰楼所经营的菜谱中就出现了“冰雪虾仁”、“冰凌鱼翅”以及“雪花银耳”等。这时,冰雪饮食浮出了民间小吃的小溪,汇入冰雪宴的大河中。1985年第一届冰雪节,哈尔滨江南春饭店举办了第一届冰雪菜点技术大赛,揭开冰雪饮食文化的序幕。以后,为适应冰雪旅游的需要推出了冰雪宴。1986年的“喜迎冰雪节红案技师大奖赛”中出现了数种以冰雪命名的菜肴,如雪山雄鹰、盘龙雪山、雪地梅花鱼等。1988年初,江南春饭店在冰雪节之前开展冰雪节技师大奖赛,精选后组成数套江南春冰雪宴,如雪山卧龙、雪莲花、冰雪金丝面。推出了“冰城八景”,“雪花冰点”等180多种冰雪饮食食谱。1993年底,哈尔滨大酒家烹饪了30多种带有冰雪内容的菜点。北来顺饭店也在冰雪节期间推出冰雪清真饮食“冰雪绵羊席”,其中有雪花羊肉、雪花绣球梅、雪中菊花、冰雪三丝面等。北国饭店名厨烹制的狗拉雪橇菜点真如同雪地上奔跑的狗橇。1996年底,圣山商务酒店推出冰雪交融、雪里卧鱼等包括5大类20余种菜点的冰雪宴。新颖别致、造型美观、玲珑剔透、制作精巧的冰雪餐点艺术,展现了冰城厨师的精湛技艺。冰雪饮食中的风味分几大类。

凉菜类:松仁小肚、松仁红肠、酸辣泡菜、山野菜、小黄瓜、豆腐素鸡、豆腐鸡腿、炸土豆片、糖醋萝卜丝、炝土豆丝、糖醋黑木耳、大马哈鱼籽等。

热菜类:猪肉炖粉条、羊肉氽酸菜、牛肉炖土豆、肉骨炖豆腐、蘑茹炖小鸡、得莫利炖鱼、胡萝卜炖排骨、牛肉炖萝卜丝等八大炖菜。这种炖菜既为热菜,又为汤菜食品。其中,东北的炖菜最为出名,像氽酸菜、猪肉炖粉条等。

水果类:主要有冻柿子、冻梨、冰糖葫芦等。

冷饮类:主要有冰点、冰糕、冰淇淋等。

又大又甜的冰糖葫芦是哈尔滨的一大特产,红红的山楂在熔香甜可口的冰糖葫芦,远远看去像一串红红的玛瑙。宾客在品尝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冰雪餐点中,领略了黑龙江冰雪文化的魅力,品味了哈尔滨特有的冰雪餐饮特色。

建筑风情哈尔滨的城市建筑特色鲜明,别具风韵,在中国各大城市中独树一帜,与众不同。在这里,中原文化、本地文化和西方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平台上激情碰撞,于是,映入眼帘的是林林总总的欧式建筑,庄重传统的中国古典建筑和个性鲜明的现代建筑。整个城市呈现出古今交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巴洛克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等各种风格的建筑与中国传统式的雕梁画栋、红墙碧瓦,以及现代建筑的简洁明快、个性张扬相映成趣,犹如走进建筑艺术博物馆。欧洲中世纪的浪漫飘逸与中国古典的端庄雅致及现代的热情奔放交相辉映。

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当你漫步在用方石铺成的这条百年老街上,一座座拜占庭式、哥特式、折衷主义、巴洛克式、新艺术运动和后现代等不同风格的建筑,会将你带到哈尔滨的近代史回忆中。

驱车进入哈尔滨市区,哈尔滨工程大学(原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文庙、友谊宫、国家工程力学研究所、第三中学等红墙碧顶、雕梁画栋、大屋顶琉璃瓦的中国传统式建筑,会向你展示昨天的故事,诉说哈尔滨的历史。

走在哈尔滨街头,会有许多教堂映入你的眼帘。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去欣赏,你会感到风格各异,耳目一新,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以圣·索菲亚教堂为例,这座砖石结构的大教堂富丽堂皇,典雅超俗,宏伟壮观,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它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1921年重建。1923年再次重建,于1932年建成。能容纳2 000人的大殿由巨大的穹顶所覆盖,在中央构成特殊的球形,形成大而丰富的室内空间,圆顶伸出屋面呈八面体的大柱墩,每面各开一高侧窗,形成“洋葱头”式穹顶和“帐篷顶”。教堂装饰十分精美,罗马风格的连续拱券,方圆形壁柱,火焰形尖券等既有雄浑壮阔的外貌,又有华丽多彩的细部。碧蓝的晴空下,白云映衬着古红色的砖墙,墨绿色的穹顶,呈现出庄严,肃穆的姿容。再如基督教的哈利路亚教堂(位于香坊区,是目前黑龙江最大的教堂);南岗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原来是德国侨民的路德会教堂,建于1916年);道里教堂(位于新阳路110号,原基督复临安息日会礼拜堂,建于1924年);道外教堂(位于道外北六道街,原浸信会教堂,建于1936年)。天主教的耶稣圣心主教座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11号,原波兰天主堂,2004年重建,塔尖高51.6米);圣母无染原罪堂(位于南岗区士课街211号,原来是东正教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1930~1935年重建);圣若瑟堂(位于道外区江畔路98号)。东正教的圣母守护教堂(圣母帡幪教堂,位于东大直街,1930年12月14日建成,拜占庭式样的中型教堂)。佛教的极乐寺(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1号,1924年建成);普照寺(极乐寺塔院东侧,1986年建成);华严寺(位于比乐街27号,1922年兴建,1937年6月6日建成)。伊斯兰教的清真东寺(位于道外南十二——十三道街,始建于1897年,1935年重建);太平清真寺(位于太平区,建成于1939年,1989年6月重建)。

其他宗教遗迹还有:鞑靼清真寺(位于道里区通江街78号,1922年重建);东正教圣伊维尔教堂(位于道里工厂胡同,1908年建);东正教圣母安息教堂(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1908年建);犹太总教堂(位于道里通江街,1907年建成,1931年重建);犹太新教堂(位于道里经纬街88号,1918年建)等。

如果登上亚洲最高的钢结构塔龙塔上俯瞰哈尔滨,你会看到哈尔滨工业大学主楼、华融饭店、东北烈士纪念馆等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深情相拥,近现代建筑艺术的交融结合尽收眼底;各个居民小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松花江宛如一条飘动的玉带从城区流过,江北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为代表的高大建筑群拔地而起,预示着明天的两岸繁荣。

哈尔滨是具有典型冰雪文化特征的大城市。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冰雪娱乐、避暑度假、城市观光以及经贸科技、文化交流的旅游胜地。

音乐名城哈尔滨地区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开元年间,女真族的“笛鼓与鹧鸪曲”与唐代乐舞已在这里交相辉映。历史沧桑,文化激荡造就了哈尔滨这座百年音乐名城。由于受俄罗斯的影响,哈尔滨是最早接触西方文明和音乐艺术的城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哈尔滨,这其中不乏世界著名的音乐家。1906年,欧洲古典乐团的经典作品已在哈尔滨上演。此后,哈尔滨先后建立了歌剧团、合唱团、爵士乐团和芭蕾舞团等。俄侨艺术家还在这里建立了近10座音乐学校,许多教师来自莫斯科、圣彼得堡、巴黎、米兰、莱比锡等世界著名音乐院校。这些音乐院校在哈尔滨开设的时间长达40多年,许多学习指挥、演唱、作曲的中国学生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西洋音乐人才。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大批艺术家来到哈尔滨,奠定了人民音乐事业的基础。以后,这里云集了众多的国内优秀音乐人才,出现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1961年举办了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一年一度的“哈夏”音乐会,吸引中外著名艺术家纷纷前来献艺。如果说哈尔滨的建筑像一个个凝固的音符,那么,哈尔滨的音乐则具有抒情诗人的浪漫,古典闺秀的优雅以及现代风格的奔放。标准的普通话地域环境,厚重的东西方音乐艺术底蕴,高大威猛的帅男与窈窕骨感的靓女,加之勤学苦练、不畏艰难的哈尔滨人性格,艺术人才层出不穷,艺术成就享誉中外。哈尔滨人的音乐感觉、艺术欣赏水平都很高,培养音乐艺术人才的能力也很强,这使得哈尔滨成为久负盛名的“北方音乐名城”,赢得了艺术家、音乐家摇篮的美誉。

金源文化哈尔滨阿城区是金源故地,古代大金帝国的肇兴之地。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这里定都,历经金太祖、太宗、熙宗和海陵王四帝,时达38年。作为大金帝国的开国都城——金上京城,曾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四大古都之一,也是当时东北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虽历经近900年的历史沧桑,这里至今仍留存很多金代历史文化的珍贵遗迹。

金上京会宁府故城,位于阿城区南2公里处。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金代上京会宁府故城,俗称白城,由南、北二城组成,形制比较特殊。两城皆长方形,北城竖修,南城横筑,平面呈“╚”形。北城南北长1 828米、东西宽1 553米;南城东西长2 148米、南北宽1 523米。城墙夯土板筑,残高3~5米,基宽7~10米,上宽1米左右。全城墙垣除少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外,大部保存完好。城墙外附筑马面89个,全城有城门9座。上京皇城在南城西部偏北处,南北长645米、东西宽500米,占地面积为32万余平方米。皇城残垣基宽6.4米;南墙正中有4座土阜,高4~7米,4座土阜之间为3条通道,当为午门及左右阙门址。午门址以北(皇城内)有5座土阜,高0.5~1.0米,是当年的宫殿址。距上京会宁府遗址东北3公里处的原庙(又称金源皇帝寨),曾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登基和听政之所,该城址周长1 200米,占地面积8万余平方米,城垣殿址保存完好。除此之外,阿城市还有金初时期的巨源古城、半拉城、东城子、驸马城等古城址。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历年出土有大量珍贵文物,诸如铜镜、铜印、陶瓷器、铁器、金银器以及建筑材料等。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位于金上京会宁府北城外西南350米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1123年(金天辅七年)死后初葬于此,称睿陵。陵墓封土高出周围地面约15米,顶部平坦,面积约为100×60米,整体呈龟状,头向东南,尾向西北。当时,陵墓顶上建有宁神殿,此殿既是太庙和后人祭祀场所,又是用作惩办高级将领和献俘仪式的地方。1128年8月,遭俘获的大宋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及其后妃大臣们曾被押解至此,遂行献俘仪式。1135年(金天会十三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墓迁葬至距睿陵东南54公里松峰山镇境内胡凯山的和陵。据史料记载,金太祖的16位皇子、金太宗及其14位皇子,死后均葬于此。陵区至今仍残存龟趺、文臣武士的石雕、石羊等。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占地面积5.1公顷,以现存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台遗址为中心,南北轴线长300米,左右宽135米,沿轴线排列着复建的玉带桥、神道、陵墓、宁神殿。

阿城松峰山道教圣地,位于阿城区东54公里处的松峰山镇境内。由主峰烟筒峰和形态各异的乳头峰、狮嘴峰、棋盘峰、石井峰等群峰组成。主峰海拔627米,平均坡度60°,奇峰险峻,泉水清澈,怪石嶙峋,松柏参天。曾为金代皇室避暑、狩猎的园林。古称“双乳峰”、“金源乳峰”,后人因其峰多、松茂,而名其为松峰山。此处又是东北最早的道教圣地,道教活动始于金代,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石井峰下尚存清嘉庆年间修建的海云观和藏经楼,海云观依山而建,背靠陡崖,左有八仙殿,右有神女宫,前有小南山,后有太虚洞。右边石阶通往拜斗台,相传是道士参星拜斗之处,有一巨石上面刻有围棋盘,为道士弈棋之处。太虚洞高2.5米、宽4米,穿山而过,俗称穿心洞,南北走向,最窄处亦可三人并行,出口处有石砌台阶百余级,山后有环山石路、道士墓地、井泉。夏日清晨,常有云雾环绕山腰,景色壮观,清宣统年间曾被列为宾州八大景之一。1985年维修了海云观庙宇,修筑了盘山公路、登山石阶及仿古山门,并对一些景观进行了命名刻字。1995年又修建了道士斋房、金代道教博物馆等设施。

亚沟金代摩崖石刻,位于阿城区东13公里处的亚沟乡石人山西麓崖壁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惟一一处金代女真人的石刻图像。石刻像为男女二人,似夫妻并坐。右侧女像似一贵妇模样,身着左衽长袖衣,面部丰腴,双手垂于胸前;左侧男像一副武士打扮,体态魁梧,头戴战盔,身着圆领紧身短衣,肩褂披风,足蹬筒靴,左手扶桌,右手持长剑,显得英武雄壮。由于风雨剥蚀,图像已经有些残缺模糊,从艺术风格和所处环境分析,此石刻图像应属距今800余年前的金代早期雕刻遗存,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金上京历史博物馆,1997年始建,是国内惟一的一处金代文物展藏场所。建筑面积5 400平方米。馆内共有9个展厅,最大的600平方米,最小的200平方米。整体建筑采用金代和现代相融合的形式,造型奇特,外观新颖。门前建有刀枪架,主楼仿建金代的中军大帐,帐顶宛如金代武士的头盔,熠熠闪光。帐前的金代星月旗帜迎风飘扬,气势十分壮观。馆藏文物近4 000件,大部分为金代文物,有兵器、官印、腰牌、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建筑构件、货币、金银饰品以及精致的手工艺品等。其中仅铜镜就达300余面,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为世所罕见。此外,还有堪称国宝的金朝皇帝辇辂上的铜坐龙、上京款银锭、束腰状货币“承安宝货”,以及宝严大师铭志、黄金带跨、战国青铜剑、鎏金佛像等诸多稀世珍品。

阿城市料甸乡南红村是满族人的聚居地,传统民俗风情浓郁,在此处可以观赏满族特色婚礼、大秧歌、摔跤和骑马射柳等活动,品尝满族风味食品。

猜你喜欢
哈尔滨冰雪
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
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静听花开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冰雪“十八盘”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