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学科馆员制度之内涵与保障措施

2011-08-15 00:50:16符旭涛
重庆与世界 2011年19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符旭涛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4)

当今时代,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读者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高校图书馆如何通过构建高质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开展深层次全方位的个性化信息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这其中,学科馆员制度是被国外高校数十年实践证明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模式。而随着信息环境和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高校经十余年的效仿和探索,新一代的学科馆员制度正在逐步取代有诸多缺陷的第一代学科馆员制度[1]。

一、学科馆员制度概况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又称(Liaison Librarian),起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级大学图书馆。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率先推出“跟踪服务”(Track Service),俄亥俄大学图书馆也相继推出“网络化馆员免费导读”服务(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service),随后,加拿大的部分研究级大学图书馆也推出了“学科馆员”服务,受到了用户的欢迎。这种以大学科为对象而建立的学科高级专门服务人员,通常由具有某一学科背景的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担任,主要负责在院系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服务[2]。

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我国率先开展“学科馆员”服务,正式把国外的学科馆员制度引入国内,其后一些重点大学图书馆和普通高校图书馆也相继开始施行。

学科馆员的产生,来自内因和外力双重作用的结果:一是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解决生存压力图书馆需要拓宽服务范围,深化服务层次,主动介入到科学交流和信息传播过程之中的内部压力。二是当图书馆在资源、服务、环境等方面有所改善之后用户进一步提出的深层次服务要求所带来的外部压力。它是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助于专业文献信息的深层开发和利用,促进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促进图书馆馆员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第一代学科馆员制度之缺陷分析

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和发展并不一帆风顺,经历了一个由效仿他人到自我探索,由传统的资源提供服务到现代的知识管理服务几个阶段。有的学者依据学科馆员制度赖以依存的信息环境、角色职责、组织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的不同将学科馆员制度分为两代,即基于传统图书馆的第一代学科馆员制度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第二代学科馆员制度。而第二代学科馆员制度目前仍只见雏形。

第一代学科馆员的主要职能是联络用户、文献查询、参考咨询、用户信息素质培训等。这种模式改进了图书馆与院系的关系,增进了图书馆与用户的交流,改善了图书馆闭门守摊的形象。这一模式在实施的早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施效果与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相比,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对信息的需求深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第一代学科馆员制度之缺陷主要表现在:

1)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馆员制度与有效的管理机制。早期的学科馆员大都分散在高校图书馆各业务部门的岗位上,职责要求和具体工作内容都较模糊,学科馆员的业绩无法体现或评价困难,考核指标无法量化,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造成馆员责任心不够强,学科馆员岗位缺乏竞争力,服务质量达不到要求。

2)整个图书馆界普遍存在图书馆员的能力和素质不够高,尤其是高素质、高学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员极度匮乏。除少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任职条件要求与国外高校相近外,其他多数高校的学科馆员在学历层次、专业知识上各有欠缺。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科馆员大多不具有其他学科专业背景,具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大多不具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同时具有学科和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学科馆员数量较少且服务对口院系较多,也造成服务的广度、深度和服务质量大打折扣。

3)第一代学科馆员的职责主要是文献查询、用户培训等,服务简单而单一,只能满足用户的通用化和显性需求,而为特定的学科团队和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这一学科馆员的重要价值体现几乎得不到落实。

这些缺陷一度导致学科馆员制度实施效果不理想,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仅仅是学科联络员的角色,用户——高校院系的教学科研人员对学科馆员服务并不接纳也不欢迎,以致当初有些已经实施学科馆员制度的普通高校图书馆又放弃了这一制度。据资料报道,截至2010年,国内1800多所高校图书馆的6万到7万馆员中,学科馆员占比尚不到一成[3]。

三、新一代学科馆员制度之内涵剖析

(一)新一代学科馆员信息服务的主体地位

随着信息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的变化,高校现代学术研究方式催生了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的根本变革,图书馆信息服务必须有效融入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过程,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传统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和工作方式受到严峻挑战。为了避免Dennis W.Dickinson所担心的学科馆员的恐龙命运,广大学者纷纷开始新一代学科馆员制度的探索。有人认为,新一代学科馆员必须在学术交流的背景之下,从用户的立场和需求出发,融入一线,嵌入过程,提供学科化、个性化、知识化、泛在化的服务,提升用户的能力,为科学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保障环境。要深入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成为教师、团队成员、科研伙伴、学习顾问等,要以学科信息需求指导资源建设,将用户服务与资源组织相统一,特别强调对网络资源、电子资源的选择、评价、组织与管理。要履行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负责科研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并成为e-learning环境中的课件设计者、网络学习的指导者、技术环境的维护人员。还要对学科的动态、发展趋势和研究状态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多种形式信息揭示、发布、导航服务,提供学科信息个性化定制服务甚至更深层次的学科研究和决策参考服务,直至完全融入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去[4]。

如是,新一代学科馆员作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必将对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

(二)新一代学科馆员的新职责

1)学科信息资源管理。首先,学科馆员应负责本学科馆藏印本资源、电子资源和分布式网络资源的管理,包括建立在与用户密切沟通基础上的学科资源的采集、组织和学科数据库的试用评估;其次,学科馆员还应定期分析馆藏资源与学科专业配置比率及定期剔旧以保证本学科馆藏资源建设的合理性;再次,学科资源管理还包括相关资源的整合与集成,比如协助教师为某专业课程教学需要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库或建立学科资源导航;最后,学科馆员还应注意收集和保存学术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增殖信息和演变信息,包括来自科研人员与学科馆员的交互信息,来自虚拟学术社区的讨论组信息等。

2)学科信息的生产与发布。新一代学科馆员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推荐者,而是兼有信息生产者与信息发布者的多重身份。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其量身定制学科进展、发展态势,以及对本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分析评价之后编写的文摘、书目、书评、导航目录、数据库评价报告等,然后将自己生产的这些信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构建新的知识仓储等方式发布给用户,使之成为本学科领域重要的参考信息库,实现对信息的深层次揭示。

3)知识组织与管理。学科馆员应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比如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相关信息进行主题聚类、分析、评价和过滤,从而发现用户最需要的信息内容;根据科研团队的发展需要,收集国内外现有或潜在的合作与竞争机构的主要研究领域信息、重点科研项目信息和学术带头人的相关信息,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利用文献计量学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与评述,发现学科发展趋势、竞争对手动向和本团队的优劣势等,为团队科研决策提供竞争情报支持。

4)科学研究。在为科研用户、领域专家提供深入的学科服务的过程中,学科馆员通过指导用户了解和使用信息资源,设计开发信息管理工具,实现数字图书馆系统和用户信息环境的无缝集成,为研究人员提供专题情报服务并就学科问题进行探讨交流等各类活动,信息组织与检索技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数字图书馆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能力也将得到明显提升。

四、新一代学科馆员制度有效实施之保障措施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组织模式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校情与馆情制定出相应的学科馆员制度规范,包括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组织模式等,使学科馆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使学科馆员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在研究型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量大,学科馆员素质高,可借鉴国外“一条龙”的专职服务管理与组织模式[5],以利于为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更深入更系统的学科服务,也利于学科馆员职业发展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专业性;在普通教学型高校图书馆,因用户需求相对较少,学科馆员素质相对较差,可将学科馆员分散到各部室,以分散、兼职为主,有利于图书馆人力资源综合使用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在服务收到明显成效,需求显著增长的基础上,逐步向专职过渡,形成素质过硬的专职学科馆员队伍。

(二)加强学科馆员的选拔和培养

1)严格选拔标准。学科馆员必须同时具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信息组织与检索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高度的敬业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勇于创新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服务营销和公关素质。

2)加强学科馆员队伍的培养。一方面挖掘现有人才,在馆内择优选拔既具有学科专业知识又熟悉图书馆业务的工作人员,经过资格论证和培训学习,培养成为合格的学科馆员;另一方面直接引进相关学科专业人才,辅以信息组织和利用能力的强化培训,使之成为起点较高、针对性较强的复合型学科服务馆员。

3)采取“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工作模式,弥补一些高校复合型学科馆员较缺乏的自身缺陷。学科馆员利用其专业知识背景和熟练的检索技巧帮助院系师生组织、传递和管理信息;图情教授负责向学科馆员提供各院系的重点研究方向、科研课题、新增专业及信息需求。两者协同服务,互为一体,形成符和国情、校情的特色学科馆员服务体系[6]。

(三)建立学科馆员的考评与奖惩制度

学科馆员是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主力军,要组建一支素质良好、竞争有力的学科馆员队伍,需要考评与激励相结合。要明确工作职责,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从德、能、勤、绩、廉等几方面对学科馆员进行考评,尤其要注重对学科馆员服务影响力的评价,广泛听取用户对于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反馈意见。而且要以人为本,采取人才配置激励、技能培养激励、精神文化激励、典型榜样激励等各种激励措施,奖勤罚懒,优劳优酬。考核结果要与学科馆员的聘任相结合,不合格的限期改正,否则取消其任职资格。

(四)争取学校及院系的认同和支持

大多数普通高校普遍存在图书馆建设经费不足的现象,资源的不足和技术条件的支撑不够是导致学科馆员难以施展其才能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学校要加大对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使得图书馆能够充实专业信息资源,强化技术支撑;图书馆要与兄弟高校图书馆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创建新型学科信息共享空间,建立机构知识仓库,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利用;二级院系的教师和学生用户也应该抱着一种宽容的态度,给予学科馆员制度初期的不完善以最大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保障学科馆员制度能够逐步走向成熟。

[1]李春旺,李广建.学科馆员制度范式演变及其挑战[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3):51.

[2]Dennis Dickinson.Subject Specialists in Academic Libraries:the Once and Future Dinosaurs.[C]//New Horizons for Academic Libraries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1 st:1978:Boston).Edited by Robert Stueart.Munich and London:Saur,1979:438.

[3]徐瑞哲.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不到一成[EB/OL].[2011 - 11 - 23].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 -11/23/content_458986.htm.

[4]初景利.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1.

[5]周敬治,石秀春.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8(5):83.

[6]黄欣.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优化探讨[J].图书馆建设,2009(8):51.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政报(2018年1期)2018-07-09 05:50:56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青海政报(2017年7期)2017-07-24 14:14:41
“超学科”来啦
飞跃图书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河南科技(2014年19期)2014-02-27 14: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