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红
(吉首大学张家界校区,湖南张家界 427000)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分制以其自身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宽进严出”、“学制灵活”的趋势相吻合,在我国高等学校中被日益广泛采用,并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学分制的实施对高教体制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带来教学管理体制的变化,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分制的实施也必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抓住学分制实施的机遇,以此为契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符合学分制设计的理念,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是以选课和学分积累为核心创制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是对课程设置僵死、修业年限划一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与传统的学年制相比,学分制更注重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有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学习进程的弹塑性、选择教师和学习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选修制是学分制的主体和精神内核,是学分制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学分制的灵魂和本质所在。在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可以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时,学习上具有极大的自主性。
“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对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两课”的特殊性和中央“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文件精神,“两课”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选择的余地,属于高校课程开设的必修课,因此学分制的实施对“两课”教学的挑战主要集中在自主选师方面。面临学生的自主选择,“两课”教师如何增强自身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能否增强“两课”的课堂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也符合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初衷。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人的行为是受其意识观念支配的,只有教育理念转变,才会有教育行为的改革与创新,进而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能否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构建符合学分制要求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学分制条件下“两课”教学模式创新面临的首要问题。
传统的教育理念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和人格外塑的过程,教师是主体,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是客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和继承者,教师和学生之间被定义为简单的主客体关系。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整个教学活动重教轻学,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是真理的化身,拥有绝对权威,课堂只是展示其渊博知识的舞台,学生是政治条目和道德说教的被动接受者,师生之间是简单的“传递知识—接受知识”的单向灌输关系。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助于学生把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忽略了作为受众的当代大学生的思维形式、心理特征和接受规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学分制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制度设计初衷是相悖的。此外,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的信息来源渠道非常广泛,大学生更是处于信息时代的前沿。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如果依然把自己扮成“真理的化身、道德标准的发言人、行为的裁判者”,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导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局面。因此,学分制下要改革“两课”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学分制下“两课”教育理念的转变,关键问题是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健康成长来开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教是手段,育是目的。知识的积累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对人的发展来说远比获得知识本身更为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两课”教学的使命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正确地做人做事。因此,如何通过“两课”教学把大纲规定的政治条目和道德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两课”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和根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通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教学内容获得其内心认同,进而影响其身心与人格的培育和养成,最终实现其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则成为一个导演,主导教学活动的开展,启发激励引导学生。当然,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简单地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而是把课堂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和能力。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曾经指出:“教师的职责已经转变为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2]因此,高校“两课”教师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两课”教学模式,使自己从“知识的传递者”向“思想的启迪者”转变。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过去那种单一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其强调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因此,学分制下要加强“两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除了转变教育理念,最终还必须落脚于教学模式的创新上,构建多元化的“两课”教学模式。
“两课”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决定了理论讲授依然是“两课”教学的主要模式。
通过理论讲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灌输给学生,这是高校“两课”教师的职责。但是针对以往“两课”教学中“填鸭式”的、不顾学生兴趣和接受能力的灌输模式,必须对讲授式教学模式予以改革。具体来说需要从两方面予以加强:1)整合教学内容,避免重复性。教学内容的重复是学生对“两课”产生厌烦情绪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理论讲授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避免重复性是提高讲授效果的重要方面。这种整合,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是与中学政治课内容之间的整合,对中学政治课中已作详细讲述的内容要避免重复,只需点到为止;其次是“两课”4门课之间的内容整合,要有轻有重,避免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2)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大学生是一个自主意识较强的群体,在开放的时代中,许多社会问题引起了他们的关心和思考,如果只是对学生进行空洞的理论说教,不紧密联系实际,他们就会对“两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讲授效果的重要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教育学研究表明:只有当外部的教育因素触及到学生内在的需求时,才能使受教育者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中。这就需要理论讲授时联系学生思想上的兴奋点和身边的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稳定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此外,理论联系实际,还必须联系社会实际。要把学生关心的国内外重大问题,我国改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增强教学的时代感,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受到“两课”的现实意义,而不是空洞无用的说教。
专题式教学就是在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实行专题式讲授。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利于“两课”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发挥自己的知识优势,把理论讲深讲透,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又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提高了教学质量。搞好专题式教学,关键是课前准备要充分。这就需要形成一个好的教学团队,实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在集体讨论选取专题之后,还可以实行分工负责,使教师教有专攻,在教学中同一团队的教师可以相互交流,轮流互换,这样既使学生保持一定的新鲜感,又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每堂课均是精品。
讨论式教学就是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讨论交流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过程,只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毫无疑问讨论式教学是最能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模式。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针对教师提供的论题,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加以思考和分析,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这样既提高了思维创新能力,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使“两课”的教学内容在“真理越辩越明”中获得了其内心认同。讨论式教学的组织必须把握好4个环节:1)选题。选取合适的论题是搞好讨论式教学的关键。论题的选择一方面要能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反映社会的热点,另一方面又要能够引起争论,难易适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2)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教师的准备工作。教师在选好论题后应全面研究论题,对论题涉及的知识要有全面的把握和透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应确定讨论小组,特别是学分制下原有的行政班被打乱并形成了相应的教学班,学生之间不熟悉,教师更应通过分组的形式使他们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共同就讨论的论题进行准备,并确定重点发言人。二是学生的准备工作。学生在接到讨论的任务后,应提前就论题的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发言提纲和要点,这样才能提高讨论的质量。3)课堂讨论。在这个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针对部分学生怕说错话的心理,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百家争鸣。教师要注意启发和引导,使讨论紧紧围绕论题,对部分偏激甚至消极的发言,也不能横加指责,妄下结论,而应以理服人。这样才能敞开言路,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充分结合起来。4)总结。教师要对课堂讨论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通过讨论获得令人信服的真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案例式教学就是从具体的事例出发,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和学生的思考,来说明某一理论和观点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这种理性思维模式空洞、抽象,难以吸引学生。诚然,概念和理论是科学的,但问题是大学生缺乏现实感受和体验。人类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是遵循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路径发展的,这一点在青年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案例式教学是从具体事例到抽象理论的归纳式教学模式,从这点来说案例式教学是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如果能把教学内容通过其中的典型案例表现出来,甚至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这样才能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两课”的教学效果才会大大提高。
实践教学就是利用课堂以外的时空组织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是“两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两课”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是为实践服务的。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真实的社会,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理论的正确性,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达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目的,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理论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实践教学模式在“两课”教学中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当前,高校“两课”教学大多设置了实践教学环节,但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形式尚需进一步探索。针对不同的课程,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可以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农村、社区去参观,考察,调查研究,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了解国情,了解社会,运用所学理论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审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实践教学则可以带学生到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参观,让学生接受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践履性很强的课程,其实践教学可以着眼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践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实现其教学目的。
[1]沃特,德莱顿.学习的革命[M].顾瑞荣,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284.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