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颍上县志》探析

2011-08-15 00:46
黑龙江史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颍上县碑记县志

王 刚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道光《颍上县志》探析

王 刚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由清人刘耀椿、李同等纂修的道光六年版《颍上县志》,以其独特的体例,精细的考辨,保存了清代道光六年以前颍上县的大量珍贵翔实史料,是我国明清地方志的一块瑰宝。本文通过考索《县志》之史料来源及编者的考证调整,从而评定其历史文献价值。

地方志;体例;史料来源;文献价值

由清人刘耀椿主持编撰,彭寿山、李同等人共同参与编修的《颍上县志》(以下简称《县志》)共十三卷,是安徽现存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清代地方志,该书是在清代许晋纂修的乾隆十八年刻本旧志基础上修撰而成。今存版本有安徽图书馆藏的誊抄本和国家图书馆藏的刊刻本两种。志书编纂于刘耀椿担任颍上知县期间(道光三至六年,1823—1826),成书于他转任阜阳知县之后,由其后任洪大镛负责刊刻。刘耀椿,字庄年,山东安丘县(今安丘市)人。清嘉庆二十五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安徽颍上等地知县、知府,一度任四川按察使,未到任即自求降为候补道,不久就罢官归里。刘耀椿为官期间,积极为地方兴利除弊,取得了显著政绩。他在担任颍上知县期间,兴修水利,除暴安良,不仅政绩卓然,而且勤于著述,此志书便是其心血的结晶。洪大镛序云:“刘庄年明府为《颍上县志》……为卷十有三,体例一依古人,有旧志所详而略者,有旧志所略而详者,有旧志之误而考往籍以正之者,有传闻之无据而姑缺之者。余见庄年用志之专,力之勤,而能始终持以慎也,故乐为记之。”[1]P5《县志》在旧志基础上,拾遗补缺,广征文献金石、案牍资料,精心设计编辑而成。

一、县志的内容和体例

道光《颍上县志》全面真实的记载了清代中期颍上县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各地物产、版籍赋税、吏役军防、道观寺院、岁时风俗以及各个阶层社会生活和人物活动,可以说是记载当时颍上县的一部百科全书。

根据书前刘耀椿的序文,其编纂宗旨是“存一邑之真,无戾于古”[1]P1,为了实现这一点,刘耀椿、李同等人对于宋代以来编的较好的地方志体例结构进行了研究,博采众长,确立了全志的总体结构。卷首有刘耀椿、洪大镛的序、目录及诸图。后依次分为舆地、水利、建置、食货、风俗、学校、武备、秩官、选举、宦业、人物、烈女、杂志十三篇。

十三卷外,另有《颍上县志》备采一卷(在卷十一后),补录人物、列女、烈女附志、烈女补遗。设立备采之理由,作者在其序文中言“录人之善而限以死,非古人意也,而实古人例也。为夫人之冒进者众也,古人不得不为是例矣,而岂足厌斯人与善之心哉。此古人所以不能不待于今,今人不能不望于后,《备采》之志所由汲也。”[1]P549

这一结构中没有一般志书可见的艺文,其内容散附各志,而把舆地与建置分列,同时又突出了“水利”的地位。每个专志前有序,说明设立此目的理由、价值,介绍其中的重点内容,采择依据,分目设立情况等,是对所在专志的总括性说明。刘耀椿通过这十三卷的设计,将颍上县的历史沿革、人口、赋税、历朝任官、各代名人等详细展示在了世人面前,内容宏大,体例完整。

二、县志之主要参考资料来源

一部史料价值的高低,首先应取决于史料的真实与可靠程度,而史料征引原则影响着史料来源,决定着史料价值。《县志》所参考资料来源广泛,取材丰富,考证详核。凡《史记》、《汉书》、《水经注》、《左传》、《晋书》、《粱书》、《宋书》、《禹贡》、《魏书》、《明史》、《太平寰宇记》、《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周礼》等历代正史、总志、地记、地理书、碑记、题咏均在征引之例。另外,地方志的修纂,如有前志存在,必会参见,道光《颍上县志》也不例外。在此之前已有刊刻于清乾隆十八年由许晋纂修的《颍上县志》。道光《颍上县志》也利用了许多旧志的内容,如在刘耀椿序的正文中共有439个字,涉及旧志内容的共有152个字,可见,旧志对新志内容影响之大。然而对旧志之中的不实之言,作者或结合实地考察或对其所引文献进行溯源考证,或引用多种相似文献对比互堪,以求接近史实。如卷六学校篇叙学田下便有自注曰:“旧志载二百四十亩,《赋役全书》载此数,道光五年履勘罗家洋地,得三百二十七亩九分三厘。”[1]P235《县志》在各卷编纂撰写过程中,又依据各卷特点,引用大量碑记、传记,时人诗文题咏,如县令屠隆《重开颍水碑记》,邑人陈谨《新甃后街记》,邑人谢上官《靖氛楼记》、《管仲鲍叔庙碑记》,教谕夏总虞《管鲍祠怀古》,邑人慎俊《陈尔慎传》,县令孟汧《摹河口义渡碑记》,教谕张琦《卜侯德政碑》等,这些史料皆依实录入,真实可靠。对于旧志中存疑的地方,作者力求做到真实可靠,以求翔实。如卷一舆地篇记叙单福潭,其下自注说“考《蜀志·诸葛亮传》:‘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又注《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述其平生,无及汝南之文,惟卒后有碑在彭城,今徐州。土人以福隐居于此,无据。”[1]P98-99又如卷四食货在记叙物产后其下注释说:“按旧志毛属载有獐、狢,盖因明制颍上派贡獐、狢之皮,故志入物产,颍上实不产。”[1]25

三、县志之文献价值

评论一种文献的价值,当从各方面因素综合观之,以下就《县志》志文的信实度,实用信,独特及稀见度等方面进行审视。

信实度方面。上文述及,编者刘耀椿所撰皆有根有据,史实辨核,其在序中说“古者地志之书,志地而已。自《元和郡县志》,偶涉古迹,《太平寰宇记》兼及人物、艺文,后之为志者,遂沿其例。颍上旧志,《艺文》一卷,半其书,而其诗若文恒多作志者所自为,其《宦业》、《人物》、《述古》亦多舛为。《舆地》一志尤喜迁移附会,往往袭不可袭之,名以定其地,而自实其说,窃尝惑之。今以大府檄为是志,窃取宋以来地志之善者,因其义例而恪守之。旧志之误,以古籍正文,疑则缺之,采访所及,无征则舍之,亦期存一邑之真,无戾于古而已矣。”[1]P1刘耀椿的这种审慎落实在各门各卷的写作中就是参考群书,访求故老,博采群长,为求做到言必有据。这点在其卷一对舆地沿革进行详细考证,表现的尤为突出。刘耀椿在其序文中曰:“其于旧志,判若两书,绝不相袭、非敢菲薄昔人而故相刺谬也。地不为邑有,凡不假,人不为邑产,事不为邑重,则不可以谐俗而滥书,缺其所不知,著其所可信,不敢贪多务博,以夸形胜,侈风土,盖为斯邑慎也。乃或病于迂拘,甚至不谅而罪之,则吾不敢辞矣。”[1]P2-3因此,刘耀椿对于撰写过程中,有些内容经过考证又难以有定论的则放入“杂志”下的存考中。

实用性方面。方志是以独特的体裁形式,综合口述一定单位区划内的地方文献。[2]P29清代学者章学诚也提出“方志乃一方全史”[3]P710。《颍上县志》作为一部比较全面记载清代中期颍上地理山川沿革,群众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文献,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民俗学、政治史、历史地理等方面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可靠史料。如《县志》卷四的食货篇,有关田赋的叙述则可以为我们研究某一区域历史、农业地理、历史动植物地理等提供参考资料。卷五的风俗篇则对我们研究民俗学,进一步深入了解清代淮北地区社会风土人情有一定的文献价值。而卷十三中的方言一例,则是我们研究我国不同地方方言文化极为珍贵而难得的原始资料,也是了解颍上地区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诸如此类,不再一一罗列。

独特性及稀见程度方面。《县志》中保留了大量的碑记,当地名流雅士的诗文歌赋,墓志铭等,是极为独特稀见的地方文献史料。碑刻是历史遗存和文化的载体,融书法、历史、文学与一体,地方性的碑刻是我们研究地方历史状况及社会变迁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县志》中记载的碑记传文十分丰富,如县令屠隆的《筑县东门石堤碑记》,其碑文记叙了颍水改道冲垮了县东门,县令屠隆领民修复一事。这一宝贵材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上颍水的河流变迁、水文变化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屠隆的《重建齿缝昭灵张龙王祠碑记》,从中我们可以考察当地信仰风俗,而其录入的苏文忠公《昭灵庙石碑记》,则文采菲然,亦可作苏东坡文学研究的资料,还有如陈乾的《颍上蹇公去思碑记》、陈瑾的《鹿地碑记》等。至于像邑人高翼耀《三公祠记》、高泽生《诸亡友传》、谢上官《靖氛楼记》、唐时《祈晴文》之类历史文学作品,皆感情真挚,地方色彩鲜明,而且多数未曾公开发表,也是我们了解清代士族阶级生活的重要史料。

四、结语

总体而言,道光《颍上县志》内容丰富,体例周备,结构完整,既叙古又及今,其编纂者刘耀椿治学严谨,文词尔雅,故是志文约事赅,简而有度,是一部定型方志书和明志佳作,因而备受推崇。当然此书也有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篇目的设置和内容载述两方面。首先考察篇目设置的情况,正如后人所说的“旧志(道光《颍上县志》——作者注)艺文散附各志之后,本范石湖《吴郡志》例,今取其便于检阅,另为一目。”[4]P27-28所以,艺文在使用过程还是存在了使用不便的情况。其次,考察其内容载述,有些资料过于疏阔简略。比如人物方面的所记占篇幅过大,十三卷中占了五卷(秩官、选举、宦业、人物、烈女),而一些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料则记载简略,且归属亦不合理。尽管《县志》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刘耀椿在编纂此书过程中并非将道听途说、信手拈来之野史稗乘胡乱拼凑成文,而是基于对旧志的详加考订并结合实地考察修订而成,除少数因失考、承袭他误或自己笔误外,《县志》之撰写还是信实可靠的,且所选资料来源多数可靠,故总体而言仍不失为古志中的一部佳作,是颇具参考价值的地方历史文献。

[1]刘耀椿修,李同纂.道光(六年)颍上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2]王德恒.中国方志学[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

[3]章太炎.章氏遗书[M].台北:汉声出版社,1973.

[4]都宠锡等修,李道章等纂.(同治十九年修,光绪四年补刊本)《颍上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

王刚﹙1988—﹚,男,安徽合肥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研究。

猜你喜欢
颍上县碑记县志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贺颍上县诗词学会成立
县志里的乡贤
“颍上张家”倒台,牵出“保护伞”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中学附近摆出老虎机 构成开设赌场罪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明《建文昌神祠记》残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