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常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通过CPI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CPI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称为通货膨胀;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食品消费在支出中的比例在下降,相应食品类商品在CPI统计中的权重必将下降,而居住等项目权重将提高。2010年食品类在CPI中的比重约为32.8%,居住类的比重约为14.7%。2011年国家统计局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居住提高了4.22个百分点,食品降低了2.21个百分点,烟酒降低了0.51个百分点,衣着降低了0.49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降低了0.36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降低了0.36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降低了0.05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低了0.25个百分点。
由于我国食品在CPI中的权重偏高,如不及时调整,可能造成以下两方面的负面效应:一是食品价格的上涨对CPI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CPI高涨时政府采取的措施往往是从食品类商品着手。国家经常出面干预农产品的价格上涨,长远看会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影响农业的正常发展。二是可能导致对宏观经济走势的误判。食品价格上涨本身周期性非常强,现行CPI统计指标包括了受气候和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产品。只有剔除这些不可调控的自然因素,才能更科学地反映物价上涨情况和导致物价上涨的真正原因,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