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水县蔬菜产业发展思考

2011-08-15 00:48泸水县农业局673100李树华
云南农业 2011年2期
关键词:蔬菜生产

□泸水县农业局 673100 李树华

泸水县位于云南怒江州南部,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的农业县。近年来,泸水县利用“流水式原理”致力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全县蔬菜从数量到质量、从品种结构到时间结构、从自给到市场满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促进了农民增收,形成了泸水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一项举足轻重的优势产业。

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1.1 发展现状

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600hm2(其中冬早蔬菜780 hm2,大春蔬菜820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12 700hm2的12.6%,总产鲜蔬菜4 080万kg,人均占有量263.2kg,实现总收入4 732.8万元,占全县农村经济收入3.13亿元的15.1%,自产的蔬菜占有市场份额达72%,28%的特种蔬菜因本地不适宜生产靠外地调入。

1.2 发展特点

1.2.1 不同区域、海拔地带形成各自的特色蔬菜亮点。

1)上江、洛本卓海拔738~1 600m沿江一线低热河谷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气温在 19~21℃,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秋、冬、春三季适宜种植多种喜温蔬菜。从蛮英至维拉坝沿江一线的农民,习惯收割一茬中稻后种植一茬或二茬蔬菜,基本形成了蛮英的冬春姜柄瓜产区;上江大墩子的冬青椒产区;蛮蚌、大南茂的甘蓝产区;小沙坝的番茄产区;老六库、登埂、灯笼坝的绿叶菜产区;该产区面积达434hm2。

2)鲁掌、老窝海拔1 600~2 200m区域为冷凉温带,每年夏秋季节产出的叶菜类、葱蒜类、白菜类成为六库城镇的渡淡蔬菜。形成以老窝茅草坪的葱蒜产区;崇仁、银坡的青白菜产区;鲁掌大园子的莴笋、夏季番茄产区;该产区面积达500hm2。

3)高黎贡山、碧罗雪山两山海拔2 200~3 600m地带,富产竹叶菜、雪竹笋等野生蔬菜,是泸水的天然有机野菜盛产区,面积达466hm2以上。

4)海拔1 200~2 200m盛产香椿、蕨菜以及各种菌类等野生蔬菜,该产区面积达100hm2。其他呈零星季节性种植的间套作蔬菜有100hm2。

1.2.2 初具规模的基地建设为蔬菜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县建有各类蔬菜基地57个,总面积571hm2,发展了一批以冬季塑料大、中、小拱棚,夏季防雨棚和遮阳网等不同形式的设施蔬菜面积13.5hm2,通过基地的示范样板和典型引路,辐射带动了全县12 600户农户进行周年固定蔬菜生产,面积1 200 hm2。

1.2.3 专业合作组织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骨干。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架起了生产与市场间的桥梁,产销得到了有机衔接,促进了蔬菜产品的流通。2008年,通过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外向型订单就有6件,泸水县蔬菜产品第一次“跨出家门”远销昆明、上海、乌鲁木齐等省内外城市,蔬菜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带动蔬菜产业的中坚力量。

1.2.4 产品质量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关键要求。全县蔬菜生产由传统经验型生产逐渐转变为以无公害为主的标准化生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覆盖主栽蔬菜种类70%以上,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无公害质量标准体系,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和12个产地速测点,初步具备了快速高效的有害物质残留检测能力,确保了蔬菜农产品质量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

2 影响因素

2.1 有利因素

2.1.1 自然条件优越。泸水县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生态保持良好,无工业污染,土壤肥沃,土壤pH值5~6.8,属半湿润气候、干湿季节分明,冬无严寒,春季温度回升快,夏无酷热危害,年平均气温为17℃,素有“天然温室”。“无公害净土”之美誉,年均日照时数2 015h,年降雨量 1 100~1 250mm,在蔬菜生育期有较好的光、热、水、气条件,为四季蔬菜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1.2 区位优势。泸水县地处滇西北部,东与兰坪、云龙两县相邻,南接保山市,北连福贡县,西与腾冲县和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136.24km,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桥头堡”,有一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贸易的发展潜力很大。

2.1.3交通便利。县境内“金六公路”、“瓦贡公路”和“六曼公路”三条交通干道直达腾冲、德宏、保山、大理、昆明,另外乡村公路和各村民委简易公路与“金六”、“瓦贡”和“六曼”公路三条交通干道相互连通,为蔬菜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网络。

2.2 制约因素

2.2.1 蔬菜生产基地规模较小。由于山高坡陡,耕地条块分割零星分散、不规则,农户零散经营,蔬菜基地建设规模较小,现在泸水蔬菜基地中最大的只有12hm2,最小的不到2hm2,在一定程度上给蔬菜生产发展带来了困难,形不成蔬菜生产规模效应。

2.2.2 基础设施落后。

1)目前的田间沟渠是为适应粮食生产而修建的,不能完全满足蔬菜生产需要,特别是有些乡镇水利基础设施还较落后,难以适应大面积生产蔬菜的需求。

2)冷链设施匮乏,贮运瓶颈凸显。目前,全县用于蔬菜冷藏的冷库库容小,设备陈旧,蔬菜冷藏运输车辆缺乏,随着蔬菜保鲜要求的提高,速冻蔬菜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品种交易量的增加,现有的保温库也日显捉襟见肘,使本来存货期短、损耗率高的蔬菜经济性受到影响。

3)蔬菜设施滞后,生产呈现自然状态。如大棚设施及其利用技术的不到位,形成了靠天吃饭的状态,于是蔬菜生产和供应呈现出了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蔬菜产出季节性强,在蔬菜产出的集中期,大量的蔬菜品种相对集中涌入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造成蔬菜的积压和烂市,使种菜农民利益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

4)蔬菜加工尚处于低水平的腌制加工或脱水加工,被用于深加工的不到加工量的10%,成为整个蔬菜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蔬菜产业链短。

2.3 蔬菜经营机制错位

全县的蔬菜经营机制几十年没有改进,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没有发挥应有的绩效。

2.4 蔬菜品种结构失调

蔬菜品种单一老化,大路蔬菜多,产品外观差、品质低、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强,高产、优质、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滞后,没有按变化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导致部分蔬菜品种滞销。

2.5 蔬菜产品的质量有待提高

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销售运作模式不够完善和成熟,名牌产品不多,导致蔬菜在品种、质量上没有及时有效地形成竞争优势,影响了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

2.6 菜农种植水平不高

众多农户文化科技素质不高,且受多年种植习惯的影响,种植水平参差不齐,农户随意性大,生产专业化水平低。

2.7 蔬菜产业发展信息不对称

蔬菜种植分散,缺少及时的市场供需信息指导,市场产销信息不对称,盲目跟风种植问题突出,产销脱节,与市场需求的品种多样化、供应均衡性要求不相适应,导致产品的销售价格起伏较大。

2.8 流通环节过多

近几年,泸水县的蔬菜市场出现了“两头叫、中间笑”的怪现象,即菜农反映收益下降,消费者叫喊菜价太高,而中间商却获利颇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流通环节太多,使蔬菜零售价格居高不下,销售价格提高的利润又大部分落在中间商手里,挫伤了农民进行蔬菜生产的积极性。

2.9 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

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性弱,驾驭市场的能力低,加工型、外销型与产业链相连接的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制约着蔬菜产业的提升。

2.10 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

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科技普及、耕作技术、土地条件、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蔬菜生产经营分散,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含量低、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蔬菜产业效益优势不明显,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

3 发展对策

3.1 建基地

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是提高蔬菜生产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巩固原有的秋、冬、春早蔬菜基地;城郊精细蔬菜基地;夏秋渡淡茄果类、绿叶菜类、野生菜类基地等蔬菜基地面积的同时,以循序渐进的办法逐年扩大蔬菜生产基地面积,实现蔬菜周年均衡生产和供应。

3.2 重设施

一是加强蔬菜生产区域的排灌系统、设施蔬菜建设,提高蔬菜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生产能力。二是建设蔬菜批发市场、保鲜冷库、冷藏运输车等配套设施,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蔬菜产供体系。

3.3 创机制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以龙头企业为运作核心,从蔬菜生产最初的按照市场需求有计划组织生产,到生产过程中的用企业化管理模式抓田间生产,直至最终的集中统一回收销售,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并不断创新和调整应对蔬菜市场运行机制的变轨,延长蔬菜产业链。

3.4 调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安排,长短结合,及时引导农民调整蔬菜品种结构,分类分区域发展适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生产条件及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逐步实现“一片一品”的蔬菜产品格局。

3.5 求质量

一是推进无公害标准化产业建设进程,规范标准化生产,完善蔬菜质量标准体系,强化蔬菜投入品的源头管理,做到投入品进出有台账,流向有备案,使用有记录,加大产品质量检测监管和执法监督,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上市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以质量求效益。二是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改造传统的生产方式,对种子和种苗繁育、土壤改良、水肥管理、农药使用等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科学管理,提高蔬菜生产的集约化程度,拉动蔬菜产业发展。

3.6 强科技

蔬菜生产要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除要有一定数量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外,还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菜农,因此,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努力提高蔬菜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蔬菜产业科技含量和覆盖率,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切实向科技要效益。

3.7 抓信息

应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市场预测和信息收集,及时掌握营销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掌握市场行情,抓好市场信息发布,建立健全蔬菜营销网络和市场信息网络,以信息为轴心,实现蔬菜生产、市场和销售的有机衔接,促使由简单市场流通向现代物流模式转变。

3.8 促流通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的运作模式,把菜农组织起来,走产、供、销一条龙的蔬菜产业化发展路子,同时,广泛联系客商,做好订单供应和销售,促进产销衔接,打造一个良好的流通时间短、环节少的市场流通渠道,促进蔬菜产业发展。

3.9 扶龙头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和服务环境,有效地扩大对外开放,出台一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引进和扶持多家龙头企业参与蔬菜的加工和运销,建立蔬菜龙头企业与生产互动性发展,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市场载体和联接产品与市场的纽带,改变“种少了没有产品,种多了卖不出去”的格局,使蔬菜产业的发展真正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轨道。

3.10 集约化

集约化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动,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包括了资源整合、规模经营、科学管理等在内的有效集约。因此,根据集约化的科学内涵,通过物质条件、科学技术、产业体系、专业队伍、经营形式来装备、改造、提升、服务、推进泸水县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别是泸水县因城市化建设,城郊型蔬菜生产基地逐渐缩小,而市场对蔬菜需求一直飚升的态势下,提高蔬菜产业的集约化经营程度,全面提升蔬菜生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吕春修.辽宁省蔬菜优势产区布局与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08,(1).

[2]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主编.中国蔬菜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8(1).

猜你喜欢
蔬菜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阿宽的生产小组
蔬菜“涨疯”,咋了?
“难吃”的蔬菜也有“过人之处”
奇怪的蔬菜
蔬菜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蔬菜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