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综合防治浅论

2011-08-15 00:48沾益县盘江镇蚕桑站655033卢晓斌
云南农业 2011年10期
关键词:蚕儿养蚕桑叶

□沾益县盘江镇蚕桑站 655033 卢晓斌

□沾益县农业局蚕桑站 655031 孟学智

蚕病的种类很多,发病情况也较复杂,病症表现也有很大差异,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体质、病原体及环境条件三者有密切关系。在生产过程中试图以单一的防治措施来达到防病的目的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应该在掌握各种主要病毒病发生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针对发病的主要矛盾,将各种防治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1 蚕病发生的特征

1)普遍性:不同的季节、地域和不同的蚕龄期均可发生蚕病。一般来说,在大田生产中,只要有养蚕的地方都会有蚕病的发生。

2)群发性:家蚕是群体饲养,个体间距离小,饲养管理及外界环境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蚕病发生的重要特征——群发性,尤其是传染性蚕病。

3)多样性:蚕病发生的种类多,既有病毒病、细菌病、原虫病、真虫病等传染性病;而且同一批次还可同时发生一种以上的蚕病。

4)连发性:不同批次间连续发生同一蚕病,甚至到翌年仍会发生,导致恶性循环。

5)突发性:尤其五龄蚕,有时在无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然暴发蚕病;或者上蔟后不结茧,死于蔟中。

2 蚕病防治的特点

2.1 传染来源广泛

2.1.1 养蚕过程中的传染源:养蚕过程中的病死蚕、蛹、蛾及其带病蚕粪、蚕沙、旧蔟、烂茧是严重的蚕病传染源。据研究证明,各种病死蚕儿、蛹、蛾的尸体及蚕粪、吐液、蜕壳等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它们都是蚕病传染发生的病原中心,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它们随尸体腐败组织解离,病原脱离尸体而扩散开来,污染桑叶、蚕室蚕机具,造成养蚕场所及用具都有病原污染。

2.1.2 与野外昆虫的交叉感染:带病的野外昆虫、虫尸、虫粪污染桑叶是蚕病发生的另一传染源。民间有“虫多病多”之说。不少鳞翅目桑树害虫与家蚕病原间互相感染比较普遍。这些患病昆虫的尸体可直接污染桑叶,或通过虫粪间接污染桑叶,给蚕造成危害。

2.1.3 养蚕环境的病原积累和毒物污染:上蔟、制种后有病原残留下来污染饲养环境,并随蚕期增加,病原积累愈多。也有在桑园或其周围施用农药时不慎污染桑叶,残效期未过而造成蚕儿中毒;还有工厂排放废气污染桑叶而造成蚕儿中毒。

2.2 饲养管理不善,蚕儿体质虚弱容易患病

2.2.1 不重视消毒,马虎从事。只重视春蚕消毒,忽视夏秋蚕消毒;只重视养蚕前消毒,忽视蚕期中或蚕期结束后的消毒;或只重视消毒,忽视防病。

2.2.2 饲养管理不善,养蚕粗放。在养蚕过程中不重视眠起处理,不注意提青分批,或给桑不匀等人为造成弱小蚕,削弱蚕儿体质而容易患病。有的习惯用手除沙,易使蚕受伤,增加了蚕儿患核型多角体病和败血病的机会。

2.2.3 养蚕设施跟不上。生产中往往出现计划不周,桑蚕比例失衡,或养蚕设备不足,蚕儿过密;大小蚕同室饲养,大小蚕具混用;或桑叶贮于蚕室中;或蚕期过密,养蚕批次间没有充分时间清洗消毒。

2.3 养蚕药品质量不良或使用不当

1)某些蚕药生产管理不严,质量没有保证。

2)消毒药物使用不当,不是有针对性地选择消毒药物;或者使用时药量不足,达不到消毒要求。

3)药物保管不善,药效下降,或超过了有效期,消毒效果不佳。

2.4 恶劣的气候条件是蚕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蚕是变温动物,缺乏调节温度的健全机能。蚕能正常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15℃以下和 30℃以上都是过激温度,容易诱发蚕病。4~5龄期的适温为22~24℃,相对湿度为70%~75%。生产实践中夏秋气温往往超越了蚕的生理适温范围,蚕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下降,影响蚕的生理机能,导致抗病力下降。大蚕食桑多,体内水分积累多,体表面积相对比小蚕少,散热困难,因此,大蚕期遇高温,更容易诱发各种蚕病。

3 蚕病综合防治

3.1 合理布局,做好规划

各蚕区的自然环境、桑树生长情况及劳动力等均不相同,应对全年的养蚕布局作全面的安排,如布局不合理则容易造成蚕病流行。因此,根据季节特点和桑树生长情况,合理分批收蚁,做到桑蚕平衡,是稳定养蚕生产的关键。

3.2 合理催青保护

蚕卵催青保护不当,对提高稚蚕感受性有直接影响。因此,催青期要求严格按照标准温度、湿度保护,注意催青后的通风换气,避免接触过高温度。

3.3 养蚕前严格消毒防病,消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

1)养蚕前对养蚕场所及蚕具等进行全面打扫清洗,清除室内外的病蚕尸体,茧丝屑物、蚕沙、杂草垃圾,四壁墙上及天花板的尘埃等。同时,要堵塞鼠洞、蚁穴及清除越冬的虱螨寄主等。在蚕室、蚕具、蔟室、蔟具消毒前,必须用水充分洗涤,使附着的病原体数量尽量减少并使之暴露,以提高消毒效果。如果前一批蚕发病高,则蚕室、具等都要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即“两消一洗”,以免病原体随洗涤污水扩散污染周围环境。

2)消毒时对桑室、蔟室、大小蚕具(蚕网、鹅毛、蚕筷、切桑板等)、防干纸、塑料薄膜等必须同等重视。药剂消毒时,要了解药品的性质、有效浓度、使用方法,必须按规定严格执行,最好能根据蚕病发生的种类有针对性地选择消毒药剂。

3)养蚕期中的消毒防病,蚕期中既要消毒,又要防止污染。

4)建立经常性的防病卫生制度。饲养人员在切桑、给桑前或除沙后要洗手,发生蚕病时更应注意。进出蚕室、贮桑室必须换鞋。蚕室出口处放石灰,进出时踏石灰以将鞋底消毒。每次除沙后的蚕网要曝晒,避免因潮湿导致病菌滋生,未经消毒的蚕具禁止带入蚕室使用。贮桑室及贮桑室的用具要保持清洁,每天清扫残桑剩叶,坚持换鞋入室。每隔一定时间(2~3d)用消毒药剂消毒地面。装桑叶与装蚕沙的用具必须严格分开。蚕沙要及时清理。病蚕及其尸体要放入消毒缸内,不能随便乱丢或喂家畜、家禽。蚕期结束后要进行消毒。

3.4 消灭桑园害虫,防止交叉感染

桑树害虫不仅直接危害桑叶,而且感染疾病的桑虫粪便及尸体可污染桑叶而引起蚕发病。因此,及时扑灭桑园害虫,注意安全使用农药,桑园不施用微生物农药,也是预防蚕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3.5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体质

蚕抗病力的强弱,一方面受遗传基因的支配,另一方面又受饲育条件的影响。“养好小蚕一半收”,小蚕对病毒的抵抗力最弱,少量病毒即会引起感染发病。选择抗病性蚕品种,改善饲养条件,加强技术管理,增强蚕的体质,是预防蚕病的重要环节。

3.6 调节气象环境

温、湿度和气流是蚕生活所必须的因素。大、小蚕对温湿度的要求不同。小蚕要防低温、干燥,大蚕要防高温多湿。但过高过低的温度对大、小蚕都是非常不利的。此外,通风条件差、空气不洁、蚕座蒸热等,都容易导致蚕病发生与蔓延。春蚕期气温低,必须加温补湿。但大蚕期常因处于低温(20℃)多湿的环境,容易发生僵病,应注意加温排湿工作,夏、秋蚕期高温、多湿、闷热或者高温干燥,再加上叶质差,容易引起中肠型脓病及病毒性软化病,因此,此时应以降温排湿为重点。

3.7 及时发现蚕病

在养蚕过程中应加强观察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蚕病的征兆,把蚕病消灭于萌芽状态。通过对蚕群体及个体活动的状态进行健康诊断,以掌握病情,能及时发现蚕病,做好防治工作。

1)加强对蚕发育的观察,防止蚕病的发生与蔓延,观察蚕的发育及眠起状态,观察其食桑及活动、蚕桑的形状和硬度,正确诊断。

2)查明原因及时处理防止蔓延。发现蚕病后,除进行正确诊断外,结合养蚕生产技术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以找出确切的原因,切断传染途径,才能制止蚕病蔓延。

3)应急措施。

①制止传染性蚕病的蔓延和发展,隔离发病批次,做好病蚕、蚕沙的消毒工作。把同室的发病批次与健康批次严格隔离,分室饲养。所用的蚕具应严格消毒。已隔离的发病批次,应立即加网除沙,淘汰病蚕。如发病严重时,应整批蚕及时淘汰,以免病原扩散。病蚕的粪便是重要的传染来源,应堆制成肥料,充分发酵腐熟后才能施用,被病蚕污染的蚕具、蚕网、防干纸等,必须充分洗涤、消毒才能使用。

②加强未发病的蚕群管理,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对隔离出来未发病的蚕及其他健蚕,应给予较好的饲料,充实其体质。同时,加强蚕体、蚕座消毒工作,防止蔓延。

③药物添食。视实际情况可用500~1 000单位的氯霉素液添食,每龄一次或定时添食,对减少或推迟细菌性败血病及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的发生有一定效果。但在天气湿度大时要慎用。

蚕病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总的防治原则就是消除引起发病的因素,切断传播的途径,改善饲养环境,提高蚕体的抗病抗逆能力,认真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只有消除各种致病因素,才能有效地保障蚕体健康,不染病,为蚕茧稳产、高产、优质提供可能。

猜你喜欢
蚕儿养蚕桑叶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养蚕不易
桑叶茶成“致富茶”
难题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促进蚕儿生长发育整齐的措施探讨
嫘祖养蚕的故事
桑叶迷宫
可爱的蚕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