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青,赵承军,刘 娟,李 燕,丁 娟,王 银,曹菊琴,王燕蓉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类研究生课程改革效果的探索
常 青,赵承军,刘 娟,李 燕,丁 娟,王 银,曹菊琴,王燕蓉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4)
整合了宁夏医科大学原有基础医学学科研究生课程,实施模块式教学,增加基础医学研究进展、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完善了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的内容,加强课程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建设,构建符合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学位课程。通过对研究生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了评估,模块课程总体认可程度为 76.96%,进展课程模块和实践课程模块的课程选择率较高。新的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宽厚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
学位课程作为学生的主要知识源,是硕士研究生知识水平增长、知识结构优化的基础,是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面最基本的环节,是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基石和本源。尤其是 20世纪后期,医学科学的发展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征,迫切要求研究生的培养及课程设置与其相适应[1]。针对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因存在知识面过于狭窄,知识结构单一,内容滞后和重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知识衔接不够和基本功不扎实这些局限性[2],设计并完善符合医学科学发展需要、符合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学位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自2007年至今,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进行了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宁夏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现有 6个硕士学位点,涵盖 10个基础医学学科,这些学科也是学校研究生教育的公共平台。为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经过与广大导师论证,学院大胆地进行了研究生课程的改革,实施模块式教学。可供研究生选择的模块有:①平台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医学基础课程和学科课程;②进展课程模块,主要进行学科前沿进展介绍;③实践课程模块,主要进行技术方法操作训练;④学术活动模块,开展名师讲坛、博士论坛和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与先前的研究生课程相比,新课改中增加了基础医学研究进展、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根据医学科学研究技术的进步,完善了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的内容,通过打破成规、精选教学内容和丰富课程内涵,达到加强课程的基础化和综合化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完善课程改革组织机构。成立了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基础医学院院长担任,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则由各学位点负责人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并及时解决实施过程的问题。
课程改革实施方法。组织各学科专家进行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内容的整合,确定该专业该水平导师开展新进展讲座。课程结束时,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及自身专业研究方向进行文献综述。课程教师和参与课程学习的体系共同参与内容的讨论。
学术活动类课程模块。2007年开设组织实施博士论坛和院士教授讲坛,以营造青年教师、研究生与博士、教授面对面交流的学术环境,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很少接触其他专业导师的问题[3]。校内共有20名博士和 10名教授,校外邀请到 4位院士和 40位著名学者通过专题讲座和报告的形式参与到研究生模块式教学改革中。此外,以研究专题的方式,实施多学科联合的学术沙龙,如神经生物学研究沙龙、血管发生和生成研究学术沙龙、群体遗传学研究沙龙、宁夏地道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学术沙龙等。通过不同学科就同一问题的研究思路的展示和讨论,师生的视角得到了延伸、方法获得启示、思路更加明确。为了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举办了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研究生创新论坛,组织基础医学院和临床学院从事神经科学研究的研究生站在讲台上,展示研究思路和结果。
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技术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医学研究目标的实现和结果的可行度。为此,开设了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电子显微镜技术、形态学技术与方法、高级生物化学技术、免疫学实验技术、病理学技术与诊断病理学、分子病理学、生理学实验技术。由具有丰富研究经验的教师和技术室的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考试除了相关的理论测试外,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验结果作为评分标准。为了上好实验技术课程,组织多学科导师及实验室技术人员,编写了两部针对研究生的技术教材,即《女性生育力保存技术》和《形态学实用技术》。这两套教材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及研究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效结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各课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实施年终学位点考核,听取学位点对研究生课程实施的效果评价,并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义,对授课内容和方法进行及时必要的调整。
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效果。问卷调查针对 2007级、2008级研究生,调查人数为 100人,回收有效问卷 80份。问卷涉及课程设置,课程教学,课程选择和意见反馈四方面内容。同时,对20名调查人进行了此项目的定性访谈,主要内容包括上课的主动性,总体感受和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
课程设置。对课程设置的调查包括课程门数,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知识量和课程质量四个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模块式教学改革的课程设置总体认可程度为 76.96%。
课程教学。对课程教学的调查包括课程授课的知识量,授课内容的深度,与本科课程的区别,授课效率,专题讲座的次数和跨学科课程讲授六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对模块式教学改革的课程教学总体认可程度为 72.15%。
课程选择。在所设置的两个课程平台和三个课程模块共 35门课程中,研究生对各课程均有选择,其中选择生命科学研究进展的人数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89.78%。实践类课程中分子生物学实验位居第二,为61.76%。细胞培养技术 (60.23%),医学研究方法学(52.87%)和博士论坛 (43.57%)分列第三、四和五位。
定性访谈。分析定性访谈资料发现,课程改革后吸引力增强,多数研究生自述其上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总体感觉良好。同时,部分研究生认为,改革后的课程安排需进一步完善,如课时偏长,时间不固定,小组人数太多,增加互动时间等。
本课程的改革是本着建立富有先进性、有利于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宽口径课程体系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经典内容和最新进展的关系,优化学科资源,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交叉学科培养平台,去掉低层次课程,整合内容相近的课程;鼓励开设跨学科、实践性强的课程和多样性、高容量、短周期的科技前沿专题讲座。从培养研究型的优秀人才角度出发,制定各学科的学位课[4]。其特点在于:①在公共课模块基础上加上了学科研究进展,强调了在学科发展的大背景下全面地介绍课程的基本概念后,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科的前沿。②学术沙龙的开展力求使各门课程在加深和拓宽研究生基础理论、学科知识面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既有所分工,又相互补充,共享有限的研究生培养资源。③学术活动模块通过引入院士讲座提供给学生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信息,院士的风采和对科学问题的引出和解决思路深深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生涯。④研究生创新论坛和读书报告会锻炼学生在课堂教学之外,提出问题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提升研究生课程的教学目标。⑤技术课程模块不但使学生了解了各种技术解决科学问题的正确方法,且对学生技术操作进行了规范,最主要的是,学生通过技术课程的学习,与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熟知了不同科研平台拥有的技术优势和大型共享设备,为以后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问题的及时解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生课程改革实施 3年后,对参与课程改革的2007级研究生问卷调查显示,对改革后课程设置和教学的总体认可度均达到了 70%以上,有效地解决了以往研究生课程分科过细,知识结构狭窄,教学手段方法单一等问题。在问卷的意见反馈中,研究生对课程改革持支持态度,并认为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进展类和实践类模块课程的建设,合理制定课时,增加互动性,增加研究生动手的机会和时间,使研究生课程更具吸引力。
总之,通过学科平台课程的搭建和技术方法类课程模块的建设及学科进展和学术活动的展开,使学生具备尽可能宽厚的知识面,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其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并为今后进一步改善研究生课程的设置提供了参考。
[1]陈 艳,吴永明.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11):181-183.
[2]史广玉,剧亚崇,赵 娜.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91-93.
[3]李三福,刘艳辉.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J].当代教育论坛,2010(6):13-15.
[4]彭再求,曹 慧,钟海荣,等.研究生课程体系对比研究概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3):44-46.
G643.0
A
1006-2769(2011)02-0272-03
2010-11-22
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宁政学办字[2007]07号);基础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A09007)
王燕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