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庆磊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浙江 杭州 310018)
丹田学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影响研究
靖庆磊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浙江 杭州 310018)
丹田学说作为中国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与多学科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对于中国传统武术而言,更将丹田学说作为重要的内功文化部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丹田学说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武术养生和技击方面的具体影响,并归纳出关于内外练法的主要特征,旨在使人们在传统武术的练养过程中重视丹田学说理论文化,更好地为武术养生和技击提供服务。
丹田学说 中国传统武术 影响
丹田学说思想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自先秦诸子百家守静思想的产生到后来逐渐发展的意守丹田和意导经络思想理论的成熟,丹田学说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相融合,并成为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武术无论是在养生方面还是在技击方面都无处不体现着丹田学说影响的轨迹,因此研究丹田学说对中国武术特别是中国传统武术在养生和技击方面的具体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清晰把握丹田学说对中国武术的价值体现,为丹田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武术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丹田学说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价值和技击价值的具体影响两个方面进行有关问题的探讨研究。
丹田学说理论思想为中国武术养生思想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也为中国武术养生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受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观和整体观的影响,中国武术一直注重内外兼修、阴阳平衡的养生效果。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武术不断吸收丹田练养理论体系的内容,并发展出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养生之法。特别是内家拳的产生,被认为是中国武术与丹田学说充分融合的产物。
丹田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百家思想的影响下重视“虚极静笃”即守静思想。中国武术与丹田学说在长期的影响过程中亦将守静思想贯穿其中,中国武术虽是形体运动术,但是始终讲究心静体松,追求动中有静,静中寓动的养生思想。中国武术始终认为养生之术重在于静,静者精气神自如,五脏之气自然协调,所谓静者重在心静,心静是一切运动平衡的本质。太极拳论中要求“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浩然之心行之,无往不宜”。《手臂录》载:“用技易,治心难,手足运用,莫不由心。心火不炽,四大自静……”《练兵实纪》中载:“人有此身,先有此心。气发于外,根源在心……练心则气壮。”[1]《形意拳术讲义》中述有:“八要法,心定神宁,神宁心安,心安清净,清净无物,无物气行,气行绝象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象归根矣。”[2]《象形拳法真诠》中亦载:“修心法者,即成道不二之法门也,释谓明心见性,道谓修心练性,儒谓修心养性,其名虽殊,则理是一,至其练法……,使头部渐渐先冷静,杂念减除,妄念次第消散,以全身精神集注于下腹入于无念状态……。”[3]中国武术养生思想认为,只有心静心气才能下沉达于下丹田,心气下沉即心火下沉,心火下沉与肾水相交,才能炼精化气,因此守静思想成为武术养生的重要思想。
意守丹田是丹田学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静功“抱元守一”理论的发展和具体运用,历来养生家都很重视对丹田的意守,并将丹田分为了上、中、下三个丹田,认为“三田精满,五脏气盈”。中国武术将意守丹田理论完全的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并将其作为武术修炼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作用是为了达到强健体魄,延年益寿。《象形拳法真诠》述:“呼息气下入丹田,而谓之合,吸息气闭而上升谓之开,易约‘一开一合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呼息下贯丹田,吸息上至心脑,以心意而存于心肾,使气上下往返,则精气透泥丸……。”[4]中国武术理论实践更重视下丹田,认为下丹田是人体精海所在,意注下丹田能够培气养精,炼精化气,从而达到益寿延年的效果,在中国武术的桩功练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如太极拳的太极桩、形意拳的三体桩,八卦掌的先天桩和后天桩,意拳的怀婴桩等都讲究意守丹田,气沉丹田。关于意守三丹田理论在内家拳派中特别是形意拳对其做了细致的描述,并将内丹术中意守上中下三丹田的三步练法完全吸纳并作为形意拳内功的根本法则。这一理论的提出对中国武术的内功练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引导了中国武术内功的发展方向。
中国武术静功养生发展到高层阶段就是用意念引导内气在经络中的运行,使精气周流,循环往复,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意导经络思想理论也是中国武术吸收了丹田学说的理论思想内容,并将其作为自身内功发展的高级练养阶段。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任督二脉经络的意导,二是全身奇经八脉经络的意导。关于任督经脉的意导,形意拳将其功法归为两仪势的练习中,《形意拳理论基础研究》述:“两仪势是在太极势的基础上,用意念将下丹田的热感之气,导引下行于毛际,并达于两便之间的会阴穴后,再由任脉之端,接入督脉之始,上通三关,而达于脑宫,这是通督之脉径。然后复由脑宫下行,经过上鹊桥(口鼻之间),达中丹田土釜黄庭。”[5]小周天的练习被形意拳老前辈认为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机于后天之中,返先天之纯阳,退后天之纯阴,复本来之面目,归自己之真性命,而谓之性命双修”[6]的重要功法。古书上称“小周天,百病俱消。”所谓大周天的功夫就是要连通奇经八脉或十二经络,中国武术认为活的人体之所以能生长并且不腐,就是由于人类的生命之本气推动液体在人体中不断的流动和营养灌溉的结果。而气体和液体在人体中就是按照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来循行的。《象形拳法真诠》载:“体呼吸者,乃呼吸最上乘之法,前两步呼吸,不过为达此步之途径,虽由丹田呼吸渐进而至于体呼吸,但体呼吸乃是周天法轮之呼吸……。”[7]这里的体呼吸其实就是指的大周天的意导运行。由此可见中国武术将大周天作为了最上乘的练养之法。
中国武术的本质是技击,中国武术吸纳丹田学说理论思想为提高武术的技击性提供了重要价值。《太极拳经歌诀》述:“拿住丹田练内劲,哼哈二气妙无穷,动分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8]充分说明了丹田训练对武术技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武术虽流派众多,但有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很注重外在之“形”和内在之“意”的结合。其中“意”的训练又以站桩训练为各派武术所必不可少。《大成拳论》中将站桩分为基本桩和技击桩两种,基本桩的训练讲“将全体之间架配备,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周身内外,激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情,喻曰空气游泳,殊近似也。……如依上述之锻炼,则全身直筋肉不锻而自炼,神经不养儿自养,周身舒畅,气质亦随之而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9]而技击桩主要指的是三体式又称八字形、丁八步或半丁八步之弓箭步,亦主要强调了神意的技击性。《站桩在武术训练中的作用研究》中讲“站桩使人的躯体和精神达到放松,这里的松是指舒松自然,而不是精神松懈和肌肉松散。……只要能准确掌握好站桩的要领,坚持站桩,就能使全身放松,武术架子走起来顺畅,发出的劲力通达,就能提高动作协调性和精确性。”[10]由此说明,通过基本桩对“意”的特殊训练可以增强武术架子的协调性、灵活性、准确性。
中国传统武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总结出站桩对人体内气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直接影响着武术的技击效果。《形意拳理论研究》描述了内气的产生机制,并提出“形意拳对内功法的运用过程是在无极、虚无含一气、太极、两仪、三才的基本桩法中进行锻炼的,由无极而入静,由虚无含一气而渐生,由太极而充盈,由两仪而循行,由三才而贯通,由拳术而运用。”[11]《站桩在武术训练中的作用研究》中指出:“站桩是通过神意上的入静,动作姿势的定形——即守静,形体上的放松,呼吸上的调息,以及贯穿四者的自然法则,使武术练习效果达到最佳。‘调息’就是指一呼一吸,这样可以‘气沉丹田’,通过身体的松顺,来放松躯体上附着的肌群,使它们向下松沉,使气下行,加速小腹丹田部位的充实。通过练习站桩功,渐渐使人的意、气、形、三者合一。站桩时的呼吸平稳均匀,气沉丹田,就是对气的要求。”[12]此都说明通过站桩中入静、意守丹田和舍气从脉的经络循行几个步骤的训练能够达到培养内气,辅助增强武术技击的作用。
“劲的含义是以‘精、气、神’为本,并结合‘力’同其它多种物质及能量的综合体,表现出一种可变化的内在能量。‘精足’则‘气和’,‘气和’则‘神旺’,气随意到,力随气发,就产生了‘劲’,所以劲的发放是遵循‘意到’,‘气到’,‘力到’的先后顺序,其中‘意’和‘气’是先决条件,力是根本之所在,这就是‘发劲’区别于‘发力’的原因所在。”[13]因此要想达到劲力的发放必须要有精足、气和、神旺作为基础,武术站桩的练习首先就是追求入静培气,其次就是意导其气,令气以和,最后才能达到精满气、周身协调和发放劲力的程度,所以说站桩在武术中的对劲力的发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武术的技击作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武术为了达到特有的技击效果,各门各拳派间对丹田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特殊外练方法。如陈氏太极拳套路练习中的裆走下弧、裆走后弧和胸腰折叠;通背拳中丹田的八个方向翻转;八卦掌中行桩中的顺、逆转动和后天掌中鼓荡丹田配合动作发力;形意拳中的内劲发自丹田,运至周身;螳螂拳中蓄劲在裆腰,挡风阻雨两臂摇,在其基本套路中有专门对丹田进行训练的排打功;无极拳三绝技中利用哼哈二气操练的靠板功;台湾郑子太极拳中练习周身一气的靠墙功法;田氏太极拳中特色的三摇三摆练法;南方拳种中鹤拳三战套路中特色的腹式吐纳训练法等,这些均说明了丹田学说的理论思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被灵活且丰富的发展,为武术技击直接服务,成为武术技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综上所述,无论是通过站桩达到丹田之气充盈的静功练法,还是通过对丹田交替轮换为主的特殊训练法,都是为了通过训练丹田之劲力而增长武术技击。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拳派众多,在长期的中国传统文化滋润和洗礼之下,不断成熟和完善,堪称当今所有运动项目中的完美项目。丹田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样对中国武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但丰富了中国武术的内容体系,而且使中国武术在武术养生和武术技击方面价值卓越。
中国武术虽拳种派别众多,但几乎在任何一种拳派中都能找到丹田学说影响的痕迹,丰富了各个拳派的武学内容,同时也提高了中国武术的根本价值。丹田学说独特的内练思想与中国传统武术外练思想的融合,形成现代武术内外兼修的完整思想,为造就中国武术发展的最高峰奠定了基础。
《形意拳理论研究》中介绍了形意拳的三层功夫,“所谓三层功夫,就是道家内丹术中的三步练法,是形意拳功法的基本法则。第一层功夫,谓之炼精化气,……所谓第二层功夫,谓之练气化神,……第三层功夫,谓之化神还虚,……即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的高级阶段。”[14]无论是流传于河南的心意六合拳还是河北的形意拳都将“三层功夫”作为了练拳的功法训练体系。
《象形拳法真诠》丹田充实法一节中描述“……练气百日必丹田膨胀如鼓,坚硬如石,宜再注意尾闾夹脊,以上达于玉枕,及玄关,一气灌活,周而复始,上至泥丸,下至涌泉,气息绵绵,听之无声,视之不见,所谓至人之息以踵者是也。每日练习不稍间断,……知此玄理可以入道矣。”[15]并叙述了练功要由丹田的呼吸达到全身的体呼吸,这才是武术高层次所追求的目标。
《程派高氏八卦掌谱》养生篇中描述了八卦与内丹术的关系为“从八卦掌的起源来看,气绕圈来源于道家的炼丹术——转天尊,因而八卦掌绕圆走圈本身就是一种练丹过程,即接通上中下三丹田和打通背后‘三关’的过程。……实践证明,八卦掌是一种源于炼丹术,而高于炼丹术‘,性‘’命’双修的高层次养生之道。”[16]
《盈虚有象》记述陈式太极拳名家马宏的对话中讲:“陈式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丹田带动全身’。在丹田这个部位,无论是蓄劲、发劲,前后左右的运动,都要靠丹田带动,并且配合胸腰的立体螺旋形式来进行,而绝不是前后晃来晃去和左右摇摆来带动丹田的运动。……陈照奎老师的讲义以及陈氏拳谱里面总是强调‘丹田带动’,‘一动俱动,一静俱静’,后有命门,前有丹田,会阴之上,横膈肌之下组成一个‘丹田运动的空间’。”[17]
《传统武术文化新探》中描述少林拳在佛教禅宗的影响之下注重内外相合,并且以内养功法作为少林拳法养生和技击的物质基础,指出“禅宗练内的养生思想也十分有助于少林拳技战能力的提高,内养功可促进敏捷、思维、力量和精神等素质,为技击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促使少林拳向养打并重的高层次上发展。”[18]
综上所述,无论是主张偏重以内练方式训练为主的内家拳还是主张偏重外练方式训练为主外家拳,都很注重通过丹田内气的训练培养与充实,从而达到内气充盈,为武术的养生和技击价值提供保证。
纵观丹田学说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史,丹田学说已完全被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所吸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并成为中国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丹田学说无论是在养生方面还是在技击方面都对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武术养生和技击的基础,丰富并发展了中国传统武术养生和技击文化。具体结论有以下两个:(1)丹田学说决定中国传统武术的养生程序为:静养身心、全体透空——呼吸自然、细长匀静——心肾相交、气盈丹田——以意导气、气行周天。即中国武术丹田功法内练程序为:首先保持心神的清静安宁,全体透空特指思维和身体的放松无物;其次在此基础上,注重锻炼呼吸的细长匀静,实质就是腹式呼吸方法;只有在呼吸的动力驱使之下,再以心神安静为基础,这样心肾自然产生反应即达到我们中医学中的心肾相交状态。最后采用文火以意导气,全身经络循环,自然达到内壮。(2)决定中国传统武术技击程序为:内气培养、有本可用——活练丹田、爆发之枢纽——气行周身、周身协调。传统武术技击程序实质为丹田的外练程序,此主要以下丹田为核心。丹田外练必须依靠丹田内气充盈为根基才能发挥效应,外练实质主要是训练丹田四面八方的灵活翻转,下丹田在一身之中为中节所在,中节统领着整个周身协调之力的发挥,中节的灵活协调能促使周身整劲的发挥。下丹田在躯干部位又属根节,根为万力之源,所以通过特殊训练方法外练下丹田能很好的为武术技击提供有效价值。总之,只有丹田的内练和外练相互融合,内外兼修,才能真正实现武术养生和技击的全面发展。正是丹田学说文化的注入,丰富和发展了武术内涵文化,并成功完美地被武术文化所吸纳,成为武术内练功法的重要核心文化。
[1]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89.
[2][6]薛 颠.形意拳术讲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53,78.
[3][4][7][15]薛 颠.象形拳法真诠[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40,56,57,58.
[5][11][14]曹志清.形意拳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28,50,54,56.
[5]吴志勇.站桩乃武术修炼者登堂入室的捷径[J].搏击,2003(3).
[8][12][13]杨志才.太极丹田内转功[J].中华武术,1997(1).
[9]王芗斋.大成拳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170.
[10]朱志东.站桩在武术训练中的作用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4(6).
[16]刘凤彩.程派高式八卦掌谱[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6.
[17]余功保.盈虚有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69.
[18]马爱民.传统武术文化新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27-228.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Region Theory on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Jing Qinglei
(P.E.Department of Zhejiang FinancialCollege,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The pubic region theory as the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fitness culture,it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the long blend with multidisciplinary,especially,to Chinese tradition Wushu.The pubic region theory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in Chinese tranditional Wushu.The paper analyses the series of concrete influence of the public region theory on Chinese tradition Wushu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expert interview,field survey and so on.The paper also sums up the main features.The purpose is to make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ublic region theory in the training of the traditional Wushu and to provide more service for the traditional Wushu development.
The pubic region theory Chinese traditional Wushu influence
G85
A
1004—5643(2011)09—0054—03
靖庆磊(1985~),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