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兵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山东 肥城 271600)
理论与方法探索
高考体育考前训练的有效策略
赵红兵
(山东省肥城市第一高级中学,山东 肥城 271600)
体育水平测试是体育特长生参加文化课高考前的必经之路,科学、合理的营养补充,正确、有效的科学训练,积极、稳妥的临场指挥是保证学生在激烈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如何根据学生不同水平、不同特点、个体差异等进行针对性高考体育考前训练?考前如何对学生心理进行有效辅导、疏通、矫正,形成正确的考试观?如何使学生在高考体育中正常发挥训练水平等问题,是高三体育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结合20多年连续输送高三体育特长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与大家交流。
由于体育专业考试是在每年3月中旬到4月初进行,使得高三第2学期的专业训练时间只有短短的1个多月,时间短,任务重。为了更科学、合理、有条不紊地完成训练任务,就要提前下手,制定细致的训练计划。
1.1 寒假计划
寒假期间,时逢传统节日春节,学生生活水平较高,是蓄积能量的大好时机。但学生比较自由,难免出现睡懒觉、不爱活动等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身体发胖、身体状态和技能水平下降,恢复起来较难,所以必须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寒假训练计划。首先,计划要具有可操作性。要注意学生家庭周边的环境,忌“虚、假、飘、大而空”等;其次,训练计划要与学生身体条件相结合。由于教练不在身边及场地器材的限制,训练计划要简单易行,安排一些能自主完成的项目,如柔韧练习、耐久跑、单脚跳、双脚跳等,注意练习次数、练习质量,运动强度要适中,防止伤病的出现;第三,争取家长的支持。放假前,和学生一起设立“训练日志”,教师要提出书写要求;假期中,家长对学生的锻炼情况进行督促、签字;假期后,体育教师及时回收,检查落实,并且对出现的应付等不良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
1.2 考前大周期计划
考前大周期训练时间为开学后到考试前,这期间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水平、体育成绩进行合理安排,专项与素质的训练比例要做到统筹兼顾。
首先,规范程序,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平时的身体训练都是一些专题训练,可以看作是一些散乱的“点”,考前的重要任务是把这些散乱的点串起来,形成自然、连贯、有序、有效的“线”。从准备活动到正式训练都要严格程序,准备活动的顺序、次数、时间要规范,正规训练中技术流程、成绩统计要规范,训练项目要和高考项目一致,量和强度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安排。
其次,正确处理专项与素质练习的关系。由于专项成绩占分比例较大,技能水平的提高、保持、发挥较难,应多安排训练时间;素质训练以“保优促边”为主,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周一到周四专项、素质一般是隔天安排,径赛专项的不安排短跑内容,田赛专项的不安排投掷(跳远)内容,其他时间专项或自主安排。
体育成绩有其不可确定性和不可修复性,学生辛辛苦苦训练2 ~ 3年,高考体育测试中一但发挥失常,则前功尽弃抱憾终生。因此,第一,利用体育高考模拟考试形式,使学生接受接近正式考试的情绪锻炼,培养学生从中尝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第二,教师通过模拟考试,也获得不同考生情绪变化特点的第一手资料,为消除考生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提供真实、详细、具体、可靠的指导依据,做到有的放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教给学生正确面对困难的方法
高考前学生都会感到巨大的压力,这是必然的。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学生全面、认真地复习和训练,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也造成一些同学过度地紧张、焦虑和慌乱,以致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因此,高三学生必须注意高考前和高考时的心理调整,采取科学的考试策略,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第一,要确定合理的目标,正确地认识高考,有助于我们进行针对性地训练和复习;第二,保持平常心,缓解考试焦虑,加强心理调整,保持考前状态,教师要主动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从生活、学习、训练、交友等方面帮助、指导学生,并传授几套行之有效的情绪调控方法,如转移法、自我暗示法等,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说服,遇事要多分析、多思考,寻找适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其逐步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看问题、分析问题的弊与利,使自己的情绪与学习训练保持顺畅、和谐、一致。
3.2 正确处理测试中“得与失”的能力是高考体育获胜的关键
培养正确的临考状态在考前安排1 ~ 2次模拟考试,邀请兄弟学校和其他教师参加,按照考试的规则与要求进行测验,并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让学生重复体会考试场景,消除恐惧心理。考试中每个项目考完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好他们的心态。如果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在中间休息时,帮助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要看到体育高考最后的录取是看总分,一个项目考不好不要紧,争取把后面的项目考好。这时候应抓紧时间休息,做好考下一项的准备工作。对于前一项目考得好的学生,在鼓励表扬他们同时,提醒学生不要过度兴奋,要适时调整心态,争取下几个项目考得更好。使其成为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手段,目的是指导考生临场考试时,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4.1 文化课与体育训练的关系
体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有较好的体育成绩,还要有过硬的文化课功底,二者缺一不可,要使学生明白“2-1=0”的道理。一方面,体育教师带学生搞体育训练时,往往会遇到来自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阻力,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否认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另一方面,少数体育特长生对学习文化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一门心思去训练,影响文化课的学习。我们应该正视这两种现象,积极面对,正确引导,形成共识,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4.2 长项与弱项的关系
有些同学喜欢自己的优势项目,训练积极,比重较大;而弱项就不愿训练,比重安排较小。但是,要知道当一项成绩达到一定水平是受自身条件等多因素影响,再提高是很难的,反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弱项上,提高一点成绩分值的上升是很可观的。例如,100米达到11"7后,再提高0.1"就相当难,并且分值不大,而要使跳远(投掷)上升5 ~ 50厘米就较容易,且分值较大。
总之,在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中,我们要摒弃“家长制”作风,以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同学、同练。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打破各种界线,协调体育组成员,根据教师的特长安排专项,按照教师的特点安排素质训练,变“一人堂”为“众家言”,发挥团队优势、集体智慧,使学生在高考体育中获得满意的成绩。
G807.3
A
1674-151X(2011)10-095-02
投稿日期:2011-04-26
赵红兵(1970 ~),中教高级。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