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运动特征的分析

2011-08-15 00:50吴云龙
武术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战术武术运动员

吴云龙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武术散打运动特征的分析

吴云龙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随着对武术散打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以及竞赛规则的完善,武术散打的技、战术体系日趋成熟,在比赛中表现出独特的时间、空间、体能、技能和战术特征。文章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散打运动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为今后的理论研究和运动训练实践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借鉴。

散打运动特征分析

散打自1979年作为试验项目开展以来,已经经历了31个春秋,随着各种国内外重大比赛的成功举办,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并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中阔步前进。随着人们对武术散打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与掌握以及竞赛规则的完善,不但促使散打运动的技、战术体系更加完备,也使比赛的对抗性和激烈性空前增加。散打是一项在特定时间与空间里与对手较智斗勇运动,同时也是一项强度大、间歇多、攻防转换快、以优势取胜,具有独特的时间、空间和体能特征的同场对抗性项目。

1 散打运动的时间特征

散打作为竞技对抗性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每局比赛里,要尽可能地重创对手以期获得优势胜利,或尽可能多地击中对手以点数获胜。根据散打竞赛规则,国内外的散打比赛(商业性比赛和团体赛除外)都是采用三局两胜制,即在一场比赛里先胜两局(优势胜利除外)的选手获得胜利。每局净打两分钟,局间休息一分钟。根据李勤等所作的统计,散打每局比赛总对抗时间占每局比赛时间的28.6%,平均每次对抗时间(4.29±2.93)秒,总间歇时间占每局比赛时间的71.4%,每次平均间歇时间(10.71± 4.58)秒,而且一局比赛中每次对抗时间越长对抗次数就越少,比赛就越剧烈。

除对抗时间外,加上每局由于倒地、先后倒地、强制读秒和有可能的犯规、下台等所需的暂停时间,每局比赛时间大概需要3分钟左右,根据竞赛规则规定的每场的前两局都是同一选手获胜的不进行第三局比赛,每场比赛大概需要7(两局)至11(三局)分钟的时间,但比赛中出现选手被KO、优势胜利、犯规或受伤中止比赛的情况也较为常见,在这些状况出现的情况下,比赛的时间就很难确定。另外,如果在三局比赛中出现平局,将会加赛一局,直到比出胜负为止,这样一场的比赛时间将超过15分钟。

所以,散打每局比赛属于变速运动,大约1/3的时间做快速运动,2/3的时间速度平稳,而每场比赛属于间歇性(局间休息1分钟)的变速运动,比赛时间表现出区域集中性的特征——每场比赛所需时间主要集中在7至11分钟的时间区域内,分布在大于1秒的时间区域上。

2 散打运动的空间特征

散打运动的比赛是在高60公分,8米见方的擂台上进行的,双方运动员必须在激烈的对抗和快速的攻防转换中保持自身的平稳,一方面要尽可能通过合理技、战术的应用击中、摔倒对手或迫使对手下台,又要防止自己在快速移动中滑落或被对手击落擂台(竞赛规则规定一方运动员下台,台上的运动员得两分,如果在一局比赛中,一方运动员先下台两次则另一方获胜),所以,散打运动的空间特征首先表现在运动员的移动上,运动员在场上不仅要抓住每一次得分机会进行猛烈的攻击,而且在后退防守时要时刻注意自己在擂台上的位置,以弧线后退为主,既可以躲过对手的直面攻击,又防止自己跌落擂台或身处擂台边缘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进而为自己的反击赢得空间距离和时机。散打运动的空间特征其次表现在运动员的形体上,散打运动员一般有相对较长的四肢,正所谓“腿长臂长,拳脚为王”,较长的四肢放大了可以进攻的有效距离和防守范围。

散打运动的场地空间较小,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中很容易跌落或被击落擂台,因此,运动员的移动要快速、灵活,击打要凌厉、凶狠,阻击要果断、快速,战术要全面、娴熟,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给予对手最有效的打击。这不仅说明散打运动对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灵敏和柔韧素质有很高要求,而且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抗击打能力和较高的心理素质,在战机出现时果断出击。

3 散打运动的体能特征

3.1 散打运动的供能特征

根据我国著名的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散打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目,具有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级和优势胜利的比赛特点,且在比赛中相持而无进攻动作的时间间隔不能超过8秒(竞赛规则规定),因而,间歇时间短、回合多、攻防转换快是散打比赛的显著特征,根据有关统计研究,一局比赛中选手有平均10次以上的交锋和相应的间歇次数,每次平均对抗时间为(4.29±2.43)秒,最长对抗时间一般不超过10秒,每次间歇时间平均为(10.71±4.59)秒。这说明散打比赛是一项强度大、时间短、速度力量型的对抗期和非对抗期组成的变速运动,这样的项目特征决定了散打运动员的供能方式是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功能为辅的混合供能,但由于比赛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实验条件的局限性,在实际比赛中很难对其功能特点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

根据李勤等的研究,散打运动的无氧供能约占84.7%,有氧供能约占15.3%,该运动以无氧供能为主。在其测定的30秒和60秒极限运动后散打运动员的血乳酸与200米运动员最为相近,且个体乳酸域也基本相同,说明散打运动员的无氧功能更偏向于ATP-CP供能系统。从技术特征看,快和狠是散打运动的重要技术特征,在比赛中表现为起动突然、移动快、回防快、反击快和击打力量大、迅猛,这些动作都需要运动员有很好的爆发力,而爆发力是指身体在最短时间内的最大用力,ATP-CP系统的供能是肌肉发挥爆发力的基础,是爆发力动作的能量主要供应系统,但它在人体的含量少,在激烈运动中,肌肉内的ATP-CP只能维持10秒左右的时间,消耗后的20-30秒内合成一半,2-3分钟可完全恢复。而散打比赛每局比赛需要持续3 min,时间较长,因此该项目既依赖于磷酸原系统又需要乳酸能系统供能。一般认为,在极量强度运动的开始阶段,乳酸能系统即可参与供能,在运动30秒左右供能速率最大。

所以,散打运动是一项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功能为辅,且无氧功能更偏向于ATP-CP供能系统的运动项目。因此,在训练中要注重对无氧供能力尤其是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同时又要强调动作技能的提高,因为随着运动技能的提高,运动员在运动中能量消耗会减少,机体利用能量的效率会提高。

3.2 散打运动员的体形特征

竞技运动就是要充分挖掘人体的潜能,逼近人体的极限,创造超人的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由两方面决定,一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即与生俱来的天赋,它决定了一个运动员将来能取得的成绩的高度,这也是为什么进行运动选材的依据。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后天的训练,即对潜在竞技能力的充分挖掘,它是让运动员表现出超高运动水平的重要手段,决定着运动员潜在的能力能否表现以及表现时间、充分程度和保持的年限,这也是为什么训练要科学化的原因。

运动员的身体是参加训练和比赛的物质条件,也是潜在的运动能力物质载体和表现工具,运动员的身体结构即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是否适合从事某项竞技运动。贺子文在“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中指出,格斗项群运动员要求有较高的身高与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例。这符合结构决定功能论,即一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定的形态结构实现特定的机能活动。达尔文的进化论同样告诉我们,功能反过来又促进结构的适应性改变,“用进废退”是整个生物界进化的规律。

赵发田等在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中选取了29项反映身体形态的测试指标,经过与普通运动员身体形态指标的对比发现:优秀散打运动员的长度指标虽然大于一般运动员的指标,但四肢、躯干比例匀称。优秀散打运动员帕格休指数、臂围指数较一般运动员大,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的体型比较粗壮,上臂肌肉体积和横断面积大,肌肉发达,收缩能力强。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的劳雷尔指数(体重/身高3×1 000)和维尔威克指数〔(体重+胸围)/身高×1 000〕这2项指数都较一般运动员大,说明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身体的充实度和发育发达程度较一般运动员好。另外,优秀男子武术散打运动员体型分值均数为1.65-4.41-2.60,一般运动员体型均值为1.82-4.34-2. 77。说明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体型趋向于粗壮型发展,肌肉力量大,击打与抗击打能力强。

高亮等在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形态特征研究中,经初选指标和有关专家的经验筛选,选取了身高、胸围、皮褶厚度等20项测试指标,经研究发现: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身体形态首先是以身体围度为主,表现为身体各部位围度都较大,尤其以上肢围度和胸围表现突出;其次,优秀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比较高大、上肢长和小腿长相对较长;再次,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体脂含量相对较少。

综上,身体较高大、粗壮,四肢较长、围度较大,体脂含量少、身体充实度高,身体比例匀称是优秀散打运动员的体形特征。这不仅可以作为运动员科学选材的外在体形特征的依据,也为日常的训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3 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

身体机能是指人体各内脏器官(如心血管器官、呼吸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等)的工作能力。它是人体承载运动负荷与强度的内在器官和系统,其功能的优劣直接决定了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与强度极限。由于在运动训练中,涉及到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各种生理、生化指标没有心率那样简便、易操作,而且能够直接控制和反映运动强度,所以在运动实践中,对心血管系统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它器官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

心血管系统功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能承受的运动强度,是反映运动员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房斌在对优秀散打运动员安静状态下某些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试表明,优秀散打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冠状动脉循环、心肌收缩力,较低的心率和心肌耗氧量,心脏具有良好的做功储备能力。而且微循环指数略低于普通值,并有大动脉顺应性较好的特征,这可能是散打运动员心血管功能适应长期训练的结果。

赵光圣等在研究中推算散打比赛中最大心率百分比为96%左右,练习时应使心率保持在180次/分以上,间歇至心率达120~140次/分,以此间歇训练方可提高成绩,并建议用比赛心率值监测训练强度,用运动员的心率恢复来监测其疲劳程度。赵发田等在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中,经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选取了心率、肺活量、反应时、运动时等四项身体机能指标进行了测试,经分析发现:优秀散打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显著低于一般运动员,心力储备高;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肺活量显著高于一般运动员的肺活量,呼吸肌的力量和肺活量较大;优秀散打运动员反应时和运动时的均值都小于一般运动员,反应和动作速度快。

综上所述,散打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特征可以概括为:心血管系统功能好,心力储备高;肺活量高,呼吸肌的力量大;神经系统灵敏,反应时小,动作速度快。这些特征都很好地反映了武术散打的对抗格斗特征对身体各器官系统的要求,既要有良好的体能做基础,又要根据对手的动作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与行动。

此外,由于武术散打是一项集踢、打、摔和防守技术于一体的徒手对抗项目,身体对抗十分激烈,经过长期训练和比赛的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在身体机能方面还具有以下特征:内脏器官的抗震性能好,可以抵抗身体被摔倒时或受到重击时对内脏器官造成的震荡和冲击力;应急能力的适应性强,表现在运动员一旦进入实战状态,血液中血糖增加、血压升高、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应对各种刺激对身体危害的能力加强;触觉加强,表现在与对手交手时,可以通过肢体接触感觉对手的进攻意图和发力方向;痛觉减退,表现在抗击打能力的增强,不但能经受住常人不能忍受的重创,而且身体反应较小;前庭分析器的稳定高,主要表现在快速的击打、移动以及受到重击或摔倒对方时对自己重心稳定的把握。

3.4 散打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特征

如果说运动员的身体是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物质条件,那么运动员的身体素质便是运动员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动力和保证。身体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由于散打运动独特的技术特征,使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带有明显的专项性特征。

3.4.1 散打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与身体素质

随着散打规则的不断完善和对散打运动认识的不断深入,散打技术已趋向成熟。江正等在论当代武术散打运动的技术发展特征中,把散打技术可分为预备姿势、步法、拳法、腿法、摔法和防守技术等六类,并认为散打各种技术虽然有其各种不同的具体特征,但总的看来可以归纳为:“快”、“狠”、“准”、“巧”、“全”、“稳”、“隐”等特征。

“快”是散打技术的核心,表现为起动快、击打快、回防快和移动快等,只有快才能制造和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才能赢取主动,保持优势。拳谚“踢腿如放箭,回腿不见面”、“打拳如放炮,收拳如火烧”等便是对“快”的最佳诠释。这些快速动作的完成,需要运动员有非常好的爆发力,所以爆发力的训练是散打力量训练的重点。

“狠”是指击打动作要凌厉、迅猛,它可以给对手造成巨大心理压力和威慑力,从而占据场上主动的最佳途径,“一力降十会”便是这个道理。这不仅需要运动员要有很大的绝对力量,而且对相对力量的要求更高,因为散打运动比赛采用的是按性别、年龄、体重分级比赛的方式,所以,力量素质特别是相对力量的训练也是散打运动素质训练的重点内容之一。

“准”不但要求击打动作要准确,而且要判断准确。只有击打准确才能在拳来腿往的交手中避实击虚,只有判断准确,才能有效克制对手的进攻,从而占据主动。

“巧”是技术应用效率的最大化,即用最合理的技术去克制另一种技术的发挥。江正等认为“准”是得分取胜的关键;而“巧”涵盖着“活”的内容,“活”是指身体的转动、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快速转换要求灵活敏捷。动作击打准确需要神经系统对肌肉的确准调控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而动作的灵活多变则需要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快速准确的交替,这些在运动员身上则表现为散打运动员要有较好的灵敏和协调素质。

“稳”是指完成技术动作和快速移动时,对身体重心稳定的保持,它是各种技术发挥得以稳定发挥的前提。这需要运动员有较好的平衡能力和感知觉能力以及对身体重心的控制能力。

“隐”是指击打动作的预兆小、速度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其看作是“快”的延伸。正所谓“千有千来解,万有万来解,一快则无解”。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爆发力和快速力量的要求。

“全”是指运动员技术的全面性而言,全面技术是特长技术发挥的基础,没有较高水平的全面技术,特长技术就无法发挥作用,因为在双方交手时由于一方技术不全面,其特长技术还未运用之前已经落败;同时全面技术还是战术灵活、多变的基础,因为灵活多变的战术是各种技术的变异组合,如果运动员的技术不全面,在比赛中就不可能运用出灵活多变的战术。技术的全面性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各种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从技术特征看,武术散打是一项对运动员的素质要求全面的运动项目,最大力量、相对力量、爆发力、协调和灵敏素质尤为重要,是日常训练的重点内容。

3.4.2 散打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实验研究

赵光圣等在散打运动员体能测试模式与标准中,对78名运动员的10 s立卧撑、10 m×4次折回跑、纵叉、横叉、立定跳远、双臂曲伸、1 min仰卧起坐、50 m、10 s高抬腿、400 m、800 m、1 500 m、3000 m等项目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速度耐力、耐力对散打运动水平影响最大,其次是速度与力量灵敏素质,柔韧素质对专项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

赵发田等在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中,经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选取了深蹲、卧推、10 s立卧、10 s鞭腿、10 s冲拳、100 m和400 m等9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经过测试并与一般散打运动员相应指标的测试结果的比对发现,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的绝对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活性优于一般运动员。绝对力量大可以提高动作速度,不但增加了得分几率和动作的威慑力,也可以给对手造成重创的前提;较高的速度耐力可以让运动员在比赛中较长时间保持动作速度,是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较高的灵活性可以让运动员随机应变的完成各种动作和组合,是出奇制胜的法宝之一。

李国强等在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模型研究中,经过测试分析认为,作为反映散打运动员的速度耐力和灵敏素质的8m×40往返跑是相当重要的,其次是立定跳远,体脂率和心功能指数所占的权重最小,对专项体能的作用相对较小些。

从上面的实验比对研究可以看出,绝对力量、速度耐力和灵敏素质是散打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核心,而柔韧素质对专项水平的影响较小。

4 散打运动的战术特征

随着武术散打技术的逐步成熟,散打战术也表现出了鲜明的项目特征,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主动性、迷惑性、应急性、多变性、层次性和隐蔽性。

“主动性”是散打战术的首要特征,也是战术实施的核心。双方交手在于制人而不制于人,通过自己主动的、有目的的快速移动或真假动作的施展达到战术目的的实现。在实战中,能否调动对手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比赛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不仅需要有高超的技术作为基础,更需要聪明灵活的头脑根据对手的不同技、战术特点采取合理的战术,并适当应用于实战中才能占据场上的主动。战术特征的主动性,具体在实战中的表现并不一定都是先发制人,在很多情况下也表现为后发先至,无论是哪种战术的施展,其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对手,形成有利于己方的态势。

“迷惑性”是散打战术实施的手段。只有在实战中迷惑对方,才能隐藏自己的进攻意图,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即“兵不厌诈”,在散打实战中则表现为合理的利用竞赛规则,在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计谋使自己的技术得以发挥,而使对手技术水平的发挥受到影响或抑制,从而占据优势,取得比赛胜利。

“应急性”是指战术应用的灵活性,是战术实施的关键。在实战中不能死搬硬套按照赛前准备的战术进行比赛,而要根据对手的战术变化做出快速的变化和反应。“应急性”包括“变”和“快”两方面的含义:“变”是指战术的“多变性”,是制敌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正如《孙子兵法》曰:“凡战者,以正和,以奇胜”;“快”是技击制胜的决定因素,只有快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武谚曰:“千有千来解,万来有万解,一快则无解。”现代散打中,突袭战术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突然进攻,出其不意,打对手个措手不及。

“层次性”是武术散打战术实施的保障,在实战中表现为攻中带防,防中有攻,攻守兼备。拳谚曰:“只攻不守失误多,只守不攻取胜难”。所以在你来我往的攻防转换过程中,只有做到在进攻的时候注意防守,在防守的时候伺机进攻才能确保自己的优势地位。

“隐蔽性”是指战术实施过程中的预兆性要小或者没有预兆。它不仅是战术奏效的前提,也是技术发挥作用的前提。只有预兆小或者没有预兆,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其中还包括“快”的含义,即战术实施一定要迅速,才能起到“拳打人不知”的效果。

5 结语

武术散打的运动特征是其运动规律的生动表现,全面地认识和把握武术散打的运动特征,是深化认识武术散打运动规律的前提和重要手段。本文从武术散打运动的时间、空间、体能、技术和战术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较具体全面地展现了各部分的本质特征。此外,果敢精神和聪明灵活的头脑也是武术散打运动员必备的素质。

[1]李勤,肖国强.散打运动员能量供应特点生理学分析[J].体育学刊,2007(12):61-63.

[2]Trump M E,Heigenhauser G J,Putman C T,et al.Importance of muscle phosphocreatine during inter-mittent maximal cycling[J].J Appl Physiol,1996,80(5):1574-1580.

[3]赵光圣,高炳宏,郭玉成,苟波,王道.优秀武术散打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6(3):47-49.

[4]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9):163-165,315.

[5]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190-207.

[6]贺子文.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原理——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7]高亮,朱瑞琪,陈超.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形态特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2):140-142.

[8]赵发田,朱瑞琪,李蕾,李军.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特征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4):72-75.

[9]田麦久.运动训练学词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教研室专业课参考教材,2002(2).

[10]房斌.散打运动员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

[11]赵光圣等.中国散打队备战第13届亚运会前的生理生化监测手段与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1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8):184-232.

[13]李国强,李米环,雷宗怡,刘宏,吴伟.我国优秀男子散打运动员体能模型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12):120-122.

[14]江正,李波.论当代武术散打运动的技术发展特征[J].搏击·武术科学,2007(3):57-58.

The Analysis on 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Sanda

Wu Yunlong
(Beijing Sports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With the deepening cognition of the sport rule of Wushu Sanda and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mpetition rules, the technique and tactic systems of Sanda are becoming mature,and it puts up peculi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pace, physical agility,technique and tactics.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 reasoning,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port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Sanda is finished in the paper,which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daily training and theory research.

SandaSport characteristicsAnalysis

G85

A

1004—5643(2011)03—0065—04

吴云龙(1982~),男,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散打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战术武术运动员
中华武术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中间战术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武术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巧用翻边战术
用“狼的战术”打伏击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