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亮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理论与方法探索
试论学校武术操的产生与发展趋势
张亮亮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 200241)
本文着眼于武术操的产生与发展,从武术的特征出发,展开对武术操的剖析。武术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将其改变成西方体操形式,实为对武术本质认识的偏差。本文通过对武术操的产生与发展进行试论,为不让武术误入歧途进行探讨,也为武术科学化发展提供参考。
学校武术;产生;发展
“武术”是指向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既能格斗又能演练的且具有攻防性质的人体运动,其特征是具有攻防含义的技击。而“操”一般指体操,是以徒手、持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各种身体练习,并容健、力、美与实用技能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其特征却是为了健身而完成的各种身体练习。有学者认为,武术操是指将武术套路分成若干节拍,按一拍一动操化式教学来教授武术套路。也有学者认为,武术操是将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体操节拍相结合起来的一种锻炼形式,其动作包括武术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和腿法等。对以上内容进行进一步分析,可见武术操是将武术与体操相结合的产物,一个是为了战争,有生死之危;一个是健美,为了身体更加健康。曾经国际奥委会拒绝武术申请成为奥运会项目的理由是“奥运会不需要中国武术式的体操”,为此我们还曾经斩钉截铁地否认武术绝非体操,那么我们为什么还会刻意编排出武术操,更加淡化武术本身所特有的攻防技击及弘扬民族精神的特征呢?如今,武术操主要应用于中小学的教学之中,在武术操还未出现时,关于武术是否能够进入中小学课堂这一问题已经饱受争议,并引起广泛讨论。
2.1 民国时期的“土洋体育“之争
西方体育传入中国,先是在军队和军事学堂为中心的新式学堂,继而是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在中国所办的青年会,传入内容首先是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继而是田径、球类、游泳等各种近代运动项目及竞赛。20世纪20 ~ 30年代,国内发生了关于现代西方体育和以武术为代表的本土传统体育之间的争论,前期以1919年鲁迅与精武体育会的陈铁生之间的争论为代表,后期表现为《大公报》针对“洋体育”发表的批评性评论,并引发吴蕴瑞、张之江等人不同的回应。文化保守主义与文化激进主义争论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不同,社会体制不同,争论的焦点是应该提倡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西方体育还是提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武术。
1903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废科举,兴学堂,并设体操课,从此揭开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开端,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学校中并没有武术内容。武术能够在学校得到推行是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日本的入侵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各界纷纷要求加强军事训练和体育,实行全国皆兵。京津各校聘请拳师,教习拳艺,武术开始进入学校体育,大多由拳师进入学校任教或兼课。1915年,教育部采纳《拟请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为学校必修课》议案,该议案批评当时学校体育“皆袭他人之形式,未克振己国之精神”,教育部明令“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至此,武术被列入学校体育课程已完全合法,从而使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进入学校课程教学。
2.2 建国后的中小学体育大纲
建国后,自1961年起,教育部制定的第二部中小学体育大纲中,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正式列入体育教材,旨在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并于1988年,在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中拓展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了“八段锦”“五禽戏”等内容,并刻意强调改变过去单纯以表演为特例的套路,具有明显的、强烈的攻防意识。但是,武术课的开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武术自身门槛过高,教师的武术知识储备不足,武术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等多方面原因。不但中小学武术课开展困难重重,连高校武术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展情况也不容乐观,武术课教学一直延用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等为主要内容,大学生能够自发完成套路动作仍有一定难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练习,更不要说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难度了。
更加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代表着韩国文化的跆拳道却火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跆拳道在我国广泛的开展与普及以及能够迎合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求,正是因为它代表了韩国的文化,并且注重礼仪和精神的修为,有统一的服装、有层次分明的考核系统等特点,这正是我们的武术课无法比拟的。
2.3 武术操的产生
自2010年9月1日起,由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共同创编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开始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反映出武术教育开展形式由以前的武术套路转变为武术操。当体育课中开展武术内容效果不理想,武术操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面孔出现,从另一领域渗透到教育体系。
如果说以往体育课中武术的传习从注重技术的学习退守到注重健身和弘扬民族精神,那么武术操的出现,连仅存在的弘扬民族精神也消失殆尽,而只剩下健身这唯一的功能了。首先,武术最大的特征就是攻防技击,武术的力法讲究刚柔相济,并且与中国哲学、历史学、中医学、文学、美学、伦理学、心理学、天文学、兵法学和宗教学等诸多学科紧密连接,以阴阳辩证把握世界,不同于西方体育文化由古至今的“身心二元对立”思想,讲究天人合一,有自己独立发展的脉络与体系,并且自成一派,与西方体育结合本应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究其根本原因,武术操的出现是由于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中,淡化运动技术传习的导向所致。体育课程标准改革以后,中小学的体育课正呈现出游戏化的趋势,在体育教学中淡化技术的学习,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娱乐性、趣味性,体育教学的目的也旨在增强学生体质或者是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同时,因为武术作为具有攻防技击特征的活动,学习过程中需要习武者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更强的体能和意志,在中小学中武术的教学中存在很多困难,那么武术操的出现正是退而求其次,将武术简化为更为简单的武术操。殊不知,这不但不能解决武术走进学校体育所面临的问题,反而使武术的推广和发展更加难以继续下去。以国家体育总局交由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的课题“韵律南拳”为例,韵律南拳与传统南拳不同的是,传统和舞蹈结合起来增加趣味性和学生的吸引力,这种回避了武术动作难度大、学起来辛苦、注重搏击性等难点的武术操就真的能够在全民中推广武术吗?即便是得到了推广,传递给民众的除了一些活动筋骨的招式,还有何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可言呢?若只为了纯粹地活动筋骨,西方体操较之新创的武术操更为科学有效。更有甚者,还有媒体将武术操当成减肥秘方加以宣传倡导《校园“武术操”成减肥秘方,小胖墩半年减重5公斤》,这就是社会给予武术操效用的反馈吗?
3.1 武术操的开展
武术操在学校体育中开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教师的资质问题。如此大范围地推广武术操,那么有多少教师能够胜任这一教学任务呢?如果教师数量达不到普及武术操所要求的数量,那么如何保障武术操的推广与普及呢?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发现,为了中小学教师能够教授武术操,各地区开展统一的教师培训工作,时间在3天左右,通过短期培训,普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就要承担教授武术操的责任。武术的专业性很强,还具有深厚的武术文化和思想内涵,我们不得不反思,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体育教师,经历了3天的培训后,是否能胜任武术教学需要。除了体育教师的资质问题,我们还需要追问的是,中小学体育教师是否具有编排武术操的能力。因为武术操的编排大多是由中小学教师模仿“五禽戏”“八段锦”,将拳、掌、钩等招式融进武术操编排而成,而且武术教师编排武术操时为了突出创新性,将表演性、趣味性、健身性、艺术性等作为创编的原则,进行编排,考评中也只有弓步、马步、仆步、虚布等基础动作要求。在《峨眉山市各小学峨眉武术操推广的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作者就认为武术操在中小学教学中存在着武术基本技术动作偏少,武术操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无切实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等问题。
3.2 武术操的发展趋势
为了武术的推广与普及,武术进入学校无可厚非,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武术的攻防技击本质、传统武术身后的文化积淀和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内涵,会妨碍武术的良性持续发展。形式化、简单化,只为了增强体质的武术操在实践中虽然会引起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但是学习中并不能学习到真正的武术,而学校又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空间开展武术,那么武术操对学生失去吸引力以后武术师资力量又跟不上,只能导致武术进校园的活动流于形式。如果让武术真的能够走进校园,还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国内中小学普遍缺少具有武术专业背景的体育老师和充足的学习武术的时间等问题,否则就算武术操全面推广,学校的学生能接触到的武术也仅限于健身操而已。
[1]谭晶,王维.论中华武术操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0(11).
[2]梁春蕾.试论小学推广武术操的作用及意义[J].考试周刊,2007(29).
[3]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史论纲[J].中国学校体育,2009(5).
G812.5
A
1674-151X(2011)12-117-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1.12.059
投稿日期:2011-07-18
张亮亮(1985 ~),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