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杨晓清 黄文砚
(1.第三军医大学军事体育教研室 四川重庆 400038; 2.四川省团校 四川成都 610100)
高校校训的文化内涵与体育人文的缺失①
杨飞1杨晓清2黄文砚1
(1.第三军医大学军事体育教研室 四川重庆 400038; 2.四川省团校 四川成都 610100)
体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形式,而在一系列的体育活动中,展现了人类的思维特征,同时也赋予了体育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学校训是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凝练,体现了学校办学历史传承,代表着校园文化、人文精神;包含着一所学校办学原则、目标、特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寓意着一个学校的灵魂。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倡导通过体育孕育的人文教育中,高校校训体育人文内涵比较缺乏。
校训 文化内涵 体育人文
体育,既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也是由人与人之体育行为关系而构成的特殊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古代体育、近代体育、现代体育,它都应该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正因为人们从事体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人类共有的思想性特征,才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体育是一种充满文化意味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合载体。
在古汉语里,“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或花纹,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象征符号和典章制度,又引申为修饰加工、文德教化等。“人文”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有的学者认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以人的体育行为活动和由这些活动引发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我比较赞同这样的观点,当体育学术进入正常的科学轨道之后,我们就需要从更多的视角审视体育,如人文视角,不仅将体育看作科学文化,还要看作人文文化(科学),因为,体育是人的活动以及活动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如果没有人文视野中的体育,这样的体育认识是有局限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体育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更具有显著的人文、社会属性。即体育人文不仅仅是体育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物质、精神及社会等方面的内涵。学校教育应具备通过体育提供的环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塑造。
涂又光认为,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为道”等人文修养培养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他说,近百年来,中国老一辈科学大师,在专修科学之前,已有很高的人文修养。人文修养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造就灵魂。一旦造就灵魂,则任何外力对他的灵魂的任何折腾,他都无动于衷,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完全奈何他不得。灵魂主导着他的一生,包括他的科学成就。作为科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科学成就,其实是人文精神为主导的成就。
所谓体育的人文内涵,就是体育不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精神,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其核心是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人类用体育获得健康来表现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体育人文的繁荣发展,可以提升人们的人文素质,促进人们的心理和谐、精神气质。因此,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应借助学校体育人文环境,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竞技体育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金牌,而是人文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竞技融人文是不争的事实。
校训是一个学校教育理念的凝练,体现了学校办学历史传承,代表着校园文化、人文精神;包含着一所学校办学原则、目标、特色和文化的积淀,校训寓意着一个学校的灵魂。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结构、智能结构、个性品质结构、技能结构、知识结构及心理素质结构等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我国高校秉承满足社会的需求,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在着力打造办学的核心理念,树立学校的核心价值,以期达到在院校中特色取胜的目的。所以校训的创作核心是有利于表达该院校办学主旨,代表该校的特色,以及表现学科性质、历史文化、人文特色,所以,校训蕴涵了隶属于该校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较好的教督性、可视性、传递性和亲和力。书法家启功书写的北京师范大学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通过中国文字特有的符号,展示高度浓缩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传递高等师范院校的精髓。再将八个字刻在石材上,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知状态,天地万物和睦共荣的相互依存。可见学校推出校训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树立形象的过程,凝聚学生人心的过程。
“在美国西点军校,有一个广为传诵的悠久传统,学员遇到军官问话时,只能有四种回答:‘报告长官,是’‘报告长官,不是’‘报告长官,不知道’‘报告长官,没有任何借口’,除此以外,不能多说一个字。”“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200年来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它强化的是每一位学员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秉承这一理念,无数西点毕业生在人生的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缺少的正是那种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任务,而不是去寻找任何借口的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1]校训影响学员思想,思想影响学员态度,态度影响行动,学校校训就应该像这样,不找任何借口,以做人为先的校园文化特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制订了“中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校训,他强调:“人生第一要是是健康,第二要求是健康,第三要求是健康。”“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认为学校就是“创造健康的堡垒”。 这一办校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办学思想,但这种思想在面对中国近、现代学校教育,到底执行得怎样?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体育人文仍然是中国学校所欠缺的。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校训70多年过去了,学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雷同化乃至重复,校训反应出我国现代学校思想从众心理的牵强附会,更是应试教育让体育远离人文教育欲罢不能的一种恶性循环。
为了探究我国高校校训中体育人文的被重视度,我们调查了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及医科院校等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类大学。结果表明能将健康放在校训首位的大学屈指可数,全国重点体育院校的校训也未将健康放在本专业的首位,医科院校校训更关注的是学生的伦理态度。
政治文化是高校校训中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心理等,政治思想主要是德育、用人思想等;政治心理主要是社会特有的崇官心理,及由此引导的中国校训从众心理。校训是学校德礼才学的对外昭示,更是学校对学子的规范和约束。综合性大学是指学科比较齐全,文理科皆有, 多学科(学院)有机融合的,而且往往是以理论性见长的传统型大学,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我国大学要求综合性,学生要求综合能力(素质)。因此,校训大多建立在学校管理层的意识形态基础上,对学生来说是学校管理善政、善教的必然结果,校训更注重淳化学风、端正校风,而忽视了学生为主体的发展目标,往往也就失去了本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特立独行的特性。对我国百强大学前50所大学校训统计显示,校训中出现频度较大的有“求实”、“创新”、“勤奋”、“博学”、“自强”、“实事求是”等“天下大同”的广谱性词语,用在任何一个学校都不会错,但任何一个学校都不会认为是自己原创的和本校的根本特质。比如,出现“求是创新”的有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求实创新”的有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等。
居里夫人提倡“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我国百强大学前50所大学校训直接关注学生身体健康的没有,直接与体育精神有关的2所院校,西北工业大学的校训“公、诚、勇、毅”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训“诚朴勇毅”的“勇”; 有5所院校的校训间接与体育精神有关,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武汉大学的“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厦门大学的“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东北大学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上海大学的“自强不息,求实创新”。不过用词统一在“自强不息”的一种奋斗精神状态,不是提倡健康的体质,也不是健康心理,而是一种精神风范的表面叙述,并非是一种拼搏的意识,或一种体育人文中体育精神的体现。
体育院校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的高等学校,简言之是弘扬体育的学校。就体育院校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培养目标、研究的方向来看,一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干预策略,学校体育与健康促进的理论及组织实施体系等学校体育学;二是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社会公共体育政策与社会环境的社会体育学;三是影响人体体质的因素与测评方法及健康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等方面的全民健身与体质评价,可以理解为人体体质测量评价学。可以看出,体育院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方向分为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也必须由这三个具体的因素展示出来呢?如果这个命题成立,体育院校的校训就应当包涵这几个方面的体育人文内涵。
武汉体育学院提出“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成都体育学院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这一理念、特色是对办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概括和抽象,也是对人才质量标准的概括和抽象;是对人生价值、健康价值、教育价值、生活质量等问题新的探索。同时也是体育院校办学的宗旨。[2]
在调查的14所体育学院中,校训直接关注身体健康的有成都体育学院的校训“厚德博学、睿智健体”的健体,上海体育学院的校训“身心一统、兼蓄竞攀”的身心;体现着女排精神的“拼搏”一词,有五所学院的校训采用;“厚德博学”有4所体育学院采用,与体育精神有关的“拼搏”、“弘毅”、“武杰”等是所有体育学院共同的目标。多数体育院校在提倡体育精神的同时,反而忽略了体育院校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及引导全民健康、监督健康推行的办学理念上的人文关怀。
医科院校的校训要体现维护健康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关注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医科院校的培养目标、研究的方向来看,从调查的医学院校校训统计分析,三所部队医科院校的校训分别是“求实、创新 严谨、献身”、“团结、严谨、勤奋、献身”、“ 团结、求实、创新、献身”展现了部队特色,不过校训同质化、标语化、雷同化乃至重复一目了然,并且未能表达是军队医科院校的特色。
四川泸州医学院的校训“高尚医德、精湛技术、健壮体魄、服务人民”朴实的语言,直言用医德医术关爱人民健康的宗旨。正是大学校训中最缺的落实到实处的实的特质,也是体育人文关怀的具体典范。
校训要体现各院校校园构建的体育文化要素,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造者。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为一体兼有自然、社会、人文等科学的综合性学科[3]。体育具有综合素质教育的优势,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人品、认知能力、独立生存能力、协同合作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可操作和迁移性,而这正是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需要的[2]。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已经与学校形象有关,关乎学校的战略,院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应该围绕学生的健康发展。
从调查的高校校训分析,大学校训体育文化缺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育运动离不开竞技的一种状态,不管是同自己今夕比较,还是同别人比赛,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应该是保持一个人不懈奋斗、不气馁、不放弃、不服输的拼搏精神;尊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原则;培养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的体育人文素养。大学体育人文教育应该倡导,疏于体育锻炼意味着学生的品性懒惰,对自己身体缺乏责任意识,是对社会没有责任感,就是没有责任能力;对体育竞赛规则认知度低,意味着学生的行为缺乏教化和约束,对体育规则不履行,是藐视规则的行为,就是缺乏法律意识,没有社会尊重感,就是没有社会行为能力,这种学员注定要遭淘汰。
在高校,体育精神应该是存在于每一个学生心目中的自豪和荣誉,高校体育的人文教育本应落实学校校训的宗旨,然而,校训在落实育人环节时,又比较空洞,不好具体落实。如:山西财经大学校训“修德立信,博学求真”,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崇尚,在学生平时的日常养成中,显得比较宽泛,不好聚焦。也就是说,靠什么行为过程来修德,是读书学习,还是其它方式,而其它的方式,体育是最受学生喜欢,而体育运动中又是最能潜移默化,通过体育规则规范行为的。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们国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教育方针。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侧重在做人上,一般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当然就是指的智力。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体育,指的是体育,体质。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体质不好,就不能为做更多的贡献。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培养他们的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即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培养人具备发现美的眼睛,感悟美的心灵。
如:云南大学校训“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有德、有智、有事业,就是没有载知识之舟,承担事业之艰辛的身体,而立一等品格靠什么方式来规范和养成,这就显得比较含糊。所以,从逻辑上讲,可以这么去理解,体育铸品格,品格展学识、学识促事业。又如:北京舞蹈学院“文舞相融、德艺双馨”即与专业对口,又与树人结合的定位准确的校训,可以说,有待尊重和提倡。什么时候哪个大学能文体相融、身心双馨地落实体育文化,我们的校园文化真的也就丰富多彩了。
1996年我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等4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设置,显示出中国的体育理论开始重视人文学科。经过专家学者的努力,体育的科研项目进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规划,也进一步展现了体育的人文价值。胡小明说:“从对人的发展的关注程度看,人文精神仍然是中国体育所欠缺的。”
“体育是人类针对自身所创造出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4]任何一所大学的教育宗旨离不开学科层面、精神层面、身体层面和社会层面。校训作为一所大学凝练。校园体育文化需要坚守,更需要传播继承,如何有效利用校园现有的资源,通过体育环境、体育手段,把本校悠久的体育传统作为院校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开发,把体育作为呈现各高等院校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教育文明并行不悖的校园文化身影,这是高校在弥补应试教育重拾校园体育文化信心的依仗。
我比较欣赏这句话,“亚洲各国家都需要培养文化的自信,首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然后是对东方文化的自信、亚洲文化的自信和欣赏。一个文明的兴起,排除不可扭转的外在因素,努力自救,才是根本的出路。”[5]
[1]费拉尔·凯普著.金雨编.没有任何借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刘淦清.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 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关于武汉体育学院办学理念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6).
[3]崔伟.体育课程论[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13~19.
[4]秦毅.论体育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统一[N].体育文化导刊,2008(1):37~39.
[5]刘琼.让亚洲文化不再失语[N].人民日报,2006.
G840
A
2095-2813(2011)12(a)-0053-03
①课题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校管课题(2009年)。
杨飞(1964~):男(汉),安徽合肥,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军事体育训练研究、体育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