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空”相:论佛教对周梦蝶诗歌的影响

2011-08-15 00:42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1年2期
关键词:白菊花梦蝶虚空

⊙沈 玲[徐州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雪的“空”相:论佛教对周梦蝶诗歌的影响

⊙沈 玲[徐州师范大学, 江苏 徐州 221116]

雪既是周梦蝶诗歌的背景,也是其生命的背景。他有关“雪”的诗,用语奇特,诗思飘忽,情感无定。本文以其诗作中“雪”的意象为切入点,从佛教思想对诗人影响的角度出发解读周梦蝶诗作关于雪的物质虚无想象。

周梦蝶 诗歌 佛教 《十三朵白菊花》《还魂草》

周梦蝶,本名周起述,籍贯河南。1948年赴台,曾做过店员、守墓者等工作,后在台北武昌街明星咖啡店骑楼下摆书摊谋生,竟达二十一年,并无意间成为台北一景。诗人一生坎坷,处境悲凉,后因病蛰居五峰山下,看破红尘,皈依佛门,著有诗集《孤独国》《还魂草》《十三朵白菊花》和《约会》等。多难的经历影响了周梦蝶的性格,凄凉的境遇同时也影响着诗人的创作,也许正如古远清所说,周梦蝶自己本来是一团火,但他在社会中得到的却是一团雪,在这雪与火的夹攻下,人们看到他属于火的那份沉挚与凄哀,也看到他属于雪的那份澄净与清寒。①如同《还魂草》封面上以一袭黑衣枯坐的周梦蝶所表现出的那种孤绝暗淡清癯的身影使人难以忘怀一样,他的诗总是满布着孤独、寂寞、萧瑟与荒冷的色彩。

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认为:“真正的天才是处于这样一种幸福的关系之中,他能够把某一概念转变成审美的意象,并把审美的意象准确地表现出来。”②周梦蝶就是一位善于创造意象的天才,而“雪”是他常用的一个意象。翻开他的诗集,时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那朦胧的、凄迷的、飘忽的、清寂的雪,在他的诗行里飘洒着、浸染着、氤氲着……本文从佛教思想对周梦蝶的影响出发,以其诗作中“雪”的意象为切入点,探讨周梦蝶诗作关于雪的物质虚无想象。

一、诗歌的“空”意识

宗教色彩无疑是周梦蝶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展卷而读,老衲、禅杖、华严经、老丈、吠陀经、袈裟、吠陀经、因果经、恒河沙、醍醐、拈花人、舍利、香客、菩萨、珂兰经、禅、维摩经、天女、七宝池,童子、优昙华、念珠、莲花、世尊、千手、千眼、主、天国、基督、耶稣、摩西、西泽、上帝这些出于佛教或基督教的宗教字眼触目皆是。而佛家的思想更深深影响着诗人,正如余光中认为的那样,周梦蝶端坐的地方与出家离得很近,他“常常予人诗僧的感觉”③。

在《虚空的拥抱》中,周梦蝶写道:“向每一寸虚空问惊鸿的归处虚空以东无语虚空以西无语虚空以南无语虚空以北无语”。四处无语中惊鸿的归处终不知晓,只有虚空。以虚空之眼看万物之景,万物无处不“虚空”。诗人把自己的“虚空”意识寄托于由“虚空”发展来的佛家的“虚无”思想上,《还魂草》和《十三朵白菊花》中的一些诗作生发出一种佛家的意境。

“虚无”大致有三:人生的虚无、景物的虚无、意象的虚无,这三者不是各自孤立而是相互映衬、相互联系的。诗人在《第九种风》中引《大智度论》说:“菩萨我法二执已亡,见思诸惑永断;故能护四念而无失,历八风而不动。惟以利生念切,报恩意重,恒心为第九种风所摇撼耳。八风者,利衰苦乐毁誉称讥是也;第九种风者,慈悲是也。”④佛教“高举的是自利利他、慈悲度世的旗帜,坚定地反对把出世间和世间割裂开来,认为只有深入世间、深入众生,才是真实的出世解脱之道”⑤。在他的诗中,笔墨佛心,尽化作雪之象,所写的坛花疏影,孤鸟清声,乃是落尽繁华留下铅华的艺术世界:空明疏朗,清雅静逸,无半点尘世流俗之气,而尽显出凡入佛之境界。

雪的意象在周梦蝶诗作中多富有佛理。出家并不等于“出世”,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入世”,淡泊无为与寂寥闲适,未必就一定是“消极厌世”,其参佛也是为了超度台北街头“一个个活着的死魂灵”。在他看来,佛不是要离开生活,永远沉睡,而是要醒着生活,用透彻的态度包容人生所遭遇的一切困难和挫折。从许多细小的日常事务中去体贴,接近佛菩萨无尽的慈悲智慧,去唤醒人人自我的觉悟。⑥而诗具有形象性、具体性,要求在日常情境中领悟佛理,处处不离开具体的现实情境和事物。⑦所以,诗歌和佛所面对的世界,都是日常的俗世世界,日常的俗世事物,周梦蝶以诗歌的手段达到通往佛境的目的。

雪路即将化为虚无,但它毕竟真实存在过,留住它,就是留住真实。周梦蝶将雪的象征意义与佛理巧妙融合在一起,在借助雪的意象感悟佛理时,同时给人带来对雪的审美享受。

《第九种风》:在迢迢的烛影深处有一双泪眼在沉沉的热灰河畔有一缕断发呼号生于鼎镬呻吟来自荆棘……而欲逃离这景象这景象的灼伤是绝绝不可能的!恒河是你;不可说不可说恒河之水之沙也是你。\不必说飞,已在百千亿劫的云外。谁出谁没?涉过来涉过去又涉过来的空中鸟迹。第几次的扶摇?鹭鹚又回到雪岭的白夜里了!⑧

对“恒河之水之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⑨佛教思想的具体体现就是雪的“空”的观念,从探索人生的意义出发,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问题,并寻求人生与宇宙的真实,形成“缘起”、“无常”、“无我”的“空”世界观。“空中鸟迹。第几次的扶摇?鹭鹚又回到雪岭的白夜里了”,“雪”这一意象传达出了佛教“空”的思想。白色的山岭或荒岭,天地间白茫茫一片,恍若无始无终,无真无假,无恶无善,万事尽皆虚空。

雪是虚幻的,脚印是真实的,虚幻中裹挟着真实,佛教的空幻意识流散在诗行间。虽然在诗的国度里他演绎的轮回之雪,无不转瞬即逝,但却也展现了无常的美。如《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中对“匆匆的行人啊何去何从?这雪的身世在黑暗里,你只有认得它更清”⑩的感叹。

二、诗歌的“空”主题

人近老年,青春不再,在风尘和忧郁的折磨下深感岁月无情,人生易老。雪固然可以掩盖一切表象的东西,然而一切都是一片空虚,雪的意象兼具空的内涵,夜雪里,只有脚印表明有人走过,然而人已经不见,雪地茫茫一片空灵,世间万物转瞬即逝,唯有万事无常后的真空。周梦蝶多次用雪的意象升华出“空”的主题:

《树》:等光与影都成为果子时你便怦然忆起昨日了。\那时你底颜貌比元夜还典丽雨雪不来,啄木鸟不来甚至连一丝无聊时可以折磨折磨自己的触须般的烦恼也没有。是火?还是什么驱使你冲破这地层?冷而硬的。你听见不,你血管中循环着的呐喊?“让我是一片叶吧!让霜染红,让流水轻轻行过……”\于是一觉醒来便苍翠一片了!雪飞之夜,你便听见冷冷青鸟之鼓翼声。⑪

触须般细小的烦恼都没有了,是一种对人生各种烦恼的完全解脱,一种超脱众生的空的生存状态。佛家追求的境界是虚灵、空妙,以平等心看世界,佛典如《心经》《信心铭》《圆觉经》等多次强调这种平等心。“雪飞之夜,你便听见冷冷青鸟之鼓翼声”一句值得玩味与揣摩。雪夜,万籁俱寂,四处空蒙,没有远方、没有路途,四处飞扬的雪裹住了一切,此时“你便听见冷冷青鸟之鼓翼声”,微妙点缀出了雪夜的万籁无声,从而反衬出夜空的广大与沉寂和人心的“静”。当生命归于寂静无声的无所作为,当七情六欲泯灭无迹时,人该是通达、平静或者还有无言的坚韧吧。那只“青鸟”拼命“鼓翼”的形象和那“冷冷”拍翅声刹那间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洞见生命现象后的佛教的达观态度深深浸润着诗人的思想。冲天而起的青鸟恰恰体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独立性。

永恒是什么?只有留存了虚无的死亡才是永恒。佛教的“六道轮回”学说宣扬的生死观说明人的生生死死是生死相续,犹如车轮的旋转一般,永无止境,永不停歇。周梦蝶在遭遇了太多的人生磨难之后,退居佛门,静心息虑,观心禅定,冷眼向洋看世界。在诗作中宣扬的死亡即永生的思想,恰是佛教禅机的形象化图解:

《再来人》:怀着只有慈悲可以探测的奥秘生生世世生生你以一片雪花,一粒枯瘦的麦子以四句偈以喧嚣的市声砌成的一方空寂将自己,举起。\在禅杖与魔杖所不能及的上方在香远益清的尘中一朵苦笑照亮一泓清晓是你静默之舞蹈在倏生倏灭的足音与轮影中不离寸步与希微踵接。\长于万水千山而短于一喝!在永远走着,而永远走不出自己的人人的路上──不见走,也不见路只有你!只有你的鞋底是重瞳且生着双翼。⑫

佛教中的很多佛理故事往往都是通过具体的事物、简单的生活细节来点醒世人,追求一种难以言传的感悟,像大家熟悉的“求人不如求己”、“送一轮明月”、“礼物”等。也有些佛理是以一种丰富而得体的象征形式,去表达难以言传的生命感悟和情感超越的,所以,一些佛家就以诗为载体,用意会方式来表情达意,以象征的意象和比喻来旁敲侧击地比喻事理,达到潜移默化的说理效果。

三、“虚无”的颂歌

在周梦蝶的诗作中,雪不仅给佛者澄静空灵的视觉审美之感,而且也是“水月两忘,方可称断”的佛家心得,虚无的美被雪的自然美同化、美得如雪一般清澈,这正是周梦蝶对“虚无”的颂歌。

《灵山印象》:一眼就不见了!寒过,而且彻骨过的这雪花,就这样\让一只手无骨而轻轻浅浅的拈起——\雷霆轰发这静默。多美丽的时刻!那人,看来一点也不怎样的那人,只用一个笑轻轻浅浅的就把一个笑接过去了……⑬

在《灵山印象》小引中周梦蝶引用《指月录》:“尔时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实相无相,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甚至引用无名氏之咏雪诗:“一片一片又一片,四片五片六七片,八片九片十来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正如余光中所说,在物欲横流的大都会,周梦蝶是手持莲花防御现代或后现代的红尘。⑭灭我为无,没有佛像、佛画,也没有背唱经文,只是瞑目,长时间静默,纹丝不动地坐着,然后进入无思无念的境界。这种“无”,不是西方的虚无,相反却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涯无尽藏的心灵宇宙。

“那人,只用一个笑轻轻浅浅的就把一个笑接过去了”有点类似于佛家的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诗取借于这一佛教的传说故事,又将个人的人生体验融入佛经典故,诗人遁世,却又知于世,寥寥数笔即成,然视之思之无穷。面对城市的喧嚣,诗人静静地坐于灵山,注视着遥远的天际,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感受自然和创造的快乐,体悟生命的道理,所以他的审美意象在时空的画卷上,既有空空之相,也有寂寂之形。

可以说,周梦蝶的“虚空”,不是西方的虚无,而是典型的东方式的“虚无”,可以容纳和包容任何事物,却不被任何事物所牵挂,是孕育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虚无”,是万有自在的空,是无边无际无尽藏的心灵宇宙,“是以为‘无’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本质,是所有生命的源泉。”⑮所以,在周梦蝶看来,佛教的“虚空”、“虚无”也许比儒家的“入世”更具意义和价值,对雪的物质想象也就到了山不是山,水不是水、雪不是雪的佛教虚空境界。

四、结 语

诗歌的意象与想象纯属诗人个人的感悟,有不可言说之妙趣。对周梦蝶,我们也永远无法捉摸他的形象,现实中他从来都是长衫一袭,呈现出一种老道入定、物我两忘的寂灭状态。周梦蝶以兼收并蓄的思想,在儒道佛之间融会贯通,为我所用。⑯所谓“本心清净”之说,“直指本心”、“即心即佛”之说,都和儒家的“性善”论极为相似,甚至从道家思想中汲取的高旷超绝的生命精神,融入了基督的原罪思想和宿命的生命悲感,结合佛陀的慈悲和基督救赎而成广义的宗教情怀,铸成一种对人生苦难全然的负担和承载的人道精神。

本文所论,雪既是周梦蝶诗歌的背景,也是其生命的背景,其诗歌作品,完全是基于个人体验的厚重叙述,那种置身于物外的效果、如“雪”般纯净自然的语言,把宗教式的大自然与肉身的人体合力打造的威慑力进行具象化,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冲击,充分体现出容不得半点亵渎和侵犯的生命的最高尊严,揭示了宗教、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侧面,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① 古远清:《“蓝星”诗人群》,《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② 王义军:《审美现代性的追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③ 余光中:《一块彩石就能补天吗?》,《中央日报》(台北),1990年1月6日。

④ 周梦蝶:《十三朵白菊花》,洪范书店(台北),2002年版,第21页。

⑤ 杜继文:《中国佛学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第32页。

⑥ 班班多杰:《藏传佛教“自空见”之源流考释》,见《哲学研究》,2003年第6期,第60页—第69页。

⑦ 朱美黛:《偶开天眼觑红尘,却叹身是眼中人——周梦蝶〈断魂记〉评析》,《国文天地》22卷3期,2006年8月号。

⑧ 《十三朵白菊花》:第22页—第23页。

⑨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⑩ 《十三朵白菊花》:第26页—第29页。

⑪ 《还魂草》:文星书店(台北),1965年版,第15—第16页。

⑫ 《十三朵白菊花》:第55页—第56页。

⑬ 《十三朵白菊花》:第30—31页。

⑭ 余光中:《一块彩石就能补天吗?》,《中央日报》(台北),1990年01月06日。

⑮ 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16页。.

⑯ 姚鹤鸣:《诗悟和禅悟及其现代解读》,《江海学刊》,2002年第5期,第170页—第176页。

本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ZWD021和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金(07SJB750013)资助

作 者:沈玲,文学硕士,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小说和台港华文诗歌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白菊花梦蝶虚空
决明菊花茶治便秘
超拔
决明菊花茶治便秘
你在黑暗中看我
白菊花
精神生态学
十月
梦蝶
虚空眨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