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德敏
最美唯有读书声
——谈谈中学语文的朗读教学
倪德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很重视诵读的。从蒙学教育到经学教育都特别重视讽诵,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整体地感受、品味文章。《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记载,《荀子•劝学》把为学之术概括为“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并强调“诵数以贯之”,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教育家朱熹更具体地提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画画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 。
诵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学生朗读读得正确、流利,说话必然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同时,反复朗读可使学生逐渐认识遣词造句、用语成文的规律,口诵目染,不断吸收,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如我在课堂中有个“课前三分钟”活动 就是让学生按主题去收集材料轮流上台朗诵,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并且请学生自主点评。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促进学生说话能力这一道理。
朗读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首先,在朗读中,学生能够整体上去把握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韵致,充分理解课文。其次,朗读可以弥补文字表达的不足。书面语言原是有声语言的记录.但由于文字记录语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口头语言中通过声音直接传递出来的丰富细腻的内容,在书面语言中很难予以准确地再现。而朗读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还原成为有声语言,在深刻理解和体验作品思想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声音,能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整真实地予以再现。因此,成功的朗读能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细致、真实、准确。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中,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人学生的语言仓库口学生不但可以从视觉的途径接收信息,同时还可以从听觉的途径接收信息,能使课文内容更深刻地印在他们记忆的屏幕上。叶圣陶先生有这么一段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赋有魅力。朗读可以让学生领略意境美。语文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涵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起到愉情悦性的作用。例如,我在教《黄河颂》时,先不对课文内容做过多的讲解分析,而是用动情的语调做示范来朗读课文。朗读时,让学生去体验感受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感情的变化,以引起共鸣。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达到这种境界,首先要对朗读产生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通过课内朗读教学,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无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当务之急。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也可以通过配乐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熏陶学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以体验感情,也可以鼓励有朗读专长的学生进行有个性理解的朗读,带动其他同学主动参与。总之,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教学才能初见其效。
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声有色的朗读,会更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作品中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会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朗读者的态度、感情,这些都会强烈地影响学生,容易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如小说《最后一课》的结尾部分:“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写下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在朗读时,要把韩麦尔先生痛苦、哽咽、激动、惜别等复杂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一个呼之欲出的高大的爱国主义者形象。
要有好的朗读效果,必须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不让学生多读,就不可能达到正确、流利的朗读效果。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靠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光靠老师讲懂的。“文贵自得”,“自得”才能提高阅读能力。但多读并非是取消教师的讲,让学生一味地多读,相反,却对教师的“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节课40分钟,学生多读了,教师的讲就必然少了。时间少了就只能精讲,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摒弃那些烦琐的内容分析,去掉不必要的提问,把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多读。
课堂朗读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常有个别朗诵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在齐读时跟在别人后面哼几句。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让学生再上台阶。在课堂初步朗读训练的基础上或检验朗读效果的时候,以朗读小组为单位,由朗读小组长给小组成员分工,按不同的角色,深刻体会人物性格的特点,还可以进行分组比赛,引发竞争意识;也可随时点拨、指导,调整情绪,使之产生激情。当教师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练习,由小组按照上面确定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看谁朗读得最好。这样,既能使训练落到实处,又能在训练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扩大训练面、受益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学习文学作品特别是抒情类课文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朱自清的《春》,我和学生一道先听录音范读,然后让同学们模仿录音朗读,要求感情丰富,并体会字里行间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意境美。在听范读时,同学们已经被带入了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世界,他们自己读课文时,自身的情感也会被带入朗读之中。由此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使他们从朗读中品味作者真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更深更强的感染。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朗朗读书声,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我们要让学生动口动心地读,读出语文的美,让这最美的声音发出它应有的魅力!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攀枝花仁和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