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兰[内蒙古农业大学外语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0]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优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奠定海明威世界性文学地位的经典之作,1954年海明威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较之于《老人与海》,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镀金时代》的流传范围就比较有限了。尽管这部小说的名字得以成为一个时代——南北战争结束直至20世纪初期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的代名词,但是,不知是由于作品自身的局限性,还是人们的“选择性遗忘”,时至今日,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文献仍然十分有限。
尽管海明威和马克·吐温在写作风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他们二人之间仍然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二人均是美国资本主义快速上升时期的伟大作家、二人均从事过新闻行业等,这些相似之处也是促成笔者将两人的代表作进行对比赏析的重要原因。通过阅读原著和翻阅大量研究文献,笔者拟对《老人与海》和《镀金时代》两部小说在结构、人物、主题、风格、语言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以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新的角度。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也是20世纪享誉世界文坛的最伟大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1954年,海明威获得第五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因他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而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一生放荡不羁,性格偏激。他喜欢饮酒,偏好狩猎、捕鱼、拳击等刺激性运动。他的作品以歌颂人的勇敢、坚强为主题,强调人的战斗精神。因其感情生活坎坷多舛,故而在作品中时时表现出对女性的两极化态度。在他六十二岁之时,这位号称“文坛硬汉”的老人用一把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世人留下一个永久的谜题。
《老人与海》写于1851年,小说以真人真事为蓝本,海明威本人也承认这部作品是自己“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二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一次出海遇险被当地一位老人搭救,其后二人成为好友。不久,老人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归程中被鲨鱼袭击,最后马林鱼只剩下一副骨架。当时这件事给海明威带来了很大震撼,但是他并没有急于动笔写作。时隔五年后,他才开始筹划写作。仅仅八周时间,这部巨著便横空出世。
马克·吐温(Mark Twain),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的作品以讽刺和幽默著称,但同时又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发人深省。这个特点是由他独特机智的个性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所决定的。《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和查理·华纳合作完成的,它也是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不高,而且较之于马克·吐温的一些其他作品,甚至可以说是很“粗糙”。这部小说发表于1873年,当时美国资本主义正处于迅速上升的“黄金时代”,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准却迅速下滑。在这种繁华的外表之下,到处充满着贪污、腐化、堕落和自私的丑恶行为。马克·吐温觉察到了这一社会现象,并创造了“镀金时代”这样一个高度概括的词汇来戳破资本家们所描述的社会图景。从此“镀金时代”成为描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直至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时期的代名词。
1.作品内容及主题赏析《老人与海》讲述的是圣地亚哥的一位风烛残年的渔夫,他连续捕鱼八十四天一无所获,到了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终于捕获了一条罕见的大马林鱼。为了彻底制服这条大马林鱼,老人在没有食物、没有淡水、没有武器的情况下,孤军奋战,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他终于杀死马林鱼,并将它的尸体拖在船后。然而,马林鱼的血却引来了大量的鲨鱼,它们试图抢夺老渔夫的战利品。无奈之下,老人又与这群鲨鱼展开了新一轮的搏斗。最终,当老人杀死这些鲨鱼、取得胜利的时候,马林鱼的尸体也被吞噬一空,只剩一副巨大的鱼骨。老人将这副鱼骨拖回家,以证明自己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老人与海》的故事极其简单,但就其所表达的主题来看,却具有永恒的意义。这部小说强调人们在面对不可预知的自然环境时要勇往直前。即使无法征服大自然,只要勇敢地战斗过了,也会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和愉悦。正如作品中所言:“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这样的人生态度或许有一种阿Q式的自欺欺人,但是对于那些独立进取、征服开拓的西方人而言,这样的人生态度何尝不是一种信仰和底气呢?
《镀金时代》讲述的是两个不同的家庭不断幻想一夜暴富从而不断进行投机和掠夺的故事。郝金斯老爷是马克·吐温所创造的中西部代表人物,他为了能够迅速发财,花钱购置了大量土地。同时,他听从朋友伯瑞亚·塞勒斯的劝告迁往密苏里从事投机生意,结果生意失败。失败后的郝金斯老爷一病不起,在自己所精心编织的发财梦中撒手西归,而他的子女也被迫外出挣钱养家。与西部的小人物一样,来自东部的中产阶级同样打算在这个所谓的“黄金时代”大捞一笔。菲利普、亨利和塞勒斯上校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想借助修建铁路一夜致富。为此,他们贿赂、欺骗,无所不用其极。郝金斯的养女萝莉被塞尔比上校欺骗,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两人再次相遇重归于好后,塞尔比又弃萝莉而去,致使萝莉枪杀了他。但是通过贿赂陪审团,萝莉最终被认定精神分裂并无罪释放。小说的结尾,萝莉忧郁而死。郝金斯老爷的大儿子华盛顿卖掉了父亲所置的土地,塞勒斯上校仍然幻想着成为最高院的法官,而菲利普在铁路计划失败后选择了开矿,成功后与女友露丝终成眷属。
《镀金时代》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对当时美国社会所流行的投机和掠夺行为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鞭挞。他成功刻画了西部的投机者、东部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吏等形象,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贪污腐败、投机取巧、贿赂掠夺、贫富悬殊等社会现象描述得入木三分。书中所述的这一时期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个外表繁华、内里肮脏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原本单纯的交往,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人都在利己主义的泥淖中摸爬滚打。因此,书中除了对当时社会上的众生相进行讽刺以外,还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控诉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的戕害。
2.结构解读《老人与海》采用的是单线叙述的方式;而《镀金时代》则是双线并进的方式。《老人与海》是一部短篇小说,终其篇目,它只有一个线索,那就是老渔夫在海上和马林鱼、鲨鱼搏斗的故事;而《镀金时代》则不然,它有两条十分明显的线索,即东西部两个不同阶层的一群人物追寻一夜暴富的梦想。由于《镀金时代》是马克·吐温和查理·华纳合作完成的,马克·吐温主要塑造了以郝金斯老爷为代表的西部人物,查理·华纳则塑造的是以塞勒斯上校为代表的东部中产阶级形象。因此,这部小说在情节和结构上存在明显的“裂痕”。即便作者通过萝莉将东西部人物机械地联系在一起,但这仍然难以掩饰作品情节方面“关联性”的欠缺。
其次,《老人与海》在结构上采用了典型的回环结构。老人在第八十五天的时候出海捕鱼,经历两天的海上激战,他又独自驾船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小茅棚中,而年幼的曼诺林在“家里”等候着他的归来。老人的离去和回归均选择在黎明时分,地点始终是海边的小茅棚,离去和回归都只有曼诺林为自己守候。整个故事的结构仿佛是一个圆圈,从起点到终点完美契合,而从起点延伸出去的轨迹,我们却根本无法获知。具体到小说中来看,年幼的曼诺林可以说是一个旁观者,因为他只看到了老渔夫的离去和归来,而对于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却是无法知晓。尽管渔船破损,老人受伤,但是真实的过程并无法在曼诺林的脑海中还原。
相对而言,《镀金时代》在结构上漏洞就比较明显。双线并进的写作方法使两条线索缺乏交叉和连贯,让人感到整个小说明显地断裂为两部分,这是小说结构方面最大的败笔。其次,萝莉的第二次感情受挫直至枪杀塞尔比上校,可以说是小说的一个高潮,但是作者在此处的处理似乎过于草率和粗糙。高潮部分的过于简化,使得这部小说重点不够突出,结构上也失去平衡。
3.语言风格解读《老人与海》的语言简洁凝练,力争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涵。从英语语言的特点来看,《老人与海》的句式十分简单,几乎全部为陈述句和简单的并列句(这种并列句一般用and连接),而很少有其他复杂的句式。例如下面这段文字:
He started to climb again and at the top he fell and lay for some time with the mast across his shoulder.He tried to get up.But it was too difficult and he sat there with the mast on his shoulder and looked at the road.A cat passed on the fair side going about its business and the old man watched it.Then he just watched the road.
这样的句式特点也使得《老人与海》的普及范围大大扩展,甚至一些初高中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老人与海》的原著时,也不会存在多大的困难。
较之于《老人与海》,《镀金时代》的语言就显得比较复杂了。一方面,《镀金时代》的词汇量巨大,另一方面,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以及一些抽象性的名词。在句式上,《镀金时代》的复杂性更为明显,这主要表现为复句的大量运用。就语言而言,《镀金时代》的文学性要相对明显,而《老人与海》在简洁的基础上也产生了很多经典性话语。可以说,在语言上二者是各有千秋。
4.艺术手法解读《老人与海》采用了象征、衬托、反复、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无论从色彩还是景物的选取上,无不与老人当时的心情相契合,这显然就是以环境来衬托表现老人的心情。“他眺望着海面,发觉他此刻是多么孤单。但是他可以看见漆黑的海水深处的彩虹七色、面前伸展着的钓索和那平静的海面上微妙的波动。由于贸易风的吹刮,这时云块正在积聚起来,他朝前望去,见到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于是他发觉,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其实,这段文字很值得玩味。一开始老人感到自己很孤单,但是看了这些景物之后,又说“永远不会感到孤单”,一段话中出现前后矛盾的两句话,实在让人费解并引人深思。其实,最后一句话只是老人的自我安慰。老人心中备感孤独,但是作者却以老人的口吻说“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
另外,作品中还运用了反复的写作手法,具体体现在作为百兽之王的“狮子”的意象在作品中多次出现,用来象征老人的不屈精神。老人和鲨鱼的搏斗进行了五次之多,并不是作者才穷,而是利用这种反复更能体现出老人的战斗精神。
作者用马林鱼和鲨鱼的凶悍残忍与老人的瘦弱作对比,不仅把对比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且更能体现出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前提和保障。
讽刺、反语等手法的运用是《镀金时代》语言风格的最大特点。这种手法,在小说的卷首语中就体现得十分明显。作者在描写亨利和参议员的交往时这样写道:“参议员慷慨好客,喜欢在家里招待朋友。亨利口若悬河,谈笑风生,参议员听来觉得十分有趣。可见连最虔诚的人,最忙碌的政治家,也要抽空来松松心儿。”亨利的虔诚,是对金钱和利益的虔诚;参议员的忙碌,不是为大众忙碌,而是为自己忙碌。“天下熙熙,皆为利趋;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虔诚”和“忙碌”,正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真实缩影。笔锋含而不露,发人深思,具有强烈的讽刺力量。
综上所述,《老人与海》与《镀金时代》尽管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二者都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对二人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手法等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便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1]马克·吐温.镀金时代[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海明威.老人与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