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军[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80]
“人肉搜索”的罪与罚
——孙浩元长篇小说《人肉搜索》读解
⊙黄大军[牡丹江师范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哈尔滨 150080]
孙浩元的长篇新闻悬疑小说《人肉搜索》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曾经无辜遭受“人肉”暴力的女中学生在离家出走十年后,利用黑客技术穿越网络伺机复仇、制造一系列QQ谋杀案的恐怖故事。它以特有的艺术魅力与主题向度总结了人肉搜索在我国的发展史与矛盾症结,深刻剖析了人肉搜索的社会正功能演变为社会负功能的恶性走向及其社会危害性,呼吁网民理性地对待人肉搜索,不要把人肉搜索的矛盾,无端地指向心理脆弱、容易受到伤害的无辜者与弱小者,这深深地折射出了作者的人道立场与精神情怀。
孙浩元 《人肉搜索》 网络暴力 伦理审思
曾在腾讯原创等多个网站论坛连载、热读的长篇新闻悬疑小说《人肉搜索》终于在广大网迷的热烈拥趸中于2008年11月落地成书。新闻记者与写作者一身二任的孙浩元,因为有感于“人肉搜索”在新世纪网络社区的勃兴,以及近些年呈现的暴力化倾向,出于个人的职业敏感与艺术良知,用通俗的笔法、新闻的视角,及时抓取当下热门的“人肉”话题,演绎成国内第一部探讨该文化现象的文学作品。与近年来令“人肉引擎”血脉贲张的网络案例相比,“小说里的情节,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耳熟能详的‘人肉搜索’事件。”①所以,当这部小说率先在网络上发表后,很快引起了巨大反响,无数的读者给孙浩元留言,因为更新慢,有网友甚至要“把作者人肉出来”,“让他赶快更新”。②同时,媒体也肯定《人肉搜索》对新闻悬疑小说文体的首创之功,更誉之为一部关于“人肉搜索”的百科全书式小说。
《人肉搜索》的成功,并非仅因作者选取了一个新生而火暴的网络题材,而在于其关注社会现象、正视社会问题的文化内质,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在用小说的形式写新闻”③,这种融贯新闻工作者的岗位意识、直击民瘼国事的创作姿态正是小说意境得以深化的可靠保证。在《人肉搜索》中,孙浩元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曾经无辜遭受“人肉”暴力的十五岁女中学生罗圆圆(后来的颜思曦)在离家出走十年后,利用黑客技术穿越网络伺机复仇、制造一系列QQ谋杀案,最终被警方破获的警匪故事。环绕这一主线,小说透过女主人公颜思曦美若天仙却辣手无情、无辜罹难但睚眦必报、渴慕真爱而夙怨难解、虽愿回头已不可救药等矛盾情境、畸形人性的描绘,具体地展现了失范的或恶意的“人搜”如何碾碎弱小者、无辜者以及未成年人的生命,给他们造成严重的生命戕害,以及这种网络暴力在新的情境下如何重新发酵,酿成新的网络“追杀”与人肉循环,造成网络动乱、社会骚动。
在一连串令人毛骨悚然的QQ谋杀案中,恶毒的QQ诅咒是一条重要线索。每个生前收到QQ诅咒的网民都面临离奇死亡的可怕结局:“股神”突然暴毙,公务员的婚礼上惊现个人嫖娼的“视频门”,后作为“人肉”暴力的受害者被溺毙,电视台副台长遭遇离奇的交通事故,门户网站首席执行官的尸体“置顶”在天花板上,动漫公司的总经理、杂志社的美编都先后被人用画笔插入了颈部动脉……QQ诅咒真能杀人吗?在此,作者无意创造异度空间,去编织带有恶性无解意味的恐怖画面或鬼故事,而是将一切匪夷所思、惊心动魄的事件与元素都纳入一个现实的框架,生发有关网络暴力的社会话题。显然,QQ诅咒绝非元凶,杀人的只是QQ背后的那只黑手。虽然精干的刑警们迅速介入调查,但复杂的网络空间、流动的IP地址,却令QQ连环杀人案扑朔迷离,侦破工作陷入迷津。
正当QQ诅咒令线上线下人心惶惶之际,QQ杀手的模糊形象正双手沾满血污地探出头来。颜思曦,就是这个年轻貌美,毕业于山东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就职于杂志社的白领丽人一手炮制了这起骇人听闻的网络暴力。她一方面混淆视听,伪装成一系列灾难事件与不幸婚恋的受害者,骗取身边同事、朋友与男性的爱怜和同情;一方面又血债高筑,巧设机关,成为网络惊魂中连杀九人的女魔。而颜思曦的清纯可人则成为她最好的掩护与凶器。她利用偷拍、迷药、美色诱惑、制造“人肉搜索”、栽赃嫁祸、恶搞等手段,将“股神”、公务员、网站高管、女歌星、房地产大亨等一个个社会精英玩弄于股掌,并最终将他们残忍干掉。她甚至使痞气十足、有勇有谋的刑警何少川都情不自禁地坠入情网,一次次让感情蒙住双眼,未能很好地履行一个警察应尽的职责。颜思曦又是一个行走于网络的优秀黑客,利用遍布的黑网吧与匪夷所思的网络技术,频繁盗取他人的QQ号码、网络邮箱进行登录,精心布置了一个又一个QQ迷局、死亡陷阱,为她的谋杀罪案推波助澜……而她则形如女巫般百变魅影,站在网络深处翻云覆雨、兴风作浪。
按照小说的追溯,颜思曦的网络暴力肇始于她未成年时遭受的大规模的“人肉”伤害。十年前的颜思曦(罗圆圆)是华美中学的优等生,拥有一系列骄人的光环,个人前途光明。但在全市的“问题校服”事件中她不幸充当了全国网民集体声讨的“炮灰”。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不良厂家跟教育部门官员狼狈为奸,把一件件致癌染料严重超标的“问题校服”穿到了学生身上。在一次关于该事件的造假采访中,十五岁的小女孩罗圆圆,按照记者事先的“导演”,在镜头前充当了歪曲事实的传声筒。不料,就是当时那么几句话,迅速被本地的网民转载到网上,接着即在全国各大网络论坛上蔓延,最后终于启动了“人肉搜索”引擎,罗圆圆所读的学校、家庭地址、家庭电话、QQ号码全被泄露,网友们恶意攻击,学校同学对她嘲笑、侮辱,甚至有人创作漫画,把她画成了巫婆、妖怪,甚至是正在被强奸的少女,还有人发送了恶毒的QQ诅咒(就是十年后颜思曦以牙还牙发送的那条)……更可悲的是,面对闯了祸的孩子,家庭也没有提供精神支持,最终导致罗圆圆的失学、出走。然而,伤害并没有因女孩的出走而结束,如同网络暴力只是社会暴力的延伸与投射一样,在四处飘零中她又被人贩子卖到广东东莞,两年的妓女屈辱,几百个男人的疯狂泄欲,埋下了颜思曦对这起“人肉搜索”、对暴力参与者的深仇大恨。在此,作者不仅对网络暴力,而且对社会功能、家庭功能也进行了深刻反思。
显然,在罗圆圆事件中,“人肉搜索”完全背离了它伸张网络民意的良好初衷,它无视法律和道德底线,完全失控和异化,给并不负有真正罪责的当事人带来巨大伤害。可以说,从一开始它就陷入了非理性的狂乱之中,因为对一个十五岁的小女孩的疯狂追剿,并不是围绕“问题校服”事件的罪魁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的,毋宁说它只是提供了一个网站创造高人气、大众窥私、网民恶搞、个人泄愤的媒体话题。网站之所以设置议程、“置顶”罗圆圆事件是为了提高流量、增加人气,高年级同学胡剑陵落井下石公布圆圆的个人资料,则是因为写情书遭到拒绝,而年少的熊冠洋则“出于一种好玩的心理”④给师妹发送了恶毒的QQ诅咒……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人肉搜索”自身的广场性、匿名性、随意性、狂欢性等特征也有助于这种舆论暴力的形成。正如小说通过网络暴力的受害者所声讨的:这些充满正义感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就是一群无赖流氓,“打着正义的旗帜,对一个普通人进行拳打脚踢、肆意谩骂”⑤,但网络却将他们坑蒙拐骗、玩弄女色、偷鸡摸狗、贪污腐败的真实面目全部遮蔽了。毋庸讳言,罗圆圆的遭遇正是“铜须门”、“抓色狼联盟”、史上最毒后妈等现实“人肉搜索”事件的投影,而在网民素质、网络运营、网络监管、网络法规建设以及网络精神文化建设都并不令人满意的当下,“人肉搜索”的社会正功能演变为社会负功能的恶性走向就不会根除。
现实中的孙浩元曾这样申明他对“人肉搜索”的立场:“到底什么时候该人肉搜索,什么时候不该,我想应该有两个基本原则:一,对那些犯了小错的人、没有伤害基本的公理正义的人,得饶之且饶之;二,任何情况下,不要人肉未成年人。如果做不到一,请尽量做到二。”⑥所以,基于这样的理性反思,作者孙浩元整合“人肉搜索”的相关知识与典型案例,以普通人,特别是未成年人为观照点与同情点,用小说的形式发人深省地拷问了该网络现象的负面效应及其暴力侵害。
同样,这种人性、温情的笔触也凸现在颜思曦与刑警何少川之间的“警匪恋”之中。作为一茎盘绕在“人肉”暴力主干上的叙事藤蔓,美女杀手与阳光刑警的邂逅既是作者摄纳流行元素、丰富作品意蕴层次的美学需要,也是令读者展读女主人公心理纹路的有效途径。可以说,正是女杀手/男警察之间的非常之恋,让我们看到了颜思曦复仇女神形象的另一面——一个同时在现实中追求美好、追求真爱的女孩形象,这样,颜思曦的人格异化与人性失落就最终被追溯到恶意“人肉搜索”所带来的苦果上来。
何少川在小说中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而是一个既英雄又匪气,油嘴滑舌而幽默机智,还带有不少缺点的警察形象。为了帮朋友撑面子,他带领警察去大闹一对新人的婚礼,在公交车上惩罚小偷时,竟不顾司法程序致其伤残,在感情冲动的时候,当仁不让地跟自己喜欢的女人(颜思曦)上了床……这样一个带有“流氓”意味的新警察形象不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他出现伊始就点燃了颜思曦心底的爱火。正如颜思曦在人生的最后关头向何少川所倾诉的:“我第一眼看到你,就喜欢上你了。我知道你才是我真正爱的男人,但是我要复仇,我要复仇……”⑦所以,爱欲的苏醒,虽然不足以使颜思曦改弦易辙、弃暗投明,却潜移默化地生成了她新的渴望、新的追求。特别是与何少川有了更深的接触,并从这个男人身上感到了力量、安全和甜蜜之后,一直用仇恨雕塑生活的颜思曦第一次在心理上产生了动摇:“难道我当初的决定是错的吗?难道这一生,只能在孤独中老去了吗?一切都是咎由自取,谁让自己迷了心窍呢?”⑧而随着案情的深入,颜思曦与何少川都相继陷入了情与理、正义与邪恶、情网与法网的矛盾困境之中,颜思曦承受着欺骗爱人的愧疚与痛苦,何少川则在颜思曦行迹逐渐败露后备受折磨、心如刀割……从这个意义上说,二人之间杀手/警察、追捕/拒捕、爱人/敌人、美女/英雄等一系列身份(或行动)的分裂与统一,增加了案情、人情的变数,给文本带来巨大张力,还使我们对颜思曦更多了一份同情与宽宥,客观上也加重了这起网络暴力案中“罪与罚”的砝码。
可以说,小说《人肉搜索》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与主题向度总结了“人肉搜索”在我国的发展史与矛盾症结。目前,面对既弘扬网络正义又侵犯个人隐私、既制造媒体热点又酿成网络暴力的“人肉搜索”现象,社会、学界与政府等各方都在积极做出自己的回应与对策。令人瞩目的是,相继出台立法限制在网上透露个人隐私,实行网络实名制、博客实名制,对尚行走在道德和法律边缘的“人肉搜索”而言,这种举措仍不失为改善中国网络环境、规范网络秩序的一种有益尝试。而孙浩元的《人肉搜索》作为一位有识知识分子关注、思考这一媒介事件的呕心之作,则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精神魅力与存在价值。
①③中国经济网:《孙浩元:“人肉搜索”背后的思考》,见http://book.ce.cn/zzdt/200812/11/t20081211_17644758.shtml。
② 腾讯怪谈社q吧:《“人肉搜索”孙浩元:访中国首部网络暴力小说作者》(下),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63530100bshh.html。
④⑤⑦⑧ 孙浩元:《人肉搜索》,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第289页,第296页,第187页。
⑥ 腾讯怪谈社q吧:《“人肉搜索”孙浩元:访中国首部网络暴力小说作者》(上),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63530100bsha.html。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新世纪网络影视艺术中的媒介叙事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11554203),
牡丹江师范学院青年专项基金项目“媒介叙事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QY200918)
作 者:黄大军,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学与当代审美文化。
编 辑:钱 丛 E-mail:qiancong081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