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天》中时间幻化谋略下的讽喻解读

2011-08-15 00:42刘启成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名作欣赏 2011年24期
关键词:校门小男孩上学

⊙刘启成[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

《半天》是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一篇短篇小说。马哈福兹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也是阿拉伯语国家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严肃小说家之一,被誉为埃及的“巴尔扎克”。《半天》最早出现在199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时间、地点和其他的故事》中,后来被著名翻译家丹尼斯·约翰逊·戴维斯(Denys Johnson Davies)译成英文,深受读者喜爱。马哈福兹的短篇取材广泛,结构精巧,常于平凡琐事的叙写之中寄寓深邃的哲理,隽永,精练,韵味悠长,足以列入世界优秀短篇之林而毫无愧色(沈诚贵,1994)。

《半天》写于马哈福兹创作的晚期,符合他晚期作品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风格。在《半天》中,马哈福兹用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描述了主人公幼年时期由于对学校有种种疑虑而不愿上学的心情以及他在学校的真实感受,最后当他结束了一天的功课走出校门的时候,发现外面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他自己也变成了一位耄耋老人。作者在这篇短篇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讽喻的写作手法,不仅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男孩上学第一天的经历,而且通过多层不同时间概念的交织和渗透,向读者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读者只有很好地解读这些幻化的时间,方能逐渐洞悉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也才能领略作品的伟大所在。

一、《半天》是主人公第一天上学的“半天”

马哈福兹在《半天》中描述了主人公第一天上学的经历。故事可以分为上学路上、在学校和放学后三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和比喻性语言,用了较多的笔墨来描述小男孩对上学的忧惧,字里行间体现出小男孩对家的依恋和对去上学的不情愿。尽管小男孩的父母在这么重要的日子里给他穿上了精心准备的新衣服,但并没有令他高兴起来。他不想离开家的甜蜜和温暖,他认为一定是自己做了什么坏事,才被父亲“扔”进了学校。虽然他父亲一再强调上学不是惩罚,学校是能把男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工厂”,可小男孩仍旧不能摆脱对学校的忧惧,既然学校是“工厂”,那么他自己岂不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材料”了么?在小男孩的眼中,学校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高墙壁垒的要塞或堡垒”,就像一个再也逃不出去的监狱。在第二部分,作者首先描写了小男孩初进校园的迷茫,“他感觉自己像一个迷了路的陌生人”。等小男孩进入校园后,他们被分成不同的等级,站成不同的队形,好像在接受军事训练,尤其是他发现从楼房的每层木制顶棚的长长阳台里人们可以监视到他们,这使他意识到纪律和惩罚会无处不在。最后他不得不屈服了,这种屈服给他带了一些满足,小男孩克服了先前的恐慌,他发现学校也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可以给他带来丰富的经历。然而学校也是个纪律严明的地方,他不得不严格遵守纪律,耐心学习。在第三部分,作者也用了很多描述性的语言,描述了学校外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男孩走出校门,感到诧异和迷茫,他找不到答应在校门口等他的父亲,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由此可以看出,《半天》在表层上的确是对小男孩第一天上学经历的描写。作者文笔细腻,用词传神,把小男孩整个心理过程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描写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语言魅力和可读性,也对小说的讽喻性主题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二、《半天》讽喻主人公的受教育生涯

从作品的叙述中读者可以感知到,一些语言已经不是那个第一天上学的小男孩发出的了,而是传达一个人多年生活观察的总结,其中大多是和上学经历有关。从对学校的懵懂无知而畏惧,到发现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充满欢乐,再到学校生活中的恋爱、竞争、纪律和惩罚,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回顾和总结了主人公的求学生涯,并发出感慨:一旦你选择了求学的道路,就只有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尽管这条道路并不总是充满甜蜜和阳光,摆在面前的只有努力、奋斗和坚持,只有充分利用出现在面前的机会,才能够获取成功和幸福。小说第三部分对小男孩走出校门后迷茫、焦虑和无措的描写不得不让读者进一步深思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本应该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的学校教育却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导致学生毕业走出校门无法快速地融入社会,出现种种问题。作者借此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教育永远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

三、《半天》讽喻主人公的一生

马哈福兹在这篇短篇小说中用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这种时间轮回映射出主人公一生的历程,而故事发展的三个阶段则象征着人生的三个阶段:童年、成年和老年。

故事的第一部分对小男孩上学路上的描写也是在描述主人公从幼年到青年的成长经历,这里面包含了童年家庭的温暖,成长道路上对父亲的不理解,兄长在成长道路上的榜样作用,以及主人公成年后初入社会时的恐慌和不安。学校的校门代表着主人公人生重要阶段的转折点,他第一次踏进校门是为了完成他从幼年到青年和成年的转折。正如他父亲轻推他进入学校大门时所说,“今天你真正开始了人生”。在学校,主人公经历了友情、爱情、欢笑和玩乐,也经历了痛苦、惩罚、奋斗与艰辛,这些正是他苦乐参半的人生写照。作者通过对学校生活的简洁描述展现给读者一幅人生的画卷。人生不只是享乐和无所事事,虚度光阴,人生还意味着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放学后,主人公走出校门,对校外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吃惊和茫然。暗示主人公已垂垂老矣,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已很难适应,脑海里整天回忆的还是儿时的时光。主人公找不到答应等他的父亲,隐含他的父亲早已过世,其实,主人公在踏进校园后与另一个小男孩的谈话内容已经为此埋下伏笔。那个和他搭话的小男孩说自己的父亲死了,这就为主人公父亲的死亡做了铺垫,当然也预示着主人公自己也会走向死亡。主人公走出的校门代表了他人生的另一个重大转折点,他步入老年,将要走向人生的终点。他找不到回家的路,这里的家应该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

四、《半天》讽喻广义的人生

《半天》不仅讽喻故事主人公的一生,还讽喻广义的人生。既然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会经历长大到成熟的过程,那么这个故事也包含了一个普遍性的时间概念,这不单是故事讲述者的个人经历,也是任何一个人的经历。首先,像大多数讽喻性故事一样,《半天》这个故事并不是发生在一个特定的背景里。马哈福兹终生生活在埃及的开罗,几乎他所写的所有故事都发生在那里,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这个故事也发生在开罗。然而,这个故事的叙事方式却让读者感觉到它可以发生在20世纪任何一个城市的任何一个学校里。这个学校就是一所“人生学校”,这里发生的一切代表的是人一生的经历。其次,故事开始的时候,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叙述,而当主人公进入学校后,叙事的角度变成了“我们”,叙述者描述的是一个群体的学校经历。叙事角度的改变对理解这个故事的讽喻含义是很重要的。故事里发生的一切都代表人类生活的共同经历:出生、童年、老年、死亡、友谊、爱情、宗教信仰、痛苦、恐惧、喜悦、学习、记忆、怀旧以及一代一代生命的循环(田立冬,2010)。故事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芸芸众生一生的历程。

马哈福兹在《半天》中也启迪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唤起人们生存价值的回归,他告诫人们对未来的追求,对理想的实现,不寄托在信仰上,也不寄希望于英雄或他人,而诉诸人自身,诉诸自我奋斗上。正如他在小说中写的那样:“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努力、奋斗和坚持。那些能力强的人充分利用了出现在面前的机会去获取成功和幸福。”

故事最后一个小男孩伸出手臂对主人公说:“爷爷,让我扶您过去吧。”这句话不觉让读者为之一震,叹息人生之短暂,人生如白驹过隙,昔日的小男孩已经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爷爷。马哈福兹似乎通过这句话告诉读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也是短暂的,年轻人应该珍惜宝贵的时间,正好呼应了前面作者对人们要努力奋斗的激励。

五、《半天》讽喻埃及的工业化和都市化过程

《半天》的第三部分使人生和成熟这个讽喻变得复杂。显然,还有一个层面的含义需要考虑,那就是,主人公的成熟历程正好与主人公周围环境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历程相一致。在主人公成长的过程中,他周围的环境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进入校门前,他的家乡是一个田园般的世界,街道两边是花园和田地,地里种着庄稼和各种果树。而当他走出校门的时候,却发现外面已经变成了拥挤的、机械化的陌生世界,到处高楼耸立,人流拥挤,垃圾遍地,从乡村田园变成了一个典型的20世纪晚期的大城市。

还有,这个故事中也加进了作者的自传元素。埃及像其他国家那样在19世纪开始发展重工业技术,直到20世纪中晚期它的现代化水平还不是很高。马哈福兹长大了,变老了,埃及的各个大城市中心的工业化也完成了。马哈福兹出生在开罗,开罗是埃及的最大城市,马哈福兹的成长历程与埃及的都市化和工业化过程正好发生在同一时期。所以,这个故事也讲述了埃及的成长或者它迟来的现代化进程。这个故事是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埃及原型。

作者在最后一部分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描述校门外的变化,通过对景物变化的描写,表现出现代工业文明对过去宁静的田园生活的破坏,委婉的语气中透露着尖锐的批评。尽管马哈福兹一向对社会的发展变化持拥护态度,但到他写这篇小说的时候,他已经开始表达对某些方面的变化所持的谨慎和保守态度。

可见,《半天》中的时间并不全是实际意义上的半天,马哈福兹在《半天》中,既在讲述童年,也是在讲述人的一生;既是在描写学校,也是在描写社会;既在描写上学的第一天,也在描述求学的全过程。马哈福兹结合自己的经历,通过对不同时间概念的融合和交织,以讽喻的手法向读者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1]Naguib Mahfous.Half a day.选自杨立民编.现代大学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沈诚贵.论马哈福兹的短篇艺术[J].重庆师专学报,1994.

[3]梦禾.论马哈福兹作品的三个轴[J].外国文学研究,1995.

[4]田立冬.“半日”的象征意义探析[J].时代文学,2010,(03).

[5]田立冬.试析《半日》中的描写对主题的烘托[J].长城,2010,(10).

猜你喜欢
校门小男孩上学
扶起小男孩
小精灵和小男孩
风雨中陪考
小男孩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上学啦
一兜橘子
Ten Little Indian Boys十个印第安小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