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晓慧[成都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 610041]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看似爱情小说,主线勾勒一位出身贵族世家、家教甚严的艾米丽小姐爱上了一生中唯一结交过的青年异性,来小镇当临时工程监工的北方佬霍默,此人放浪不羁、浮躁而浅薄,他无力应承艾米丽一份稳定的婚姻生活。于是镇上居民看见艾米丽进药店买了砒霜,纷纷猜测她要自杀;接着霍默失踪,再也没人见过他。艾米丽高压、专横的父亲去世后,她深居简出、大门紧闭;左邻右舍开始闻到她的宅子里飘出的越发浓重的恶臭,没人敢去惊扰她,于是偷偷地在门边、窗下撒石灰,希图掩盖那股难以忍受的味道;艾米丽小姐去世了,她下葬之后,人们终于得以进入那所阴暗的深宅,在一间锁上的房屋里,发现床上那具已腐烂多年的霍默的尸体,尸体旁另有一个枕头,有人睡过的痕迹,枕头上几根长长的白发——艾米丽的白发。霍默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成为艾米丽无望的爱情的祭品,同时陈列在祭坛上的还有艾米丽自己的青春和自己的一生。她无法得到或挽留霍默,就毒死了他;从此夜夜和他的尸体同眠。青年学生是无法理解这种“变态爱情”的,他们很可能会直接把主题解读为:我得不到你,我就毁了你!
至于南北之争的背景,必须涉及到作者福克纳的出身。来自南方一个庄园主家庭的他,面对南方贵族的颓败没落,其内心还是抵触又哀伤的。被爱情和女人折磨似乎是西方文人成功的必经之路,福克纳也无可幸免。他一生爱过很多个女人,但都是付出得比较多的一方,而且都是被抛弃的那一个。艾米丽与福克纳无疑是相同的,没落南方贵族的代表,爱情上同样失败,恰恰因为太过强烈,都结束得很快。人生是一场与孤独的遭遇战,结局是失败。倘使你在这场必败的华丽战役中战胜了所有敌人,那么便剩下你一人品味胜利,孤独依然。死亡是所有缠绵悱恻爱恨交加的最终结局,殊途同归。一双空洞又热切的眼睛永不移开,颓靡的尸体上是献给艾米丽的开到致命绚烂的玫瑰花。
有人说福克纳的小说,如果不连读三遍,是读不出它的味道的。此文以美国南北战争之后为背景,南方贵族开始衰败,一蹶不振,在两个时代的交汇处,南北文化冲突,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同时泄漏。艾米丽这个激情恋人和杀人犯结合体的命运,是一种无法摆脱和选择的命运。恰如米兰·昆德拉所言:“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全文把房子作为主线,进进出出,几经沧桑;把艾米丽的外表当做主线,从年轻貌美到红颜老死,也是她心理扭曲的变化;把人们的猜测当成主线,大众总是最愚昧盲从的,对镇上人的流言飞语进行勾勒,看似平静又扑朔迷离。有人认为是艾米丽的父亲害了她,而父亲的保护充其量是在捍卫最后一个“南方”而已。南方既是要消亡的,她便是南方,南方便是她,艾米丽无从选择。北方来的工头难以匹配艾米丽的贵族气质,南北之争的缩影在此上演一段令人致命的情感纠缠。然而,即便没有被抛弃,视爱如生命的女主角也一样会步入极端,只是实现方式不同而已。因为灵魂的孤独无可抵抗,人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艾米丽便是人为了抵抗孤独所能达到的极致扭曲的一面,最后一个“南方雕像”倾塌所带来的颓败,让人感伤而又无奈。
福克纳在这篇短篇中还用了大量的象征。在小说的开头,“我们”把艾米丽小姐看成是“一座纪念碑”,艾米丽死了,“一座纪念碑”倒下了,象征着南方传统制度的没落与失败,一个时代宣告结束。而在人物塑造上,福克纳选一个来自北方的工头作为艾米丽小姐的恋人是别有用心的,霍默最终被艾米丽小姐毒死,这恰恰表现了福克纳的矛盾情结:一方面,他出于对南方的爱报复北方;另一方面,他也无情地揭露了南方没落贵族的乖张、变态。因此,福克纳笔下的南方社会要求女人温柔,要顺从男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骇人结局展现了南方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及父权制的毒害。艾米丽的父亲是一个忠实的清教徒,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的代表。他傲慢、专横、守旧,对他人少有同情心,甚至对女儿亦如此。他不惜一切坚守虚假的高贵和等级门第观念。
当然,全文最明显的象征是玫瑰,玫瑰象征着爱情,但是艾米丽小姐并未得到象征爱情的玫瑰,出于同情,福克纳给她献上玫瑰。被囚禁在父亲设置的牢笼中,艾米丽在与世隔绝的庭院中被孤独、忧郁、压抑扭曲着,爱人霍默的出现又仅仅是握不住的清晨阳光,对爱与暖的近乎狂虐的渴求,让她不顾一切紧紧抓住这残存的希望,哪怕是得不到便毁灭深爱的人,哪怕是在灰尘遍地恶臭弥漫的空旷房间里与一具腐尸共伴几十年。无从评说,唯有献上一朵盛放到奢靡的玫瑰,以花凋来凭吊了。
可福克纳是怎样评价艾米丽的呢?《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一首挽歌,缅怀一个失落的文明、一片“随风而逝”的精神世界;老南方的传统、老南方的荣光在北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挣扎求生,但它的宿命已注定,轰然坍塌之后一地废墟,焦土瓦砾间唯见一枝玫瑰,在缝隙中摇摇晃晃,在硝烟里徒留暗香……福克纳给予美国南方女性的命运以极大的关注,刻画了很多典型的女性形象。她们有明显的相似性,有些女性性格扭曲,行为古怪,还有些堕落,与世隔绝。她们是南方传统道德观的牺牲品,是强大的父权制的牺牲品。她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遭受巨大折磨,最终走向毁灭。
1.个性的相似性在福克纳的笔下,艾米丽和乔安娜都不是柔弱的女子形象,而是具有强烈个性的人物。她们无视客观情况而坚信自己的行为,一旦自己被否定就采取强硬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却于事无补,带来的只有悲剧。她们的个性和整个南方人都有着关联,南北内战时,南方人竭力维护奴隶制,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制度而毫不畏惧,义无反顾地与北方人作战。从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南方人骨子里就有一种为自己的信念而不屈不挠斗争的意志。艾米丽对小镇子上人的态度,清晰地展现了她的性格:原封不动地退回镇长的信,坚决不纳税,到后来强制别人卖给她毒药。而乔安娜被描写成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她是一个女人;另一方面她有男人般的身体和思维方式,她与生俱来的对力量、权力和控制有着强烈的欲望。这种欲望使她向乔撒谎,提议要他去黑人学校学习。在强烈个性的影响下,爱情转变成了蔑视和到最后的仇恨。对于诉诸暴力而造成悲剧的南方女性来说,造成她们占有欲和控制欲个性的因素并不是偶然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社会因素给她们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2.命运的相似性美国南方文学发展和扩大的基石是以新教和加尔文主义为中心的。在福克纳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加尔文主义为核心的基督教新教势力,主宰着整个南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支持着奴隶制和种族主义,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加尔文主义强调了上帝的统治高于一切,上帝可以控制所有。信徒们宣扬种族主义,关于家族地位,等级的观念,压抑人类欲望。此外,《圣经》也为教义奠定了一定基础。在这样腐朽的环境下,艾米丽注定是个牺牲品。当她年轻的时候,她就完全受控于父亲。艾米丽在她三十几岁的时候仍未婚,她的父亲忽视了她的感情,剥夺了她的爱情和婚姻的自由。因此我们可以想象艾米丽是如何在孤独痛苦中度过青春的,没有得到年长女性的教育,也没有同龄人的陪伴。她的行为和思想深受腐朽传统的束缚和影响。她走不出她父亲死的阴影的事实暗示着她不仅留恋父亲,并且也是他守旧价值观的牺牲品。艾米丽一生中唯一的爱人是北方佬霍默,但爱情的火焰立即被老人们扑灭,他们认为艾米丽忘了“贵人举止”。这些人在骨子里持有和艾米丽父亲相同的道德观。他们不认为这个将破坏南方高贵名誉的“拿日工资的人”,能合乎格里尔森家族的标准。艾米丽仍然处在追求其爱情和幸福的巨大压力下。她追寻做一个普通女人的梦想再一次破灭。从一定程度上说,她“将霍默永远留在身边”,是向等级门第制度的一种挑战,只是她的挑战带来的只有悲剧。
小说用任何结局去安排人的一生都不会是最残忍的,比起时间来,小说家们的心肠依然是最柔软的。真的有一个人,真的有那么一件事,真的有那么长的时间,这才是真正的残忍。一个女人在她年轻的时候,突然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在艾米丽小姐心里却是唯一的。她或许没有打赢这场战争,福克纳也不打算告诉我们任何世俗的理由。反正,我们知道艾米丽把她漫长的一生献给了沉默。艾米丽小姐用时间的冷来对抗生命的冷,一种快意的选择,连眼泪都被抛弃了。
[1]陈华.福克纳的爱米丽[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05).
[2]程锡麟.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在哪里?——《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策略分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5,(03).
[3]刘玉宇.爱米丽的“同谋”[J].外国文学评论,2007,(04).